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2017
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后,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于心底的情愫。下面是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2017,快來圍觀吧。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2017【篇一】
中國維和部隊,一個莊重神圣的名稱。無數的維和戰士前往危險、貧瘠的地區守護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國駐馬里維和部隊遭到火箭彈襲擊,三級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難,年僅29歲,危險時刻發生在他們的身邊。維和部隊的戰士們來到《朗讀者》的舞臺上將朗讀獻給他們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擊》里的高城,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里的.張迷龍,是《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司令員陳大雷,他就是張國強。這次來到《朗讀者》,他不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為了維和部隊戰士們朗讀。
離家與父母的告別,畢業與老師同學的告別,分手與戀人的告別,轉身與陌生人的告別……這是生離;還有親人、愛人、友人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那些你還未說出口的告別,我們在這里傾聽。本期主題詞“告別”,說一說那些來不及說出的告別吧!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2017【篇二】
似乎一夜之間,人們都從撕名牌的狂熱愛好者變成了詩詞歌賦和歷史正劇的擁躉。無論綜藝節目,還是電視劇,突然發生了一次風格上的逆轉!独首x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刷爆朋友圈,《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復播被重新發現,驚為神作,《大秦帝國》引起的諸多熱議與爭議,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著某種“正劇”的復興。
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實有著深切的原因。政策的推動、大眾接受美學的嬗變、文化心理的基礎,都在這個時刻與那些節目的風格互相印證。這是娛樂至死的拐點,還是多元化選擇的.開端,或者只是附庸風雅的曇花一現?答案只能留給時間。
《朗讀者》舞臺上的董卿和春晚舞臺上的董卿不太一樣。她不再身穿華服,也不再把發髻高高豎起,她穿著一身淺粉色套裝,搭配白色的絲質圍巾。她所講的那些話也不再是導演給她的主持人文稿,她開始講她心里的話。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2017【篇三】
“它是綜藝節目,但它不娛樂;它是文化節目,但它不沉悶;它以情感為表達載體,但它很勵志。即使落淚,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視綜藝頻道總監郎昆看來,這是董卿的高明之處。
節目播出后引發的熱度超出了董卿的預料。她預期的受眾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讓她沒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讀者》的主力觀眾。《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后的兩天內,自媒體上與之相關的超十萬閱讀量的文章已經數不過來了,“通常大型季播節目,自媒體上能有幾篇十萬加的文章就已經很不錯了。”田梅說。第一次節目嘉賓濮存昕所讀的本文《宗月大師》出自《老舍散文》,節目播出后,這本書上了微博熱搜榜單。有些此前拒絕過節目組邀約的嘉賓如今也改變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預期的這一切和郎昆的預期完全吻合。“這個節目得益于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董卿,這就相當于《中國詩詞大會》,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這個你必須承認。” 郎昆和董卿相識20年了,他曾擔任2005年春晚總導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電話,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臺。“董卿不是一個簡單的主持人,她實際上是一個電視人,一個傳媒人,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過是以主持這個方式來切入。”
《朗讀者》的總導演之一劉欣在央視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為《朗讀者》組建團隊時,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見面,聽董卿講完節目創意后,劉欣就有點激動,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制片主任,三個人當時就開始“頭腦風暴”。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04-15
CCTV《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09-08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范文06-03
2017年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04-10
朗讀者第七期1000字觀后感08-28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500字12-24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06-05
《讀者》的讀者08-05
《朗讀者》告別主題的觀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