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通用12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1
我出生在美麗的古城開封,但我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我的家鄉在廣東汕頭。那里的習俗和我們這里的習俗有很大的差別,每年的清明節就是那里最熱鬧的時候了。每年的4月5日前,身在他鄉的游子們就紛紛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為自己的祖先祭拜,掃墓,祈求祖先的庇佑。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許多多的點心,雞鴨魚肉,還有祭拜時所需要的香火和鞭炮。清明節的前幾天就開始祭拜了,由于我們老家比較講究風水,每塊墓地建的地方都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掃墓一般都要三四天才完成。按習俗女孩不能去掃墓,不過疼愛我的爸爸還是帶我去過一次,記得那天早晨6點多,天才剛亮我們帶上準備好的東西就出發了。
我們先開車來到山下,然后步行上山。一路上,有拿著祭品正在往山上走的,還有已經到達開始祭拜的,平時寂靜的大山一下熱鬧起來。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太陽已經爬上了山坡,我們也終于到達目的地。我們家的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成半圓形,像一個蒙古包,左右兩邊分別有兩根石柱,墓中間是一塊黑色石碑,上邊的字是朱紅色的。爸爸告訴我那時他爺爺的墓。之后我們在墓前放好祭品,又放了兩掛鞭炮,然后點燃香火,跪下磕了三個頭,再把墓上的字用準備好的紅毛筆重新描一下。
接著我們又到另外一座山上祭拜下一個祖先,就這樣一天下來也就只能拜上兩三個祖先。到了清明節當天,全村所有的男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大家抬著燒豬和許多祭品到一座很高的山上去祭拜整個黃氏家族的祖先。在家的女人和小孩就會提著籃子裝上祭品到村里的神廟去祭拜神靈。晚上還會請來戲班唱戲,熱鬧極了。爸爸說,在這里清明節比春節還熱鬧隆重,家中的親人尤其是男人,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清明節就一定要回家。雖然每次清明節回去,爸爸都累得要回家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過來,不過每當看到爺爺奶奶開心滿意的笑臉爸爸都無比的欣慰。這使我明白了清明節不但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晚輩孝敬長輩,全家團圓的重要日子。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間過得飛快,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有到了。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在這一天,人們要帶酒食果品,紙錢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
今年清明這一天,天氣特別好,可不像詩句上說的那樣。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因為我們一家人要一起去掃太爺爺的墳。剛出門時,感覺心情特別好,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像剛出籠的小鳥,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上山掃墓。可從大人的表情上看,可沒我這么高興,也許是去掃墓的原因吧。
在山腳下,我覺得和別的上沒什么兩樣,可到了半山腰可就不一樣了。那里雜草叢生,雜草高出了我一個頭。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太爺爺的墳墓前,在墳墓的周圍到處是一些樹枝和雜草,它們仿佛懂得掃墓人的心情似的沒有生機。
我們先把墳墓的周圍的草除一除,接著在墳墓上用些小泥塊壓上黃紙,擺上供品,點上香,我們輪流給太爺爺磕頭。爺爺在墳前念念有詞,報告著這一年來家里的大事,還請太爺爺保佑全家大小平安。我想:在此長眠的太爺爺一定聽到了我們的話的,他一定感到欣慰,一定會保佑我們的……
最后,我們在墳墓前的空地上把紙錢燒了,等燒完了還用帶來的水滅了火星。因為太爺爺墳前有一座涼亭,我們就坐在涼亭里吃東西。爺爺還把吃完的蛋殼撒在墳墓上,我好奇地問:“爺爺,為什么要這樣呢?”爺爺說:“表示祖先和我們在一起啊!”死人明明就在這嘛,怎么會和我們在一起呢?也許他活在爺爺的心中吧!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最后爸爸再檢查了一遍,我們就下山了。
在下山的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心情非常輕松。回來時我想:原來清明節是表示對先人的懷念日,也是家庭團聚,也是踏青賞春的好機會。
今年的清明節我過得特別有意義,明年我一定再來掃墓。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3
