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戰電影觀后感(精選10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抗戰電影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抗戰電影觀后感 1
原本去看《百團大戰》是沖著鄧超去的,想看下他如何顛覆以往的"逗逼"本色。難以想象一直以來被貼上搞笑標簽的他如何完成角色轉換。
影片一開始就被震撼的視覺效果吸引住了,在接下來的110分鐘里把之前的想法完全拋諸腦后了,只是聚精會神的關注電影劇情和畫面效果。
本片講述的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廣大人民群眾,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動的一場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這場戰役牽制了日軍兵力,極大地影響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格局。
說起來,百團大戰是1940年8月20日打響的,正好是75周年前打響的。此次正值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此片的獻禮意味很強,也正當其時。今天來影院參加觀影的還有老兵代表 ,那慷慨激昂的講話,贏來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年輕人應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抗日英雄不朽,愛國精神長在!
片中加入了幾個虛構的人物,即印小天和吳越飾演的抗日青年。因為是史詩性的戰爭大戲,留給他們的空間有限。若有若無的感情,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含蓄隱藏,無法傾訴,但也熾熱的爆發。悲劇結局,更增抗日悲歌之慘烈。
片中對于國軍正面戰場還是有所觸及。比如片頭棗宜會戰中陣亡的國軍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由鄧超客串。片中百團大戰消息傳到蔣介石耳中時,林森勸蔣身為三軍統帥應當通令肯定嘉獎。片中對于國軍同時期的抗戰介紹得還是有些少,也不愿多觸及,略顯狹隘的歷史觀。通觀抗日全局,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不應該被忽略和小視。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組織了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滇緬之戰、湘西會戰等大戰,大兵團作戰,投入浩大的兵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國軍高級將領就有200多人壯烈犧牲,郝夢齡、佟麟閣、陳安寶、李家鈺、饒國華、唐淮源、趙登禹、戴安瀾等名將,都是中華民族彪炳千秋的忠烈英豪,民族英雄!他們不應該被忘記!
抗戰電影觀后感 2
今天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了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戰電影,這部電影伴隨了許多人的成長。觀看以后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做《小兵張嘎》。這部影片主要描述了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和老奶奶相依為命的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張嘎和他的親奶奶兩個人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可是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日本鬼子對我們國家的村莊進行屠殺。
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和日本鬼子進行了多次戰斗,有許多的戰士都因此犧牲,但是也有的戰士會受傷藏到老百姓的家里面。其中八路軍的一位偵察連長就是因為和日本鬼子戰斗以后負傷,躲在他的家里面療養。沒有想到在搜查的時候被日本人給發現了,結果并沒有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躲過去。他的親奶奶英勇的犧牲在這些日軍的刺刀下面,而且八路軍戰士也被日本人給抓走了。張嘎為了給自己的'奶奶報仇也為了能夠救出老鐘叔,開始了自己比較傳奇的經歷。在老鐘叔被日軍抓走以后,他在路上又遇上了另外一位八路軍,并且經過這位八路軍戰士的推薦加入到隊伍里面。
雖然說這里面他鬧出了許多的笑話,但是通過他做的事情也向我們顯示出了他的認真執著還有愛國情懷。在部隊里面他因為和胖墩打架被羅隊長關了禁閉,本來他只要對隊長說是他犯下的錯誤就可以放開他了,可是他始終不認為是自己犯的錯。影片的結局是很好的,我們的部隊終于消滅了所有的侵略者,而且嘎子也如愿以償的當上了一位偵察兵。看完這部影片之后,我為張嘎的機智和品質感到佩服!
