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風的作文集合六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風的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的作文 篇1
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和禮節,像蒙古族的那達慕、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的火把節,各式各樣,多姿多彩,讓人心動。
從西藏回來的大舅舅給我講一些奇異的西藏的民風民俗。
大舅舅說,剛到那兒,就碰到了從前的同學,于是同學把他帶到家里。讓他看兩個缸里的東西,讓他猜猜藏了幾年,后來答案是十年以上,大舅大吃一驚,我也聽得一愣一愣的。更好玩的是酥油茶。酥油,是把牛羊奶倒到木桶里用木榛快速攪拌,讓油脂從奶汁里分離出來,酥油在藏族里是視為圣物的。原來是供奉佛祖用的,現在加入牛奶,磚茶等一起煮,其味道濃郁,妙不可言,酥油茶一家與另一家的煮法都不一樣,但都是同樣的濃郁。味道讓人想起溫暖的太陽,坐在藏族人的熱炕上,一杯接一杯的喝酥油茶,是一件非常舒適的事。藏 人的房間里永遠燒著一壺酥油茶,那是為每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的。
大舅舅后來跟我說,西藏其實還有一個民俗,那就是哈達。藏族人是一個非常重禮節的民族。他們給遠到而來的客人奉上白色的哈達,會讓客人吃雞大腿,因為這是讓客人充滿腳力的象征。
藏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身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在藏族女的更是美麗,頭上身上各穿著艷麗。西藏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她身上有勤勞能干的藏族人民。
藏族的“雪頓節”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著,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
雪頓節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 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 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民風的作文 篇2
朝鮮族,不管是建筑、服飾、飲食都非常具有特色。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吧。
朝鮮族的多數村落坐落在依山的平地,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里用木地板隔成單間,各個屋之間有門道相連通。屋內設有平地火道,即使在嚴冬,在室內也非常的溫暖。內部設置的都是推拉門,大部分人家中都是木制家具。屋內沒有床和桌,吃飯只用小的茶幾,進屋時一定要脫鞋,里面是沒有椅子的,只有坐墊,進去后都是盤腿而坐在地板上,非常具有傳統特色。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穿素白衣服,白色象征純潔﹑善良﹑高尚﹑神圣的意義。婦女穿短衣長裙,這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點。短衣朝鮮語叫“則高麗”,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雖然簡潔,但是看起來非常美麗;長裙,朝鮮語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婦女現在依然穿這種衣服,保持了他們的傳統特色。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腳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穿這衣服,顯得人很直爽豪氣。
朝鮮族的傳統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切,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的,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點心。冷面是在蕎麥面中加淀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后用冷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制成,入口后,柔韌耐嚼,涼爽清淡,滑順潤喉。讓人回味無窮。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凈,用大缸密封制成。泡菜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可口。泡菜味道的好壞,還能辨出主婦烹調手藝的高低。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吃。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朝鮮族了呢?
民風的作文 篇3
我女兒的婆家住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群山環繞,樹木參天,一眼望去峰巒疊嶂,起伏連綿,青山巍巍披翠,碧水悠悠吐秀。一切生態都是從歷史走來的自然,一切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風貌。走進那里邊走進了大自然的懷抱,走進了一個清幽、寧靜的世界。
在那個小山村住下來之后,撲入我的視野的都是無邊的蒼翠、濃郁,沐浴的都是大自然的碧綠、蔥蘢,呼吸的都是大自然的清新、明凈,吮吸的都是草木的芳香,撞入耳膜的都是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流淌出來的樂曲聲。我在神清目爽,心曠神怡中步入了一片清幽、寧靜的凈土,找到了我夢寐以求的靈魂的棲息之地。
在那個小山村,令我陶醉不已的不僅是它的山光水色,封閉的純凈的自然風光,而且是那里古樸的風土人情,淳樸的鄉風,憨厚的民風。那里的道德風尚,人情世故,更令我欣賞不已,贊賞有加,感動不已,感慨不已。不僅是一種欽佩、敬仰,而且是一種心靈的震撼。在那里我受到了一種高尚的人格的感染和熏陶,一種純凈的情愫、情懷的陶冶,引起了我的思索,激蕩著我的情懷,給了我一個潔白的、明凈的心境,一種圣潔的向往和暢想。
小山村的住戶,房舍前后參差不齊,上下錯落不一,都是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后面是高聳云天的大山,前面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座座木橋飛架,流淌出小橋流水人家。那里的人家家家戶戶幾乎都沒有院落,沒有壘砌的院墻、緊鎖的大門,大都是敞開的,隨便進入。家中的用具、糧食等用品,值錢的不值錢的,有用的沒用的都放在院子里。自行車、手推車、摩托車都往院子里一扔,連鎖都不鎖。家家房門不上鎖,晚上睡覺也不插門。此種現象我覺得奇怪,便問親家公:“那些東西都放在院子里,也不鎖,不丟嗎?”他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從來沒聽說過誰家丟過東西。這里不僅沒有小偷,而且也沒發生過殺人、防火、搶劫等案件,連打架斗毆的也幾乎沒有”。他說的的確不假,我在他那里住了一段時間,的確沒有聽見過吵架聲、怒罵聲。寂靜的小山村幾乎聽不到什么噪音。村中鄰里之間的關系處得非常融洽,誰到誰家借用東西,打個招呼,進屋就拿,好像拿自己的東西一樣。
那里真是一個“路不拾遺,夜無閉戶”的平安、平靜、祥和的小山村。那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純樸民風,讓我感慨不已,也有些不解,不覺自我發問道:在商品社會,物欲橫流,一切都受利益驅動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純樸的民風,還有這樣熱誠的鄰里關系,我真是佩服極了!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不可思議,我女兒的小姑子家開豆腐坊,我去她家串門時問她一板豆腐能賺多少錢,她說不掙錢,只是剩下豆腐渣喂豬。我說:“你不賺錢圖個啥?你沒算算,你不僅搭上了人工,起早貪黑,而且耗用了水、點、燃料,那不是虧本經營嗎?”她說:“我沒考慮那些,我想都是一個村住著,鄉里鄉親的,賺他們錢我覺得不過意”。怪不得她的豆腐塊那么大,而且那么好吃,味道非常鮮美,我頓有所悟。對她的做法,我的心里很矛盾,覺得她可敬,是活雷鋒;又覺得她似乎有些傻,該賺的錢不轉,有些可惜。不過我還是覺得她很了不起,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村民能有如此高尚的情懷真是難能可貴的。我有覺得這和小山村淳樸的民風是分不開的,是祖輩傳下來的'風氣。
