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民風民俗作文優選【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源于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后,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采用夸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星洲小學張清晨
指導老師張君君
爸爸老家在余杭,每次回家大家一起吃飯,同席的人都要談論什么菜怎么燒好吃,哪個菜有多少種燒法等等。媽媽老家在東陽,吃東西就要簡單多了。每次說起吃,媽媽就說:“余杭人只知道吃,浪費!”爸爸就回嘴:“東陽人不會吃東西,只會吃苦!”
我因為生在東陽,長在東陽,當然要幫媽媽一些。每當這個時候,我馬上振振有詞:“東陽怎么會沒有好吃的?每次燒瓦罐雞,老爸,你不是吃得津津有味?每次吃那糯米楊梅,你不是都說好吃?……”老爸只好點頭:“是,是,這幾樣的確是美味……”
說到瓦罐雞,我們每次回東陽老家過年,外婆就要燒給我們吃。早上,外公早早起床,到后院竹林里逮一只他自己養了大半年的雞,殺雞、放血、拔毛,清理干凈。外婆呢,拿出放在櫥柜頂上包得嚴嚴實實的瓦罐,洗得千干凈凈。據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制而成,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
外婆把雞切成小塊,平平整整地放進瓦罐。接著,切一些生姜、大蒜,鋪到雞塊上面,再放入一些香菇、黑木耳、肉片,加鹽,然后倒人黃酒、醬油,最后添上外公挑來的山泉,瓦罐就滿了。
外公拎出煤餅爐,生火,放上一口大鐵鍋。在鐵鍋里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里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外公說:“這樣,雞的香味就一點都逃不出來了!”
從早上五六點鐘開始,一直燉啊燉。等到中午卜_一點左右,外公才小心翼翼地取下倒扣的鍋,端出瓦罐。啊,香氣撲鼻而來;湯金燦燦的,清澈見底,喝上一口,鮮美異常;咬一口雞肉,既香又嫩……大家紛紛舉筷,大快朵頤。
要是有小孩子在,外婆就會對我們說:“多吃一點啊,這雞是很補的,讓你們腦子聰明一點,讀書讀得好一點!”我們幾個孩子就會笑著,多喝一碗湯,多吃一塊肉。
媽媽告訴我,東陽多的是山地丘陵,以前條件差,只有逢年過節,來重要客人時,才會端出瓦罐雞接待。現在,吃瓦罐雞的機會多了,只是純正的瓦罐難找,純正的土雞也難找,味道就沒以前那么好了。
難怪,我吃外面飯店里的瓦罐雞,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呢……
小作者按照瓦罐雞的`制作順序,從殺雞清洗到剁塊用料,再到瓦罐燉煮,逐層介紹,文筆流暢,條分縷析。
瓦罐雞,顧名思義是以瓦罐烹飪而成的雞。小作者緊扣“瓦罐”重點著墨——“據說這個瓦罐還是我媽媽的外公用過的,真正用泥土燒制而成,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買到了”“在鐵鍋里放三塊瓦片,再把瓦罐放到這三塊瓦片上,以免瓦罐爆裂(這個鐵鍋里是不放一點水的)。最后,在上面倒扣上一口鍋,就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從而令讀者體會到瓦罐雞的制作考究、烹飪獨特,對東陽瓦罐雞自然望文生津、心生羨慕了。值得一提的是,習作收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究竟“少了點什么”,不同讀者將有不同的體味,堪稱豹尾。
一個好的開頭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吸引讀者靜下心來閱讀。文章伊始,新穎別致、巧設懸念固然好,不然至少,也要做到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建議把第一、二段合并,讓文章更顯緊湊、清新。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二十四,燒紙錢,接了祖,過小年”家鄉一直就有著這風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緣故,總難窺全貌。世事變遷,倘不是我稍微對民俗產生了興趣,倘不是親族紛紛舉遷卻載不動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離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將永遠持續下去。
中國人是一向規矩傳統的。也不知自哪個年代傳下來的,但祖祖輩輩都這么做了,后人自然無權間斷或廢除,只管照舊就是了!