抗戰電影觀后感 3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當電影里傳來堅定并雄壯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
《地道戰》這部影片講訴了1942—1944年間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以搞垮中國人民的抗日武裝。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大伙全結一心,同心協力,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戰斗方式——挖地道。他們在平原的地下開鑿地道;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地上地上連為一體,為鬼子布下了天羅地網。利用百里長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氣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百里地道蜿蜒曲折,埋伏著充滿智慧的神兵,是什么讓他們如此機智勇猛,贏得勝利?是他們必勝的信心,使他們機制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
雖然他們沒有高科技的武器,但是他們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他們有共同的民族魂——愛國情,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屈奮斗;不管敵人多么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看完《地道戰》后,我想:我們多幸福呀!豐衣足食,還有書讀,再想想日本入侵那會兒,向我們這么大的孩子,忍饑受餓,無家可歸,我們還生在福中不知福,真是慚愧!現在我要好好學習準備將來報效祖國。
抗戰電影觀后感 4
畢業了,今天借放假的無聊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夜襲》,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十分不錯,但表現手法欠佳。
電影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以陽明堡戰役為小背景,為體現抗戰精神、民族精神、大無畏的氣概而拍攝。其講述的是八路軍一二九師769團如何成功炸毀日24架飛機的故事。團長名字叫陳錫聯,片中女記者也是唯一一個女角色叫郭曉娟,還有營長趙大力等。
影片以國共軍隊的沖突為開頭,入戲十分快。而后日飛機的轟炸又使國共沖突軍并肩作戰,體現了影片所要表現的精神。同時又用一個女記者貫穿了全片,使殘酷的.抗戰中多了一點柔情。影片深深的表現了陳錫聯的漢子形象,但也無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記者微微的花火,硬漢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戰的情感,這是和傳統的抗戰片的不同點。另外也從一個女子的角度親身的了解了抗戰,從她多次驚訝和驚慌的表情可以體現出戰爭是如此殘忍,也給人以遐想。雖然女人加英雄的手法比較老套,但在這部電影中用的還是比較好。不足的是,那女記者在戰地一直用的的照相機。在她被射死后就沒有關于她的戲了,但是最后那個照相機呢?怎么沒了呢?在結尾出現一下應該比較好吧。
另外,在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中,也顯露了智慧,比如在山谷走就能斷定鬼子不襲擊他們,聲東擊西連夜回撤,還有在飛機場激戰時用油桶作掩護等等。不僅體現了抗戰堅強的精神,也體現了抗戰中的智慧。所以最后才能做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電影最大的看點應該還是戰士們的精神,從練飛刀立志飚下鬼子的飛機,到小戰士獨闖飛機場結果被亂射而死,再到最后趙大力的“團長!三架了!”之后又英勇犧牲,無不感人肺腑。
影片拍攝效果確實不太好,很多電腦合成不太到位,但畢竟才投資了600萬,還不及某些電影的十分之一,到這種程度已經特別不容易了。不過看這種電影,看的主要應該是一種愛國精神,而不是戰爭的場面效果和真實程度。它特別具有愛國教育、歷史教育意義,所以把它當做一步教育片來欣賞應該更好,想起小學時候學校組織看的許多電影了。那沒有什么好效果,不是都為了培養學生們的情操么。
抗戰電影觀后感 5
自開始記事起,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于抗日戰爭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人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地去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這個重溫歷史,挖掘和體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精神的機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不僅因為它剛好能滿足我對于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的探索,同時我覺得這部電影所反映其中的共產黨員的優良精神和素質也是當今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于面對,堅忍不拔的精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環境下,八路軍將士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一舉擊敗了日軍精銳板垣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以此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看一部電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能從這部作品中學到什么或者說有什么道理值得我們借鑒的。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明確和擺正自己入黨的動機,堅定自己入黨的信念,認清自己的職責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應當要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在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當時優秀的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在現今的共產黨員的身上仍適用的,他們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勞、臨危不懼、勇于向前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所缺乏的,他們分析問題的客觀、理智也是我們所應學習的。我想,作為21世紀的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我們應當延續前輩留下來的光榮傳統,在以后的日子里,實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祖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一份力。
抗戰電影觀后感 6
