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反思的作文錦集6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反思的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反思的作文 篇1
挫折,可以使人感到自悲,也可以使人振奮。于是,在兩者之間,便出現了一種決定敗與勝的方式——反思。
人生不可能永遠坎坷曲折,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你不能在失敗中自卑,也不能在成功中自滿,要知道,敗者不會常敗,勝者不會常勝。
在這一方面中,我做得也許比別人好,也許也比別人差。但我堅信,在我回憶反思中,我可以吸取一些自己本來不犯卻犯的教訓。
追溯我的灰黃而燦爛的春秋,我曾經歷過無數失敗,但也嘗過無數成功。
我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和別人一樣,智力平平,相貌平平,才學平平,勿怨我不如人,世間不如我者勝多,勿夸我勝于人,世間強我者勝多。
以前,剛上學時,我還是個野孩子,成天在外面玩,樂不思家,也許因為這樣,我曾被老師罵過無數次,家長也教訓過我不計其數。可我仍然過著以往的原如生活,且練就了一身“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功夫——被老師罵從不落淚,教過我的老師都說:“這種野孩子,長大肯定無出息。”這句話,引起我心靈的震憾,我感到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是一個不能成功的野孩子。我從此更悲觀,簡直門門不及格。
直到有一天,一個猶如我在萬丈懸崖將要掉下而拉住我的手,讓我重新面對生活的人出現了,他是我三年級的班主任——吳老師,他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他不偏心于哪位同學,也不鄙視于哪位同學,他是拯救我的“醫生”。他曾有一次找我談話,只有那一次,也是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深刻的談話。那一次,我——冥頑不固的野孩子,我
落淚了,這也許是我正式從懸涯邊爬起,而沖向生活,知識頂峰的第一次,那一夜,我躺在床上思索著,自己是否要重新站起來,重新而對生活,面對學習。那一夜,是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徹夜未眠,眼睛里流出了滋潤心靈的甘露。
第二天,第三天……大家都說我變了,的確,我變得對自己有自愛,有自尊,有自信了,盡管,我起步較晚,但我還是成功了,我第一次,唯一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歡樂。
反思,可以使你走向自信,反思可以使你感到自尊,反思,可以使你邁向成功。如果世人都能學會反思,那么,地球的明天是美好的!
反思的作文 篇2
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了,轉眼間,我已上初一年級了。再過三年就要上高中了,爭取努力考上重點中學——我向往已久的義烏中學。所以,我要投入緊張的學習當中,可我卻還時不時地想起暑假里的快樂生活……
開學近兩個星期了,我也比以前更加懂事了。我不僅要上課認真聽講,還應積極舉手發言,作業認真完成,而且在課余時間將多做課外習題,好讓我的基礎知識更加扎實,閱讀能力逐漸穩步提高,寫作水平比以前飛速進步,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新的學期,要有新的計劃,我必須說到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新學期,我應該給自己制定詳細的學習要求,新計劃如下:
1、上課認真聽講;
2、積極舉手發言;
3、作業認真完成;
4、多做課外習題;
5、多參加學校集體活動;
6、多和老師們溝通交流;
7、樂于助人努力做好事;
8、……
9、……
正當我挖空心思,在填空著以上“新計劃”條款時,爸爸不知何時出現在了我面前,一把奪過我的作文本,嘴里直呼“幼稚,幼稚!”
看樣子,爸爸要把我的作文本吃掉似的,嚇得我一時懵住了,這可是老師布置的作文啊!
許久,爸爸才指著我的鼻子說:“真沒想到,你毫無長進!都已上初中了,還停留在小學生的思想水平,你這篇《新學期新計劃》的文章,純粹還是小學理念,簡直就是糊弄人,太幼稚了!你著實該好好反思……”
是嗎?這可是我的一片心血呀,也是我搜腸刮肚,才寫成的,第一篇中學文章啊!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和爸爸的理念差距太懸殊了!也許爸爸是一夜間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我升入初中,只幾天就完全以“質的飛越”來衡量我,自然就以全新的思維來要求我進步啦;而我是一直來用小孩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升入初中,只幾天不可能有“質的飛越”來改變自己,當然仍以原有的思維來要求自己進步咯?!我和爸爸的思想代溝肯定很遙遠吶!
