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觀后感(精選11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觸不可及》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1
年初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就是《綠皮書》。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不僅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還摘走了最佳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白人與黑人,兩個人面對著各自的困境,滋生了深厚的友誼……這是近年來,美國電影的主流。于是我們便又看到了一部同類型的電影:《觸不可及》!
這部《觸不可及》與《綠皮書》一樣,都是在用一種美國式的幽默風格講述一個黑人與白人相處的故事,然后在相處的過程中,兩個人結下了深刻的友誼。故事本身輕松詼諧,但背后的主題卻非常沉重,因為不僅有種族的,還有生活上的。《綠皮書》里的白人待業在家,其實恰是美國制造業斷崖式滑坡,“紅脖子”白人代表特朗普上臺的大背景的真實寫照。
而在《觸不可及》當中,雇用、護工的膚色進行了對調,重回原來白人為雇主,黑人為護工的套路。黑人面對無著的生活,地下的地位,卑賤的工作,還有隨時可能面臨的牢獄之災,但白人主顧并不是也沒有問題,他曾經是成功人士,富貴多金,然而由于意外身體殘疾,照顧他的人都對他畢恭畢敬,這種畢恭畢敬,恰是他最反感的,他不希望別人把他當病人,因為那就相當于不把他當人,于是,他不斷的更換侍從,而玩世不恭,毫無經驗,對白人滿是蔑視的黑人雀屏入選!
他入選,因為他并不把自己的這位殘疾主顧白人另眼相看,反正在他看來,他所有的問題,都是白人造成的,而白人,都一樣。因此他不覺得自己的主顧特殊,但這正是白人主貴感覺最舒服的一點。于是,這兩個都面臨著崩潰邊緣的男人,相互扶助,互相取暖。
對于黑人來說,他在求職得到這份工作之前,已經崩潰了。給妻子找的公寓漏水,條件極差,兒子不理自己,還剛釋放出來,自己的父親以監獄為家,甚至兩人還曾在一個監獄,父親在獄中對兒子說“歡迎回家”。黑人朋友要他重操舊業,告訴他都是easy money,然而他回了一句“沒有錢是容易賺的”。因為崩潰,他只能去做自己最不愿意的,伺候人的工作。
而對于白人來說,其實他的每一天都是崩潰的。一個健全的人因為喜歡玩極限運動失去了運動能力。他會不崩潰嗎?但他還要每天擺出一副幸福善良的臉孔,連他自己都厭煩這樣的自己,所以他只能靠任性來發泄,看慣了別人崇敬的嘴臉,需要被人不重視,其實黑人與他產生友情的那段時間真的有好好照顧他了么?并沒有!黑人只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但白人卻從來沒有被這般對待過,所以他覺得新鮮,并不是說那段時間他就不崩潰,只是因為別的事而忽略了自己崩潰的內心,這一點終于在筆友“奔現”之后爆發了。他自暴自棄的樣子,像極了黑人崩潰之后的樣子。
成年人的崩潰,并不是號啕大哭,跳樓臥軌,而是悄無聲息的,從自暴自棄開始,當別人問他的時候,他也只會微笑著說一句“我沒事”。而這句“沒事”,恰是崩潰的結局——就好像我們被客戶折磨的要死,卻依舊會發一個微笑的表情,道一聲“好的”。
當一個成年人給你發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笑臉,其實就說明他已經崩潰了!因為成熟,讓我們可以在沉默的微笑中慢慢崩潰。這也是為什么黑人和白人結下了友誼,因為只有他知道他的崩潰,也是有他理解他的悲哀。最后的結局他們都解脫了么?當然沒有!電影之所以叫做《觸不可及》其實寓意就在這里。幸福遙不可及,不是你有錢或者有地位就可以得到。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個伙伴,陪我們一起走過這崩潰的邊緣!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2
在寒意嗖嗖深秋時節看凱哈特、布萊恩科蘭斯頓、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觸不可及》,倍感溫暖。影片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甚至沒有什么大的波瀾,但搞笑的風格,溫情的路線,感人的主題,卻能在不經意間就觸動內心深處,讓人溫暖,叫人感動。
《觸不可及》中,布萊恩科蘭斯頓和凱哈特分別扮演癱瘓的富有Phillip和無業游民街頭混子男Dell。Dell正在為找不到工作而發愁,因為他有犯罪前科,本人也有些好吃懶做。一個偶然的機會,Dell來到了Phillip的豪宅,本無意應聘工作的他,卻被Phillip一眼相中,被迫成為Phillip的男傭。由此,兩個膚色不同、地位懸殊、方方面面都有著云泥之別的陌生人,因為各自的需求,有了合作,并上演了一幕幕從歡喜冤家到畢生摯友的有歡樂但更有感動的人生故事。
