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觀后感
一、討論主題:
《羅生門》帶給我們的感受和思考
二、參考資料:
1、電影課講記:《羅生門》--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征(張校長的博文)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黑澤明電影《羅生門》觀后感
武志紅的博文三、討論提綱:
1、這部影片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處的討論)
2、"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對人的影響
3、看了學堂的講記思考一下,我們和孩子看這部片子時有哪些不同的
四、討論要點記錄
1.這部影片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處的討論)
A1欣賞女士
2乞丐代表大眾的心態,別人做了壞事,我也可以
3僧人代表愛心
B1未體現人的神性,每個人因相而生
C1武士的形象和我之前對武士的感受差異很大(例如《聰明一休》、《最后的武士》中的豪氣、負責任、尊重)
2我們從中應該學習什么?――提高"觀察"能力、提高――"思維和推理他人行為"的能力――落實到"自己應該如何做"?("做味精"還是"做放味精的人")
3學堂在修煉自己的過程中,每次發生事情如何處理,都是在體現自己
D1樵夫的過錯不少!
2."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對人的影響
A1長期受儒家影響,自欺、欺人,不真誠不真實的世界,有隔膜
2我們家長其實都是功利的、甚至是貪心的
B1相信相信的力量!我們相信什么,就發生什么、實現什么
2"無掛礙"、才會"無有恐怖",羅生門觀后感|觀羅生門有感,觀后感《羅生門觀后感|觀羅生門有感》。周圍的環境、文化、上下級等等的關系中,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呢?做給別人看的成分有多少呢?
3我們的自我選擇被遏制到哪一層了呢?
4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3.看了學堂的講記思考一下,我們和孩子看這部片子時有哪些不同的
A1用更加真誠的心與人交流
2外圓內方,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和分析,但是,批判性思維不等于批判性行為
B1把以前看電影的"娛樂行為"漸漸提升為"學習和感受、體驗的行為"
4.推薦電影――《冒牌天使》、《遠去的飛鷹》
五、相關鏈接
日本電影《羅生門》帶來的感受和思考(浩如媽媽宋文苑)
觀看《羅生門》有感(佳儒爸爸溫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