其實,我的這篇文章早就寫好了結尾:“……新的學期,新的狀態,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創造美好的明天!”
沒想到,爸爸看完結尾,就更來氣了,虎里虎氣地吼了一句:“你還想拿這樣幼稚和糟糕的文章去發表,讓熱心的讀者看完蒙羞啊!寫文章時作者千萬不要去糊弄讀者,千萬不要讓別人讀完文章后,有被欺騙和被忽悠的感覺,你該好好反思反思……”
看來,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沒法寫下去了,也不知該怎么寫了。不得已,我只好把原先的文題《新學期新計劃》,硬生生地改成了現今的《反思?》而草草了事……
反思?也許是該反思了!該反思如何虛度了童年時光,該反思如何辜負了父母期望,該反思為何我胸無點墨,該反思為何我胸無大志……
反思的作文 篇3
自古華山一條道,這是我們上過了學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高考的一條定律,年過四十的人們,自己覺得看透了人生,所以就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參加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
可是,我們的孩子并不是都那么隨心愿,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讓我們理解不了的孩子,這不,又出現了一個。
前些日子就收到信息,也就是通知我一聲,具體內容我也記不到請了,反正是有點兒激動,主題是她的孩子不上學了。
我收到信息之后,聯想到在此之前,接二連三的受到她的鄰居的激動信息4條,主題是說她很多次晚上11點整孩子,以前孩子不反抗,現在開始反抗了,她本來就失眠,吵得她多次難以入睡了,因為屢次這般,她只好發短信提醒當事人了,目的是通知我一聲,一面以后見了面說起此事,讓我也理解一下,我又想起了此前,孩子的爸爸曾經打電話問我有沒有空去他家和那孩子交流一下。所有這一些信息,匯聚在一起,終于出了我這樣一個結果。
我愕然了,又釋然了。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要好的朋友中第三次出現這樣的問題。
第一個這樣的孩子,現在已經工作了,結了婚,有了孩子,過期了紅紅火火的小日子。他當時沒有勇氣參加高考,上了個自考。
第二個這樣的孩子,現在已經工作了,戀愛了,準備結婚,工作起來還是蠻熱情的呢。他當時高考的時候參加了考試,上了專科。
這是第三個這樣的孩子了,孩子自己還沒有完全離開學校,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心里放不下高考,依他的水平,考個一本不成問題。
為何高三時刻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很大程度來自多方面的關注度過高。
記得讀過“目的顫抖”這樣一個心理現象。太想寫好字了,你的手會顫抖!太想踢進球了,你的腳會顫抖!太想做出創意,你的腦會顫抖!傳說中的后羿,原本有百發百中的功夫,卻在夏王面前表演射靶心時,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太在乎那晚兩黃金的賞賜,讓手顫抖了!美國著名的走鋼絲演員瓦倫達,原本有一雙在鋼索上如履平地的腳,卻在最后一次演出中,從鋼絲上掉下來,這是因為過分在乎這個最后一次的結局,使雙腳顫抖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心量太小,對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亂了方寸。
糾正理念:把“目的扔得遠遠地”,心理上要“大體則有,具體則無”;“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我們在關注孩子成長的時候,是不是犯了“土撥鼠哪里去了的毛病呀!”
