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素材:中國傳統文化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范文: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國傳統文化作文素材,歡迎閱讀!
篇一:中國傳統文化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篇二:中國傳統文化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面就這么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么時候啊!又加了一點干的面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沖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搟皮。搟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搟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搟面杖搟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搟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后我就像搟大餅一樣搟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搟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后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么困難。終于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游戲。餃子煮熟了!嘴里吃著餃子心里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知識延伸】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征
一、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在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觀念下,個人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因此特別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人倫關系。于是,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就變成了對權威無條件的倫理服從。高居于萬民之上的君主就獲得了維護自己統治權的堂而皇之的理論依據,并把以道德教化控制臣民變為現實,這就是“以孝治天下”。
二、重和諧與統一
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協調”的觀點。《周易大傳》的作者就認為,太極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這就肯定了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總之,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征。
和諧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理想”的實質,是一種和合境界的追求。“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
三、重實際、追求穩定
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型的農業文化,幾千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積極推行的政策。農業文明簡單重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注重實際,追求穩定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與農業文明直接相關的范疇除了“知行之辨”外,還有對于“恒”與“變”關系的認識。在四季的有序交替,農業生產簡單而又重復的周而復始中,中華文化逐漸積淀出了重“恒”輕“變”,追求“久遠”的特征。“恒”即是“常”,即是一般,即是規律,也即是“不變”、“變”不過是“恒”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特殊階段,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樂于安定,要求顧全大局,能委曲求全,這種“恒”與“變”的`觀念表現在中國人的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國家政治理論中的“五德終始”、“天不變,道亦不變”,哲學思想里的“陰陽輪回,五行相生相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寓“變”于“恒”之中,使“變”與“恒”結合,更使中國文化的“重穩定”深入到了民旅心理的深層。
四、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春秋戰國時期,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更是破殼而出,獨立地發展起來,并以此確定了它們在仕文化中的統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動領域和研究對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而把鬼神生死之類的宗教問題置之度外。他們重視現世人生的意義,高度評價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天地之性人為貴”,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調。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以上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內在統一體。我們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既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加以總結批判繼承的優秀傳統,又有不可忽視的缺陷。
【高考作文素材: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文章:
高考作文素材:中國傳統文化大全05-24
高考作文素材:中國夢05-17
高考作文素材之“吃”在中國01-24
中國傳統文化高考作文03-07
中國女排精神高考作文素材01-24
中國高考作文萬能素材08-12
高考作文萬能素材中國08-12
高考作文素材:中國“氫彈之父”于敏01-27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請珍惜傳統文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