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議論文作文材料
議論文的寫作注重于素材的選擇和積累,接下來小編搜集了高二語文議論穩文作文材料,歡迎查看。
一、人生
(1)引言
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永恒的。怎樣度過短暫的人生?給永恒的人生應留下些什么?是每個人應該回答的課題。
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陽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險關、急流、冰霜。應該怎樣走?
我們的前輩和同輩人中,已有人作出了正確答案,下列所選的材料,就是他們的答卷。
(2)事實論據
1、周恩來胸前的紀念章
周恩來總理生前,左胸前總是佩戴著一枚長方形的紀念章,無論到哪里,無論在什么季節都一直佩戴著它。紀念章的右側是毛澤東頭像,左側的中央是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周總理一生,就是以這五個字為座右銘。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國人民的幸福未來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莎士比亞的人生理想
莎士比亞說:“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他以飽滿的熱情,寫了37部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作品反映了英國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期廣闊的社會面貌和社會矛盾。揭露封建君主和貴族集團急權奪利,內戰頻仍,民不聊生和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宣揚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等人文主義思想。
他給后世人們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3、愛因斯坦談人生
愛因斯坦曾應居里夫人之激去巴黎講學,當他講完走下講臺時,被一群年輕學者圍住,他被要求在紀念冊上題詞。其中有則題詞這樣寫道:“請記住,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賴著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正在領受著的東西。”
愛因斯坦還在其他場所,談過他對人生的看法。他說:“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還說:“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他正是以忘我的精神從事科學研究,以杰出的科學成就貢獻給人類。就在他將要走完人生盡頭的時候,留下遺愿:死后遺體交給醫學界作病理解剖,有益于后人。不發訃告,不舉行追悼會,不要紀念碑,也不要墳墓。
二、忍讓
(1)引言
忍讓,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它不計較一時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懷全局,著眼未來;忍讓,是一種美德,它以寬廣的胸懷,無私的心靈去容納人,團結人,感化人。忍讓,是一種修養,它面對榮辱毀譽,不驚不喜,心靜如水。
(2)事實論據
1、張良忍得兵書
張良,字子房。漢初功臣,與韓信、蕭何合稱“漢三杰”。祖父、父親原均是韓國宰相。韓被秦滅亡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據《史記?留候世家》記載:他有一次在下邳橋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喝令張良到橋下給他取鞋。張良非常生氣,但看他年邁,就忍著性子給老者取回鞋。可那老者又命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又跪著替他穿好。老人一聲未謝,只是笑笑就走了。沒有走多遠,老人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孩子還不錯,可以教導,五日后天明時,在這里和我會面。”張良點頭答應。
五日以后,天剛明,張良來到橋上,見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氣地指責張良失信,與老人約會不應遲到,并說:“再過五日早點來。”
五日后,雞剛啼鳴,張良就到橋上,可老人已站在橋上等他。老人轉身就走,生氣地說:“過五天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日,這一回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不久,老人來了,很高興,夸獎張良這一次沒有失約。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10年后就會得到驗證。13年后,我們會在濟北見面,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話,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后張良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相傳張良得此兵書,才干大增,后來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六出奇計。
2、康熙隱忍除奸
康熙,即愛新覺羅?炫燁,清世祖第三子,他8歲登基。大權落入鰲拜之手。鰲拜專權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內。康熙強忍怒火,暗下決心,等待時機。平時裝著貪于玩耍,不問朝政。掩人耳目學習摔跤,實則親兵習武。鰲拜稱病不上朝,康熙登門慰問,表示誠意,目的是穩住對手,同時察看真情,探聽虛實。
康熙經過數年的準備,看條件成熟,便把鰲拜誘進宮中,將鰲拜及其爪牙一網打盡。此時康熙只有16歲。
三、人才
(1)引言
不重視人才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視人才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能用人者,無敵于天下。”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我們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大力重視人才的培養,重視發揮人才的作用。
(2)事實論據
1、徐悲鴻慧眼識抱石
1933年的夏天,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徐悲鴻,率領學生到廬山寫生,歸來途經南昌。他在南昌的臨時住所,接待了來訪的青年傅抱石。年青的傅抱石在小學當代課教師,生活清苦。徐悲鴻仔細地看了他帶來作品——圖章的拓片和畫。發現傅抱石是個人才,很有前途。第二天冒雨來到傅家,對傅抱石說:“您應該去留學,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經費困難,我給你想辦法。”
為了傅抱石的留學經費,徐悲鴻新自去找當時國民D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輝。以他的聲名和自己的一張畫,從熊式輝那里爭得了一筆經費,讓傅抱石去日本留學。
傅抱石后來終于成為一代繪畫大師。事實證明徐悲鴻沒有看錯人。
2、莫扎特14歲當院士
18世紀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生于樂師家庭,自幼學習鋼琴和小提琴,6歲隨父往德、法、英、荷、意等國旅行演出。8歲時創作了第一批鋼琴曲和交響曲,11歲時開始寫作歌劇。