這個孩子的現象又一次敲響了我們做父母的警鐘,我們要的是健康,樂觀,平常的孩子,而不是為自己掙臉子的孩子。
反思的作文 篇4
在長輩們的眼里,我一直是個孝順懂禮貌的好孩子。可是,那一次卻······
那是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在學校里開完了聯歡會,隨著放學隊走到媽媽面前,只見媽媽已在那里等了我近半小時。突然,我看見媽媽的車籃里有個毛絨絨的東西。拿來一看,是個喜羊羊的玩具,媽媽說是買給我的禮物。這時來了兩個我的同學,見媽媽手中的玩具,便偷偷地笑了幾聲。媽媽不知道為什么,可是我知道。一路上,我并沒有說什么,只是一直沉默不語。回到家,我還是沒有說話。媽媽再也忍不住了,便尋問我有什么心事。我生氣地說:“我不喜歡那個玩具”。媽媽的眼淚頓時淌了下來,也不說話了。我感覺我傷了她的心,便很內疚。但我一直沒有勇氣去說聲:“媽媽,對不起!”
后來,我讀了徐州邵帥的故事:他母親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邵帥忍受了連成人都難忍受的苦,為媽媽在北京做了抽髓手術。先捐了500毫升骨髓血,又捐出了約100毫升造血細胞。我深深感到,邵帥是偉大的,我是渺小的,他為母親做了這么多,可母親為我買了禮物,我卻發了這么大的脾氣,我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孝親敬長,我該怎么辦?我想:無論爸爸媽媽買的禮物自己怎么不喜歡,但那也是父母的心愿,我們一定要接受,因為接受也是一種禮貌。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去愛父母,不能向父母發脾氣,對其他親人也要這樣。學會接受愛和表達愛,因為愛是相互的,媽媽送禮物表達她對我們的愛和祝福,我們接受祝福,讓媽媽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孝心,我們是快樂的,媽媽就是幸福的。
反思的作文 篇5
在一定程度上說,目前學生作文雷同化傾向是同質的、一元化思想教育的要求所致。這種思想教育嚴格地規定了寫作教學“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就潛在地、隱蔽地把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異化為“千人一面”的社會規范的實施過程,也就必然導致作文的雷同。
長期以來,學生作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雷同”。人們呼吁不要雷同的作文,也進行了各色各樣的作文教學改革,但是往往摸不到癢處,因此收效不大。作文教學為什么是今天這種局面,這種局面背后存在著怎樣的失誤,這是我多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
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作文的“雷同”與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思想教育任務有密切的關系。思想教育任務在作文教學中歷來占有很高地位,對作文以及作文教學影響也最大。然而,長期以來這一點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思想教育對于寫作教學的“教”和“學”的影響處在潛在的、隱蔽的狀態,得到一個清晰的認識并不容易,所以,對于思想教育影響作文以及作文教學的情形也就沒有認識,抑或僅有的認識也停留在感性訴求階段。下文我試圖從文化現代化變遷的角度對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學進行反思和分析。
雷同的寫作
寫作是最具有個性的活動,因此也是最忌諱雷同的。但是目前學生寫作出現的最突出的現象就是雷同,雷同“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 [1](p.234)翻開學生的作文簿,看看學生發表的習作,往往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曾相識。每一年高考閱卷過后的作文評析,都會批評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學生在作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一律,結構相似,甚至語言本身都沒有多大的差別。而且多少年來這種情況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以致于每年高考閱卷后的作文情況通報本身也都有些雷同。
從現實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深刻地看到人們不僅僅在作文,更是在有意無意地“匯報”自己所受到的“思想教育”的成績,尤其是在表明政治上或者道德上的立場、態度等。人們并不單純的為提高寫作水平而進行作文教學的“教”和“學”,人們更是在為貫徹思想教育的要求而進行作文的“教”與“學”,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在作文中育人”或者被稱為“將思想教育滲透在作文教學中”。
具有教育性的寫作
