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的觀后感
頂著“國內第一部醫療題材大劇”的頭銜,編劇六六稱為寫此作潛伏醫院兩年,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心術》一經播出,卻招來各種吐槽,不專業之聲不絕于耳。
“穿白大褂在食堂吃飯;看著頭骨的片子說脊椎問題”……電視劇中對醫生職業描寫的一些穿幫細節,被眼尖的觀眾一一挖出!缎男g》還有多少不專業的情節,難道就沒有真實之處嗎?下面我們就在找茬中來個醫學知識科普吧!
這, 是真的
情節1:牙痛原是腦腫瘤惹的禍
黃菁菁的媽媽因長期發燒并伴有口腔腫痛住進了醫院的VIP病房。醫生霍思邈認為這位患者的疼痛極有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引起的,建議她先去口腔科消炎,然后到神經內科拿點兒藥吃。得知患者的女兒是演員、貌若天仙后,霍思邈想留住患者,安排其做了檢查,發現腦中腫瘤壓迫神經才是牙痛的最主要原因。牙疼和腦腫瘤居然存在關聯?
解讀:受血管、腫瘤壓迫可出現三叉神經痛
牙痛是由顱內腦腫瘤壓迫神經所致是完全有可能的,根據有關的臨床統計發現,約有近一半的三叉神經痛患者誤以為自己患的是牙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鄧躍飛副主任介紹說,從劇情可知,女演員媽媽起病是牙痛,醫生檢查發現是三叉神經痛,而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前者主要是由于顱內三叉神經根受血管壓迫所致,后者主要是由顱內神經鞘瘤、腦膜瘤、血管瘤等病變壓迫所導致。女演員的媽媽就屬于后一類。
“人的頭面部感覺是由三叉神經負責,所以三叉神經發生病變,或者受血管、腫瘤等壓迫,就可能出現麻木、疼痛的表現!编囓S飛進一步解釋說。在其接觸的三叉神經痛患者中,不管是原發還是繼發的,他們在診治過程均有過不同程度的誤診經歷。有的病人治療過程曲折,先是被誤診為牙痛被拔牙,后來按“三叉神經痛”先后用藥物、手術、伽馬刀、射頻熱凝等方法治療,但因沒有對因治療,故效果不佳。
情節2:腦插鋼絲如常生活一個月
不少看過《心術》的人,對第二集出現的“鋼絲男”印象深刻,因為情節不但驚悚,而且不可思議。劇中,醫院來了一名患有骨癌的乞丐,因為備受骨癌疼痛的折磨,而用鋼絲“插通了”自己的大腦,拔不出來,卻沒有當場要了他的命,這種情況伴隨了他一個月,直到進醫院被救治時長長的一半鋼絲還裸露在外。
解讀:“鋼絲男”情況完全有可能,只是鋼絲太細太長
作為專業醫生,鄧躍飛也認為劇情夸張了,劇中的鋼絲太長也太細了,這樣的鋼絲不太可能穿透顱骨。還有劇中人描述,鋼絲似乎是慢慢經過一段時間刺穿腦袋的,“這也不可能,太夸張了。”
不過整體上說,“鋼絲男”的情況完全有可能存在。鄧躍飛解釋說,尖銳異物因為意外穿刺入頭顱并非罕見,“我曾經先后接診過兩例患者,一個是來自山區的小學生,爬樹從高處摔下,被地面上一截長約6公分的竹子從右眼上方完全刺入腦內,一周后才來到我們醫院進行手術,取出了竹子;另一個病例也是小孩子,不小心摔倒,結果被筷子從眼眶傳入腦內3天后才來到醫院手術!痹卩囓S飛印象中,這兩位小患者入院時沒有明顯異常,一般情況良好,那個山區小學生僅有低熱。
細長較粗較硬的異物在快速暴力作用下,完全可以穿透眼眶、前顱底,以及兩邊太陽穴這些顱骨較薄的部位,穿刺入顱內的異物如果都恰好沒有損傷到血管、神經及重要功能區的情況下,是可以沒有很明顯異常表現和發生嚴重后果的。而且久而久之,就會如“鋼絲男”一樣并發頭痛、發熱等顱內感染的表現,以及間歇性抽搐、癲癇等。至于腦刺異物的時間是否能達一個月之久,鄧躍飛表示,“只是有可能而已!
