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典故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為秦滅六國、秦朝統一之戰、秦朝統一六國、秦朝統一中國、統一六國,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典故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漢族(當時稱“華夏”),生于趙國首都邯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1、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韓國。因為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韓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韓國的同時,秦對韓采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后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2、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御,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锏—離間計。
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蔥和顏聚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后,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后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后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這時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獨擅大權。即位時由于年少,國政皆由相邦呂不韋把持,并尊呂不韋為仲父。 秦王政21歲時,即前239年,秦國朝廷中掀起了激烈的政治的斗爭。
3、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嬴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后,大梁的城墻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4、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余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后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斗志漸漸松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并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占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于是,長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圖。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后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并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嬴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議稱號。
6、滅燕國
荊軻刺秦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于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于水中幸免于難。后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后,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6、滅齊國
秦朝疆域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后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之后,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
拓展相關: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后世的影響有多大?
大地在我腳下,國計掌于手中。哪個再敢多說話,夷平六國是誰,哪個統一稱霸。誰人戰績高過孤家,高高在上,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畫!(《秦始皇》)如此壯闊的歌詞,想必能稱頌的也只有中華古今第一人,統一中國的始皇帝——嬴政。
公元前221年,六國畢,四海一。秦始皇完成了滅六國之大業,實現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其封建制度更是延續了2000多年之久。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帝”自稱的君王,廢除了分封制以郡縣制管理國家,后還北建長城抵御匈奴。秦始皇的種種成就都對當時以及后世都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海浪拍打著巖石,露出了記憶中曾經的輝煌,今天我們就好好說下秦始皇的大一統的意義以及影響!
他,結束了這百萬年的亂世
從長遠來說,秦始皇大一統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心之所向。秦朝實現的統一,不僅僅只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亂世,中華的大地上自人類誕生在這里,每個部落和國家就處于不斷爭斗的狀態。
在夏商時期,中華的土地上就有著幾百上千的部落和國家,夏朝和商朝只是其中尤為突出的。后來經過夏商的不斷征討,西周建立后在各地實行分封諸侯,又滅掉了上百的小國。
總而言之,華夏大地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就是處于亂世之中,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這一切,讓全國大部分的地區和人民都擺脫了戰亂處于和平的時期,這是在秦之前從未有的情況。(雖然這僅僅只持續了短短的十四年)
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
關于中央集權制。所謂的中央集權制就是指國內沒有封地的諸侯或者貴族,理論上國家的一切土地都歸皇帝或者中央朝廷所擁有。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的一切權力也歸皇帝所有,這就是宏觀上的中央集權制。
