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可醫高中生作文
何方可醫?陶冶心志過于靈丹妙藥,平息凡心勝于歌舞升平。 我看見過醫院有這么一幕景象:身著名牌,濃妝香迷的貴婦在醫院長廊驕傲地走著,細高的黑色鞋跟與大理石地板摩擦出噠噠響聲,看似幽雅地走進門診室, 嗔道:”哎呦!這么多人啊!XX醫生,我預約病友咯!”隨后,女人從LV黑色閃包中掏出病歷,甩到桌上。”醫生,快一點點,好嗎?”這位不知是何方來的女人,有那么一點王鳳姐的味道,嘴里的話如一桶廢水,倒不完。
隨后,她便瞧上了病。比起其它病友,她更像在得意自己的容光煥發。她必知有多少起早掛號的人在她之后焦慮地等待,她必知這忽然的襲擊”拖延”了多少人本可節省的時間,而她還是故作姿態地瞧上了病。
“哎,又來一個預約的!”一位病友探頭一看,憤悶地轉過身去,雙手交叉,來回走來走去。
“我清晨6點就來了!”
“哎,我還要開會!”
比起他們,我算是清閑的了,放假了,可以不必焦心時間。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兒候著,喝一小口保溫瓶的開水。
我從包中拿出一本書,這本書是父親的,是上世紀的書了。
老得發黃的紙張印著難懂的文言,翻了頭兩頁,便是《七發》.
光看題目,就有種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七發》,七次發征,七根頭發,還是”七”通”欺”,解釋為欺騙呢?
幸而有注釋,原來”發”是辭賦的一個專體。 《七發》是用七段文字描寫七件事情。
這是遙遠西漢的文學作品,可想這種文體在當時是標新立異的。于是便字句精讀,生詞一一在心中默念讀音,聯想詞語勾勒的畫面,通讀之后,是一陣暈眩。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子玉體久而不振,便請醫來療。醫來便說此是富貴病也,聲色娛樂過繁,氣血太盛乃至此。便對其心志下藥,以”要言妙道”醫之。
“今如太子之病者,獨宜世之君子,博見強識,承間語事,變度易意,常無離側,以為羽翼。”
讀大文豪的詩篇,每每唏噓不已,驚嘆于前人先進的思想,折服在華美的詞藻之下。
今讀的'《七發》作者是枚乘,是西漢上層社會中較低層的文人。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只有《七發》而已。
然而無論詞藻的運用,思想中心都毫不遜色于大文豪。
讀《七發》,猶如置身于金礦之中,忽而覓到青白相間的上等翡翠。
其中最為欣賞的是作者用意明了,批評了統治階級腐朽的生活, “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已成惡疾,藥石針灸無能為力, ”要言妙道”才是對癥的良方。
思緒萬千,眼前的病人或許類似與太子的”富貴病”吧。
容光煥發的女人醫得是”富貴病”么?
身處當今,燈紅酒綠的城市,紙醉金迷的生活,無人覺察。腐朽的生活暗涌彌來,腐朽的思想植入人心。在健康之路熱播的同時,在美容養生流行的當下,一個個蘋果變得光鮮,而我卻不敢窺視它的內心世界。
遙想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禮論道,為的是明確高尚的思想,坦蕩的情節。
出師一表真名世, “親賢臣,遠小人”,君子之力使人智,使人明。
細數多少文人才俊, 隱于野,隱于市,隱于朝,固守凡心。
乃知窮鄉險谷為何藏有百歲老人,才知道長僧人為何真身不腐,乃知清風明月為何滌蕩千年。
何方可醫?
陶冶心志過于靈丹妙藥,平息凡心勝于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