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1
春節可是中華民族大喜大慶的傳統節日,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過春節的習俗有很多,但在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這可是過春節最重要的事情啦。
貼春聯這個習俗可是大有來歷呢!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常常在除夕那天出來禍害百姓,人們苦不堪言。有一個人發現這個怪獸害怕聲響、紅色,于是人們就在“年”來時放炮竹,把紅紙貼在家門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貼春聯、放炮竹的習俗了。
臘月三十,人們會把提前準備好的`春聯恭恭敬敬地貼在大門上。我家的春聯可是與眾不同吆!我可是家里的小小書法家,門上的這些春聯年年都是我的杰作。動手寫春聯已經成了我們家迎新春的重要活動,這讓我非常自豪。每年放寒假,我都特別期待寫春聯的那天早日到來,好讓我大顯身手。
年三十這天一大早,東方剛露出了魚肚白,我就迫不及待地起來了。我拿起了媽媽提前準備好的紅紙、墨汁、毛筆,滿懷自信地走向書房。我先把折好的紅紙認認真真鋪在桌子上,用鎮尺壓住。再把墨汁小心翼翼地倒在硯臺里,放在左上角。一切準備就緒,可寫什么內容好呢?我打開我的春聯集錦,仔細地看了又看,終于選定了一幅。要開始寫了,我穩穩地拿起毛筆,蘸了些墨汁,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幅對聯“新風開盛世,春色滿神州”,當然還有橫批“新年快樂”。然后,我又寫了幾個福字、壽字。終于大功告成,我把它們一一放在了地上,等墨汁自然晾干。
接下來,我和爸爸就要貼春聯了。我興奮地拿來了膠布,搬來了板凳,我指揮,爸爸貼。
“先貼正門。”我像個將軍一樣發號施令。
爸爸拿著春聯說:“這樣行不?”
我后退了幾步,仔細端詳了一下,說:“向左一點點,哎不對,多了,再向右一點點,右邊向上抬一點點,哎,別動,這樣剛剛好。”
爸爸在我的指揮下身體像跳舞一樣扭來扭去,媽媽在一旁被我倆逗得哈哈大笑。我迅速地撕了幾塊膠布,固定住了春聯的四個角,然后把春聯貼好。
該貼“福”字了,我拍著胸脯喊到:“這個交給我吧,爸爸你甭管了。”我拿著“福”字,找準位置,對準角度,正要貼時,媽媽說:“哦,不對,福要倒著貼,取諧音,意為福到了。”中華文化真有意思。我剛把“福”倒著貼好,爸爸從里屋出來喊住了我,“你看看,福都貼倒了。”我忙給爸爸解釋其中的美好寓意。爸爸恍然大悟,滿意地點了點頭。
最后,我把“壽”字貼在了爺爺的門上,寓意爺爺延年益壽。看著爸爸媽媽向我投來贊許的微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春聯貼完了,我坐在沙發上,看著門上紅紅的春聯,心中充滿了成就感,聞著家里洋溢著的濃濃的年味,心中滿溢著幸福。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2
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年農歷七月十四那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歌會。
從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帶領下,每年都到歌場去湊熱鬧。耳濡目染,我對歌會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會那天,吃過早飯,我便和伙伴們結伴向給山民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歌場走去。一路上,隱隱約約聽到了從山坳那邊傳來的悠揚的歌聲……
聽爺爺、奶奶說,歌場自古以來就設在我們這個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的巖灣村。這一天,太陽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張開著笑臉。姑娘們穿著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著一把把精致的花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了;平時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壯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趕來了;連滿臉皺紋,霜染兩鬢的爺爺奶奶們也蹣跚而來,滿面春風地想尋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時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鄰八寨的鄉親們都趕來了。這時歌聲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之中,歌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整個山坳沸騰起來……
你瞧,這兒圍了一圈,那兒圍成一堆,一株株枝繁葉茂的.楓樹下,就是一個個歌臺。歌臺的“布景”是一簇簇的楓樹葉和一張張甜甜的笑臉。看,大家笑得多開懷,笑得那樣無拘無束,你聽歌聲是那樣的清脆,那樣的婉轉。笑聲停了歌聲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一個圍得水泄不通的歌臺。只見左邊站著6個阿哥,右邊站著6個婷婷玉立的阿姐,他們正在對歌。這種唱歌的形式叫對,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過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圍攏來,對歌才算正式開始。大山里特有的清泉,滋潤著山民們的歌喉,山民們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寬廣,歌聲渾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聲把遠處的阿姐邀請來。對歌還有這樣一個規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對歌,都是邀請其他村寨的姑娘,通過對歌,使他們相識。
他們唱得那么投入。那歌聲,多么悠揚,多么動聽,讓人回味。雖已夕陽西下,但阿哥、阿姐們的歌興更濃,唱得更起勁。這歌聲,就是苗鄉人民的心聲。唱出了他們的情,唱出了他們的愛。歌會一年一次,但歌聲會時刻陪伴著勤勞的父老鄉親,伴隨他們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臨,陶醉于歌聲中的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那個小山坳。歌會結束了,但歌聲仍縈繞于耳。于是,我又盼望著更盛大的一次歌會的來臨,也盼望著遠方的伙伴們能來領略這一道苗鄉特有的風景。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不僅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我的家鄉——太和縣的春節習俗吧。
從臘月初旬開始,家鄉的人們就開始為過春節忙碌起來了。臘八這天,家家戶戶不僅要熬臘八粥,還會興致勃勃地去買牛肉,買回牛肉后切成小塊撒鹽腌制,每天還要翻一翻。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說,家制牛肉這道菜是我們春節桌上的.一道必備菜,色鮮味美,老少皆宜。誰家要是少了這家制牛肉,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年味。