事實上,類似于《觸不可及》的好萊塢電影并不少。較早的有《為黛西小姐開車》,近一些的則是《綠皮書》。前者講的是一位黑人司機如何改變一個固執白人老太并成為其可信任可依附的朋友的故事。后者講述的則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了平權運動聘請一名白人司機,兩人從陌生到熟悉、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以上兩個故事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角色膚色一黑一白、財富階層一高一低、文化背景一強一弱,但主題表達卻殊途同歸,即相互改變、互相溫暖。
《觸不可及》中的兩位主人公在人設上也類似于此。
Phillip,白人、有錢、成功,卻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物質生活富裕但精神世界頹靡。尤其是妻子意外身亡所引發出的愧疚之心,始終想心魔一樣折磨著他。所以,他急需一個既能照顧他衣食起居生活點滴又能用達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他、改變他的人。
Dell,黑人、貧窮、失敗,天性卻陽光樂觀、本心也不失善良。他有家不能回,有子不能看,只因為他之前犯下了太多太多的錯。所以,他所急需的則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筆不低的薪水,畢竟,樂觀不能當飯吃。
就這樣,看似互不搭調卻又互有需求的兩個陌生人,生活在了一起。起初,Dell只是為了那份薪水完成基本工作而已。但是,當他發現Phillip即使有錢也不快樂的時候,就開始試圖改變他。Phillip也發現了Dell身上的各種不足,但他并沒有嗤之以鼻、歧視放棄,而是給予了足夠的寬容和理解。就這樣,Phillip和Dell都朝著更好的方面邁出了一步步。只要付出真誠與真情,你的人生亦美麗。
《觸不可及》不僅真情感人、真誠暖心,影片的氛圍也非常的輕松愉悅。尤其是Dell這個角色,基本上承包了影片的所有笑點。比如在Phillip豪華浴室中因為不會操作而被水噴慘的那一幕,就足以讓人笑到頭掉。而本身就自帶喜感和笑點的凱哈特也賦予了Dell這個角色更多的意義。Dell歡樂樂觀的人生態度很有感染力,他不僅改變了固執的Phillip,也改變了Phillip身邊那些保守傳統的人。尤其是跳舞那一段,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因為那感染力、治愈力實在是太強了。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3
打開今天的電影話匣子之前,我想跟大家假設一件事:一個資產雄厚、地位顯赫、身體癱瘓的名人,與一個有著犯罪前科、生活無望的貧窮青年之間,會產生怎樣的人生交集?肯定有人會說:窮小子搶了成功人士,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二進宮。我也這么想過,但有時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組合在一起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美國電影《觸不可及》就把一個癱瘓到只有頭部可以動、能思考、能交流的富商&作家,同一個剛出獄、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小混混組合到了一起前者將付給后者不菲的薪水,后者則會成為照顧前者吃喝拉撒的生活助理。這太瘋狂了,有錢人的視角就是不一樣,他(菲利普)就像是他(戴爾)的送財童子,而戴爾的生活糟透了,他沒理由不接住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戴爾老兄。菲利普確實有錢,而且為人nice,但他畢竟只是一個能說話、能思考的,只能支配自己頭部的人,而有關身體的一切,必須要由戴爾來照顧,這對于一個混跡街頭多年的小混混而言,并不是容易事。于是,整部電影充滿了歡聲笑語
吃喝還好辦,只要有耐心就能實現。最要命的是拉撒,戴爾必須要突破自我極限,為菲利普更換一些干凈的器械。特別是換尿袋的一段,簡直把人笑岔氣了,飾演戴爾的凱文哈特老師,不愧為好萊塢著名喜劇演員,他的臺詞感染力和肢體語言非常完美地呈現了一個小混混面對尿袋和男人身體時的囧態。
當然,《觸不可及》的笑料絕不止這一塊。事實上,影片從頭到尾充滿了詼諧幽默,凱文哈特飾演的戴爾,舉手投足都是歡樂的戲份。比如,這位街頭小混混完全被富商菲利普家里的多功能洗澡間玩壞了。除了山炮進城的即視感,戴爾的撩妹本領也很讓人嫉妒,他甚至幾句話就能讓菲利普身邊的女守護神笑逐顏開,那可是妮可基德曼老師飾演的啊
當然,《觸不可及》最燃的兩處笑料,不能劇透。只能說,有一次戴爾帶著菲利普來到了自己的街區,他們嗨爆了。另一次,戴爾帶著不速之客來到了他與菲利普住的豪宅,他(她)們又嗨爆了!