4月4日~4月6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么多,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斗。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后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的是在清明節游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莊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坐在書桌前,搖頭晃腦地背著唐朝詩人杜牧寫的《清明》,腦海里仿佛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清明節那天,本是花紅柳綠、春光明媚的時候,卻細雨綿綿下個不停。有一個人冒著雨正在孤身趕路。他看到路上有許多行人面帶悲傷結伴去墳地祭拜逝去的親人……“天然,早點休息,明天我們要去給爺爺掃墓。”哦,知道了!我翻開日歷,今天是4月4日,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對了,家鄉的清明節是什么樣的?我的心里充滿了好奇。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今天,我要好好觀察觀察,家鄉的清明節和詩人筆下的清明節一樣嗎?坐了好一會兒的車,總算到了山腳下。望望天空,陽光明媚,晴朗著呢。開始登山路了,路上來來往往的全是人,使原本就比較窄的小路顯得更擠了。我和媽媽微微側過身,從一群人的身邊小心翼翼地走過。再看看路上的大人們,雖沒有“欲斷魂”,但個個也面色沉重,就像他們肩上那沉甸甸的擔子。大人們沉默不語,在一旁的孩子們倒是一路開著玩笑,讓這個令人悲痛的節日有了一絲生氣。
到了爺爺墳前,聽不見了路上的笑鬧聲,但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媽媽擺好了餅啊,魚啊,魚丸等十盤菜,還在前面放上一大盆香噴噴的米飯,接著用打火機引燃了一炷香,插在墳邊,給放在菜前的十個酒杯里倒了三次酒后,媽媽便抬出一個臟兮兮的焚燒爐,從袋子里拿出一大堆紙錢,準備給爺爺燒紙錢。我也想幫忙,于是也拿了一沓紙錢。
我用拳頭把紙錢頂住,順時針地旋轉拳頭,反復幾次,嘿,真神奇,紙錢就像一朵盛開的花一樣靜靜地躺在我的手中。我正準備燒時,突然一陣山風吹來,帶著刺鼻味道的熱氣,讓我止不住地咳嗽。微風帶走這些熱氣后,我學著媽媽的樣子開始幾張幾張地往焚燒爐里放紙錢。燒了一堆又一堆,紙錢很快就燒完了。媽媽抓起一把豆子,往爺爺墳墓上用勁撒了過去。豆子蹦啊跳啊,然后漸漸平在墳墓頂上靜了下來。祭拜完畢,帶齊東西后,我們原路返回下了山。
看來家鄉的清明節和杜牧寫的清明節不太一樣,媽媽說,這是因為各地清明祭拜的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我還是記住了家鄉的清明節,記住了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5
古人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是清明節,天空陰沉沉的,還下著一絲小雨,仿佛是在為死去的'人悼念。
我們來到奶奶的墓前,來給奶奶掃墓,站在墓前,不禁回想起了奶奶昔日照顧我的點點滴滴。
那一次,天氣很陰,但是天氣預報卻說今天不會下雨,于是我就沒有帶傘。但在下午放學時,天空中突然下起了狂風暴雨。我心想:該怎么辦?難道要淋雨回去嗎?這時奶奶卻出現在了學校大門口,奶奶的到來,如一束陽光般照亮了我,奶奶看見了我,徑直向我走了過來,把她的傘拿給我用,可是我卻看見她只拿了一把傘,奶奶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笑著說:“沒事兒,我給你媽媽打電話,讓她來接我,你就先回去吧!”
聽了奶奶的話,我并沒有多想,便回答:“好。”于是,我便拿著一把傘,回家去了。當我回到家時,卻發現媽媽在家待著,媽媽難道沒有去接奶奶?我的心中有了疑惑,因此,我把媽媽的手機拿過來查看通話記錄,可是翻了好幾遍,也沒有發現奶奶給媽媽打電話的記錄。這時,我的心里不禁緊張起來了,便想著:難道是給爸爸打了嗎?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沒有。
一聽到這話,我立刻抓起傘,沖出了家門,來到了學校。可在校門口,并沒有發現奶奶的影子,于是,我跑去了奶奶家,一進門便看見了奶奶的渾身都被淋透了。這一幕,徹底刺痛了我,我含著淚問奶奶:“為什么要騙我?奶奶卻說:“沒事兒的,我身體好,淋濕了,沒關系。但是你是個小孩,你淋濕了,肯定會感冒的,你還要上學呢!”
聽完奶奶的話,此刻在這寒冷的陰雨天中,我卻感到了異常的溫暖。
每每想到這里,我就不禁潸然淚下了,奶奶的話,在我的耳邊回蕩著奶奶的愛,如雨水一直滋潤著我。
現在,奶奶早已離開了人世,但是她的愛,卻一直伴隨著我成長,奶奶,下個清明,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6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言人欲銷魂。”底著受蒙細雨,踩著泥濘小路,我追隨著父母來到老家掃墓。
一眼看往,一片悲涼:折斷了的球在雨中飄揚,純草叢生的墳堆,墓碑上含混不清的刻紋。仿佛良久沒己去功了。但乏味的是:這墓碑上居然有十多少個大小不一、色彩各一的蝸牛。爾想可能它們是博門來跟老爺爺、老奶奶聊地的吧!
