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河南長垣我的家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美麗長垣我的家作文
長垣古時又稱蒲城,秦時設縣,有多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是夏朝諫臣關龍逄、春秋先賢蘧伯玉的故里,小編收集了美麗長垣我的家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美麗長垣我的家
我家在長垣,她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她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我愛她。她擁有“中國廚師之鄉”“中國衛材之鄉”“中國防腐之都”“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范縣”“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因此,我為我是一名長垣人而感到驕傲。
長垣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是黃河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位居開封、新鄉、鶴壁、安陽、濮陽、菏澤等城市群的中心,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培育了壯大的防腐、建筑、起重機械、醫用衛材、烹飪、綠色食品六大特色產業,成為全國著名的防腐建筑、起重機械、醫用衛材、綠色食品加工的重要基地。其獨特的發展模式被理論界譽為“長垣現象”。今日長垣市場發達,商貿繁榮。
現在的長垣今非昔比了,這些年長垣發展勢頭強勁,令人刮目相看。中國防腐只都、中國廚師之鄉、建筑之鄉、起重之鄉、醫療器械之鄉、衛材之鄉。醫療機械行業擁有79家生產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家。防腐業擁有國家一級資質企業37家,二級資質企業14家。全縣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國家認證面積66萬畝,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紅提葡萄1。3萬畝。長垣的宏力紅提葡萄園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特色紅提葡萄種植基地”
長垣有三園:如意園,三善園,容園。有兩寺:少林寺,銅塔寺。餓了就去蘇四,閑了就去龍山街。這里還有歷史悠久的黃河……長垣還有許多遺址如宋槐:位于縣城中心街原政府院內,槐樹為宋代所值。相傳民族英雄岳飛曾于此栓過馬,故又稱“系馬槐”。王永光墓:位于城東南的孟剛鄉王樓村東北,距城4公里。墓冢高約3米,墓前立一巨碑,并有碑樓。長垣的搞胡同中,也記錄了許多往事,還有銅塔寺的一面城墻,想必也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吧。
農歷的二月十九日,是長垣一年一度的例古會,俗稱二月十九會。時逢會期,都會在某個地放搭戲臺,為老年人表演戲曲,會上人山人海的,十分熱鬧。另外,河南也有“豫劇之鄉”這個名稱,這里就是豫劇發展地,“梨園春”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看的節目,尤其是老人,更是喜愛。
長垣,我美麗的家鄉。我在這里生長,她帶給了我很多樂趣。長垣,我為你而感到自豪、驕傲。長垣,我愛你!
第二篇:美麗長垣我的家
長垣縣地處中原,東臨黃河,居鄭州、新鄉、濮陽、開封、菏澤等城市群中心。全縣國土面積1051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人口80萬,轄1個省級工業園區、6鎮8鄉4個辦事處、599個行政村。
長垣古稱蒲城,秦時設縣,有多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是關龍逄、蘧伯玉的故里,是孔子杏壇施教、子路“三善”治蒲、齊魏桂陵之戰、王仙芝首舉義旗之所在。
長垣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新(鄉)菏(澤)鐵路、濟(源)東(明)高速可直達東出海口,大(慶)廣(州)高速、省道308、213貫通南北,可直達新鄭國際機場,長垣已融入中原城市群和山東半島經濟圈,成為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近年來,長垣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民營立縣、特色興縣、文化旺縣、綠色強縣”戰略,實現了“勞務經濟”到“回歸經濟”,再到“特色經濟”的跨越,發展壯大了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及衛生材料、防腐建筑及防腐材料、飲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汽車零配件、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河南省優秀建筑之鄉”、“中國創意(中小)城市50強”,被確定為“首屆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中國中部經濟百強縣”、“國家級衛生縣城”,河南省城鎮化建設重點縣、擴權縣、對外開放重點縣、知識產權優勢區域縣、境外直接投資重點聯系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被國內新聞、理論界譽為“長垣現象”、“長垣經驗”。2008年,省委把長垣確定為全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縣。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蒞長視察時高興地說:“長垣大有干頭,長垣大有希望。”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在長調研后深有感觸:“長垣確實名不虛傳,我在長垣找到了發展縣域經濟的答案。”并對長垣發展作出了“三個值得”、“一面旗幟”、“兩點希望”的論述:“長垣的實踐的確很值得研究,長垣的一些做法很值得總結,長垣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很值得我們去思考。長垣已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希望長垣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積累新鮮經驗,希望長垣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第三篇:美麗長垣我的家