不過,搞笑與嗨爆只是《觸不可及》的表象,這部電影看到最后,你會被一種難以言表的溫情所打動,并且覺得街頭小混混與富商竟然有成為摯友的合理性。聽起來很神奇,是吧。說真的,連當事人戴爾和菲利普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身份和脾性決定了,這將是永不可能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但影片結尾兩個男人飛起來、令人欣慰動容的溫情畫面,卻真真實實地發生著
不怕男人搞笑,就怕男人溫情起來觀眾的眼淚也會止不住地掉。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4
2020年上半年有一部講述美國黑人與白人友誼的電影叫《綠皮書》,不僅在奧斯卡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引進內地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口碑。如今賀歲檔將至,大量進口片爭相上映,又看到了一部講述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友誼的電影,與《綠皮書》中所涉及的黑人白人種族沖突明顯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更透徹的解析著人生,電影的名字是《觸不可及》。
緣何認為《觸不可及》更透徹的解析著人生呢?只因電影故事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其中的貧富分化更激烈,而人之善也得以更深程度的放大。《觸不可及》著重討論的問題不再是黑人與白人,也不僅僅是貧窮與富有,而是在兩條正負分明的界線中,繪制了一副溫暖人心的畫面勇敢生活下去,并且找到生活的樂趣。
近些年在好萊塢大片里大放異彩的黑人喜劇演員凱文哈特飾演Dell,是一位剛剛刑滿釋放人員,他與妻兒的關系緊張,外出找工作也處處碰壁,用網絡上的流行用話來說,實打實的Loser一名。在《觸不可及》這部電影中,凱文哈特話嘮式的表演風格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看電影的過程中,感受著他超快語速又極具詼諧幽默的臺詞時,仿佛置身街頭聽著一段又一段的說唱音樂。
另一位男主角則是童星出身的資深演員布萊恩科蘭斯頓,有著與身俱來的貴氣,精致的五官十分耐看。由于他是扮演一位全身癱瘓,只有頸部以上可以活動的殘障人士Phillip,所以布萊恩科蘭斯頓的表演難度極高,導演對他的臉部特寫也非常多,十分考究演員的演技。這樣一位極具古典氣質的貴族角色,在電影《觸不可及》中猶如精巧的古典交響樂一般的存在。
當黑人嘻哈遇上了古典交響,Dell與Phillip會碰撞出怎么樣的火花?幾乎所有的影視劇都用著主角們身份和性格的強烈反差來制造戲劇沖突,《觸不可及》的高明之處在于,將兩位男主角的沖突不止于身份和性格上,同時還延伸到生存環境以及人性中的善惡上。背景差異巨大的兩人經歷著諸多匪夷所思的事件后,最終成了令人動容的莫逆之交。
人寫人之間的友誼,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其實在于允許對方的不同,并且尊重對方的差異。許多人難以建立友誼,或是友誼無法長久的維持,關鍵點正在于此。富有的Phillip理解著Dell的隨性自有和窮困境地,而年輕的Dell深刻明白身殘的Phillip希望得得他人的平等對待,而不是像對待病人的那種關愛。二個年紀、身份、性格差異巨大的人,最終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并且在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后,依然牽掛彼此。
在一幕幕搞笑事件的背后,黑人青年和白人富翁兩個世界產生著碰撞與融合,從此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友誼得以誕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女星妮可基德曼在《觸不可及》中擔任女主角Yvonne,她起到制約Dell的作用,但也隨著Dell的到來,改變了Yvonne與Phillip的關系。
