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國學經典作文集錦八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
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于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里?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于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游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于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并成為國家的棟梁。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我喜歡旅行,希望去看看烏鎮的夕陽西照、漁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墳前千秋滄桑的凄涼,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轉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車上,按捺不住地激動和興奮,我向往著前方,向往著離我很遠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覺不暢,我為什么要遠行?無錫為什么沒有這種古老的氣質?為什么在無錫看不到滄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國學課令我吃驚不已。
校本課程“圍學基礎”第一堂課上,張克中老師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無錫的圍專嗎?”我們茫然地看著他,對此一無所知。
“無錫國專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國學大師,在五四運動時期,北有清華國學院,南有無錫國專。是它們,為中國傳統文化撐起了一片天。你們知道錢穆嗎?不知道。那你總該知道錢鍾書吧?”緊接著張老師又報了一大批無錫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數幾個同學之外,大家的反應出奇地一致:除了錢錘書,聽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搖頭。
這個問題瞬間將我震撼。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歲月的滄桑,一種古老的文明,令我驚訝的是,無錫這塊土地上走出過那么多文化名人!文化斷層時,是秀弱的江南小鎮給了傳統一片天空,而我卻從來沒有好好了解過自己的家鄉,更沒有意識到這片土地是如此地豐饒。
一直以為故鄉的文化對我來說是一種失血的裝飾,16年我無文化地度過。我曾好好看過我的桂花樹,抓一把它腳下的土,卻不知道它原來竟有這么深厚的文化積淀。我知道“吳文化”這個空泛的概念,但從不為它自豪,我沒有深入了解過這片土地的精魂。
“現在的無錫有什么?”張老師繼續剛才的話題,“現在說起無錫,不是讓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藍藻!無錫漸漸成為商業城市,它追逐商業的腳步,文化已被埋沒,要想重新樹立起文化的旗幟,無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要更久。這就要靠你們這一代了,開國學課,也是想讓你們去發現、去探索你們腳下的傳統文化!”
是無錫國專力挽國學于狂瀾,拯救了中國傳統文化嗎?在那個文化斷層的年代,是無錫撥開了堅同防線的一條細縫嗎?是的,但都是曾經的無錫,無錫人的曾經,曾經的無錫人懂得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來裝飾城鎮,現在的無錫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來裝飾自己,甚至忘了,我們還有一種文化叫“吳文化”。
我一直在追尋傳統文化,卻不曾發現它就在我腳下,已經被商業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許是我們親手埋葬了它,卻不曾想要發現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邊有人裝成阿炳的樣子,拉著破舊的二胡,弦下流瀉出《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悲愴呢?我卻感覺不到,認為二泉比起周莊的古韻來還是遜色。現在想來,不是因為吳文化缺少底蘊,恰恰是我們沒有內涵,我們沒有用心去感悟,更沒有想著去光大。周莊很好地將文化底蘊和商業氣息結合在一起,無錫卻沒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紙黑字來記載吳文化的點點滴滴,可是我淺薄的胸襟了無內容,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無錫。遺憾,我們缺失了內涵。
城市周邊的圍墻上.有水墨畫描繪的古鎮形象。如果不說,沒有人會知道這是在畫無錫。即使知道,也想不起這曾是無錫真實的靈魂。江南水鄉氤氳的水氣,沒有人想起。現在的無錫高樓密布,墻上的標語寫著:文化無錫。越是倡導什么,我們就越缺少什么,越需要什么。遺憾啊,我們丟了傳統文化。
其實,并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人能真正為它做些什么。我們現在在追求一種文化、經濟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追求一種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書,面朝窗外,讀春暖花開。我們緊跟經濟文化的步伐,漸漸也就習慣了,以為商業就是無錫的本質。沒有人記起曾經的無錫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不愿記起它了。因為他們怕一旦記起,自己的腳步就會比別人慢,自己就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無立足之地。逐漸地,我們不止忘了我們的根,也忘了找尋。
我們遺忘了我們的文化,這是一種缺憾。
而我們竟忘了要去找尋這遺失的文化,這更是一種悲哀!