“寫作教學,通常地稱為作文教學,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構成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擔負著培養學生現代語文的寫作能力的重要任務。”[2](p.197)這里對于寫作教學的說明應當說揭示了寫作教學的目的。但是寫作從來就不單純是寫作能力的培養或者單純的技術訓練,而是歷來被看作有“教育性”的活動。 “寫作教學不是單純的寫作技能訓練,而是思想認識、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寫作訓練內容中的思想性、社會性,決定了它必然蘊含著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這就使寫作教學具有顯著的教育性。“在作文中育人”或者“將思想教育滲透在作文教學中”,這在作文教學理論話語中,一般是指“寫作的教育性”。具體來講,就是指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在傳授寫作知識、訓練寫作技能的同時,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觀念和愛國主義精神等受到熏陶和培養,學生的個性也能得到發展。”[3](p.202-203)這樣看來,所謂“教育性”就是在寫作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特定思想內容的教育,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另外一本作文教學專著認為中學作文教學目標有一條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進一步要求“把作文過程當作道德情趣高尚化的過程,是靈魂凈化的過程”。[4](p.13)剔除這里表述語言華麗的表象,說的也就是“通過作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這個意思。
人們賦予寫作以思想教育的任務,這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中國自古及今都很強調寫所謂的“道德文章”,延伸到作文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要求學生在作文產品中直接地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表達出來,再進一步地以此來判斷學生是否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里所引述和說明的,是要求在作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比較顯在的說明,而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卻并非能夠明顯地觀察和認識到的。綜觀我們若干年來作文教學研究中關于“作文教育性”的論述,一直就停留在“主張”和“如何實行這一主張”范圍內,從來沒有“審視”過思想教育要求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問題。
事實上,要研究這一問題,局限于作文教學本身的研究范疇是不能揭示問題癥結所在的,必須將這一問題放到更為廣闊的研究背景中去,必須把“作文”與寫作文的人、與某一具體的社會文化對于其中的“人”(寫作者)的規范聯系在一起考慮。如果說過去我們習慣于按照既定的視角看待作文并構建作文教學理論和從事作文教學實踐,很少或者不能對“作文何以成為可能”的“文化前提”進行研究和反思,那么現在,我覺得我們首先必須研究和反思“作文何以成為可能”的“文化前提”,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適合該文化關于“人”的規范要求的作文教學理論。因為語文(包括作文)具有特殊的文化品質,通過“文化視角”來看看我們過去的作文以及作文教學就是一個適宜的角度。在這里,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寫作教學的教育性問題,也就是作文教學中思想教育問題。
在作文教學中,思想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該文化中規范特征的部分和被先定為正確的“思想”。在語文教學(包括寫作教學)中所進行的這種“思想教育”,從文化角度來看,是社會對未完全社會化成員進行教化、規勸、訓誡的'一種方式,是通過教育對人實施精神上的影響、控制,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的一種手段。這種思想教育使得接受該教育的人能相對地分享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并且通過這種“思想教育”使得生活在該文化中的人有精神上的歸宿感和依賴感,從而維護了社會現有的秩序和穩定,保有社會有序地生存和發展。任何文化、任何文化任何階段都需要這種“思想教育”。 一個社會沒有規范,就會亂,一亂就使社會因失序而倒退,弄得大家都活不下去或者痛苦地活著,所以,思想教育歷來都受到重視。西方國家“在他們的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中,崇尚個人主義、自由平等、鼓勵競爭、講究實際等價值取向顯而易見。相比較而言,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漢語文教材,價值觀念側重于社會責任感,評價標準是個人對社會貢獻;西方側重于個性的發展、評價標準是個人的成就。”[5](p.8)無論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試圖通過母語教學將學生納入到社會生活規范中去。而能夠進入教科書和課堂里的“思想”,是經過社會主導力量精心選擇的,那些符合統治要求的被選中,另外一些則被閑置和批判。[6](p150)這些思想往往被表述為真理,被認為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如此說來,思想教育問題在文化中也是一個社會控制的問題。任何文化都要通過國家機器以及風俗、習慣和道德教誨等方式將個人的行為、言語納入社會模式中去,借以維護社會存在和發展。教育就是有效的、通行的社會控制形式之一。語文教學因為其特別的文化品質,從來是社會控制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在語文教學理論話語中,這種“社會控制”是以“思想教育”或者“教育性”來指稱的。
