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俗作文錦集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民俗作文 篇1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少數民族——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和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圍,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的民俗習慣可謂多樣化。維吾爾族待客很有講究。如果來客,邀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點心,然后再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飯后,由張著領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離席。
維吾爾族有很多禁忌:吃飯或與人交談時,不能擰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不能背后議論別人的短處。
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以面食為主,喜歡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飯、包子、油條等。另外,維吾爾族還喜歡茯茶、奶茶。
今天上課時,蔣老師還給我們帶來了她從內蒙古帶來的奶茶粉,老師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動作,我忍不住心里癢癢的激動。泡好后,香味已一陣陣飄來,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這奶茶味道怪怪的,說實話,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來澀澀的。可能每個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異的吧!
民俗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1.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于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于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幾片陳皮去苦。
2.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民俗作文 篇3
可能大家對高山族不是很了解,因為我之前有去那邊游玩過一次,所以對那邊的民俗有點了解。
高山族分為阿美、排灣、泰雅、布農、賽復、曹族和雅美、卑南、魯凱、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飾各具特色。泰雅、賽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論男女都穿著麻布裁制的無袖胴衣。購農有長有短,長到膝頭的叫"魯靠斯",短到肚臍的叫"拉當"。以白衣為底的盛裝上,還在胸背織有精巧的幾何圖形花紋。市農族和曹族男子多數用獸皮做外背心,胸前掛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裝飾又很實用。排灣和阿美人則喜歡在衣服的袖、領、下擺鑲上細條的襯色花邊,腰部系半源裙,用黑布或鹿角做為頭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歡赤足,愛佩戴各種多姿多彩的頭飾、耳飾、手鐲、腳環和項鏈等,排灣人的男子頭冠比女子頭冠更為復雜和美觀。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巖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于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并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民俗還有很多,比如排灣人的婚禮,跑步迎新娘,在這就不一一跟大家說了。
民俗作文 篇4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民俗作文 篇5
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那就讓我介紹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吧!
大年初一,我來到了外婆家。早晨,我一起床,吃完早飯,就準備上外公家拜年去。我穿好我的新衣裳,媽媽和妹妹也穿好了各自的新衣裳,準備上外公家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鞭炮聲一直在我的耳畔響起,我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到了外公家,已是中午。一進門我們兩兄妹就連忙說:新年好!”外公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高興地摸了摸我們的頭。接著外公就去燒飯了,我們也坐到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不一會兒中飯就燒好了,我們吃完飯后,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想著今天的'春晚會有什么節目。到家后我們立刻打開了電視。今年春晚的內容可豐富了,有迎新年的唱歌跳舞、也有精彩又神奇的魔術。還有幽默滑稽的小品,使我看得如醉如癡,目不暇接。
正在這時媽媽和外婆把年夜飯端到了桌子上,有雞肉、牛排、鴨爪、芹菜、豆腐。我看到了菜后,我一個箭步走到餐桌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菜就被我們一掃而光了。
吃完了年夜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度過了美好的一夜,真希望每天都是過年。
民俗作文 篇6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民俗作文 篇7
飲食
蒙古族大多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時用的“美味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很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是蒙古族的特色飲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將皮剝去后放入鍋中,放入調料,進行蒸煮,可謂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來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飲食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品嘗過的,令我們感到很新奇!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愛,是在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大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領子很高;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作為裝飾。男袍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大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著裝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兩種。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
蒙古族的服飾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嘗試過的,令我們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的稱呼。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人們的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光線也很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習慣和地方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居住過的,我對蒙古族的民居的風格有著一種很強烈的喜愛!
這就是蒙古族人們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因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對自己的民族有著獨特的感情!