在《觸不可及》這個溫情的故事背后,卻有著諸多驚喜搞笑之處,尤其是Dell來到了Phillip家里,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的他,鬧出了不少笑話,演員凱文哈特的精湛演技在電影中得到充分發揮,令人忍俊不禁,他也成了本片的搞笑擔當。
Dell與Phillip兩個人,跨越種族、跨越階層的友誼,如同年輕的黑人說唱街頭音樂,碰撞著歐式古典交響樂,從而產生出另類的火花。縱看整部電影,節奏十分流暢,有笑點、有溫情,在兩個人反復的磨合中,他們找到自己新的人生,就這一點來說,看完電影鼓勵著每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開心一點,朋友。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5
今天早晨刷到一條介紹電影《觸不可及》的微博,解說很精彩,似乎解釋了我這些年困擾我內心很深刻的一些疑問,為什么我自己這些年有這么大的改變?哪些本質的東西發生了變化。
首先從這部電影開始說起,有一個富人菲利普因滑雪事故癱瘓了,由于有一些護理工作必須男性,而菲利普性格怪癖,幾乎沒有那個男護理能服務這位富翁超過2周,直到德希斯的出現。富人意外的錄用了這個本來只想拿一個求職證明想去騙救濟金的黑人青年實時證明這個舉動拯救了自己。
錄用的原因很簡單,其他每個應聘者大多非常專業,但卻把菲利普當作病人,報以同情,而德希斯把菲利普當普通人調侃,有說有笑,并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溝通的過程也經常搶白,富人菲利普很喜歡德希斯不把自己當病人,而是當哥么,同時在德希斯面前還有心理優勢,畢竟是同情他給了他一個避免領救濟,而是拿工資的機會,有一種自上而下的感覺。
在后面的接觸中,德希斯表現出的玩世不恭,領導幾次發怒,都迅速用微笑化解,讓各種富人,各種帶著面具的上層人士按照自己的規則來走,讓菲利普感到了樂趣和此前不曾有的快感。
再一次重病發作后,還和德希斯分享了那方面的事情。從此二人關系更加緊密。后來又因為一些事情,菲利普解雇了德希斯,后來應聘的人和之前陸續被fire的人,都是一個毛病,每次菲利普怒斥后,就退縮了,縮手縮腳,菲利普很不高興,不得不請回了德希斯。
德希斯又一次帶著菲利普各種瘋玩,最后在一個海邊餐館把他和蒙昧依舊的筆友安排約會,鋼琴聲響起的時候,畫面太美了,富人菲利普異常感動。
最后我說說自己的感悟。我從小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學習成績不好,長相丑,身體差,可以說一無是處。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覺得自己完全是無用之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嘗試,敏感多疑,別人一個微小的舉動在我這里就是放大的各種負面含義。
到了大學后,印象很深,除了生活用品,買的第一件東西是鞋油和鞋刷,每天出門皮鞋刷得很亮,二分頭梳得很亮,出門再碰點廉價摩絲。但是女孩子一句“你以后不要來找我了”,就讓我痛苦萬分,羞愧難當每次我鼓足勇氣各種騷操作積累的信心都會被很微小的事情摧毀。
直到有一天,我覺得一切都結束了,我是不會有女孩子喜歡的,我給自己判了死刑,我想我的人生注定一個人過下去,但是我得做點什么,否則來到這個世界太遺憾了,那個時候母親也離世了,我覺得從小我什么都是讓著別人,從來沒讓父母驕傲過一次,我能不能考個研。
然后我就迅速頓感了頭發剪成了毛寸,這個發型延續到今天,這樣就再也不用梳頭了,皮鞋也扔了,改成了運動鞋,每天起床的效率提高了,我成為了校園里一個沒有聲音的靈魂,我對待外界的刺激非常遲鈍,常常衣冠不整,也不在意女孩子的看法,在考研的準備中,愈加遲鈍。幾乎不怎么在意別人的聲音,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離開大學校園后,走上了工作崗位,生活愈加艱難,我經常自己給自己講笑話,漸漸發現自己有點搞笑才能,那個時候看了很多電影,其中一部是《秋天的童話》,我不愿意做一個書卷氣的男生,我得玩世不恭一點,這個性格也延續到了今天,至今我老婆都不覺得我像一個讀了博士的人,經常開玩笑,經常自我嘲諷,搞怪。
從工作崗位到了碩士課堂,再從碩士課堂到工作崗位,又從工作崗位來到博士課堂,人生各種轉戰,但唯一不變的是開始有的這些鈍感。