拿著祭祖的臭燭,我一根根拔在墓前,由于風挺大的,點了惡幾回,費了不多勁,才把香燭點焚,鞭炮聲過后,咱們齊家肅穆在墳前。
爸爸用消沉的聲音說:“祺祺你知講清亮節是怎么來的嗎?”
“我曉得野面有一標先容官俗的書,我望過。”我有點自得。
“那你說說!”爸爸好像要考考我。
“你不信?那你聽我說:清明節又鳴冷食節。相傳沉耳在亡命期間,果餓饑難耐,他的一位大臣——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煎給重耳吃了,才讓他復原精力。起初,重耳干了晉文公,對那些赤膽忠心的我逐一犒賞,唯獨忘卻了介子推。等到想訖時,介子推腹著母親避到了綿山。為了讓介子推出山,重耳決議,縱火燒山,燒二點,留一面。可大火燒了很久,介子推仍是不沒來。重耳急忙讓人點燃山火,可已經晚了,介子拉和他母疏已燒逝世在一棵柳樹下。隨從從柳樹洞里取出一首帶血的詩——————”我撓撓腦袋,不好心念的說,“是什么內容?我不記得了?后來,重耳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又改替清明節。”
爸爸立刻說:“你說得未經很不錯。值得表彰!那首詩是這樣的——割肉奉臣絕赤忱,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息鬼末不睹,強似陪君作諫臣。假使主私口有我,憶我之時常從費。君在九泉心無愧,懶政清明復清明。望執政者勤政廉潔是每一集體的宿愿。這些或者你還不懂,佳賴讀書吧……”
爸爸望向遙方,眼光有些迷茫又有些動搖。遠處,鞭炮聲此伏此伏,裊裊青煙隨風飄遠,所有皆在雨中靜默著。
“好美讀書!”爸爸的話始終在我耳邊歸響。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7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言己欲銷魂。借答酒家何處有,牧童遠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說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昨天是禮拜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咱們中華的風氣。”我自得地說:“誰不知講啊!似乎就你曉得一樣。”媽媽跟我一唱一折害得爸爸一個字皆不敢說了。
我們一家三口人來到祖墳前點,我們先拿出擊火機,然后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剛開端放,我就避到了爸爸媽媽的懷面,連頭都不敢升到外面瞅一下,爸爸說:“孩子別怕,置鞭炮沒什么賴怕的。”媽媽說:“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說:“我就怕,我懼怕得很啊!”我底本是個愛好放鞭炮的我,可當初替什么這么怕了呢?這都怪一個小鞭炮若的禍,那是我六歲的時候,我再玩的時候檢到一個小鞭炮,我把它給放了,可是它爆炸的快度太鈍了,只聽啪的一聲,我的手被炸出了血,過后我疼的哇哇大泣,我家的街坊望睹了我這副德性,立刻告知了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聽了畏懼極了,立刻把我迎到病院里包扎傷口,從這時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時候聽到鞭炮聲就怕了。我們抬完鞭炮點了幾根臭,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先鞠躬,再說些什么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么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說:“我要美好學習,當前考上大教,這樣才對的伏父母。”我知路我這樣只說說不做是不用的,而是要理論舉動訖去。最后,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貨色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里,而后倒倒墓碑后面的洋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家草著火嗎?”他們說:“該然怕啊!但只有警惕點就走了。”
歸到野中,爸爸拿沒多少個他第一次做的“清明果”,他說:“我素來沒做功“清亮果”,所以,這次“清明果”可能比以前奶奶作的難吃良多。”我嘗了一心爾感到不惡吃,可是我仍是吃了下往由于我信任爸爸下次必定干得更佳吃!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8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沒有一個是閑著的,都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祭奠死去的親人們,比如掃墓、燒紙錢、上墳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好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前夕,家家戶戶忙個不停,準備好掃墓用的祭品。