我的家鄉--長垣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隸屬新鄉市,地處豫北平原,東靠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隔河相望,西北鄰滑縣,南界封丘,北依濮陽,居汴、新、濮、荷等城市群中心,她交通便捷,大廣高速、省道308、213貫通南北,直達新鄭國際機場,新菏鐵路、濟東高速直達東出海口,正深度融入環渤海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已成為中原經濟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長垣古時又稱蒲城,秦時設縣,有多處仰韶、龍山文化遺址,是夏朝諫臣關龍逄、春秋先賢蘧伯玉的故里,是孔子杏壇施教、子路“三善”治蒲、戰國齊魏桂陵之戰、唐末王仙芝首舉義旗的地方,在明朝年間,就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長垣七尚書”之美譽。
長垣農歷二月十九古會就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長垣物化天寶、人杰地靈,商賈云集、人才輩出。據縣志記載:當時,長垣高官顯貴甚多,其家中皆藏有奇珍異寶,為了夸富比榮炫耀鄉里,每逢清明節前后,春暖花開,恰逢農閑季節,官商在此聚眾斗寶,老百姓紛紛走出家門爭相觀看,熱鬧紛繁。故此會又名“亮寶會’,直到現在,每年的二月十九會仍是人們所期盼的重頭戲。每年盛會,除了以物資交流外,還兼有信息傳遞和農事貿易等活動;到時會有數個地方戲劇團為人們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并有歌舞、兒童玩具、雜技前來助興。周遍鄰縣和十里八鄉的來趕會的人們滿面春風,似潮水般紛紛涌至,好不熱鬧。
長垣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位于長垣縣城北5公里的蒲東區學堂崗村就是其中之一,它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名勝志》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弦誦于此,故曰學堂崗”。后人在崗上建廟,以作紀念。該廟始建于漢,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又于明朝天順三年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體建筑有:欞星門、大成殿、古壇亭、“春風、化雨”二亭、深造堂等。現存杏壇亭、杏壇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同為名勝古跡的還有位于長垣城岳莊村的仲子墓,據《仲子三墓志》記載,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后,稱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清之后,俗稱“子路墳”。
可惜的是,1930年代黃河泛濫,子路祠墓均被沖垮,如今僅剩遺址,墳頭都沒了。但僅《仲子三墓》流傳下來的贊頌長垣河內公墓的明朝詩歌就有一百余首,其文化積淀不容忽視。
長垣的烹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舉世聞名。它源于春秋,成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更輝煌于現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間菜五大體系,主要工藝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為主。在漫長的烹飪歷史上獨樹一幟,以廚師眾多、技藝精湛著稱于世,名廚大師之多,居全國之冠。長垣自古就有尚廚之風,民間早有“長垣村婦,賽國之廚”之俗語。自明清有史記載以來許多的王府侯爵、官僚商賈、文人學士大都喜歡選用長垣廚師司廚。明萬歷31年,長垣有人口13130戶,幾乎家家都有在外從廚和學藝之人。清光緒年間,長垣人口300000左右,其中在外事廚者近達25000人。現在烹飪業已經成為長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3年2月,時任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張世堯為長垣題寫了“中國烹飪博大精深,廚鄉長垣盡展風采”的頌詞。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正式發文命名長垣為首家“中國廚師之鄉”,并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授牌儀式。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古老的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逐漸由一個貧窮落后、以商業和手工業為主的城市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綜合發展的新型城市。特別是黨的十一屆大會以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長垣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全市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這段時間內,長垣被譽為‘中國為廚師之鄉”、“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區”、“國家級衛生縣城’還被被評定為中華綠色名縣,躋身中國創意(中小)城市50強、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全國十佳全民創業示范縣、中國中部經濟百強縣、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
現在,我的家鄉—長垣,像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年輕人,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家鄉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美麗的長垣縣將會被世界所知曉。
【美麗長垣我的家作文】相關文章:
美麗河南長垣我的家作文02-01
美麗鄉村長垣的作文08-19
我的家鄉在長垣作文08-19
我美麗的家的作文02-14
我美麗的家作文10-18
我美麗的家作文07-21
我的家鄉在長垣作文(通用42篇)12-12
我美麗的家01-15
美麗的祖國我的家作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