臘八粥沒喝幾天,轉眼間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年”,這一天的重頭戲就是“祭灶”。在這一天,人們從天一亮就開始對家里進行大掃除。他們不僅要把房間打掃干凈,更重要的是把廚房里的鍋碗瓢盆全部拿出來清洗干凈,然后把廚房里的東西擺放整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許有物品損壞的現象發生,因為這里面包含著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這天,家人們也會盡可能的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家都很重視過“小年”,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節就真的快到了。
剛過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頭,出入超市,為過大年做準備了。大人們會買很多雞鴨魚肉,買充滿喜慶氣氛的必備品:春聯、紅燈籠、窗花、花草等。小孩子會買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種玩意兒——風箏、電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著,盼望著,熱鬧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上紅紅的春聯,窗上貼著喜慶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顏開。晚上,每戶人家都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最有趣的要屬吃餃子了。大人們會把一枚硬幣提前包在餃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個包有硬幣的餃子。小孩兒吃到了,預示著學習進步、茁壯成長;大人們吃到了,預示著工作順利,事業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預示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所以每個人都帶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去吃餃子,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兒。晚飯后,一家人會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享受著精彩的節目帶給大家的熱鬧與歡樂。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會拜年,人人相互祝福。這一天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樂開了花,因為他們會收到很多大大的紅包。
太和的春節在人們的相互祝福聲中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都會吃湯圓,觀花燈。濕地公園的花燈花樣繁多,樣式新穎,惹得游人徹夜觀望。
太和的春節在正月十六這天結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進學校,大家都在快樂與祥和中向前奔跑著,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與拼搏中創造著。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4
我的家鄉在天津。天津人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到轉年的一月十五止都視為過年。有的說法更長,從臘月初八到轉年的二月二都為過年。天津人愛熱鬧對春節有著極大的熱情。在融合了中國南北地區的新春習俗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民間流傳著一段順口溜道出了津味兒年的特色和講究:“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酉;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雖然現在已經簡化了許多,但許多老傳統仍然保留著。
臘八粥是一定要喝的。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熬粥。臘八粥食材豐富,有大米、小米、紫米,各種雜糧,各種豆類,還有紅棗、花生、桂圓等,營養又美味。我家每年都要熬臘八粥,它色香味醇,再加點糖,更是口齒留香。除了喝臘八粥,臘八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就是把蒜剝皮裝進大口的醋瓶子里,并將白菜心切成條同時放進去,蓋上蓋放到春節吃。我可喜歡臘八醋了,尤其是里面的白菜,酸酸的帶有蒜香味兒,就著餃子吃,那叫一個香!
貼道酉也是天津傳統習俗。道酉就是祭祀諸神的吊錢兒,春聯等。天津人有貼吊錢的習俗。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在天津,過年可以沒有大門上的春聯,但家家一定會有吊錢。除了它寓意吉祥,更有發財的.寓意。
天津過年在吃的方面也有講究。聽姥爺講有個順口溜:“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轉,初四烙餅卷雞蛋。初五‘剁小人’”。為什么這么吃有說法,姥爺說:初一早晨要吃素餃子,象征新年生活素素凈凈、順順當當;初二這天要吃打鹵面,講究吃全菜碼,即黃瓜、菠菜、豆角、豆芽等;初三這天一定要吃合子,俗謂“合子往家轉”,因為“轉”與“賺”同音,寓意財源滾滾來;初五“剁小人”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家家包餃子,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
二月二龍抬頭。正月不剃頭,到了二月二就結束了,人們紛紛在這一天去理發店剪頭發。姥爺一般也在這天給我推頭。除了理發,天津還講究吃“煎燜子”,又叫“煎龍鱗”。就是把涼粉切成片兒或條兒,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總之,各種傳統風俗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這些形式各異,特點鮮明的過年風俗,構成了我國五彩繽紛,熱鬧非凡,紅紅火火的節日景象。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 5
大年三十是漢族的春節,雖然我們不過年,但是周圍的鄰居熱熱鬧鬧的過年,我們看著也挺開心!我看到家家戶戶貼春聯,外面放著漂亮的禮花。我還注意到大伙把“福”貼反了,問那些叔叔阿姨我才知道原來倒著貼是“福到”的意思。我還看到了好多有關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還上網查了一些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介紹家鄉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家鄉的習俗作文07-18
[精選]家鄉的習俗作文07-14
家鄉習俗作文06-26
家鄉的習俗作文(精選)07-08
家鄉的習俗作文[精選]07-09
家鄉習俗作文06-22
家鄉的習俗作文11-06
(經典)家鄉的習俗作文02-02
[經典]家鄉的習俗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