2021年暑期上映的電影有很多。各種類型的都有勵志類的《滾蛋吧!腫瘤君》、《破風》,親子類《捉妖記》《大圣歸來》等等,但在我記憶中印象尤為深刻的還是《百團大戰》。這部電影給人的影響深入骨髓。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那時擔負正太鐵西段破擊任務的第一二九師,與20日20時發起攻擊。左翼隊在進攻陸家莊戰斗中,用火燒掉了守倉庫的日軍,殲敵數百人,繳槍幾百支。
21日的黎明,右翼隊之第十三團,在進攻桑掌和鐵爐戰斗中,全殲守敵幾百余人。總預備隊之第十四團對獅垴山的爭奪,戰斗更為激烈。獅垴山位于正太鐵路的'“咽喉”要地。戰役發現后,為防止敵人搶占獅垴山,攻擊我軍側“背”,第一二九師將總預備區,并以第十四團控制了獅垴山。從20日至26日,替人從兩百增至六百余人,在飛機的掩護下,開始施放毒氣,連續向獅垴山進行了猛攻。我軍英勇抗擊,堅守六晝夜,殲敵將近五百人,保證了戰斗的順利進行。而后,第十四團主動轉移。經過日晝宣夜連續不斷地和敵人戰斗,第一二九師部隊先后拿下了正太鐵路線上各個地點。至此,壽陽、陽泉等幾個少數城鎮,正太鐵路基本為我軍控制。而后,我軍在廣大參戰群眾積極地協助下,對鐵路和橋梁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使正太鐵路西段陷入了“癱瘓”。
看完了電影后,我不禁熱淚盈眶,我不禁對其中的一些細節而感動,我也為人民下定決心保衛祖國而感動,為國難當頭升華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感動,我們不會,也不能忘記這些英雄先輩為保衛祖國,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因為忘記便意味著背叛!我們要努力學習,為祖國在歷史上書寫新一頁的篇章。
抗戰電影觀后感 7
作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片,《地道戰》上映已經整整四十年了。這部影片在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說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這天電影事業的繁榮,能夠說是不無裨益。
要細究《地道戰》青春永葆,魅力永駐的原因,我看主要還在其傳統的“寓教于樂”的審美價值取向。
首先,從它的“樂”,也就是營造其娛樂功能的因素來看,不外乎三點:一是有一個波瀾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地道戰》主要表現的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的英勇游擊戰爭,這個大題材并不容易駕馭;而作為一部“教學片”,它主要的任務又是介紹地道戰的方法、特點,弄不好就極易流入解說、詮釋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窺全豹”的方法,從高家莊群眾與黑風口據點敵人斗爭的視點切入,運用傳統的“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這就為沉悶的教學找到了一個鮮活的載體,并由此而生發出動人的故事。交錯其間的老村長報警,敵人喬裝武工隊等一系列的驚險情節的安排,即我們傳統戲劇中“戲眼”的運用,便使影片產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導觀眾思維的投入和參與,從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出擊,從村落地道到地道網絡,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展開一個個提出,讓觀眾和劇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決,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身臨其境,獲得一種參與的緊張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大大強化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諸如三田隊長、湯司令的一些臺詞,鬼子進莊的音樂,影片的主題歌等,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四十年來一向為人們所熟悉和傳唱。
其次是《地道戰》的“教”。孔子有“詩、觀、群、怨”說,中國歷來重視文學的教育作用。《地道戰》的教育作用,即我們這天所說的社會效益又是什么呢一是讓觀眾全面學習和具體了解當年地道戰的作戰方法(在科學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中,地道是否仍有當年的地位和作用顯然值得研究);二是使這天的人們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威力,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對我們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呼喚人們時時記住這段悲壯的歷史,受到形象、生動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我們這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組織群眾來觀看這部影片,就有其更為重大的現實好處。
時代的發展也決定了某些一成不變的傳統審美趣味的落后,再加上四十年前那種“左”的思維定勢的制約,像《地道戰》這樣嚴肅的戰爭題材用類似輕喜劇的方式處理,淡化戰爭的殘酷,淡化我方的慘烈犧牲和代價,對人物高大全的臉譜、程式化的表現,影響了人物的立體塑造,影響了人們對歷史客觀、全面的認識,這天看來,不能不說是影片的一些遺憾和缺陷。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老百姓有其喜聞樂見的東西。對于當今在洶涌的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困惑、迷惘的中國電影,如果能從自己幼稚年代產生的《地道戰》等一批受到起觀眾鐘愛的作品中,冷靜地反思得失成敗,認真地總結、揚棄,那么必定能走向清醒,走向成熟。
抗戰電影觀后感 8
電影《勇士》描述的是紅軍長征中的一次特別重要的戰役——飛奪瀘定橋。觀此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讓我經受了一次非凡的精神洗禮,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就是這樣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曾在小學課文上學過的故事,當它以血肉身軀活生生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不禁為之感動流淚,心中緩緩升起兩個大字——“信仰”。這感覺就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樣無法遏制,茁壯生長,愈發堅強。
這是一場關系到紅軍生死存亡的戰役,只有拿下瀘定橋,紅軍才有繼續北上的希望,也才有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當然,在飛奪瀘定橋這場戰斗中最為世人稱道的,也是載入了世界軍事史的,便是紅軍用一晝夜奔襲240里,完成了這個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而成為世界著名的奔襲戰例。這其中,步行一晝夜行軍120公里,相當于跑了三個馬拉松,而且紅軍還背著槍炮,不要說在過去的生存條件下,即便是在現代,也被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 為了達到這個極限,無數戰士活活跑死。這也是電影最感人之深的地方。這場行軍簡直堪稱“神跡”,就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創造了這段傳奇,這段神話!