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著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到了。這天,我回到老家,奶奶先讓我穿厚點,因為那里非常冷。之后又帶上紙錢、供樣、香等祭品,坐著爺爺的拖拉機向親人的墳墓開去。一路上,我開心的邊唱歌邊搖頭。伴著我的歌聲,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一看“唉,盼望已久的美麗風景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呀,真掃興!”我望了望田野,很是荒涼。但鄉間小路上,三人一伙,五人一群,來的,回的絡繹不絕。點起火堆,燒起香燭,處處彌漫著清明的氣息。我們一起燒紙錢、掃墓、給先人墳上填土,我還把自己親手做的紙花一一插在了祖先的墳墓上,沒過一會兒,我們就已經“凱旋歸來”了。
回到家,我懷著好奇心,在互聯網上查詢了一下有關清明節的習俗,讓我大開眼界。知道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知道了清明節的歷史,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爺爺還告訴我,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掃墓、燒紙錢、上墳是我們這些晚輩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年復一年,寄予了人們對老一輩人的無限哀思和祝福,每逢這個時節,家鄉的人們總是忙里忙外,不僅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更給予了對新一年的希望。
家鄉的清明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盼望著下一個
清明節的到來……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9
我們步履匆匆的走進了四月,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它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沉重心情,也表達了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
今天又逢傳統清明節,我們學校組織四年級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天空灰蒙蒙的,沒有風,也沒有陽光。一路上我們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個個神情更加嚴肅,因為我們聽老師說過烈士陵園是一個神圣的地方,這里埋葬著許多英烈的靈柩。
一進大門一座高大約十四米的石碑映入眼簾,上面寫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舉行完莊嚴的掃墓儀式后老師讓我們自由參觀陵園,參觀完后在紀念碑前集合。同學們都把小白花交給我和另外兩個同學組成的一個三人小組,由我們三人代表大家去祭奠那些英烈,來到烈士墓前我們在每個烈士碑前都獻上一朵小白花,我們在心里對英烈們說安息吧!心里面感想萬千很矛盾,也很糾結,想想這些英烈,他們把愛獻給了安康兒女,把生命獻給了安康的建設發展,可又有誰記得他們的英雄故事呢?希望安康的兒女都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加倍珍惜!
最后我們還發現有一些墳位上沒有墓碑,陵園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原來這些長眠于此的無名烈士們都是一九八三年安康突發洪災時參加抗洪搶險而遇難的的解放軍戰士,他們都被埋葬在異地他鄉再也不能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一想到這里我們幾個男生都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得深深的向這些無名英雄們三鞠躬,表達我們的敬仰和哀思。雖然這里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可覺得他們是我心中最偉大的人、最親近的人、最可敬的人,他們是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而犧牲的,我要記住他,以后每年的傳統清明節我都會來祭拜他們,讓他們在天之靈得到安慰,感到幸福!
此時,天空飄飛著細雨,我的眼里飽含著淚滴。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在我耳邊響起,這可能是對傳統清明節最好的詮釋吧!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10
在所有的節氣中,惟獨清明,讓人不可回避的感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腦海里有清明的概念,大約就是從這首唐詩開始的。后來念小學,每到這個時節,學校組織我們到楊根思烈士陵園去掃墓,方曉得了清明節有悼亡和撫今追昔的意義。我們那時高聲唱響的一首歌:“山鳥啼,紅花開,凝望烈士墓,烈士豪氣依然在……少先隊員掃墓來……”亦是唱得莊嚴,唱得蕩氣回腸,直抒胸臆間的沉重與肅穆。
