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黑龍江高考作文題目:語文,讓生活更美好
語文教學為了一個標準答案而僵化,甚至扼殺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可謂是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讓生活更美好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作文題目】
(試用于貴州、甘肅、青海、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廣西、內蒙古、新疆、云南、陜西、重慶、海南):
今年全國卷高考的語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學習語文素養。作文題大意為:談如何學習語文,1,課上有效的學習,2,課外大量的閱讀,3,社會實踐活動。從自己的角度分析這三種學習方式,談如何提高學習語文素養。
【命題解碼】
今年黑龍江省作文命題采用的是新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命題模式。“任務驅動型”作文概念首見于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先生2015年8月發表的《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一文,按照張開先生的闡釋,“任務驅動型”作文這一作文命題模式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材料作文宿構和套作的問題”,是要“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這里需要明確的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在命題人看來“任務驅動型”防宿構和套作的功能較強,二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必須完成寫作任務,寫作時要按照命題要求多維度比較,進行說理論證。
可以說考試中心的命題意圖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題目明確要求“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己的體會,無法宿構,無法套作;比較三條途徑——多維度的比較論證。
如果進一步仔細審題,我們可以發現材料包含兩層意思:①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意義。②提升語文素養的三條途徑。深入探究,我們會發現語文學習是材料給定的寫作范圍;提升素養則是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包括優化思維品質、提升文化品位、豐富審美情趣、開闊知識視野等。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社會實踐則是實現語文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這三者的關系是:課堂學習是關鍵,課外閱讀是拓展,社會實踐是知行合一。寫作時重點應放在三條途徑上,抓住途徑和提升素養之間的因果鏈條。行文過程中必須完成三者之間的比較任務。但可以三方面都寫,也可以完成比較任務后抓住其中的一個重點展開寫。
【審題誤區】
“任務驅動型”作文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文命題形式,絕對不是在玩弄一個新穎的概念。如果仔細研究,對于命題人而言,這一作文命題形式的提出是對以往高中作文寫作模式的糾偏,希望今后同學們再寫作文的時候不要只談風月,還要談談風云;不要只是堆砌事例,而要深入剖析歷史典故、現實生活背后的邏輯實質,增強作文寫作的思辨能力。對于學生而言,“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使得作文的寫作思路、寫作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它不同于“材料作文”的閱讀材料,篩選、提煉關鍵詞,然后緊緊圍繞關鍵詞展開寫作。它需要學生才吃透材料的基礎上結合關鍵詞高效、完美地完成任務。
在今年黑龍江省高考閱卷中,閱卷教師發現,有些學生仍然按照寫作材料作文的固有思維模式展開寫作,比如有的同學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習這個寫作范圍,且拋開任務大談“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還有的同學從材料中得出一個結論“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甚至還有同學架空材料后把“堅持”“努力”當作寫作方向大寫特寫。這些立意都被確定為跑題文,得分在10分以下。
還有一種讓人感覺比價遺憾的情況,有些學生盡管結合了材料,但在審題上有偏差,寫作重心沒有放在三種途徑的比較和提升素養上,而是大談特談文化自信、國家軟實力,這類文章屬于偏離題意,得分在10分到29分之間。
此外,如果學生的立意在語文學習范圍之內,但只談到了語文素養的意義,沒有結合自身體會比較三條途徑;或者孤立地談三條途徑,缺乏比較,也沒有和語文素養提升聯系起來,如只是一味地談“實踐出真知”,則文章只能算作基本符合題意,得分在30到42分之間。
【優秀作文】
語文,讓生活更美好
當前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教學、社會生活實踐,我以為,三者并不沖突。前兩個途徑是為了更好地讓語文知識內化,更有利于讓語文投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語文素養培養的生活化需要我們去重視,讓語文更“接地氣”,讓文學素養更加切實、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可是,當前語文教學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為了語文而語文。語文教學為了一個標準答案而僵化,甚至扼殺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可謂是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
教育紀錄片《盜火者》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讀。其中,作家周國平提到了一個令他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個朋友家的女孩子在學校做到了一篇以他的文章改編成的閱讀題。當他親自去做那篇閱讀題時卻驚訝地發現,其中的某些題目自己也無從下手,成績還不如那名女孩。談到這里,周國平顯得格外無奈和擔憂:難道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成了一門為了考試的學科?作家情感的表達和烘托僅僅是考卷上固定的答題模式?如果語文只是試卷上的答案,怎么可能走進學生內心,甚至讓生活更加美好?
這種語文教學的尷尬境地值得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反思。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一方面是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一方面是我們國民語文素養的滑坡以及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脫節,長此以往下去,我們的文化實力如何和經濟實力同樣強大的發達國家相匹敵?一個國家的精神食糧不夠分量,多少鈔票都拯救不了沒了文化脊梁、文化精神的軟塌塌的國家。所以,讓語文生活化的重任需要得到重視。
從個人層面來講,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在書香中沉浸的過程。享受在浮華塵世難得的安寧之中,在精神的王國里,自己就是國王。佛曰: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我們是塵世中微小的一粒塵埃,卻可以在精神的王國中唯我獨尊,享受不被人束縛、自由自在思考的快樂。
帕斯卡爾有言: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能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一個在工業化社會被異化了的“流水線上的肥皂”,稱不上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人。語文對于人情感和思維的培養,使人的靈魂和思想更加獨立,完整。
看似是無用之學的語文從功利主義角度來講,確實不會帶來財富的極速膨脹。因為,語文學習是一種情感的陶冶,類似于修行,對個人心性的修煉更為重要。當我們把視線放遠就會發現:國民語文素養的成功培養會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語文,讓個人與國家生活更美好。
【黑龍江高考作文題目:語文,讓生活更美好】相關文章:
2016黑龍江高考作文題目及范文:語文,祖國的靈魂08-01
2017年黑龍江高考作文題目06-21
高考語文作文題目01-22
2017年黑龍江高考作文題目及范文06-12
黑龍江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06-08
2021高考語文作文題目06-10
2021北京高考語文作文題目06-08
2021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及范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