當有了一定鈍感,并不害怕在陌生人的場合,就開始嘗試在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以后,我發現好運氣接踵而至,除了陸續讀了碩士和博士以外,陸續有很多神奇的際遇,認識了很多大佬,他們給了我很多人生的機會,就好像這個富人菲利普一樣,這些大佬覺得我這個人挺有意思,也愿意努力,就給我一些工作做做,我在讀博士期間掙了不少錢,人生很充實,微博粉絲也漸漸多了起來,我有時候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粉絲,我只是寫寫自己的感悟,并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批判我辱罵我的,我現在幾乎都不拉黑,也不刪除,夠鈍了。
最后這部片子解釋了我這些年蛻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努力+樂觀+不懼嘲諷。別人家一個嘲諷就憋在房間里面生悶氣;也別什么事情嘗試都不敢老想著自我否定躺舒適區;萬一搞砸了給別人樂呵樂呵,自己也能樂呵出來就更牛逼了。黑人德希斯總是用最簡單,最直接地方式樂觀地去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其實是最好的,不要被太多面子上的,道義上的枷鎖束縛了心中堅持那些讓自己最快樂的方式。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6
法國電影看過《放牛班的春天》以及蘇菲瑪索演的幾部電影,感覺都很文藝溫情的,這些可能和法國人浪漫情感細膩,追求生活品質有關,電影《觸不可及》一樣也是一部浪漫主義人文氣息的`電影。
電影在真情流露下娓娓送來,優美的音樂,漂亮唯美的畫面攝影,輕松幽默的對白,歡笑不斷且暖暖感動。兩個演員表演很精彩。
這部電影來源于真實的故事,法國人菲利普所寫的自傳小說《第二次呼吸》一位迷戀跳傘的白人貴族富翁菲利普在跳傘中意外受傷,造成四肢癱瘓,脖子一下毫無知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他需要招聘一名護理工來照顧自己的飲食生活,生活在貧民窟黑人青年德希斯用其率真的言行和粗魯的舉止意外被菲利普選中,原來菲利普看中了德希斯的真性情,他給出的答案是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種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的對待,沒有歧視。
于是兩個背景迥異的人,有著主仆之分,卻出人意料的相處融合,午夜他們病發,他推他出門,在街上同享一根煙,躲著所有人去山里跳傘,領略高空俯瞰大地美景的征服感,一起打賭,演戲騙警察為超速的他們帶路,在德希斯的幫助下,菲利普逐漸從自閉和自卑中走了出來,他變得開朗自信,學會了重新擁抱生活,獲得了自己人生第二次生命。而德希斯通過和菲利普的相處,自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菲利普的幫助下,擺脫了以前食不果腹的混混生活,同時也受到了菲利普藝術愛好的熏陶,學會了處理和家人緊張的關系,成長為一個穩重有責任感的男人。這兩個可以說幾乎沒有共同之處的人,從沖突走向理解,在相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兩個人也不約而同的發掘出另一個自己。
看過電影的一點感觸:我們大多人,每天都在忙碌著,并且或多或少都在抱怨生活,就如電影開始,他因為身體殘疾,無法獨立面對生活,不愿同外人接觸,放著豪車不敢做,遠離自己喜愛的跳傘運動,而他剛剛出獄,寧愿拿失業救濟金也不愿去工作,可以說他們是茫然的,看不到生活的樂趣,但是在相處的時光里,他們互相影響著對方,他快樂隨性以普通人的視角,告訴這個坐在輪椅上的大叔如何放聲大笑,如何大膽去愛,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享受歡樂,僅此而已。
所以生活中的不順,很多無法消除,但是換種生活態度,改變就會發生,就會讓生活變得快樂起來。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7
付出總能點燃生活,帶來溫暖。
