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大搬遷之一·英雄無淚》觀后感
【篇一】
作為一名首鋼人,我對首鋼搬遷有一種獨特的心境,特殊的情感,但一想到用5年時間把鋼鐵產業從北京搬遷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將造就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臨海而建的大型現代化鋼鐵基地時,我又多了許多期待。首鋼人正是在歷史性的告別中,實現了時代性的跨越。展示出來的是首鋼人一諾千金的沉實與厚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現代工業史詩。同時也折射出中國鋼鐵工業在市場經濟困境中突圍的艱難歷程。
而今的首鋼京唐公司,作為京津冀產業合作的重要一環,對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鋼鐵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鋼鐵的嚴冬考驗著每一個鋼鐵企業的生存能力,相信京唐公司一定能夠在這場考驗中絕地逢生,創造出屬于京唐自己的奇跡,因為京唐有著一批將首鋼發展視為自己畢生事業的職工;擁有220余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實現了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符合當前市場的生產理念;產品定位是高檔精品板材,從小飲料罐到巨輪甲板,從家電外殼到汽車車身,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產品高端市場定位準確,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相信,優秀、勤奮的首鋼人一定會利用好京唐臨港靠岸的地理優勢,駕馭好世界最為先進的設備,生產出世界一流的高端產品,成為中國鋼鐵業的新坐標。
【篇二】
近日,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鋼總公司、北京賀朗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大型紀錄片《首鋼大搬遷》,正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黃金檔播出,觀眾關注熱度持續走高,好評不斷。 《首鋼大搬遷》講述的是新世紀之初,首鋼人因北京市環保要求和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的影響,從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業,實現“鋼鐵強國夢”的感人歷程。根據影片資料,整部《首鋼大搬遷》分為三個段落,分別為“痛別北京城,還首都一片藍天。”“沖破國際技術封鎖,走向自主創新之路。”第三部分則是“植根循環經濟,走向未來。”
據導演肖童介紹:《首鋼大搬遷》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創新鋼鐵強國之夢”為主旨,貫穿于全片。 在談到《首鋼大搬遷》創作初衷時導演肖童回味道:“08年,廣東一位朋友找到我,問我能否以工業為主題拍攝一部紀錄片,當時我沒敢答應。原因是工業題材難拍,你總不能把紀錄片拍成宣傳片吧!” 肖童敢于接手《首鋼大搬遷》正是因為這次談話。從2008年開始,肖童無時無刻都在思忖著工業題材,當《首鋼大搬遷》制片人將歷年的素材交給他過目時,肖童欣然接受了這次挑戰。 “經過這幾年的思考,我覺得有些想法趨向于成熟。當我接觸“首鋼大搬遷”之后,故事架構很快便在腦海中構建起來。”
肖童在內容架構上沒有再去挖掘“首鋼搬遷”深層次原因,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塑造新時期“鋼鐵英雄”層面上。按照肖童的說法:首鋼搬遷的原因早已度過了社會輿情階段,況且新世紀初圍繞“首鋼是否搬遷”的媒體輿論大戰世人皆知,再去陳述已毫無意義,倒不如把鏡頭對準大搬遷歷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上。” 肖童的敘事手法往往習慣于將故事架構在一個宏大的主題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見細節,《首鋼大搬遷》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這里所說的“細節”絕不是鏡頭意義上的特寫,而是大事件進程中的個體命運,哪怕個體單元中一個微小片段,都可能構成整個主題的關鍵故事。 “工業題材難,就難在敘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場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鏡頭都是工廠里的設備。比如說首鋼的煉鐵高爐,要采取什么樣的視線和角度來講述它們的故事?工友們與高爐朝夕相處,很多人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無淚》中就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為了使《首鋼大搬遷》畫面語言,不再是生硬的“概念解釋”,肖童在撰稿時采用最平實的語言來陳述,并對煉鐵高爐等靜態景物以“人性化”手法來拉近鏡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影片更具親和力。正因此,《首鋼大搬遷》得到了觀眾的追捧。 “這個‘人性化’要把握一個度,太過則文學化,太少則無法渲染氛圍,解說就會變成名詞堆積。之所以使用最質樸的語言來解說,就是因為詞藻華麗會失去這部片子的紀錄風格,就會使畫面與解說之間增加隔離感。”肖童如是說。 據悉,《首鋼大搬遷》共分6集,每集40分鐘。目前正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連續播出。
【《首鋼大搬遷之一·英雄無淚》觀后感】相關文章:
首鋼大搬遷觀后感范文09-08
《首鋼大搬遷》紀錄片觀后感01-28
《英雄淚》歌詞07-23
《首鋼大搬遷之四·巨人之夢》觀后感01-28
《首鋼大搬遷之六·飛越未來》觀后感01-28
熱播紀錄片《首鋼大搬遷》觀后感01-28
《無淚》歌詞10-23
無淚天使08-06
2016大型紀錄片《首鋼大搬遷》觀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