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描寫故鄉的作文

時間:2022-09-11 15:36:52 故鄉 我要投稿

實用的描寫故鄉的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故鄉的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描寫故鄉的作文3篇

描寫故鄉的作文 篇1

  我的故鄉在陜南,我愛故鄉的板栗。

  每年暑假我回到家鄉的時候,都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板栗樹,樹葉茂密,樹干高大蓬松,像一把把遮天的巨傘。每當山風吹過,樹葉都摩擦著發出“嘩嘩”的聲音。

  國慶節過后,板栗樹上就掛滿了果實。走近一看,發現樹上綴滿了圓圓的、渾身帶刺的小球。沒成熟的是青綠色的,成熟的是青黃色的?吹竭@里你一定感到好奇對吧?平時吃的糖炒栗子可不是這樣的呀!告訴你吧,紅褐色的板栗躲在帶刺的小球里面呢!有些毛刺小球會裂開一道小口,能看到里面的板栗三個五個地擠挨在一起,像大蒜頭一樣,可好玩了。

  因為有刺,板栗不好采摘。人們總是要戴著寬沿帽,拿著長桿敲打樹上的刺球,刺球落下的時候要低下頭,以防扎到眼睛。

  板栗的果肉很甜,咬開褐色的果殼,里面還有一層淺紅色的果衣,果衣里面是黃白色的果肉。生吃又甜又脆,炒著吃更好吃,甜甜的,面面的,酥軟可口!我經常抱著一盆媽媽炒好的板栗吃一下午,最后肚子脹得路也走不動了。

  每到秋天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家鄉的板栗,想起那香甜的味道。

描寫故鄉的作文 篇2

  你到過撫州嗎?撫州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城鄉。盛產蓮子、桔子、西瓜、梨等水果,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撫州的西瓜。

  撫州西瓜種植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撫州西瓜美明天下,便稱為“貢瓜”,用它來進貢皇上。撫州西瓜最大的特點是又大又甜,大的有50多斤,我們這里稱它為“大馬瓜”。這種西瓜儲存時間比較長,運輸時也不容易破裂,吃起來多汁,口感好甜如蜜無籽。大熱天解渴,避暑的最好水果,人人都愛吃撫州西瓜,吃后回味無窮。

  故鄉的西瓜由于有以上各種特點,因此撫州西瓜便聞名全國。我希望我們的西瓜運向北京,讓運動員吃了后多拿獎牌,讓世界人民嘗嘗撫州西瓜,一飽口福。我更希望撫州的西瓜能培育更優良品種,成為真正的綠色食品,暢銷全世界。

描寫故鄉的作文 篇3

  每次回到老家,總感覺到有一種無比親切的感覺,有看不完又看不夠的熟悉景色;濃濃的鄉情,總能讓自己浮躁的心情得到短暫的籍慰;那難以割舍的親情、鄉情讓自己日夜夢縈。

  站在家門口的大門外不遠處俯視,下面是一排廢棄多年的土窯洞,窯洞依地勢而挖,先祖們巧妙地利用了黃土直立性強的特點,在陡立的崖下開鑿出一排數數十面窯洞。窯洞開挖到建成,用料不多,只要有一把子力氣,選好地形地勢,努力地去開挖,花不了多少錢,一面窯洞就會應運而生。

  一面窯洞很容易可以解決好幾口人住宿生活問題,而且冬暖夏涼,也是拿物資匱乏年代窮苦人家生存生活的首選,住在窯洞里的都是一些窮苦的人家。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日子漸漸好轉,那些窯洞里的住戶,逐年搬移而出,圈莊基、蓋新房,由窯洞到大瓦房,再到今天的磚混結構的平房、樓房,幾代人一步一步地走出,用生命不斷地改變著生存生活的環境。

  走進土窯,大部分里面已經坍塌,今天依然可以依稀看到二三十年前人們生活過的痕跡,土炕、灶臺痕跡依舊。記憶中,窯門口左側會有一個大土炕,可以睡四五個人;右側是灶臺;再往里面是案臺,還有放面的瓦甕、囤放糧食的囤、甕,一些家居。窯內的空間相當的大,可以放下一家人的所有“過活”,一點也不顯得擁擠。