在愛好、性格甚至整個世界都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只因人性的尊重和那些略帶邪惡的笑容,就足以成就一份難以割舍的友情。看完后才察覺片名之意,現實所能觸及的大都是那些自私的、吹噓的、功利的……而那種難以觸及的真誠,吾將繼續虔誠信仰。其實聯系太多并不一定是最糟的原因,關鍵是聯系的動機。當你不想從他身上獲取任何東西(包括驅趕寂寞),卻還是愿意跟他保持聯系時,那應該才是真的朋友吧。
知心,不是只有他知你,或者只有你知他,而是彼此互相知心,交談之間不必害怕會說錯什么話會傷害對方,而能知道對方真正需要些什么,人生得一如此知己,足矣!
但是,這都是有條件的。條件非常苛刻。既然要知心便沒有任何障礙,不涉及觸及底線的領域,彼此之間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觸不可及,多恰到好處的名字。德瑞克和菲利普在身邊都沒有自己的知己,反而是兩個完全不在同一世界的人成為了好伙伴。
德瑞克所成長的環境非奸即盜,他的生存原則那么消極的,而菲利普所在社會圈矯揉造作,規矩繁多,他需要的是一個不理會這些世俗眼光的朋友。就像他的臺詞那樣:“我不需要他的同情心,德瑞克把電話遞給我,因為他時常忘了我不能動,我只要他身體強壯,有手有腳,正常思考,不必在乎他的過去。”但其實德瑞克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責任心,對于自己血緣關系不高的弟弟,他知道他有責任,對于過繼自己的“媽媽”他也知道他有責任心,而對于菲利普,他同樣有責任心,這就是他們互相信任的條件,復雜而又簡單。
這部電影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詩,有些粗劣的文筆,卻浸潤著滿滿的深情,字里行間訴說著,我曾如此信任依賴的你。
它說的是友情,是剛開始或多或少的某種吸引,到后來的淚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后的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部很純粹的電影,說的也很簡單:單純的友誼。但電影的妙處卻在于故事動人、感情真摯,毫不過分和做作。每一個小細節,每一個小笑點,都那么純粹干凈自然,卻真真正正能讓人笑得出來。
我想每個人都至少有這么一個摯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點遇到,驚嘆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過不少平淡無奇卻值得紀念的時光,他會將心比心,為你的哀傷扼腕,為你的快慰擊節,更會在ta的心里,為你留下那么一塊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蒼狗,風云變幻。
只嘆今生,得緣遇見你。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8
冬天是個神奇的季節,隨著氣溫的降低,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渴望溫暖。在寒冷的冬天欣賞一部溫暖的電影總是能帶給人十足的能量。最近看了感動許許多多觀眾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的電影《觸不可及》內心十分的感觸。
這部電影取材于真實事件。講述的是白人重殘富翁菲利浦與其貼身傭人阿布代爾的故事。這兩個原型人物在電影里分別是白人富翁菲利普和黑人德希斯。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一次跳傘事故后白人富翁菲利普摔成重度殘疾,脖子以下的身體都不能動了,只能癱瘓在床。為了尋找一名全職的陪護人員,菲利普花重金招募了很多有專業醫療知識的高級陪護,可是沒有一個人能給菲利普帶來快樂。德希斯剛從監獄服刑出來,面對家庭的壓力和有著監獄服刑經歷的履歷,他很難再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為了拿到一份辭退信作為領取社會救濟金的敲門磚,德希斯不自量力的向菲利普投了簡歷并只身前往應聘。在應聘場上為了立即拿到辭退信,德希斯言語粗俗,行為舉止十分傲慢。沒想到還是被菲利普看中了,并且安排了一個月的試用期。