華夏大地之所以會頻頻戰亂,其主要原因就是權力分散,導致各方權貴諸侯爭奪。在秦統一六國之前,華夏大地成百上千的部落和國家,以及西周建立之后實行的分封制,這使得各國各諸侯相爭,民不聊生。
說到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就不得提到說李斯,天下初定,丞相王綰等人就上書秦始皇,主張始皇帝封立王侯將相,封皇子為王,得以維持地區的穩定,此時的秦始皇十分拿不定主意,因為正是周天子實行了分封制,導致天下大亂,權力分散,大秦不可讓歷史重演,釀成大錯,于是就和群臣再議,希望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正當群臣紛紛同意王綰的提議時,只有李斯一個人保持反對的態度,雖然此時的李斯只是一個小小的廷尉,但也是秦始皇滅了六國的功臣,也是秦始皇十分信任的臣子。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史記 秦始皇本紀》)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跟李斯的意見和態度十分明確,即不再實行分封制,認為分封制會削弱中央的權力,容易使得國家分裂,故秦始皇主張廢分封,立郡縣。
舉個例子說說古羅馬,古羅馬其實并不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羅馬雖然率軍打下了很多土地,但是打下以后并沒有由中央去管理,還是給當地人保留了權力,每年只需要給羅馬帝國上交供奉就行了,就十分類似于我國古代與藩屬國的關系。所以啊這古羅馬真正也沒有很大的管理權,而且羅馬的核心民族與人數也特別少,根本不夠用來控制整個國家,也就是權力不集中,就算你打下了再多的江山,到了權力渙散的那一刻,國家迎來的也只是分崩離析。
中央集權制使以后的皇權日益鞏固,也同時在一定成都上加強了中國的封建化,并且中央集權制在后世也得到了沿用并改善,這種封建的中央集權,在起初是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的,所以中國古代早期的發展離不開中央集權制,也同樣離不開秦始皇。
他,使華夏成為了一個國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同時實行全國統一法律、車同軌、書同文、經濟上統一使用度量衡等等,文化上和經濟制度上的統一對千百年來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秦滅六國
當時的秦國剛剛統一了六國,但是各國的文字語言各行其是,由于各國的文字不統一,秦王下達的各種政令也無法順利傳達到各個地區,每個地方的老百姓也認不得秦朝的政令,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
秦始皇統一的文字以及歷史的載體文字,對后來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增加了一個國家民眾共同身份的認同感,也是因為秦始皇的統一文字,我們現在次啊能看得懂兩千多年前的文字,了解古代的歷史,了解古代的人們是一個怎么樣的生活狀態。
其實秦始皇統一文字肯定是功不可沒的,從主觀上來說加強了整個國家的統治,客觀上又極大地加強了思想上的統一。文字的統一就成為了一種無形的力量,整個國家這么大,方言又多,交流肯定成為了一種障礙,但是好在是有文字就全都能懂。文字的統一成為了跨越時空的載體,對舉國上下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為了凝聚華夏民族的巨大力量。
其次呢是經濟上的統一,如果說文化上的統一使得整個國家的人民精神上有了緊密的聯系,那么經濟上統一度量衡,這使得各地的人們可以自由順暢的經濟貿易,且這也是最貼近普通百姓上生活的內容了。一個國家的民眾不僅僅是要從精神和文化上承認是一個國家的,從內心上的成人更加的尤為重要!
秦國統一六國想要統一經濟,那么首先肯定得統一貨幣。戰國時期有很多種貨幣,布幣、刀幣等等,如果不統一了那如何交換呢?所以后來秦始皇把貨幣統一成了上幣黃金和下幣秦半兩,并且貨幣只能夠允許國家發行,不然誰都能造遲早會出現叛亂,就好比漢景帝時期吳王就是能造幣出現叛亂。
這貨幣一統一,就掌握了國家的命脈,并且非常的成功且實用,在哪里都可以使用,為百姓帶來的極大的便利。同時也推動了全國上下商品交換的重要發展,使得糧食布料這些十分重要的商品物資可以在全國上下自由的流動了。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的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使了社會的進步,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穩定。
同時呢,統一貨幣更是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十分有利于去加強中央的財權,方便于國家賦稅征收,更能從財權上防止其他各國的殘余勢力利用他們原來的貨幣去破壞經濟上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并且秦始皇統一經濟的理念也被世世代代所繼承借鑒,后來半兩錢也成為了我們國家貨幣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從秦始皇這里就開始固定了下來直到清朝末。
泱泱大國,由此誕生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后,中國從此就成為了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家。比其他國家的領土和人口多出了幾倍甚至是十幾倍。
可能有的小伙伴會問這有什么用呢?這當然特別有用,雖然西方有什么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眾多的革命時代背景,之所以在我們看來西方是多么的先進,說白了就是他們開創了很多的先例,做了很多人類的第一次的重大舉措。
但是我們往往對于歷史的解讀沒有那么的深刻,不夠深刻地解讀出我們的祖先做了哪些人類的第一次。其實就好比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華夏這片大地就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力的國家了,同時也形成了一個最大的民族,第一次加強了一個民族甚至說是人類的力量,對人類的意義尤為重大。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并且實行各種創新的制度中華民族甚至人類來說意義上都不亞于工業革命。
人類的使命本就不僅僅局限于當今,而是要去開拓這浩瀚無際的宇宙星河。我們本就是要讓人類更強大,讓人類的力量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秦始皇的統一六國本就是把人類的規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給后朝帶來極為重要的伏筆,也是秦始皇的大一統的基礎才有了現在穩定繁榮的中國!
【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秦王滅六國的歷史典故11-11
關于秦王滅六國的歷史典故01-28
秦始皇的歷史典故05-27
秦王滅六國的歷史故事08-13
秦始皇與寡婦清的歷史典故09-18
秦始皇兼并列國的歷史典故08-03
蘇秦合縱連六國的歷史典故05-31
蘇秦合縱聯六國的歷史典故06-27
關于蘇秦合縱聯六國的歷史典故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