我們這一代,有責任為這方熱土的古老文明做點兒什么了!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在我還對周圍一切都懵懂無知的時候,媽媽就常在我耳邊經常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稍稍懂事時,媽媽又給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從此以后我便深深地迷上了國學經典。
上了小學后,我每次做作業都很不認真,甚至是邊做邊玩。媽媽很生氣,在暑假時和我溫習了之前學過的《論語》,論語中有一句“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深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靠認真,學習不會有多大的進步;只掌握思考方法,卻不認真,成績也不會好。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每當我做作業時,思想準備又“開小差”時,我都會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果然,在新的學期,我的成績越變越好,媽媽也把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很高興。
9歲半時,我開始有些叛逆,愛對父母亂發脾氣,于是,爸爸買了一本《弟子規》給我讀。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這幾句時,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對之前的所作所為后悔。
去年的母親節,因為我讀了《游子吟》,所以我過得很有意義。那是因為媽媽還沒下班,我就偷偷地把飯煮好,又煮了幾個菜,等媽媽下班回家,我一聽到媽媽用鑰匙開門的“咔咔”聲,就把飯菜用罩子罩起來。看見媽媽疲憊的臉,我的心酸酸的,淚珠差一點就掉了下來。媽媽看到了我煮的菜,很感動,緊緊地抱著我,像怕我跑掉似的。吃飽飯后,我拿出我的“秘密武器”捶背玩偶!我用它那圓圓的“錘子頭”幫媽媽捶背。我看媽媽落出心滿意足的微笑,心里太高興了!
后來,我在學校又參加了“中華頌”之類的朗讀比賽,都是因為平時多看了國學之類的書,我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獲得好成績。
國學經典誦讀,您不但給我學習、生活帶來了幫助,還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里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來的路就算再崎嶇坎坷,我也會迎難而上。我愛您!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并且還給我們打印了這本書里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了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瑯瑯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于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誕生了許多經典名著。而這些名著,既引人入勝,又讓人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我從小就知道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詩句,但那時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覺得挺順口。后來明白了意思,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這首詩也許是我最早接觸到的詩了吧。
然后我又從書本上接觸到了其他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明白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后來,我不僅僅局限在古詩這方面了,我還閱讀了《西游記》《三國演義》這樣的名著,《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擁有火眼金睛,能識破妖怪的偽裝;還擁有定海神針——金箍棒,能大能小,打得妖怪眼冒金星、落荒而逃;還能七十二變,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他是我最崇拜的人。
到現在,詩句與四大名著也滿足不了我的求知欲,我便開始看老聃的《道德經》和莊周的《南華經》這兩本書,雖然還沒看完,但是我相信我會看完的。
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熱愛中國,也熱愛中國的文學經典。國學經典,伴我成長!
國學如黑夜中一輪明月,照亮了夜空。國學如沙漠中的一棵大樹,灑下了一片綠陰。國學如一個寶庫,充實了我的幼小無知的心靈。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吃飯,吃著吃著,我覺得不好吃了,說:“這菜能吃嗎?太難吃。”我轉身就走,可媽媽又念起了我剛學的一句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愣了一下,又耐著性子吃了一個“光盤”。
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不斷增多,古詩也學得多了。我體會到了“本是同根生,盯煎何太急?”的悲憤,“明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懷,還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中蘊含的濃厚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中的思鄉之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豁然開朗的感覺……
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我體會到其中人物的壯志豪情和凄涼悲壯。我想成為里面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劉備作出了巨大貢獻。因為他“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空城計”等故事都讓我萬分佩服。
《三字經》里面短小而精美的句子也蘊含著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怎樣做一個明是非、懂道理的好孩子。
是國學中的經典讓我健康的成長,每個兒童、少年都應在國學的天空中翱翔。雖然國學我們一輩子也學不完,但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體悟它、感受它、學習它。這樣才能在當今社會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我們的成長少不了國學。在我還是懵懂無知的時候。媽媽常常在我耳邊念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不太明白媽媽這是在表達思念,只感受到她眉頭淡淡的憂傷。
稍稍懂事媽媽就教我讀“人之初,性本善。”簡單的三字,直白的文義,讓我喜愛上了《三字經》。自此,我便逐漸迷上了國學。年幼時,我經常要被催促著完成作業。爸爸發現了我拖拉不認真粗心大意的毛病,一有空就講論語里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天長日久,漸漸能懂這句話,感到非常羞愧。寫作業開始被我認真對待,在學中思,在思中悟。
六年級的時候,我開始變得叛逆,原來的乖乖女變成了脾氣暴躁的小魔頭,頂嘴互懟成了家常便飯。媽媽發現了我的變化,悄悄買了一本《弟子規》。我讀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須順從。”這讓我感到非常慚愧,向爸爸媽媽道了歉。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你聽話,我們就高興。
