關于名人霍金的故事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關于名人霍金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人霍金的故事,歡迎瀏覽。
名人霍金的故事1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后,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名人霍金的故事2
霍金,身殘志堅的著名物理學家,初次見到霍金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和他的名氣太不相符,雖然知道他身有殘疾,卻沒有想到是這樣的一副模樣!
初次見到霍金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和他的名氣太不相符,雖然知道他身有殘疾,卻沒有想到是這樣的一副模樣!
霍金偉大的殘疾科學家
當我打開他的著作《時間簡史》的書頁,我的心中布滿近乎虔敬的感動: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宇宙有開端嗎?
假如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么?
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往?
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往到多遠?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往,我為什么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一天會消亡?
你是否追尋過這些題目的答案?相信很多人會回答是。我們在兒童時期對這個世界布滿好奇,因此我們總要知道萬事萬物的起因。我們在成年后忘記了這一切,開始滿足于各種既成的似是而非的結果。于是,世界由立體變得扁平。
然而,對自己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卻永遠潛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出版后,會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巨大影響的.原因——它被翻譯成近四十種不同的文字,發行量高達千萬冊,也就是說,世界上每五百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讀過這部關于時間與空間的科學著作。
史蒂芬霍金,是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人類物理學界超新星的偉人!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亂炸中——這位戰爭狂人正在為爭奪地球上更多的權力和資源而胡作非為,宇宙固然更為廣闊卻并不他的考慮之列。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鄰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發出了他的第一聲啼哭。
《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這樣描述第一次見到霍金的情景:譯者聽到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然后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舉起頭來,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靠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后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而閱讀。在這個時候他尚能與人交談,固然聲音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明白——而不久之后,連這個權利他也幾乎失往。
就是這樣一位被盧伽雷病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秘;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們不禁迷惑,他是怎樣做到這一切、怎樣駕馭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關于霍金生平的續書與電影才流行于世。
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倫敦四周的幾個小鎮度過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史蒂芬躺在母親推著的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于凡人——我想這多半是由于霍金此刻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于凡人、如日中天,鄰居不由自主要在記憶里重新刻劃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照我看,年幼的史蒂芬并無古怪之處,他那時不過是一個挺英俊的小男孩子,而恐怕大多數白人小孩兒在東方人眼中都是好看的,長大之后就不一樣,青年霍金的外貌與最普通的英國人并無不同。
兒童時期的史蒂芬是矮小瘦弱的,然而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機欺侮他,將得到毫不猶豫的反擊。史蒂芬在學校經常衣服散亂,衣領上帶著墨水的痕跡;他喜歡與人講話,急于表達自己的思想,為此反而顯得句子含混;他的成績并不十分出色,不過老師們公認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學生。
史蒂芬熱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史蒂芬從十二歲之后開始迷戀設計龐大復雜的游戲,諸如"大富翁"、"朝代"——創造出一個游戲的世界,然后制定統治這個世界的定律。孩子們為了結束游戲需要連續玩上幾個小時甚至不得不在一個星期中分段進行,史蒂芬為此十分得意。史蒂芬·霍金相信世界是運轉在各種規則中的,而探索世界的運轉規則則在以后成為他畢生的興趣和生命的支點。
史蒂芬在十七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后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史蒂芬在學校里與同學們一同游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牛津的最后一年,史蒂芬。霍金發現自己的行動越來越笨拙,他無緣無故地從樓梯上摔下來,差一點因此失去記憶。最終醫生診斷他患了盧伽雷病,即運動神經細胞病,并宣判說,這個21歲的青年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史蒂芬·霍金后來說:當你面臨夭折的可能性時,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何等寶貴,多少事情你還沒有完成。在與疾病對抗的同時,霍金開始沉入對世界的思索中,向愛因斯坦這位前輩偉人的相對論邁出批判的第一步。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他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簡,在以后的許多日子里,正是她支持霍金頑強地生存與奮斗下去,而且給他帶來了正常的家庭快樂——出乎醫生意料的是,這個他斷言即將死亡的病人不僅一直活了下來,甚至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
拓展內容
霍金名言
1、一個完備理論的誕生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2、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宇宙整個明白它為何如此,為何存在。
3、科學愈來愈足以回答過去一向屬于宗教領域的問題,科學的說法就很完整了,神學是沒有必要的。
4、但又可能在你措手不及還惦記著下次約會穿什么衣服的時候又因為性格不合、價值觀不合,甚至因為星座不合信仰不同而告終。來不及想念就已經要懷念,來不及開心就已經傷心淚下。
5、在20世紀之前從未有人暗示過,宇宙是在膨脹或是在收縮,這有趣地反映了當時的思維風氣。
6、心理學就是對于人體的有效模型,而自由意志可被鑲嵌其中,從此詩意棲居時間,情感撫慰人心,藝術之花綻放。
7、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8、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9、一般認為,宇宙或是以一種不變的狀態已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們今天所看的樣子被創生于有限久的過去。
10、我們絕大多數人不關心那些大問題,但也偶爾會困惑:我們為什么在這里?我們從哪里來?傳統上說,這都是哲學問題,但哲學已經死了。
11、人有自由選擇結束生命,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12、我注意到即使是聲稱一切都是注定的而且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它的人,他們過馬路之前也會看看。
13、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14、宇宙中的物質是由正能量組成的。
【名人霍金的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中國的霍金01-17
生命的故事之名人霍金05-07
世界名人霍金的勵志故事12-26
十問霍金名人故事07-05
關于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霍金10-15
世界名人霍金輪椅上的故事12-26
世界名人霍金及妻子和家庭關系的故事12-26
霍金的勵志故事04-25
霍金的笑容故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