在老家,每逢清明,祭祖活動是必須的。“春風楊柳青,最思清明情。”節前,滿心虔誠地走近先人的墳冢,將荒蕪一年的墳塋整修一番,割掉雜草,擦凈墓碑,鏟兩塊草皮搭在墳頭上,以此寄托內心深深的緬懷和哀思。歇息于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再一次牽動著人們脆弱的神經。
清明隨細雨至。鄉親們踏著微雨,走在鄉間的小徑上,腋下夾著一疊黃紙,默默無言地走向自家的墳園。我小時候總跟在父親身后。他指點著告訴我,某座墳里對應某位先人。我那時心里對墳墓充滿恐懼,加之先人年代久遠,所以一直未曾分辨出復雜的脈絡關系。每到一座墳前,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然后焚紙錢。細雨紛飛,大人們在墳前肅立,小孩子則跪在地上磕頭,祈求祖先保佑。這時繚繞在心間的鄉情和親情,足以讓人感動一輩子。
上大學以后,我在都市里生活,遠離了鄉村,壓根兒感受不到清明的氣息。每逢清明,便不由地想起故鄉,沒有斷魂,只有思念,清明是有關家的回憶,是不忘本的牽念。
荷馬《伊利亞特》第六卷中說:“人類有百代,千樹葉秋橫,一年一度秋風勁,吹落滿地金。待到春歸重灑綠,枝葉復如新。人間萬代皆如此,一代雖死一代生。”由樹葉的榮枯而及整個人類的命運,一榮一枯,一死一生,世代如落葉,代代不息。時令正值陽春,草綠大地,燕子銜泥,在這個時節,體會這段話所包含的生與死的意義,那可是別有一番深長意味了。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11
中邦有很多節日,我唯獨愛好清明節,由于清明節有許多有趣的事件,別急!下點我會緩緩給你說說:
據說柳有辟邪的息用,所以,每遇清明節降臨之際,人們都會在從家的大門頭上掛一些柳枝,我還聽媽媽說:“清明不戴柳,逝世了變成大黃狗。”替此,我們一大早就起床了,而后在小外公的帶領下,我和大明舅舅、小船舅舅、小浪兄弟手拿鐮刀,叫苦不迭地往砍柳枝,這棵柳樹長得非常旺盛,一眨眼的工夫,柳枝被小外私砍了個精光。你一抱,我一抱,他一抱,總算把這些柳枝抱完了,寬闊的門前被我們晃謙了柳枝,大家慌手慌腳的編訖柳帽來,眼望他們的柳帽鈍要編佳了,可我的還在是“甜蕎粑粑還沒動邊呢!”我急得哇哇大叫,爸爸聞聲了,立刻跑過去學我,我依照爸爸的方式,一會過婦,一個惟妙惟肖的柳帽展示在我的面前,我趕緊戴伏本人疏手織的柳帽,在我的指揮下,大家排成步隊站惡,活像一支小八路。
這時,媽媽叫吃飯的聲音擊斷了我們的“軍營生涯”,跟著媽媽的叫嚷聲,我們來到桌前,哇!用染飯花染的黃糯米飯,金黃金黃的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實讓人饞涎欲滴。
吃功飯,媽媽跟大舅媽用刀切了一塊拳頭這么大的肉,抬在火上暖了熱,我答媽媽這是干什么,媽媽說“這鳴刀頭,拿到墳上祭祀老祖宗的。”在大己的率領下,咱們端上茶、酒、黃飯,拿著色彩斑斕的吊錢,去到老祖人墳前,按輩分從大到小開端祭祀,祭祀時,我感到最乏味的是單手折十磕頭磕頭時,我察覺所有的大人皆會想思有詞的說著什么,我刨根問頂,最后末于清楚了:“那是大人期求老祖我保福保佑、保佑我們齊野人平安全安多多領財等。
小敵人們,你們家鄉的清明節也共我們一樣有趣嗎?歡送你到我的家城過清明節到時,我必定要用染飯花染良多的黃飯邀請你;用大芡草根煮無數一個紅雞蛋讓你品味個夠!
家鄉的清明節初三作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題記
清明節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撮成線,牽著淚到空中;清明雨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變成淚,伴著雷聲落到地面;清明夜對逝者的無比思念,思念化成星,伴著彎月灑在蒼穹。夜,已深,天空中幾顆疏疏朗朗的星透著幾許思念,清涼的月光翻開我記憶的思緒。
看窗外雨淅淅瀝瀝的下,滋潤萬物。雨不停地下,但也是蒙蒙的,霧一樣的,再伴著風,密密的斜織著。伸出手去接,細密的雨點飄在手掌心,我還沒來得及握,它就順著手上的紋路滑下去,剛一落地,便被泥土和嫩草吸吮。雨紛紛,心沉沉,忽然有個問號涌上心頭,媽媽明天還會去嗎?
紛紛路上行人
媽媽還是去,一條路,綿延在清晨的雨霧里。田邊路上一道車輪印清晰可見,遠遠的路上一位母親正帶著她的女兒去給已逝的母親上墳。雨漸密,自行車不勉有些吃不消。媽媽下車,脫下自己的雨衣,罩在給逝去的母親的燒紙上。雨中本該匆匆的我變得心事重重……
欲斷魂
終于到姥姥的墳前。媽媽把燒紙散開。雨霧罩著潮濕的土,燒紙好不容易才點燃。我和媽媽一張張續著燒紙,不禁回想起姥姥。一件黑紅料子的上衣,一條黑色的褲子,一雙黑色的布鞋——幾乎常年不變的固定打扮,利落干凈。那時,姥姥的身體還硬朗,頭發全白倒是更顯精神,臉色也紅潤,總帶著和藹的笑容。她搖著我拍我入睡,抱著我看過年的扭秧歌,領著我串東家溜西家,直到后來追著跑著也攆不上我的自行車……我大,姥姥老;我來看姥姥,姥姥走……
“來,給姥姥念叨念叨近來的狀況……”收回無盡的思緒,我不禁泛起淚花,幾分愁哀不知是為眼前的失去還是曾經的擁有。
逝者帶去無盡的思念,不知還有什么。逝者留下無窮的愛,不知如何計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