記得去年母親節。我早早地回到家把飯做好,等媽媽回來。媽媽回來后看到屋里的景象又驚又喜,走到我跟前,緊緊的抱住我,生怕我跑掉似的。媽媽松開我時,我把他推到餐桌邊上,叫他坐下來,取出捶背玩偶幫媽媽捶背。邊捶背邊背誦《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媽媽聽后笑得燦爛了。
國學經典的朗讀,不但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幫助,還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你是我生命里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眾多耳熟能詳的國學經典,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要理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子在《道德經》寫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墨子曰:“仁人之所以為事,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些先輩們用智慧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讓我們受益匪淺。
想必大家一定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在孟子小的時候,特別不愛學習。一上課就走神或者睡覺,一點兒都不自覺,孟母發現孟子的學習態度很成問題,于是便搬了三次家,就是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不再讓她這么渾渾噩噩地過下去,到了新家后,孟子的學習態度果然有了很大的轉變,開始好好學習,久而久之,孟子便開始曠課,這天孟母正在織布,看見了兒子曠課回家,便剪斷了剛織好的布告誡兒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一絲不茍,堅忍不拔。從此“孟母斷機”的典故便流傳至今,它與“孟母三遷”齊名,這兩個典故給我們以很深的啟迪。
孔子曾經在《論語》里面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這一句名言呢?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把學習過的知識重新溫習,復習一下,把知識加深一下,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就有資格去成為一名老師。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用自身的言行,向我們證明了謙遜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中華優良傳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源遠流長,國學經典與我同行,國學經典伴隨我們成長。
小時候咿咿呀呀地跟著媽媽念古詩,也不曾真正地讀懂它。我在慢慢地長大,也在慢慢地學習著更多的國學經典。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那一個個的國學經典是先輩們用智慧為后人留下的精神食糧,那一個個國學經典也是先輩們為后人留下的指路明燈,那一個個國學經典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鄭燮的《竹石》中寫到:“千磨萬擊還堅勁。”意思是:經歷了上千次的折磨,上萬次的打擊,巖石中的青竹依然堅強剛硬,就任憑你東西南北狂風狂吹亂刮吧!示意著我們不論在生活上或學習上,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像巖石中的青竹堅強剛勁。《游子吟》中寫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告訴我們: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永遠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要孝順我們的父母,不總是依賴著父母。
《論語》中寫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要是說對于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告訴我們學習分為三個層次,只有以學為樂,才是讀書、做學問的最高境界。
《三字經》里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們知道了“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心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有什么用處呢?”這個道理。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告訴我們:與他人相處,應抱有真誠、誠懇、熱情之心,懂得知恩圖報。
國學經典陪伴著我成長,告訴我做人做事的道理,為我的學習道路增添了色彩,我愛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帶給我們許多國學經典。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甘甜,而國學經典正像這茶一樣,需要仔細品讀才能體會到其中無窮的奧妙以及珍貴的精神食糧。
《增廣賢文》中提到“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羊羔都知道要跪下來接受母乳,小烏鴉都知道要銜食喂母鴉,所以我們人類更要有“孝”的精神,不能對父母不尊重,要知孝、守孝、行孝。
孔子在《論語》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們也要向別人虛心求教,要善于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不能因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才華而驕傲自滿,目中無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的一句詩。因此,在追求真理方面,我們不只是要虛心求教,還要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但是這些還不夠,我們還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正如蘇軾在《晁錯論》中寫的一句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有一個詞非常重要,那就是“誠信”。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耳,廣為流傳。可見,誠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漫長的生活之浪淘瀝而出的赤純之金。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底蘊中,還有不少國學經典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這些國學經典都蘊含著無數的道理,能讓我們成為滿腹才華之人。
國學經典伴我成長,國學經典就像我們人生的導師,教育我們,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的成長變得更有意義。
國學經典作文 篇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記錄著遠古時代到現在這信息化世界的每個足跡。書在人類生活必不可少。少了歷史書,就如同少了一面鏡子;少了童話書,就讓世界少了幾分有趣;少了科技書,人類文明發展就推遲了一大步??在所有的書籍中,最令我陶醉不已以及對我影響最大的要數經典作品了!