有些人不相信少年莫扎特有這樣的才能。就散布謠言說:“這些樂曲是他父親代寫的。”德國波倫音樂學院為辨清真偽,就為此舉行了一次特殊考試。把小莫扎特一個人單獨鎖在一個房間里,交給他一個密封的紙包,紙包里有題目,限他在六個小時之內,按題目譜成鋼琴曲。誰知不到半小時,小莫扎特就要求開門。房門打開了,小莫扎特拿著寫滿音符的譜紙,從容地走出來了。他在半小時之內完成了通常需要6小時到8小時才能完成的樂譜。科學院的院士們驚呆了。
波倫音樂科學院決定破格選拔年僅14歲的莫扎特為院士。
3、巴羅舉薦牛頓
巴羅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講座的首任教授。他了現牛頓是很有才華的學生,為了培養他,就把牛頓要到自己身邊當助手。經過兩年多的認真指導,精心培養,牛頓的科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又過了兩年,巴羅眼看自己的學生在知識、創造性的新理論研究等各方面進步很快,并正在超過自己,感到萬分高興。
為了給牛頓創造獨立工作和晉升的機會。年僅39歲的巴羅,毅然決定讓賢,推薦牛頓當上數學講座的教授。
四、青春
(1)引言
青春時代,是人生黃金期。它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它使人充滿著渴望和探索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青年朋友們,珍惜這美好的青春年華吧!把握時機,奮勇前進,為創造美好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2)事實論據
1、王勃少有奇才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歲就會寫文章,9歲讀顏氏《漢書》,寫《指瑕》一文,指出顏注的錯誤,受到長輩先生們的稱贊。14歲舉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
二十余歲時,他赴海南探望父親,路過洪州(今南昌市),當時都督閻伯嶼在新修的滕王閣上大宴賓客,王勃也應邀出席宴會。閻都督事先已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為了表示謙恭,假意請眾賓客作序,大家都謙遜推辭,唯獨王勃毫不客氣,提筆揮毫,頃刻而就,寫成了《滕王閣序并詩》,滿座皆驚。閻都督讀到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子時,驚奇地從座位站起來連說:“真是天才啊。”《滕王閣序》從此成為古今傳育的名篇。
王勃就在這次赴海南省親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所僅27歲。
2、華羅庚25歲成為知名數學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4歲讀初中時因家庭貧窮輟學,靠刻苦自學取得極其優異的成就。20歲時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大數學家熊慶來的重視,被調到清華大學任教。1934年成為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去英國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作訪問學者,其間在數論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引起全世界數學界的重視。25歲的華羅庚就成為知名度很高的數學家。
他在數學領域的研究工作既廣泛又具有開創性,在數論、代數、多復變函數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和卓越的貢獻。著作有《數論導引》、《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等數十種專著及大量科學論文。
3、蕭邦20歲創作世界名曲《C小調練習曲》
波蘭19世紀杰出作曲家、鋼琴家蕭邦,他是浪漫樂派巨匠,有“鋼琴詩人”的美稱。畢生憎恨沙俄對波蘭的民族壓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對被占領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期望和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
當波蘭反對沙俄奴役革命失敗,華沙陷落的惡耗傳到維也納時(蕭邦當時旅居維也納),年僅20歲的蕭邦,心中無限哀傷。于是創作了世界名曲《C小調練習曲》,便是記錄這時候的悲哀的,所以此曲又名為《革命練習曲》。
4、愛因斯坦26歲創立相對論
現代杰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阿爾伯特生于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籍。
在他26歲時,創立了“相對論”,突破了牛頓的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從而打破了萬有引力理論的“萬能”性。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20世紀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因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五、勤思
(1)引言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勤于思考對于求知是多么重要。其實人們在一切活動中都應重視思考。只有深刻而周到的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才會產生創造的靈感,才會有理性的升華,才有可能避免許多可以避免的失誤。
所以,我們要學會勤于思考,不做思想懶漢。
(2)事實論據
1、“大陸漂移說”的提出
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魏根納提出的。他在地圖上發現大西泣西岸的南美洲巴西東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與東岸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進去的部分,正好能夠對起來,而且巴西沿岸每一凸凹處,與非洲沿岸每一凹凸處幾乎都相對應。他思索著:如果移動這兩塊大陸,使他們靠攏,那么這兩個部分正好吻合。他想到這里,心里一亮:“這兩個大陸原來可能是一個。”
后來他又經過長期研究,通過地球物理,地質,古生物及古氣候多方論證,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地球大陸原是一個整塊,大約距今3億年以前開始分裂,向東西南北移動,后來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后來科學的新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學說。
2、維勒的后悔
德國19世紀化學家維勒,是一位在科學上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曾先后發現了鋁和鈹兩種元素。但他也有遺憾。有一次,他在研究礦石時,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他沒有深入思考,武斷地斷定它是金屬鉻。不久,瑞典物理學家、化學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這種化合物,他沒有輕易放過,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終于發現這種金屬是釩。
維勒得知后,后悔莫及。由于自己的草率,沒有認真思考,失去了一種科學發現的良機。
【高二語文議論文作文材料】相關文章:
高二作文材料議論文07-29
高二材料作文議論文10-26
高二材料議論文07-15
語文高二議論文作文08-08
高二議論文語文作文03-17
高二語文議論文09-19
高二語文作文議論文60009-05
高二語文教材材料作文08-03
高二必修五語文材料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