中國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沒有祖先輩,哪有子孫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
中國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靈魂總會圍繞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們,自然就能夠得到庇佑的。
中國人是很講究禮儀的。事關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風變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瑣,且每一節程序都賦予一定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這一日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香火,點響鞭炮。人們總是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精心覓一處所在(決不能靠近草堆的),謹慎地將一疊早已裁好的草紙擺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響得不亮的假貨)的鞭炮栓在手中,點燃草紙,當他趨向旺盛的當兒,放響鞭炮。在一陣陣煙香彌漫之中,仿佛現出了幾張張慈祥而又熟悉的臉影,正籍著飄飄的炮樂涌進了堂屋安身。紙燒得差不多的時候,要記住翻上一翻,任那騰起的灰燼夾著一絲鬼魅飛舞。這也算是把祖宗接進門了。于是,晚上的飯菜自然要別致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魚肉要拿出點,說是給祖先吃的,順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饞。飯菜弄好了,要先給列祖列宗擺上三碗飯,三碗菜,三盅酒,三雙筷,且口中須念念有詞,大抵是懇請先祖回來過來賜福家人等語。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飯。飯畢,撤下供臺上酒菜時定要等到飯桌上的收拾干凈,否則便有不敬之嫌。大概從今日起,祖先們就在家里“逗留”些時日了。確切地何時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許正月十五鬧元宵就是為他們餞行的儀式吧!
“接祖”雖不是難事,但必須謹慎細致。畢竟,其中每一舉動都意義非凡,都蘊著美的因子。“燃紙放炮”理所當然是為了驅邪避祟的,防止某些兇魂惡煞也混進了先祖們的行列,而據說先祖們雖亦是鬼魂,卻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須顧慮會驚跑你的上客,更何況,即使有特殊膽小的先祖,只要接進了門,自然會有美酒洗塵壓驚。做儀禮時,紙的放姿要齊整,燒的要穩妥,鞭炮燃得要利索,響得要脆利,似乎都要盡著順眼順心。否則便有了晦兆。然而,總會生出疑問:“炮仗煙火有時是抵不住煞氣重的鬼怪的,倒是“雞血糞污”驅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雞血糞污”?曰:不美甚矣!潑出了一堆觸目惡心,臭氣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將人自己給“驅”了。無論從視覺、嗅覺、感覺來說,這都是有違人性,絕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靈在掙扎和抗爭的樣子了,大約是附帶痛苦的吧。“飯三,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擺放得齊整上眼,力求顯出對稱美拉,至于何以皆為三?這倒讓我覺得愈鈍起來。從“三生三界”到“三綱三從”聯想開去。依然覓不出極佳的闡釋。權且謂之“傳統文化底蘊的習慣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華傳統的美德,“承之則榮,廢之則恥”。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來了,便可以成全我們的孝道了,還能在心中政治總生發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樂而為之呀!當人的心中愉悅了,舒心了,滿足了,則定然是美善的無疑了。
當然,一方水土,一處習俗,地大物博的祖國各地接祖風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鄭重則是無疑的。人們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語迸發自顆顆質樸敦厚的心靈,在芬芳的土地上靜靜流淌著,亙古不移。
我的心緒在暮色煙火中變得虛無飄渺起來,似乎這接祖還接來了另外一種著實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謂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一是我們江西特色餃子,我們每一次過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樣的餃子,有綠豆餃子,有韭菜餃子,還有豆腐餃子,甚至還有辣椒餃子等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吃了還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須要有魚,有魚了還不能吃。有人會問不吃干嘛呢?因為我們江西人把魚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魚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沒余了嗎?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讓后我們趁他在抓的時候扔錢給他們,要是小孩子不拿錢的話,我們大人都把錢放到他的手上。因為我們都想要他長大以后做個有錢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每家每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非常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是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每家每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許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一點迷信,但是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投汩羅江而死的賢臣屈原,便劃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蹤影,人們借劃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蝦,從免魚蝦吃掉屈原的遺體。之后每一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這一活動。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為廣泛的習俗,也是節日中心不可少的事兒。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到了唐代,包粽子用的米以“白瑩如玉”,粽子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芙形。宋朝,吃粽子已經很普遍了。元、明時期,粽子包裹材料已從菰葉變為箸葉,后來又用蘆葦葉包粽子,附加料有豆沙、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歷初,中國百姓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
