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作文:心靈的選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風雪。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邦邦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然是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個人做按摩。經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
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范圍之內。?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
試題評析
2002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應該說是高考全國卷語文命題最理性最成熟的一套。
這是我當年在陜西電視臺做專題節目“高考再回首——語文”的結束語,到現在為止,這句話還沒有過時,因為2003年、2004年兩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并沒有能夠超越2002年。當年各方討論的焦點基本集中在作文話題上,因為“作文”最像“語文”這門學科,無論什么人都可以來說三道四說長道短,都可以來給語文教學、作文教學強加罪名。但最終大家還是公認2002年高考作文命題是高考全國卷作文命題的一次飛躍。雖然當年的高考作文雷同故事多得驚人(這也許是這個話題最失敗的一面。我概括了15個故事,在我評閱的試卷中,幾乎有一半的考生都在講這15個故事,這是我教書20多年最痛苦的評卷經歷),但它畢竟開始走出概念、說教的圈子,而希望考生對生活有自己的思考,突顯了2002年考題的年考整體精神——理性化的語文教學、語文學習觀念。何況,我個人寧可相信,雷同故事太多的本身,也說明這個話題正擊中了中學語文教學的弱點——在作文教學中,沒有把思考生活作為重點,學生差不多根本就沒有對生活的思考,或者說就想不到要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而是要聽黨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家長的話、聽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話,所以也就只能講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話、講家長的話、講老師的話、講黨的話,當然也就只能追求一些“稀奇古怪”的形式。
文章的思維固然必須有條理,語言當然要有文采,但如果沒有對生活的自我思考,恐怕是很難寫成好文章的。而要加強對生活的思考,這就要樹立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首要觀念,就要遵守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最高原則,即:人性意識、矛盾意識、境界意識。因為生活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世界因人類的出現而有了情感色彩,因此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首要原則就應該是人性原則,即對現實生活一切現象的感受都應從人的角度去認識,無論是貓是狗、是山是水、是花是草都應感受其中人性的味道。其次,生活是由矛盾構成的,萬事萬物的區別與聯系就是生活的矛盾性,傳統的陰陽學說就是對世界矛盾性的樸素而形象的認識,因此,矛盾原則就成為思考生活的核心原則。其三,現實世界的矛盾平衡總是處于某種特定的狀態,不同的狀態會形成不同的境界,比如幸福與痛苦,完美與缺陷,真誠與虛偽,平等與差異,高尚與卑劣,民主與法制,文明與野蠻,和平與戰爭等等。人類始終在追求著某種狀態的平衡,即生活的境界、思想境界、藝術境界、愛情境界、工作境界等等。那么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的語言文學,首先要有人文性,其核心是揭示生活的矛盾性,所形成的審美效果就是特定的境界。這就是說,作為現實生活的感受主體的人,就必須樹立人性意識、矛盾意識和境界意識。如果缺乏人性意識,對生活的感受就顯得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甚微;如果缺乏矛盾意識,對生活的認識就顯得不條理不邏輯不明確,更談不上全面深刻;如果缺乏境界意識,即使你的思想是有意義的,并且也是明確的,但能否被他人接受,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接受,會接受到什么樣的程度都很成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境界,即古人所謂的“道”,無論文學、音樂、美術還是民情風俗,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這種境界萬古不廢的法則。
對生活的思考,表現在文章中,我們稱之為“主題”。“主題”不同于“話題”,不同于“標題”。?
“話題”是談論的問題,多指生活的某個方面。話題作文就是給定學生一個生活面,可以是具體的某個領域,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可以是抽象的某個范疇,如“誠信”;還可以是感知的特定角度,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或者干脆直接給出生活的某種矛盾,如“心靈的選擇”、“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當然也可以是一個意象,如“面對大海”、“水的靈動、山的沉穩?”。“主題”是對“話題”的認識,對“話題”中包含的矛盾之辨析。同一“話題”可以有不同的主題,甚至截然相對的主題。?
“標題”是對文章內容的一種特定的概括,一般是從特定的角度對核心矛盾的概括,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淡化次要方面。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胡同與文化的統一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淡化,對立性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說明,胡同的衰敗是歷史的選擇,北京人只是順應社會潮流的發展,即文章的內容在討論“胡同與文化”而非“胡同的文化”。辨析清楚了標題的矛盾屬性,文章內容就一目了然。鐵凝的《永遠到底有多遠》則形象地闡明了人生的價值所在。永遠就是永恒,生命是短暫的,但人生的價值是可以永恒的。《麻雀,我讓你走》反映出作者選擇了尊重生命、放飛生命、讓生命自由歡快地飛翔。?
具體到“心靈的選擇”這個話題,其核心不在選擇本身,而在心靈斗爭的過程。用審題的三種不同境界來分析,那么基本意義就是“現實的選擇”,再引申一步可以理解為“人生的選擇”(引申意義),一般考生想到這個地方就開始構思文章了。誠然,這種境界比“現實的選擇”高了一個層次,但要就此下筆,總覺著還是有些茫然,于是只好硬著頭皮編一個連自己也不甚明了的故事,或者發一通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議論。要寫好這個話題,就必須明確其本質意義(揭示話題的核心矛盾)。這個話題的關鍵并不在“選擇”自身,而在“放棄”,或者說“選擇”的本質就在于“放棄”。因為貪欲、攫取是人的本能,“放棄”實在是一種人性的考驗,比“選擇”要難得多。一個會“放棄”的人,當然應該是一個會“選擇”的人。而且“放棄”比“選擇”更大度、更無私、更有一種開闊的胸襟(思想境界就高了一層)。事實上差不多所有滿分作文都是在談“放棄”,因為這樣的思路明確了“選擇”與“放棄”的關系,不局限于“選擇”,不片面地、孤立地談“選擇”,這就突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也就會有不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