于是,德希斯開始了一個月的試用期。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他住進了菲利普的豪宅。起初,他的工作開展的并不順利,菲利普和德希斯二人因為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完全不同,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和溝通,他們的心靈漸漸的接近,德希斯對待菲利普就像對待一個完全正常的人而不是殘疾人式的關懷,也正是因為這樣,菲利普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德希斯的樂觀和幽默帶給菲利浦快樂和克服身體障礙的勇氣,而菲利普發揮自己在金錢方面的長處幫助德希斯走出生活困境,他們互相扶持,相互陪伴,一同面對看似絕望實則充滿樂趣的生活。漸漸的,他們成為真正的朋友,跨越了社會階層、跨越了貧與富、跨越了種族的朋友。
我覺得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是不要用你以為的善意,去讓對方感激。用自己的心靈和感受去認識世界去了解身邊的人,給予身邊的弱者真正的尊重而不是一種近似憐憫的關懷。德希斯能給予菲利普安靜與尊嚴,能帶著菲利普一起瘋狂一起鬧;菲利普能給予德希斯想要的認同和提攜,不帶著有色眼鏡一票否決德希斯的人生。他們的相遇是完全不同的色彩的碰撞,而且剛好迸發出了美麗的畫卷。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9
《觸不可及》這部電影只有不到兩個小時,也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橋段,但在看完后我卻久久不能忘記它。這個標題的意義我想不僅僅指的是在外在上兩人階級上的觸不可及,我認為導演也想暗指了內在層面人與人之間心理的永恒的距離。
故事的開端緣起于那場看似鬧劇的招聘會。除了德瑞斯,剩下的應聘者無不是有著各種證書作為敲門磚的專業護工。說實話作為一個不殘疾的人,看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么菲利普會單單留下這個有犯罪前科的、一進門就把他亡妻禮物偷走的黑人游民。從階級到性格,這兩個人一開始在方方面面都完全是水火不容的。對此,電影中用菲利普和他朋友的對話解釋了一切:他要的就是沒有同情心的德瑞斯。
導演找的這個理由看似荒誕,但站在一個殘疾人的角度講卻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他只想別人和他接觸時忽略他高位截癱的特殊性,單純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正常人朋友,不要以憐憫之心傷害他的心靈,或是自尊。雖然他可以大方的侃侃而談自己花錢買命的可悲命運,表面上好像完全不在乎這打擊,但實際內心里還是無法接受自己殘疾身軀的心理,或者可以說是是某種程度的自卑:在面對自己心愛的筆友時他會違心的偷換照片,面對那些穿著白大褂的專業看護他會憤怒的絕食,因為在他們面前他找不到那種平等,他們的存在和行為時刻在提示他自己是個病人,和別人不一樣。而這也是德瑞克最特別的地方,他把病人抱上跑車兜風,哪怕那樣會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會問病人關于性欲的問題,哪怕他自己也知道菲利普的身體狀況如何。這一切源于德瑞克在與菲利普相處時是出于一種平等的人與人的狀態,像朋友一樣的相處,沒有過多的考慮他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一個做正常人的機會,而這正是菲利普苛求的。
隨著劇情進展,我們也不難發現截然不同的兩人開始互相影響對方:生活在上流社會的菲利普開始吸煙、按摩、肆意大笑,德瑞克也由一開始那個沒有藝術欣賞能力的無業游民變成了可以欣賞古典音樂、對繪畫有所涉獵的“文化人”,更重要的是,他開始主動找工作,成了一個上進的人。電影也最終在這種美好的大團圓氛圍里結束,讓人在感動之余又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人的心很復雜,誰都不知道有多深,不知道結束。兩人想要殺了對方一樣吵架,就像沒發生過似的,愛著對方。特別男人的人,在異性面前,也會很小氣。是啊,真實讓人很不舒服,不過要是不知道那個不舒服,我們一輩子,都要把假的當真的過。不舒服的真實,我們也要知道,看到的并不是全部。”《請回答1997》里的這段話我覺得非常適合作為這部電影的總結。我們一直以自己的視角看待他人,自以為是的好心有時卻是對他人最大的傷害。人心間的距離永遠是最遙遠的距離,只有雙方最真誠的交流共鳴才能突破這層障礙。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10