一般說來,寫作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個規律性的認識和總結,具有普適特點。但是,在具體文化環境中,人們通過寫作教學所進行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具體內容以及實施方式都是有所指的。簡單地說,在中古文化環境中以“代圣人立言”為主要標志,到現代文化環境中就是“吾手寫吾心”,以“創造”為終極指向。這也就是說寫作教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隨著文化的變遷而變化的。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向世俗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教育的分科體系的確立,寫作教學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任務,葉圣陶說:“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7](p.57)事實上,思想教育是屬于道德、政治信念等文化規范特征的部分,與旨在培養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寫作教學是兩個領域的內容。把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過程變成思想教育的過程,應當說是前現代社會的通行做法,在文化向世俗化方向發展的環境中,仍舊這么做,可以說是沒有經過思考的非理性的傳統跟隨行為,也與文化發展的實際不相一致。最直接地說,就是寫作教學培養言語表達能力的目的根本不能達到。若干年來的作文教學成績可以為之證明。另外一方面,寫作教學的本身又具有天然的“教育性”,或者說具有“思想教育”的作用。但是,在現代社會文化環境里以培養寫作能力為目的寫作教學中,這種教育性是定位在其附帶功能上的,而且思想教育目的、內容和方式與過去一元化的、同質的思想教育迥然不同。
思想教育與雷同化寫作
在寫作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應該說比語文教學的任何一個方面、任何一個環節都來得嚴格和隱蔽。我認為,這對學生作文能力培養的影響也最大。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正是目前這種一元化、同質的思想教育的要求使得學生作文出現雷同化傾向。但迄今為止,很少有人作這方面的思考。相反,人們樂于提倡和忙于貫徹“寓思想教育于作文教學之中”。
現實當中,人們常常特別強調作文內容和主題的“積極健康”,并把它作為作文最重要的規定,也是作文考核的第一條標準;從具體的寫作過程來說,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寫作指導中把“審題”作為寫作第一道關鍵性的程序,因為所謂“審題”事實上就是對命題者思想要求、價值取向的揣摩,從而保證自己的寫作與命題者既定的“思想”要求保持同步,這與古人寫作“代圣人立言”首先要把握圣人之“道”是一個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異化為社會對于它的成員的“思想”進行控制的手段了,所以學生作文最怕“跑題”。在這樣的作文教學中,“教”就是將已經規定好的“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從而通過寫作教學將預定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政治思想內化到社會成員的言行中,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學”就是將已經規定好的“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等外在要求內化的過程。
在作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這是中古文化形態社會(圣化社會)的通行做法,因為在中古形態的社會中,作文的目的在于“教化”,在于“代圣人立言”。以過分強調“思想感情積極健康”的作文教學,在本質上與“代圣人立言”的作文教學沒有差別,也是泯滅“個我”成為“代社會立言”的“大我”的實踐過程。目前學生普遍“不喜歡學語文,害怕寫作文”,其實就是對這種一元化、同質“思想”和負載這種一元化、同質“思想”載體文字以及試圖通過語文教學培養這種思想“復制能力”的厭倦,在這樣的作文教學中求創造性的作品,無疑是癡人說夢。這也就是圣化社會的情形,也可以說是圣化社會的常態。現在中國社會文化向世俗化變遷,個體權益和世俗情懷受到尊重,人存在的差異性得到強調,個性成為文化追求的品質,再讓大家用不同的頭腦來想一樣的東西,按一樣的程序思想已不可能;如果一定要如此,大家就只有用編造相同的假話,空話、套話來應付。目前,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小學生作文就是應付的產物。