再來說說香囊吧。端千節時,小孩都有佩戴香囊的習慣,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再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你還知道哪些端千節的習俗呢?和我一起交流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過年期間,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門拜年的、老人做壽的,竹馬獅燈隊會在主人家玩得更起興、更滑稽,時間也更久。
玩的花樣更有針對性,會敬稱為:三星拱照、騎龍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壽之類。主人招待更客氣、更豐盛。由于表演的時間長,白天沒玩夠,晚上會有繼續表演,引來村內村外更多人的觀賞。所以,春節期間我們老家一帶的.孩子都喜歡成群結隊,爭先恐后地追趕著舞獅隊,跟著看舞獅、看唱戲,就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動。
故鄉的民俗濃郁,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頭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為了家鄉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節,我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鄉,不光是為拜年,更是為去品嘗家鄉這醉人的風情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
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于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
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蕩,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泉州一個美麗的地方,一個個習俗就像一顆顆美麗的珍珠,而《泉州習俗》把這一顆顆珍珠串成一條珍珠項鏈,供人們觀看。《泉州習俗》主要講泉州的習俗、節日、游藝與工藝等習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體日子是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張貼春聯、吃團圓飯、分壓歲錢、“跳火盆”|辭年守歲等主要習俗。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節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征衣食豐足),上面在擱碗糕(象征興旺發達)、紅橘(象征吉祥如意)、紅雞蛋、紅米丸、紅棗(象征團圓美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征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還要在置放一個火爐(象征家運享通、紅火)。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團圓飯,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則要收拾桌面,洗刷鍋灶碗筷。接著,長輩晚輩壓歲錢(有的是春節早上發),亦稱“分年”。諸事完畢后還要守歲,俗謂守歲的父母或長輩可以延長益壽,故又稱“坐壽”。
我們還有許多其他的節日,比如“清明節”、“七夕節”、“冬至節”等節日,但有的泉州節日我們都遺忘了,如“浴佛節的`重要節日。
《泉州習俗》使我了解了我們泉州這里特有的節日,使我明白了許多風俗習慣和工藝名俗,讓我更加明白這個美麗的泉州。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天津身為豐富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一直因其奇特的飲食而聞名天下,而作為其中的代表者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兒炸糕、十八街麻花,已經香飄津門。“狗不理”包子更是被人們廣為傳誦。
上個星期天的晚上,爸爸媽媽帶我慕名去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高大的建筑外面有華麗的外飾,大門中央的那塊寫著“狗不理”的匾牌,顯得格外的古樸典雅。我們走進到店里,就被飯店里掛著的介紹狗不理來歷的畫框吸引住了……相傳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包子店主高貴友乳名“狗子”,他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很快就小有名氣了。他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不理”,因而深受廣大食客贊揚與青睞。
看完了狗不理包子的來歷,心里大為感嘆:狗不理包子這么紅火,今日能吃一頓,真是太幸運了!
我們等了好久,終于送來了一盤包子,剛出屜的`包子熱氣騰騰,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我立刻嘗了一個,咬上一口,香而不膩,味道鮮美,含在嘴里回味無窮,包子里的菜讓本來油膩的肉更加爽口,還有汁呢!媽媽告訴我:“狗不理包子要有肉等和很多新鮮輔料和在一起做成餡,用面包好,放入雞湯煮好再蒸,才能出你吃到的那種感覺那!”聽完這些話,我更喜歡狗不理包子了,小小的狗不理包子還有真么大的學問,做起來還真么麻煩,不可思議!
津城特有的文化底蘊,使“狗不理”在人們的心中早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食物,而是成為了一種文化享受,以至于“狗不理”這個牌號逐漸成為飲食行業乃至津城的代名詞,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4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24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05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風民俗作文06-12
民俗民風的作文(經典)10-12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8-10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