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民俗民風的作文匯總九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春節,我相信,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來,咱們廢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講一講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吧!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春節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春節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和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母親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母親說:“母親,咱們先期買鞭炮吧!”母親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母親說:“母親,我要這些。”“沒問題。”母親爽快的說母親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母親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和墻上。
買完了東西,我們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對聯堆在了門上和墻上。
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母親每年貨的經歷(以前都在爺爺家玩,沒空去),怎么樣?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家鄉的節日頗多,隔三岔五就有老家埭頭的鄉親過來相邀我回鄉一道過節,其實,最令我心馳神往的還是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我國各族人民傳統節日,也是家鄉群眾文化活動中最精彩、最熱鬧的佳節。于是,元宵節前幾天,家鄉就沸騰了,處處洋溢著節日濃厚的氣氛。老人手持香袋起早摸黑走宮串廟祭拜神靈,求得一家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心心。婦女心靈手巧積極籌備與制作虔誠祭品,撫摸著一件祭品,她們心中就許一個美好的心愿。男人更大顯身手忙碌不休,既籌備鬧春廟宇裝飾,又組織培訓十音八樂隊、車鼓隊裝櫚等歡慶節目。孩童則樂開了懷,瘋一樣的跑來跑去,嘴里食物塞得鼓鼓的,喜悅之情寫滿了幼稚天真的小臉蛋上。
家鄉的元宵節為何這般隆重?鄉親怎么這般看重這節日?我不禁追溯起元宵節的來龍去脈。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里,朝中因此形成了“擁劉護呂”兩派,明爭暗斗,鬧個不休。呂后死后,周勃、陳平等朝中重臣謀劃要清除呂氏黨羽,擁戴劉恒為漢文帝。舉事那天正值正月十五晚上。漢文帝登基后,每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共慶同樂。從此,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就成為百姓歡慶的元宵節。這個傳說盡管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但我認為,從鄉親這鬧元宵時間的相吻合上來講,家鄉的發展是與國家的繁榮昌盛息息相關的,國盛家亦興。
元宵前夕,各家各戶就忙開了,做好迎駕準備,掛燈籠,懸彩匾,大廳中接連排列三、四張八仙桌,供桌上擺滿香燭、香爐、灶公餅、五色果等各類供品,并插上五蕊紙花。“做頭”的還有“大豬”、“大羊”冷盤,五果六齋碗上蓋上剪紙花或用五色紅黃綠豆排列“歡慶元宵佳節”、“風調雨順”等節日字眼,流光溢彩,閃閃發光。小孩身如靈猴一眨眼就爬至屋前圍墻上制高點,斗志昂揚地插上了三角旗,那豪邁的神氣不亞于當年的紅軍。
盼星星,盼月亮,終盼到了晨曦。正月十五日清晨,鬧元宵隊伍在沙堤宮集中,由鄉老、社首、福首組成執事,禮炮響三聲,嗚鑼開道,鬧元宵隊伍開始出發,剎那間,全場歡聲雷動,人頭攢動。只見扛棕橋作先鋒,“做頭”舉彩龍旗、大燈籠、六角燈、扛娘傘,合手捧“七星旗”,社公爐、小菩薩、八卦爐,依次排列,身穿道袍的道士、吹鼓手、車鼓隊、十音八樂跟隨其后,沿大道浩浩蕩蕩巡游。這幾年,鄉親口袋鼓起來了,為了顯富,鬧元宵隊伍前頭還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二十名個充滿朝氣的小伙子各駕著一部嶄新豪華的輕騎緩緩馳行,唱著春天的故事在前方開道,古今結合,妙趣橫生,回味無窮,觀者無不嘖嘖稱贊鄉親的“獨創”魅力。
“到了,到了。”不知哪個眼快的小孩一聲歡叫,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急急齊上陣。小孩在大人的指揮下,看準了時機燃起了第一串鞭炮,點燃了第一堆篝火,隨后,有條不紊,不間斷地燃鞭炮,添稻草,頓時,整個村莊像炸了鍋一樣,噼噼啪啪,此起彼伏,蔚為壯觀。婦女則提前手擎三柱香在大道兩旁接駕,心懷虔誠,畢恭畢敬,一旦接駕成功,小孩便手掩耳朵果斷燃起一串最長威力最猛的“炮團”,權當壓軸炮,以期待得菩薩歡心,求得保佑。
隨著鬧元宵隊伍的漸漸遠去,被邀前來“看元宵”的親戚朋友蜇入屋里,在喝茶、嗑瓜子、吃水果間隙中,大談特談剛才大飽眼福的快感,談笑風生,意猶未盡。
我深知,在家鄉的民俗中,“看元宵”其實也是“吃元宵”,鄉親很好客,再苦再累也要辦好元宵宴,買魚買肉,殺雞宰羊,不弄上十幾道菜上桌決不罷休,即使傾盡所有,也在所不辭,圖的是“臉面”。同時,鄉親還固有“客人越多,招牌越好”的待客觀念,于是,他們送走了菩薩,又馬不停蹄氣喘吁吁招來了一茬又一茬客人,氣喘吁吁,那可不是一兩個“菩薩”,而是“大兵團”進村。有時估計不充分,客滿為患,缺桌少椅成了尷尬事。
夕陽西墜,夜幕降臨時,“砰,砰,砰”,隨著三聲震天的炮響,菩薩回宮了,客人到齊了,元宵宴宣告正式開始,剎那間在燈火通明的屋里,勸酒的,干杯的,催用餐的,聲音不絕于耳,久久蕩漾于鄉村的角角落落。
吃歸吃,看歸看。待酒足飯飽后,滿面紅光的客人在主人的指引下,又到屋外觀看燃放煙花。而今,鄉親錢攢多了,購買煙花的檔次隨之提升,樣品五花八門,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嗖,嗖”,無數煙花、禮炮騰空而起,綻放出一道道絢麗的景觀,點綴著這美好的人間。
“明年的今天,我會再來看元宵。”聽了客人的告別語,鄉親心中是多么的舒暢,多么的愜意!