什么叫英雄?什么叫慘烈?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大無畏精神?烈火與鋼刀,大渡江與寒寒鐵索,生死之間命懸一線。如果你已經不喜歡現在社會的物欲橫流,總感覺時代的信仰缺失,那么返回八十年前看一看——飛奪瀘定橋,僅一個戰役就會讓你對生活重燃希望。多少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才造就今天我們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所以,《勇士》代表的正是這種精神和信仰。因為信仰,他們無所畏懼;因為信仰,他們勇往直前。
記得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戰士們行軍時,會各自背上寫著字的木牌,來讓大家相互間識文斷字,共同學習。在他們身上的木板上,也在那些可愛可敬的紅軍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勇敢”、“未來”、“信念”、“剛強”、“堅持”、“信仰”……是的,我們也會把這部影片,這個故事,這些詞,刻在自己內心的木板之上,時刻警醒著自己,今天的來之不易,明天的更要珍惜。
抗戰電影觀后感 9
說起哲學,人們馬上聯想起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英國的羅素、德國的尼采,還 有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深奧的哲學理論和觀點讓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還 有那些關于深奧的駁論,看得讓人頭皮發麻,無所適從。
駁論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富商祈求上帝:“萬能的上帝啊,請保佑我長生不老吧!”蘇格拉底輕蔑的告訴這個富商:“上帝不是萬能的,別祈禱了!”富商大怒:“上帝就是萬能的,別玷污神圣的上帝!”蘇格拉底反問:“那么你請上帝將自己舉起來吧?!”富商頓時無語。
想要學習哲學,其實不必去研究這些枯燥的理論,我們現實生活中就蘊藏著精深的哲學觀點,只是我們沒有留意而已。
夫妻吵架,某人勸解,帶著女方去歌廳跳舞,當中三番五次的踩女的腳。女的不悅:“你怎么老踩我的腳?”某人回答:“跳舞講究的是一個節奏感和配合,我進你退,我退你進,兩個人都往前進,不踩腳才怪呢!”女的抱怨:“既然知道怎么還 踩我的腳?”某人回答:“夫妻間也是一樣,兩個人都往前進,總有一個被踩腳。”女的頓時停住舞步,恍然大悟。
有人問張三:“你在干嘛?”張三說:“等死!”問:“你得了絕癥?”張三:“沒啊!”問:“那怎么會在等死?”張三:“我出生的當天就開始等死了。”仔細想來何嘗不是這樣。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有一天會注定離開這個世界,只不過長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大徹不悟,在長度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快樂。
筆者文中的`賴六,雖然其丑無比、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但是最后居然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他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的二流子德行徹底的激怒了華群,讓華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惡心,從而開始浪子回頭,回到正常的生活。賴六這樣的人居然還 可以用來惡心人,正如古代哲學家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哲學的精妙還 遠不止這些,有時候不經意的表達和交流,都充滿奇妙的、令人幡然悔悟的哲學觀點,就看你怎么去領悟了。
抗戰電影觀后感 10
《夜襲》是一部戰爭片,描寫了八路軍129師769團偷襲陽明堡機場的戰斗經過。
1937年10月129師769團奉命前往雁門關打響,可在他們準備上火車時,來了一支準備前往忻口的國黨隊伍截下了這輛火車,他們那目中無人、氣焰囂張的樣子真叫人氣憤。最后陳錫聯把這趟火車讓給了國民黨軍隊。準備步行前往雁門關,在那里遇上了郭記者,在雁門關的途中發現了陽明堡機場,在一個夜晚把它炸毀了
129師769團的成員個個都很樸實,他們雖然普通話都說不標準有很濃重的鄉音,常說一些不文雅的話,可是著更能讓人與人之間的心更加貼近。影片中有一個士兵,大家都叫他姑娘,姑娘臨死前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問郭記者什么是情信。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感覺這位士兵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
他們不但樸實還很勇敢,為了戰爭的勝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趙大力說的一句話,與一架飛機同歸于盡的畫面至今還在我耳邊回蕩,在我眼前浮現---趙大力看了看身后的飛機,然后轉過身對團長說:團長3架了。”然后點燃了身上所有的炸藥向身后的那架飛機跑去,看到這里我們全場響起了最熱烈的掌聲,大家都對著英雄感到敬佩都為他叫好,都對他感到惋惜。
《夜襲》不但讓我感受到了抗日隨時會遭到的危險,而且還看到了革命先輩熱愛祖國的心。
【抗戰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抗戰電影《蘭亭》觀后感01-28
抗戰電影觀后感參考09-01
抗戰電影《誘狼》觀后感01-18
抗戰電影學生觀后感01-27
看抗戰電影勇士觀后感02-01
電影抗戰的觀后感(精選21篇)09-29
抗戰題材電影《東京審判》觀后感08-08
抗戰電影小學生觀后感09-09
抗戰電影觀后感(通用12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