  然而土窯有著它明顯的先天不足,通透性差、采光差,遇到長時間的連陰雨天氣很容易形成滑坡、倒塌事故。對生活強烈地追求,促使著土窯里的人們不懈地努力,一步步地改變著各自的生存條件,告別土窯里的生活,走向安全敞亮的土木結構的大瓦房,再走向磚混結構的平房和樓房,……

  在那一排土窯的最西邊有一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沒有人記得他是誰人在何時開挖而成,井深大概有三十余丈。水井早已干涸,大概已經棄用有三十年左右。站在曾經的井臺位置,依然可以看到被人們用大樹根蓋著的井口。

  老井的井口是用一大塊砂石板開鑿而成,在大石板的中央開鑿出一個圓洞,并開鑿出一個寬三寸左右長一尺有余的開口與其相連,大石板洞口和長方形開口恰好與井洞相吻合;井洞直徑大概有一米左右,可以同時上下兩個水桶。由于井很深,打水用的繩子很長,也很粗且經久耐用。聰明的先輩們發明了轆轤,把一根粗壯的.硬木中間掏空成圓柱形,外表鑿出一個不很深的渠形,繩索恰好壓進去;配以棗木軸子(棗木耐磨),用一個廢棄的碌碡支起來,后面找來一塊長方形大沙石,鑿一個圓形洞恰好放進軸的另一頭,用楔子加緊;加工一個月牙形的轆轤把,進行攪動,轆轤把被人們磨得溜光;打水時采取雙下索,也就是同時一面上一面下,空桶從右面下,盛水的桶從左面上,一個人攪動轆轤,另一個人開始用力拉繩索,兩個人密切配合,繩索攪動過半后兩個人都很輕松不費力;待到打滿水的桶到井口以后,拉繩的人用力提住井里的繩索,并用腳用力踩緊繩,待到攪水的人把水倒進別的桶里,再把繩索打個調,又一次重新開始攪動,如此反復。水打夠了的人就會把轆轤把交給拉繩的人,以此類推。

  井臺,在記憶中,尤其是冬春季時節,是村子里最為熱鬧的地方,村子里的大人在此打水,孩子們在不遠處玩耍;排隊等待打水的人們和打水的人一起邊打水邊“諞閑傳”,說笑聲、木桶、鐵桶碰撞聲,交織在一起,人們之間淳樸地相處,一團和氣。老井里的水冒得不是很旺,但能基本解決整個村子里的生活用水。記憶中,每天大家都會有序地排隊打水,相互密切配合,從沒有插隊現象,或為打水而吵架,大家都會墨守陳規,沒有人享有特權。

  今天面對著老井,我不由地慨嘆先祖們聰慧,就地取材,解決吃水問題;那深不見底的水井開挖時一定是費時費力,土方量一定會很驚人的;那井口的設備就那個年代而言設計得極其科學合理、安全,又很方便,近乎完美。那口老井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干涸的老井卻難以從記憶之中抹掉,每次站在老家的大門口,看到不遠處的老井,村子里的人們排隊打水,一人搖動轆轤,一個人拉動繩索的一幕總是在眼前閃現,那苦樂的日子難以令人忘懷。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鄉鄰們不再為吃水犯愁;村子里的年輕人們不斷地逃離著鄉土,留下的人口越來越少了;村子里也缺失了快樂的笑聲和相互協作的精神。老井似乎早已被湮沒于人們的記憶之中,年青的一代根本不知道老井的位置,更是無法想象當年生活的艱難;老井曾經是村莊的乳房,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村人,如今這干癟的乳房無人問津,只有年長的人們偶爾談起。

【描寫故鄉的作文】相關文章:

描寫故鄉作文07-19

描寫故鄉的作文精選12-26

描寫故鄉的作文10-04

我的故鄉在遠方,描寫故鄉的作文08-11

描寫故鄉變化的作文08-22

初中描寫故鄉的作文06-20

描寫故鄉的山作文08-20

描寫故鄉的山水的作文08-23

描寫思念故鄉的作文09-05

描寫美麗的故鄉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