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3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通用13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1
春節在即,讓這個傳統節日國際化的話題再次熱絡起來。大陸央視春晚將再次請來國際巨星,相關部門也在全球征集“春節符號”,為將來的“歡樂春節”活動走向世界做準備。
讓中國春節也成為外國人關心、喜歡甚至會親身慶祝的節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標,也是春節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國軟實力向外傳播的里程碑。
一種文化的傳播必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演化實踐及潛移默化,而且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文化承載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傳播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參照外國同類節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還是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來幫助思考中國傳統春節國際傳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會的圣誕節,其有形元素非常簡單易學,舉凡圣誕樹、圣誕老人和那句“圣誕快樂!”等。而春節相對復雜,比如春聯、包餃子,要跨文明傳播,面臨著語言、飲食習慣的.障礙。
其次,圣誕老人的傳說是圣誕節的精神核心,這種可以激發人們想象空間和情感寄托的精神資源恰也是其得到廣泛傳播的前提。而春節則相對缺少一種可供人想像和抒發情感的精神資源,畢竟那個名叫“年”的怪獸的傳說在華人中間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國春節中的舞獅、舞龍、高蹺、跑旱船等集體慶祝形式非常類似許多國家都有的狂歡節。狂歡節在全球的傳播恰可拿來用作上述表現形式的呈現。只是,這些慶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并非全部都可以國際化,其組織形式、編排方式都需要結合國外受眾的感受進行組織。
傳統春節的對外傳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對春節進行總結,讓外國人能夠很快的記住相對簡單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簡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夠被外國人接受,還得被中國人自己接受,愿意親身實踐。
西方節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上,而中國春節所處的社會,仍在轉型期。正因此,中國春節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遺忘,這恰與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同步。所以,當中國社會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那時中國春節的樣式也將更易于被外國受眾接受。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2
最近被“BBC春節紀錄片:辣條是中國年輕人的最愛”刷屏的網友,已經可以在各大視頻網站一睹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
這部紀錄片于2月14至16日在英國BBC2頻道首播,共《回家》、《團圓》和《歡慶》三集。該片由5名英國主持人,以直播類節目的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頻,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在其中擔當的是體驗者的角色,從而零距離地參與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節。他們走進亞洲最大的鐵路調度指揮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調度指揮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羅13號的控制室里”;他們坐在中國人年夜飯的飯桌旁,加入城市返鄉摩托隊伍的大軍;置身零下30攝氏度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聲鼎沸的北京廟會,參觀古老的中國釀酒技藝并喝下60度白酒的瞬間;以及接地氣的廣場舞、“國民小吃”辣條……正是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為紀錄片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突出“歡樂、祥和、團圓、共享、祈福”主題。
其中,《回家》講述了在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通過火車、飛機、摩托車等不同方式回家過年的故事;《團圓》介紹了春節期間中國家庭的傳統風俗習慣,包括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擺鮮花及祈福等,體現了家庭的團圓和溫暖;《歡慶》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呈現了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歡樂祥和氣氛。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采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制完成后,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后播出。由于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紀錄片播出后,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英國網友留言說:“打算明年在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游,親身體驗一下”,并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國玩兒”。留英的中國學生也觀看了節目,紛紛留言:自己每天都在電視機前等候著節目的播出——“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了,終于能在英國體會到一點年味兒!”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3
觀看紀錄片《中國春節》,仿佛經歷了一場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春節奇妙之旅。這部紀錄片以細膩的鏡頭,全方位地展現了春節的豐富內涵。
從春運期間火車站洶涌的人潮,到家庭中精心準備年夜飯的溫馨場景,每一個畫面都直擊人心。紀錄片著重刻畫了春節作為團圓節的`本質,在外奔波的游子們無論路途多么遙遠、艱辛,都毅然踏上回家的征程,只為與家人相聚。那一張張在列車上充滿期待的臉龐,訴說著對家的眷戀和對親情的珍視。
在傳統習俗的呈現上,本片也不遺余力。如東北的冰雕節,晶瑩剔透的冰雕在燈光映照下如夢如幻,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還有“打樹花”這一古老技藝,1600℃的鐵水在藝人手中揮灑出絢麗的火花,那壯觀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讓人為這門瀕危技藝的傳承而擔憂。
通過這部紀錄片,我深刻認識到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盛大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情感記憶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4
《中國新年》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春節的新窗口,它從多元視角展現了春節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獨特面貌。
影片中,城市與鄉村的春節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城市里,高樓大廈間張燈結彩,商場中人們忙著購置年貨,處處洋溢著節日氛圍,但又透著幾分現代都市的快節奏。而鄉村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鄰里間相互幫忙,傳統的年味在這里更為濃郁。孩子們在街巷中嬉笑玩耍,大人們圍坐一起嘮家常,親情與鄉情在這片土地上肆意流淌。
