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慶建國60周年優秀作文
1949年5月,抗日戰爭勝利,人民解放,當時我13歲,讀小學四年級。彈指一揮間,60年過去了,我從當年一個稚嫩的少年,成了鬢發皆白的古稀老人,今年已73歲。滄桑巨變,感慨萬千。
剛解放,我家缺田少地,屬貧下中農。八口之家,僅靠父親在戩浜鎮擺個小菜攤維持生計。住的是三間“浪頭屋”,狹小、低矮、潮濕,四面透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熱得像蒸籠。“將來一定要造一棟大房子”,在我幼小的心靈里萌發了這個朦朧的夢想。
1960年,我從安亭師范畢業,分配到當時的重點小學練西小學任教。那時家在戩浜鄉下,因為家中人多房小,難以棲身,所以終年住校,很少回家。
婚后生活捉襟見肘,但想改善家居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當時條件下,沒什么賺錢的門路,要造新房談何容易。后來與愛人學著養豬、養雞、養兔,加上節衣縮食,好不容易攢上1500元,又向親友借款1500元,在1976年,終于蓋起了三間平房,總面積100多平方。當時成了村上的一個亮點,惹來村民們羨慕的目光,心中頗為自豪。
在城里擁有一套住房,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好想做個城里人。
1987年,我女兒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也當了教師,因為是“雙教”終于優先分得一套位于南大街沒有煤衛設施的21平方米的平房。盡管還要燒煤餅,還要倒馬桶,但畢竟住到了城里,免去了長途騎車的'勞頓,真是喜不自禁。
隨著子女的長大,21平方米的住房實在容納不下那么多身軀。我就下決心通過銀行貸款在迎園三坊購得二室一廳的商品房。那時大部分老公房沒有客廳,我家有了這很正規的廳房,還是蠻前衛的。
過了兩年,教育局再次分房,由于我未分到過煤衛房,于是,將我從南大街的平房改善到倉場路一套45平方米的一室一廳。至此,我在城里有了兩套住房。當城里人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喜悅蕩漾在心間。
建房很艱難,分房得改善,購房住大房,動遷更理想。這就是家居步步高!
人民解放60年,改革開放30年,家居條件變又變,心中感慨萬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