民風的作文 篇4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韶關,那里有別具一格的客家習俗,其中,春節最為熱鬧。
除夕的前一天,村名們都蜂擁而至的來到集市上,買雞、鴨、鵝,買黃酒、白酒......留在家里的人則要將全部的物品更換,俗話說"干干凈凈迎新春。"掃完后,貼上年畫與對聯,整個屋子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息。
除夕那晚,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從下午,人們就開始準備著這一年一度最為豐富、最為開心、終于有意義的團圓飯了。吃完了飯,全家人都會在自家的屋頂上放鞭炮,準備迎接新春的到來。"啪啪啪"飛上天空的煙花,好似一盞獨燈,照亮了天空中的一角。十二點鐘的鐘聲敲響,從村頭到村尾,挨家挨戶都要放很大很大的爆竹,"隆隆"的聲響伴著新春的到來。當晚,每個人都要守歲,如果要睡覺,就要開著燈睡覺,因為長輩說那樣年獸就不會來找我們。
大年初一雖然沒有除夕那樣的熱鬧,喜氣洋洋,但還是很開心,歡樂的。早晨,六點多,每家每戶都要去廟里拜祖宗。給祖先敬完酒,還要按大小輩分站一列,朝祖先拜六下,六六大順,祈禱來年平安,吉祥,富貴。回到家以后,晚輩要收取長輩給的紅包,并且要說:"祝某某某,新年快樂,吉祥平安來年如意。"
初二那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家探訪,回家那天,她們都會帶一些糖果,水果,賀禮......
民風的作文 篇5
山神節:由于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后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采挖,絡繹不絕。進山采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伙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愿,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愿。”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于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于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山里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人參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于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參節。屆時,全城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游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參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于“摹擬式深山采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游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背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簽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后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后,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后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并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后,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參,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后,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后,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參都叫棒槌;人參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參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參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參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后,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系住
(據說是怕人參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參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須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須子的參,便不那么值錢了。等到把須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簽子都剔除干凈后,便由把頭將人參起出來,然后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采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擬采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參,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參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風的作文 篇6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每個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獨特的節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個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獵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布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筑圍墻,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臺,用來晾曬谷物或納涼。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后放到火塘邊烤干,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擇吉日舉行。“擴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扎”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后沖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拉祜族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民族,是56個民族中一朵鮮艷的花。
【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民風的作文01-23
寫春節民風民俗的作文-民風12-22
有關民風的作文:開封的民風習俗11-12
有關民風民俗作文400字-民風01-22
關于民風的作文06-24
民風作文合集08-12
關于民風作文04-10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江西民風作文精選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