電影《觸不可及》是根據自傳小說《第二次呼吸》改編,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菲利普,一個無憂無慮的富豪德瑞斯,一個游手好閑的混混。本是兩個不可能觸碰的階層,本應是兩個此生毫無交集的人。本應就像是電影名字那樣——觸不可及。然而一次意外的跳傘事故,一次不想應征的面試,兩人卻因此形成了雇傭關系,并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在眾多的應征者中,菲利普選擇了德瑞斯,他給出的回答是: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我要的是你把我當正常人對待,不要把“他有病”作為向別人解釋的托詞;不要把那同情的眼神時刻掛在臉上;不要時刻存有那一絲憐憫之心。
有人說,是德瑞斯讓菲利普獲得了新生。的確是,一個活潑幽默,一個沉穩內斂,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卻在慢慢的相處中越發融洽。把他放在副駕駛,在公路上的飆車;取笑他是癱子;調皮的把他的胡子刮出各種樣式;在他生日Party生跳舞助興;凌晨四點帶他去呼吸新鮮空氣;帶他去和筆友見面……在菲利普那片的黑暗的世界中,德瑞斯是一縷陽光,給他帶來了平等、快樂、溫馨、愛情。
在潛移默化中,德瑞斯也在發生著變化。學習畫畫,培養藝術氣息,在菲利普的幫助下賣出處女作;在又一次面試中,跟HR談論藝術,受到賞識,獲得了一份司機的工作;當鄰居把車再一次停在菲利普的家門前,德瑞斯耐心解釋門口標有不能停車的標志,彬彬有禮,盡顯紳士風度。
影片的結局是,菲利普再婚,育有兩女,德瑞斯成為公司高管,育有子女三人,兩人一直保持著很深的友誼。
因為看懂了彼此的善良,所以不會把自己認為的好意強加給你,只是在我能力范圍內帶給你想要的一切。
《觸不可及》觀后感 篇11
推薦一部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一部讓我沉浸其中的電影。我靜靜地看兩位身份懸殊、志趣不同、經歷不同的人,互相治愈、互相救助、互相協助從陰影里走出來,走到溫暖的陽光下,感受愛,感受世界。我靜靜地看著一位癱瘓的富豪和一位曾經的犯罪者,一切攙扶,一起放肆,一起成長,直至成為最最好的朋友。我靜靜地看著他們為彼此鼓勵,彼此探索著對方的閃光點。我靜靜地看著這一對朋友在結尾處揮手道別,看著男主一邊笑一邊忍住眼淚的表情變化,知道再也觸不可及的時候,我被感動到怔怔呆坐,哭不出來,我愛這哭不出來的浪漫。朋友,緣分讓我們相遇。不管地位如何懸殊,不管曾經如何,不管志趣有多大的差異,你我就這么相遇了,友情有時比愛情還要不講道理。在我生命里最最灰暗的時刻,你帶著一身光彩來到我身邊,帶著我一起站在陽光里。
感謝你,我的朋友。再見,我的朋友。還會再見,我的朋友。看到最后,我還是不能理解為何命名為:觸不可及?或許,友情本身就是觸不可及的吧。就像最好的朋友老吳有了孩子之后,他所有的時間所有的精力肯定都要在家庭上。我知道他就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呵護著他的小家庭,呵護他的心中所愛。不遠,但觸不可及。大概,就是這樣吧。
【《觸不可及》觀后感(精選11篇)】相關文章:
感 觸_650字02-14
觸 摸快樂_650字02-11
蠻觸交爭歷史典故09-30
誠信不可拋作文(精選11篇)03-07
觸碰心靈的陽光_600字01-24
青春,我觸不到你的肩12-26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02-09
2016年河北中考作文題目及范文:不可怕05-20
不可說的歌詞12-11
困難不可怕作文700字(精選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