紀錄片還關注到了不同民族的春節慶祝方式。如蒙古族的祭火儀式,莊重而神秘,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祈求來年的平安與豐收;壯族的.歌圩節,青年男女以歌傳情,為春節增添了浪漫色彩。這些獨特的民族習俗,讓春節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
這部紀錄片讓我明白,春節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節日,它能夠融合不同地域、民族的特色,將所有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象征。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5
《回家過年》以“回家”為線索,深入挖掘春節背后的家國情懷,讓人在觀看過程中深受觸動。
紀錄片開篇就聚焦于春運這一人類規模最大的遷徙活動。無數游子為了回家過年,在寒風中排隊購票,在擁擠的車廂里堅守,他們的眼神中滿是對家的渴望。這不僅是個人的回家之旅,更體現了中國人對家庭觀念的堅守。家,在中國人心中是避風的港灣,是心靈的歸宿,春節回家是對家庭責任的擔當,是親情的回歸。
影片中,還展現了許多人為了保障春節的順利進行,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鐵路職工忙碌于車站的各個角落,確保列車安全運行;醫護人員在醫院守護著患者的健康;消防員時刻待命,守護著城市的安全。他們舍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只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平安過年。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是家國情懷的生動詮釋。
通過這部紀錄片,我看到春節不僅僅是家庭團聚的時刻,更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在這個節日里,個人與家庭、國家緊密相連,每一個人為了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繁榮,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貢獻著力量。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6
《春節的故事》是一部深入探尋春節傳統文化韻味的紀錄片,它宛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春節深厚文化底蘊的大門。
紀錄片詳細介紹了春節眾多傳統習俗的由來。從貼春聯的歷史淵源,到守歲習俗背后蘊含的對時間的敬畏,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美好的祈愿。春聯上的`吉祥話語,不僅是對新年的祝福,更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象征著對舊年的告別和對新年的迎接,傳遞著親情的溫暖和家族的傳承。
在對傳統美食的講述中,本片也獨具匠心。餃子作為春節餐桌上的主角,有著“更歲交子”的寓意,其制作過程更是充滿了家庭的溫馨。一家人圍坐包餃子,有說有笑,不同的餡料包進餃子里,就像把各種美好的愿望都包進了新的一年。還有年糕,寓意著“年年高”,其軟糯的口感和精致的制作工藝,都展現了春節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
觀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對春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愛。這些傳統習俗和美食,不僅僅是過節的形式,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們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代代傳承下去。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7
《舌尖上的春節》以美食為切入點,巧妙地串聯起春節期間人們的情感與生活,讓觀眾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和深厚的情感紐帶。
紀錄片中呈現了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春節美食。東北的粘豆包,金黃的外皮包裹著香甜的豆餡,咬上一口,軟糯香甜,那是家的味道,承載著東北人民對過去一年豐收的'喜悅和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廣東的盆菜,匯聚了多種食材,寓意著團圓和富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盆菜,其樂融融,這種美食的制作和分享方式,加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
美食在春節中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影片中講述了許多家庭傳承下來的獨特美食配方,這些配方如同家族的珍寶,代代相傳。年輕一代從長輩手中接過美食制作的技藝,也傳承了家族的文化和情感。春節期間,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品嘗到熟悉的家鄉美食,就能瞬間勾起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美食成為了連接游子與家鄉的情感橋梁。
通過這部紀錄片,我深刻體會到春節美食所蘊含的巨大情感力量。它將家人、家鄉緊密相連,成為春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春節的氛圍更加濃郁,讓親情在美食的傳遞中得以延續和升華。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8
《全球同慶中國年》聚焦于春節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展現了春節從中國傳統節日逐漸走向世界,成為全球共同慶祝的文化盛宴的過程。
紀錄片中,我們看到春節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大洲。在紐約,時代廣場上張燈結彩,舞龍舞獅表演吸引了大量當地民眾駐足觀看,中國春節的元素與紐約的現代都市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在倫敦,春節期間的唐人街熱鬧非凡,英國人也參與到寫春聯、包餃子的活動中來,體驗中國春節的樂趣。這些場景表明,春節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節日,它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春節文化在國際傳播過程中,也實現了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在一些國家,人們將春節的慶祝方式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慶祝形式。例如,在澳大利亞,春節期間的游行活動中融入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元素,這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豐富了春節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讓我認識到,春節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正通過國際傳播,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促進了文化的多元性,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創新。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9
《春節記憶》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將我們帶回到那些充滿年味的舊時光,喚醒了心底深處對春節的美好記憶和溫情。
影片中展現了過去春節的質樸場景。小時候,每到春節,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穿上新衣服,跟著大人去走親訪友。那時,街道上沒有如今繁華的商業氛圍,但鄰里之間的問候和祝福卻格外真摯。孩子們拿著長輩給的壓歲錢,小心翼翼地珍藏著,那是春節獨有的`快樂。
傳統的春節慶祝活動在紀錄片中也一一呈現。社火表演是鄉村春節的一大盛事,高蹺、旱船、舞獅等表演形式精彩紛呈,村民們自發組織,共同參與,整個村子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還有踩歲習俗,人們將芝麻秸撒在門前,全家人在上面行走,寓意著“歲歲平安”,簡單的習俗卻蘊含著濃濃的年味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