情節3:急診搶救一上來就看瞳孔
《心術》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每當急診科遇到突發事件如車禍之類的患者,醫生一上來立馬就拿著個小手電筒查看患者的瞳孔。比如第一集中,重大車禍送來了病人,一個昏迷,醫生翻開眼皮看下,另一個睜眼能和醫生對話,腦部受傷,也被翻眼皮看下;到第二集,還是在急診科,一個滿頭是血拉著護士叫疼的患者,醫生一來同樣是看他瞳孔。為什么急診科醫生碰到患者的統一動作都是查瞳孔?
解讀:意識不清、顱外傷需要看瞳孔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丁邦晗教授介紹,急診中,遇到意識不清楚、有顱腦外傷的患者都需要檢查瞳孔。這一點劇中醫生的做法是符合要求的,醫生查瞳孔主要也是針對這兩類患者。瞳孔和大腦關系密切,瞳孔的大小、對光反應的靈敏度與對腦神經(動眼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傳導功能有關,縮瞳肌和擴瞳肌的中樞在中腦。當損傷累及中腦時常可出現瞳孔的改變。瞳孔的觀察在神經外科有著特殊的定位意義。
丁邦晗還介紹,急診科的救治和專科大為不同,“先開槍后瞄準”是一個形象比喻。丁邦晗說,來急診的患者情況通常很緊急,需要快速排除危險因素,醫生首先考慮的是導致患者短期內死亡的疾病。比如腹痛,急診醫生首先想到是否為心梗、宮外孕等等,而?漆t生遇到腹痛,或許先想到闌尾炎之類的。
在考慮排除最危險因素的同時,急診醫生要對患者進行初步傷情評估,不單單是檢查患者意識水平及瞳孔變化。此外還有氣道通暢程度、呼吸狀態及呼吸類型、量體溫、檢查血壓和脈搏,看有無大出血征象等。丁邦晗說,時間不等人,急診科醫生就是在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先穩定患者基本體征,明確病癥后,再作進一步處理。
這, 不靠譜
情節1:手術室內醫生護士談天說地
在《心術》中,有不少情節在手術室中展開,不過和許多觀眾想象的不同,劇中的手術室不是安靜、緊張的所在,卻常常是幾位主演的“聊天室”,醫生、護士常常一邊做手術一邊拌嘴、開玩笑。如果現實真是如此,估計又會為原本緊張的醫患關系撒上一把鹽。
解讀:按要求不應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
對于這樣的橋段,有醫護人員出來解釋,稱醫生也是人,手術時太過緊張并不利于醫生長時間精細作業,聊天有助于緩解醫生疲勞,舒緩緊張情緒。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吳小姍則表示,偶爾開個玩笑是有的,而且通常在手術剛開始或結束后,但絕對沒有劇中那般嘻哈輕松,按照有關的行業標準,手術臺上工作人員不應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
“劇情和我們的現實工作差距太大了”,吳小姍說,自己看《心術》,看了沒到兩集就看不下去了,手術室工作應該是更嚴謹、緊張和艱苦的,光看那像酒店般的內部環境,就感覺不太現實。手術室一般都很安靜,醫生護士消過毒穿上手術服,就要立即進入工作狀態,如果面對復雜的手術,手術室的氣氛更緊張嚴肅,電視劇里表現的實在太歡樂了。而且,手術室是不允許病人家屬進去的。
情節2:護士戴著耳釘工作
在劇中的著裝細節上,不少網友提出一些疑惑,比如海清飾演的“美小護”上班時,總是戴著一對閃亮亮的耳釘,有時還戴項鏈,或是頭夾一個花朵夾;還有手術醫生人腳一雙時下流行的塑料洞洞鞋。難道醫護人員的著裝不是更應該嚴謹些嗎?