可以這么說,學生寫作中這種或者出于真心或者出于編造的“雷同”和“一律”現象,也是國家對人才的政治方面的簡單、一元的要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自建國以來,國家為所有的成員設計的思想是“紅”,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涵有所變化,但是它所表現出來的一元的、取向單一的、意識形態的特征沒有什么不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國家對于人才的總體設計才有了變化,但是在教育尤其語文教育中,這種變化并沒有體現出來,語文教學仍舊在舊有的軌道上因循前行。既然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時期,還想將一元的思想通過寫作教學涵化到學生的言行中去,那么就會搞不下去,就會有不滿和批評,所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語文教學的批評之聲甚至達到語文獨立設科以來最激烈的程度,所謂“誤盡蒼生是語文”。在我看來,在這些言辭激烈的批評中,韓軍的“偽圣化”比較擊中要害[8]。
寫作教學中的這種一元化、同質的思想教育事實上已經成為作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也就只能停留在空喊口號之中了。如果對此缺乏認識,則對于大家辛辛苦苦教作文而結果作文總是沒有成績這一現象只有困惑不解了。事實上,既然“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都已經是嚴格規定好的,都在一整套嚴密的思想規范之中,任何有差異的個人化表達都要受到以同一的標準所進行的審查、批評、指導、評價,要想寫出個性化的、獨創性的文章難矣。換句話說,通過寫作教學中思想教育(是整個社會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具有一樣、單一、同質思想的人,卻同時要求具有一樣、單一、同質思想的人(“千人一面”)寫出不是“千篇一律”的文章,豈不正是自相矛盾,豈不正是南轅北轍。所以,我認為:學生作文雷同化的根源在于這種一元化、同質的思想教育的過度要求,在于思想教育對寫作教學的控制、壓制、利用、改造和遮蔽。
在這里有必要作一個小小的聲明:我并不反對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以及“做人”的熏陶。但是我反對在作文教學中以“思想教育”“做人”的名義來規定學生“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借以達到涵化社會規范的目的,而忘記了作文教學本身目的在于培養言語表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平.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和思考(四)[A].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曹明海.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3]曹明海.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4]韋志成.作文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5]張中原.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概論[A].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課題組編.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論集[C]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
[6]吳永軍.課程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8]韓軍.反對偽圣化[N].中國青年報:“冰點”專欄,1999-06-07。
反思的作文 篇6
這是一節電腦課,大家拿好鞋套高興的到走廊里排隊。“叮鈴鈴……”隨著上課鈴的打響,本應該靜下來的我們依然在大吵大鬧。就連旁邊走過許多老師我們都無動于衷。這時,張老師手中拿著課本,邁著輕盈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聽著我們嘈雜的喧鬧聲,她不禁皺起眉頭,用她響亮的聲音對我們吼道:“上課鈴響了聽到了沒有?剛剛朱老師不是來過了嗎?你們還在吵,眼中難道一點都裝不下老師嗎?這節課你們就站在這里好好反省一下吧!”
被張老師訓斥了的我們立即安靜了下來,身子也不敢動彈一下。我想道:哎,都怪我們太吵,太目中無人了,本來一堂開心的電腦課變成了40分鐘艱辛的痛苦體驗,真不應該呀!
我站在隊伍中一動不動,頭上不時蹦出幾顆晶瑩的汗珠。我的腿軟了,腳酸了,手掌心滿是汗水。幸運的是,這時,我被曹老師叫去撕試卷了,我躲過了一場身心折磨,可剛剛的感覺我終身難忘!我雖在撕試卷,可我的思緒卻已飛到張老師當班主任的時候了……
張老師脾氣不太好,有些同學們都恨透了她那出口傷人的嘴,可現在想來,如果不是她一聲聲的“交作業”,一句句的“笨蛋”,一個個拍腦袋的動作,我們的成績就不會在年級里名列前茅。這次也是同樣的,看似張老師是在罵我們,在罰我們,可這40分鐘卻讓我們永遠不會在上課前大吵大鬧了!謝謝您,張老師!
也許張老師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吧,可我卻永遠不會忘記您!
【反思的作文】相關文章:
反思作文01-22
反思的作文07-19
作文:反思11-02
作文反思11-28
反思的作文06-20
反思的作文07-20
反思再反思作文600字01-05
月考反思作文:在反思中進取07-30
期中反思作文:期中考反思04-09
在聆聽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