觀看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了童年時與家人共度春節的歡樂時光,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瞬間涌上心頭。它讓我明白,盡管時代在變遷,春節的形式可能有所改變,但春節所承載的親情、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不變,這種情感是我們心底最珍貴的財富。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10
《春節的變遷》以時間為脈絡,清晰地展現了春節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春節文化在時代浪潮中的傳承與創新。
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春節是人們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因為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平時難得一見的美食,穿上新衣服。一家人會早早開始準備年貨,從自家腌制臘肉,到手工制作豆腐,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期待。而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的物質享受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唯一焦點。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們隨時都能享受到各種美食,但春節的意義卻更加豐富和多元。
現代科技也為春節帶來了新的變化。線上拜年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即使遠在異國他鄉,人們也能通過視頻通話與家人面對面交流,分享春節的喜悅。電子紅包的出現,為傳統的紅包習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節日的趣味性。同時,春節期間的文化活動也日益豐富,除了傳統的.廟會、燈會,各類藝術展覽、音樂會等也成為人們慶祝春節的新選擇。
這部紀錄片讓我認識到,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它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和創新,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魅力。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11
《春節里的堅守》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在春節期間依然堅守崗位的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為春節的祥和與安寧保駕護航,譜寫了一曲平凡崗位上的春節贊歌。
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環衛工人在凌晨的街頭清掃積雪,確保道路暢通,讓人們能夠安全出行。他們的雙手被寒風吹得通紅,但依然認真地清掃著每一個角落,為城市的整潔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還有電力工人,為了保障春節期間的電力供應,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對電力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當人們在溫暖的家中享受春節的歡樂時,他們卻在寒風中堅守,確保了萬家燈火的明亮。
交通警察在春節期間更是忙碌,他們指揮著川流不息的車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面對返鄉和出游的車流高峰,他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耐心地疏導交通。他們的堅守,讓人們的出行更加順暢,讓回家的路更加溫暖。
這些平凡崗位上的工作者,雖然沒有在春節與家人團聚,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他們的奉獻精神,讓春節的意義更加深刻,他們是春節背后最可愛的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和贊揚。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12
《春節的民俗密碼》深入剖析了春節眾多民俗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帶領觀眾解開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神秘的文化密碼。
從春節的起源傳說開始,紀錄片就為我們揭示了春節與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緊密聯系。春節最初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人們通過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傳統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盛大的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對傳統民俗的解讀上,本片更是細致入微。如放鞭炮這一習俗,最初是為了驅趕傳說中的“年獸”,如今它已成為春節熱鬧氛圍的象征。鞭炮聲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更寓意著辭舊迎新,將過去一年的不如意都隨著鞭炮聲一同驅散。還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習俗,它體現了中國人重視人際關系、注重情感交流的文化特點。通過互道祝福、贈送禮物,人們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維護了社會關系網絡。
觀看這部紀錄片,讓我對春節民俗有了全新的認識。每一個看似簡單的民俗活動,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我們了解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 13
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次總算做了一件沒和中國正面較勁的紀錄片,一改往日對中國大陸政治人權的批判態度,轉向了全球最盛大的派對——中國春節。其實BBC的態度轉變也在意料之中。作為一向有紳士風度的英倫,必然會采取些許明顯的動作來予以回報,否則面子上掛不住,因此這樣一部富有濃濃中國味的BBC紀錄片就應運而生了。
先不說別的,單從攝制組跑得這些地方來說,就很有誠意了。從中國的東北到南部的香港,盡管廣大中部地帶都被忽略不計(其實說實話,英國人并不知道太多的中國城市,體諒他們吧),BBC的記者們還是抓住了不少中國新年特有的風俗習慣。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暖泉鎮打樹花。因為之前有所耳聞,但從沒見過具體情形到底是什么樣子。沒想到這次,會在BBC的鏡頭下,見識到這種古老的焰火表演,場面真的是非常震撼。同時,片子中還傳出了一個令人很遺憾的消息:打樹花這一絕技,到如今已經傳遞了14代。可隨著煙火制作工業的發展,以及打樹花這一技藝本身存在的危險性,這一傳統藝術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雖然還有一些網友提出質疑,表示現在還有一些打樹花大師,而不是像片子中所說的僅存一家。不論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我想以打樹花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在今天面臨永久失傳的這一局面是不容否認的。傳統文化在追求速度、效率和科技的'現代化生活中,是存是廢,如何取舍,如何繼承,是我們所有中華子女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記得有人說過,哪里都會有胖子的身影。這部也不例外,兩個大胡子英國人在北京走街串巷,后來還在采訪摩托車大軍時,搭了一次中國警車的順風車,是要有多屌!笑聲之外,存留在我記憶里的,還有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空的煙火秀,劃破寂靜夜空的煙火,與夜幕下人們眼里的期待交相輝映,絢麗多彩。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輝煌中國》觀后感07-19
紀錄片筑夢中國觀后感07-19
紀錄片《航拍中國》觀后感09-05
航拍中國紀錄片的觀后感09-14
交通中國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9-15
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觀后感(通用10篇)03-15
航拍中國紀錄片優秀觀后感08-17
紀錄片《輝煌中國》觀后感(精選16篇)11-23
紀錄片輝煌中國觀后感(通用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