解讀:手術室內禁止佩戴任何飾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真實的醫院里,護理部門對此方面有要求,尤其是進手術室都有嚴格要求。吳小姍說,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穿戴要求,不同于教師上講臺要著裝得體的要求,后者是為人師表的德行要求,前者則關乎病人和工作人員的安全,是為保護患者,也是職業防護需要。
首先,無論是耳環耳釘、項鏈、戒指,抑或是手鏈、頭上飾品,全身飾物都要取下來。吳小姍解釋,因為手術中,病人傷口是打開,呈暴露狀態的,萬一身上飾物不小心落入傷口就麻煩了。所以醫院對從頭到腳的著裝也有專門要求,上衣應扎進褲中,帽子要把整個頭發包裹進去。吳小姍介紹,針對不同的發型,我們還有不同類型的帽子,目的就在于不能讓頭發露出來,這也是為防止頭發皮屑落入患者創口中。還有所戴口罩一定要把口鼻罩住,一方面為防范工作人員的口腔飛沫影響患者,另一方面保護工作人員不吸入有害物。還有鞋子,吳小姍說到,“手術臺上有各種器械,比如手術刀、剪刀等,為防止萬一掉下來砸傷腳,我們所穿的鞋都要把腳面包住,拖鞋肯定不合適,類似電視中的帶‘洞’的鞋也是不允許穿的。”
另外,在手術室之外的醫院內,雖然沒有規定不允許護士戴飾品,但這確實是業內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了,工作時間能不戴盡量不戴。在實際的工作中,又要分幾類情況,比如戒指是肯定不允許戴,因為容易攜帶病菌,發生院內感染,而對于耳環,這需要看護士從事的是哪個科室的護理工作,如果是專業的精神護理護士,或者要上手術臺操作的護士,那么肯定是不能戴,擔心引發感染或者其他意外。而一般護理任務不重,或者不上手術臺的護士,可以戴小一點的耳環。
情節3:全能護士“特殊巡護”
作為電視劇的女主角,“美小護”有一個“特殊巡護”的身份,既參與巡視病房,又進手術室協助醫生,可謂全能,出得了急診、上得了手術臺、巡得了病房,幾乎醫院的每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她的身影!疤厥庋沧o”的“權力”之大,讓很多觀眾費解。
解讀:護士不是“萬金油”,也有專業之分
真實醫院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萬金油”護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燕介紹,護士有專業之分,比如ICU護士、糖尿病護士、靜療護士、病房護士、手術室護士等等,不同的科室崗位有不同的護士,他們需要專業培訓上崗,“如今的護理專業發展迅速,光外科護士就有泌尿外科、心臟外科、腦外科等!崩钛嗳缡钦f。
所謂術業有專攻,像手術室的護士要對手術器械了解,知道手術的流程,以便更好配合醫生做手術;急診科的護士要學會呼吸機的使用,掌握心肺復蘇技術等等。李燕還談到,也有住院護士進入手術室的情況,但那是為了讓住院護士了解手術患者的手術情況,以便做好護理工作,而且住院護士進入手術室不能做手術,只能觀看了解。
吳小姍補充說,護士參與急診、手術、病房工作有一種可能,就是二甲以下的小醫院,手術量不大,患者人流量較低,而且人手較緊張,有可能一個護士兼顧幾個角色,“但這樣不夠專業”。
還有多少細節硬傷?
1.第1集中,谷超華醫治的病人做完手術后出現突發性癥狀時,谷超華沒有做室顫就直接給病人做電除顫,還連續做了六七次。顯示器上顯示的數字還都是200焦,沒有絲毫遞增,心電圖全直線了還在除。實際上,全直線就不需要除顫,而是心臟按壓,心臟復跳出現顫動波后再除顫。室顫的除顫能量通常是200焦—300焦—360焦,逐步遞增,共三次。中間第二次的能量可以在200—300焦之間。
2.第21集,給小孩兒做CT的時候,孩子的父親穿了鉛衣,陪同的醫生竟然完全暴露。實際上,放射科醫生屬于職業暴露,每天需要多次操作儀器,接觸的輻射量也遠多于患者,所以更應該做好防護,必要時穿上鉛衣。
3.第一集中有個情節是醫生一上來要給車禍病人用肝素鈉,肝素鈉是抗凝血藥,簡單說就是不讓血液凝結,一般用于心梗、防止血栓等疾病,而車禍中的病人一般會有大量出血情況,手術前用抗凝藥物會影響做手術,術后用該藥倒是有可能。
【《心術》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心術》觀后感08-21
《心術》觀后感08-21
心術觀后感匯總08-20
《心術》觀后感- 護士版08-31
《心術》觀后感3篇09-30
《心術》觀后感(通用17篇)06-08
電視劇《心術》觀后感08-21
扁鵲施換心術的寓言故事精選08-18
中國寓言故事:扁鵲施換心術01-19
貶義詞心術不正的意思和造句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