家鄉的元宵節確實與眾不同,不同凡響。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進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經擺上了賣香包的小攤。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變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個街道紅紅的一片,似乎映紅了半邊天。走近小攤,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紅色為主,又夾雜有綠色的、黃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異,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國結、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狀也不一樣,有的似彎曲前行,有的抬頭吐芯,有的盤成一團,活靈活現,看起來都讓人害怕!媽媽卻告訴我,端午節帶上香包,再在香包里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僅可以驅趕蚊蟲,還可以佑護人一年安康。或許真有這樣的作用吧,這條小街上擠滿了前來挑選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聲、討價還價聲、發現喜愛的香包的驚叫聲……,使這條街市在這幾天熱鬧非凡。
奶奶說,端午節是個早節。端午節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發現爸爸早已在門窗上插滿了艾草和柳條,據說從此蚊蟲就不敢進屋子了。端午節在吃食上最講究,飯桌上早已擺好了炸的酥黃的油餅,糖棗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麥酒麩子,然而我的最愛卻是粽子。拆開纏在粽子上的紅白細線,將粽葉一層層剝開,晶瑩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來,有棗的、有豆沙的、有葡萄干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輕輕咬下一口,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是熱鬧的,也是甜蜜的,對于愛吃愛玩的我來說更是難忘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來自不一樣的節日風俗,今天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苗族的風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人確實是尊老愛幼,真情實意,熱情好客,非常注重禮節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56個人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滿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繡著花朵,當一縷縷微絲的風吹過去,那美麗的花,在搖曳的擺動著。在他們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來,那可是嘖嘖贊嘆啊!
滿族的婦女的服飾原為寬松肥大型,鑲嵌著不同的花紋大花邊。在布料上,貴人和新婦女先用朱紅、大紅的顏色,中年的婦女 喜歡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歡粉色、綠色、月白色,長輩一般用深紫色,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為綢緞,比較貧窮、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
滿族男人騎馬時穿白褂子,這樣不僅顯出他們的帥氣,滿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時候戴著涼帽,戴著不僅涼爽,冬天的時候,戴著又厚又舒服帽子,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平時滿族人互相見面時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的時候,要先行禮請安才能說話,以表示尊敬。
滿族人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掛族也是滿族的一種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在春節的時候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了節日的喜氣的氣氛。
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它是一朵鮮艷的花,它具有著其它民族的不同風俗,不同的特色!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筑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于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并無什么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并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淀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于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后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堿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后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于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歷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
字碼頭,后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后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彩樓 ,張燈結彩,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臺閣,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制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只燒豬出回村里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王安石的《元日》里有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又過年了!春節將要來臨了,大家都忙里忙外的,連小孩也要幫大人干活,大人們每天都在準備著過年用的,吃的,玩的,連小孩也不能閑,每天都在家里啃瓜子,看電視。專門給大人添亂,即使這樣年還是來臨了。
除夕是家鄉最值得慶賀的時候,因為今天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情況下,所有的子女,父母都會吃團圓飯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會說一年中發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一年中的所有收獲,還有說說下一年的生活目標。吃過團圓飯,所有的人都坐在客廳里,大人們在打麻將,而家鄉這些讀書人會在一起對別人訴說著自己在學習中的趣事。“嘭!彭!彭!"窗外五顏六色的,哦!原來是每年必要的節目開始了——放鞭炮,每家每戶都點燃自己準備的節目——煙花!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希望今年所有的同學們一起努力吧!用一個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臟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后,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采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群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著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發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發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的特點都不一樣,有豪氣樂觀的維吾爾族,還有好客注重禮儀的蒙古人,但是要說注重節日和規矩還要數回族了。
回族的四個特點一飲食,二節日,三服飾,四建筑。
回族的飲食非常有特點和漢族不一樣,不能吃豬肉驢肉,只要飯菜中有豬肉驢肉都不吃,不管是再新鮮再美味。這就是恪守規矩的回族人。我們漢族人有大鍋菜,而回族的人和我們大鍋菜可以相提并論的就是粉湯。粉湯非常好喝,白菜、酥肉、辣椒一應俱全。
回族的兩個重要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
開齋節,可謂是最有特點的一個節日。開齋節一般都有二十九天到三十天,到了那一天先要去清真寺里跪拜,然后家里面有什么好吃的可以捐獻給清真寺。凡是捐獻的人名字都會印在一個黑板上面。家里還會在那幾天里招待客人,親戚朋友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
古爾邦節基本和開齋節差不多都要去清真寺里跪拜但是不需要募捐而且日期也比開齋節短得多。
回族人的服飾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他們有傳統小巧精致的禮拜帽,帽子上的圖案各式各樣,有菱形花邊的,有像窯洞似的拱形。戴上了禮拜帽仿佛來到了印度,別有一番風味。回族還有禮拜時候才穿的長袍,穿上長袍戴上帽子相機了從印度穿梭到古代的人。
回族人的建筑也是獨具特色,清真寺藍色的寺頂上還有彎彎的月牙,在晚上月光下照耀的時候就像天上有兩個月亮。
這就是回族人的民族文化,這就是注重節日和規矩的回族人。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民風民俗的作文03-26
作文:民風民俗08-0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3
民風民俗作文11-12
《民風民俗》作文09-01
民俗民風的作文09-01
民俗民風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