民俗作文 篇8
新年到,新年到,噼里啪啦真熱鬧,爸爸叫我快來貼春聯,我趕緊跑過去幫忙。
貼春聯是我家年年不變的習俗,紅紅的春聯映在眼前,上面的金色字閃閃發光。上聯寫到“東風化雨山山翠,”下聯寫到“政策歸心處處春,”橫批是“四季如春。”中間是玉兔鬧春,紅紅的春聯貼好了,年的氣氛更濃了。
為什么要貼春聯呢?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怪獸叫做年,年在每年臘月的最后一天出來傷害人類。人們為了預防它,經過調查,得知年怕三種東西,一怕光、二怕響、三怕紅顏色。所以說人們就放鞭炮、貼春聯來驅逐年。后來,貼春聯就成了一種民俗流傳至今。
現在,春聯承載了太多太多的內涵,不斷被人們發揚光大,成為我們家鄉一種亙古不變的風俗。
民俗作文 篇9
春節,我相信,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來,咱們廢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講一講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吧!
你知道咱們的傳統節日春節都要有那些東西呢?嘿嘿,沒錯,春節咱們要準備:魚、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買鞭炮、對聯與福字。下面,就讓我講講我這一次過年的經歷吧!
早上(當然,不是過年的那天早上),媽媽帶我出去買鞭炮、對聯與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擺滿了買年貨的攤子。我對媽媽說:“媽媽,咱們先期買鞭炮吧!”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走進了一家買鞭炮的店鋪,我相中了幾盒小鞭,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這些。”“沒問題。”媽媽爽快的說媽媽也買了些掛鞭。
買完鞭炮,媽媽又帶我走進了賣福字合買對聯的地方買了一些福字、對聯等回到家貼在窗上、門上與墻上。
買完了東西,我們回到了家,把福子與對聯堆在了門上與墻上。
這就是我第一次去與媽媽每年貨的經歷(以前都在爺爺家玩,沒空去),怎么樣?
民俗作文 篇10
寒假回到了故鄉——千島湖。在奶奶家我發現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有辣豆腐、米羹,米果,長壽面……
一樣又一樣的新鮮東西令我百吃不厭。尤其是辣豆腐,聽奶奶說豆腐也是自己做的,我的好奇心立馬涌上心頭,追著奶奶問這問那。奶奶樂呵呵地說:“我正在做豆腐,快過來看吧!”話音剛落,我就放下手中的東西,飛奔廚房。以前我聽說過做豆腐,也吃過豆腐,但就是從未見過做豆腐,今天終于可以親眼見到了。
爺爺提著滿滿一桶乳白色的磨好的豆漿,將它倒入鍋中,奶奶往土灶里添加柴火。我的眼睛瞪地跟銅鈴一樣大,絲毫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過了一會,鍋中開始冒熱氣,接著開始沸騰了。我著急地問奶奶:“豆腐做好了嗎?”奶奶不緊不慢地說:“別急,慢慢看。”這時,奶奶飛快地把豆漿舀到水桶里,又將它舀到鋪了一層紗布的竹籃里,這個竹籃可是架在鍋子上的。豆漿從縫隙里流了下去,但有一些東西依然留在了紗布上。我問奶奶:“留在紗布上的是什么?”奶奶邊舀邊說:“那是豆渣子,是不要的。”
等豆漿全部流進鍋子,奶奶飛快地拿掉籃子之后,轉身拿起一個大勺子,輕輕地在鍋子里攪拌。奶奶邊攪拌邊從杯子里倒了一些像油一樣的東西。我好奇地問:“那杯子里的是什么東西?”奶奶解釋說:“那叫堿,加了這個東西,豆漿就能變成豆腐了!”我高興地又蹦又跳!仔細一看,咦!鍋中有著一塊一塊的豆腐花。我急切地問:“是不是做好了?”奶奶無奈地說:“還沒好,別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灶邊,爺爺早就準備好模具,奶奶把豆腐花全部舀進模具里……
今天的觀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知道了:做豆腐是民間的一大習俗。
【精選民俗作文錦集10篇】相關文章: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八篇01-17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7篇01-06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錦集五篇01-05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九篇01-04
精選民俗作文錦集5篇01-04
精選民俗作文錦集八篇12-31
精選民俗作文錦集五篇12-30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10篇12-26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錦集8篇12-16
精選節日民俗作文錦集7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