“人之初,性本善??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 ??伴著郎郎的讀書聲,去年,我們班開始了每天必修的課程——國學。老師告訴我們說,所謂國學,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別小看了這些古文,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對現代人很有幫助。在老師逐句逐句的講解下,我才曉得其內容博大精深,真是受益匪淺,我深深地愛上了國學。
學習國學,讓我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以前放學回家,我總想玩電腦或看電視,媽媽叫我做作業,我總說:“媽媽,我再看十分鐘。”十分鐘后,媽媽再叫我,我又說再等兩分鐘,或是又要上廁所,拖拖拉拉不想做作業,現在我認識到時間的寶貴,生命的短暫。
我以前上課時不認真聽講,學習怠倦,考試成績不理想,但學習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后悔不已,于是發憤圖強,迎頭趕上,成績進步了許多。
我很貪玩,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媽媽教育時我總愛提到好學生韓晨曦又做了什么錯事讓老師批評,以此來反駁媽媽。“三人行,必有我師,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了國學,我才知道這話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
國學使我懂得要有禮貌,要孝敬父母長輩,要樂于助人,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要立志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等等,我一定要把這些從書本中學到的道理和知識,用到我的生活中,做一個優秀的好學生。
國學,我的伙伴,我的老師,我的追求!
國學,在我的成長道路上刻上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印章!
國學經典作文 篇7
國學經典有一次,我和媽媽去看書法展覽,進了書法展覽門口。首先,我看到的是一段文字: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別于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志。我國的書法家有許多,比如:蘇軾、朱熹、歐陽修、郭沫若、朱熹、王寵、唐寅、憨山、王文治、陳鴻壽、等等。其中,蘇軾和朱熹、賀知章,令我映象深刻因為,現在我已經三年級了,已學過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一首詩和永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去了解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作文 篇8
國學,乃華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蘊、乃華夏民族千年之精華,它見證了古時候人們的智慧、古時候人們的氣節。其底蘊的優厚,使得現在的人們依然感到心曠神怡,當讀到一篇好的古文時,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剎那感到了內心深處的凈化,超凡脫俗。 有人問過我,問我怎樣比喻國學?我這樣回答:“國學就像一壺好茶,有著青山綠水的韻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無窮。”的確如此,如同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一般,真是人間最享受的事。就從我華夏歷史最早的一部經典《大學》說起,他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為核心。
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至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生養性不只是內醒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養的過程;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本書我想這也是古人當中君子們都有的寶貝吧。發揚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舊的思想和習氣,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也就是《大學》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含義,在后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讀了以后雖然周圍沒有其他聲音,可是卻會讓人感覺氣勢浩蕩,激情澎湃,讓人引起共鳴。雖然現在是強大先進的社會,信息技術、電子技術十分先進。燈取代了蠟燭、手機取代了書信、汽車取代了馬車、高樓大廈取代了小平屋。但是,古人的這些言論,這種修身養性的精髓,現在人能做到嗎?發自內心的,大多數古人要兩袖清風得多、要高風亮節得多。現在回想古時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難忘的時光!
再向古人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不得不感到與眾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聳,高山流水的曲調送入雙耳,茶已泡得濃香純,我眼睛已緊閉,在這詩文的意味下回望那遠古的大地……
我夢想來到了曾經壯觀的好水云南滇池,那真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孫髯在大觀樓題的長聯,深情描繪了著壯觀景色,:“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奮人心,氣壯山河!可是,現在的滇池啊,唉!…………我也夢想來到西湖,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也沒有了漂亮的面貌了。曾經的世界不在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歷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彈完了,茶也干了,這時我睜開了雙眼,我知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千瘡百孔的世界。這意味悠長的國學啊!一時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壺好茶,來再好好品一品、讀一讀。
【國學經典作文】相關文章:
關于國學的作文精選-國學12-22
國學征文:學國學 考國學作文11-24
踏著國學的腳步作文-國學01-24
有關國學的作文大全-國學12-22
國學經典的作文08-08
經典的國學作文08-08
經典國學的作文08-08
國學的作文11-26
國學的作文09-28
有關國學的作文:我與國學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