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生七月半鬼節作文

時間:2022-01-26 17:22:00 二年級作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生關于七月半鬼節作文

  【篇一】

小學生關于七月半鬼節作文

  又是農歷的七月半了,鬼節到了。

  如今自己正在外地,想起曾經青少年時代每年在家鄉湘中南地區(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與邵陽市邵東縣接壤)過節的情景,總該寫些什么吧。

  所謂“七月半節”,相信很多人都并不陌生。其實這是中國最神秘、最奇特的一個節日,同時也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一個重大節日。全國各地,天南海北,均過此節,雖大同小異,卻也繽紛斑斕。

  道教稱其為中元節(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解厄日”)、“地宮圣誕節”、“冥陰節”;南方一些地方則俗稱“鬼節”,以及“盂蘭盆會”、“盂蘭勝會”等(佛教說法,源自《大藏經》里的“目蓮救母”故事)。2010年5月,香港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被批準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在我的家鄉,它又稱“老客節”;因為我們把死去的親友,都稱為“老客”。

  七月半與清明節是中國人民一年中的兩大祭祖節日;此外還應加上除夕、元宵、三月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和寒食等。清明多是合族祭祖,而七月半則多是自家祭祖。從某個意義上說,對老百姓而言,它的重要性,也許還要超過其他諸節。它與清明同等地位,而僅次于除夕(即過年)。據說有些地方,其宏大、熱鬧程度,還遠勝清明,接近過年!

  上世紀20—40年代,是中元節的鼎盛時期。抗戰勝利后,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由高僧主持,普渡抗戰陣亡將士的英靈。直到建國初50年代,中元節依然非常熱鬧。但后被官方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遂逐漸邊緣化,冷清下來。只在南方邊遠山區、偏僻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卻一直非常重視和隆重。

  日本人的盂蘭盆節(燈籠節、魂祭)也很隆重、熱烈,僅次于元旦,他們集體穿和服、戴面具、打太鼓,跳草帽舞、盂蘭盆舞,盛況空前。京都市的“大文字燒”,是這個活動的頂峰。

  在我的家鄉,農歷七月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同時也是“殺氣”或者說“陰氣”最重、靈異出沒最頻繁的日子。七月半稱鬼節,而七月就稱鬼月!

  俗話說:“七月半,鬼門關。”“七月半,鬼亂竄。”道教認為,閻羅王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一批無人奉祀、饑餓窮苦、性情暴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用人們的供祭。到七月半之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大赦三界,道士于當夜誦經,孤魂野鬼亦得解脫。至七月的最后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人們相信,這樣就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至為禍人間。

  七月半,鬼門關打開之時,必定會有鬼魂出來索命,而且一般都是3條……剛好我認識一個網友,是個高中男生,湖南常寧的,與我們祁東隔壁;聽他說,兩年前的鬼節,他們那兒湘江支流里恰好溺死了3個孩子,幾乎是在同一個地方,接連3天次第發生。讓人聽了有些毛骨悚然。

  七月半也是作道場、求符、問事、請神等儀式的最時期。此時作這類活動,事半功倍。

  有些地方,則壓縮為從農歷七月初七至七月十四,一周左右。過世的先祖故人們,會從陰間回到過去的家中,并探親訪友。因那時正是盛夏向秋涼過渡,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所以路上到處都有鬼魂在趕路行走,到處會有“殺氣”、“陰氣”。這段日子里,大人們告誡:不要隨便出家門,在路上行走要小心,千萬不要被鬼撞摔倒……甚至路無行人,呆在家中,稱為“躲鬼”。

  而在我們那里,更壓縮為從七月初十至十四的半夜子時,即4—5天。所謂初十接“老客”,十四晚上送“老客”。若那年有閏七月,則以上年的七月半為準。

  舉辦“接客”的日子要早早選好,屆時人們會給先祖故人奉上遺像或牌位,擺上雞鴨魚肉、美酒佳肴、水果糕點、高香蠟燭等,給他們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金元寶之類,燃放鞭炮、煙花,到處張貼火紅大紙,靠江河湖海的要放水燈(荷花燈),請道士建、僧人作法、放焰口,唱大戲,吃毛豆(也是屬于寒食了)等,向他們跪拜、祈、祭祀、唱保佑。

  菜品里的雞鴨魚肉,多以鴨子為主。因剛剛夏收結束,鴨們吃了田里的許多稻谷,自然很是肥碩。人們一方面慶祝豐收、享受勞動成果,一方面就要牢記和感謝帶給自己這一切的“老客”們。

  吃飯時,把兩張八仙桌并成一張大桌,面對正堂廂房神龕,擺上豐盛的酒菜(一般是10個菜,用10個大晚盛著,意味著十全十美和對先人們十分的懷念與敬重);把座位擺放整齊,盛好飯菜、倒好酒,讓老祖宗們先享用,然后人們才可以吃飯。據大人說,“老客”們吃過的東西,小孩子吃了不會肚子痛。

  大家不許吵鬧、不許多說話、不許赤身露體,必須衣冠整齊、正襟危坐、嚴肅認真。看到蛇蛙蝶鳥等絕對不能打死,甚至還得祭拜恭敬,大人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的。小孩子還會被大人教育不要坐在門坎(我們那方言稱“地方”)上或靠在大門邊,以免擋住“老客”進出的道路。

  根據冥間的“規矩”,做祭祀的菜,以下是不行的:豆角是打人的柴條子,特別是長豆角,越長越不行;苦瓜是藥;南瓜是大便;絲瓜是蛇;蛋類是石頭。另外,茄子若當作雞腿,要做成紅燒的;冬瓜若當作紅燒肉,也要做成紅燒的。

  大人手里抱著的那些一兩歲不懂事的小寶寶,大多“陰氣”重、開“天眼”、會通靈。大人抱著小寶寶在旁邊時,他們往往會大哭;因為他們會看到“老客”們全黑的或全白的魂靈,所以嚇得哭了起來。(這時大人會抱著小寶寶走到里屋去,再分散其注意力,然后過一會就不再哭了。)如果真是這樣,就證明“老客”們的魂兒真的回來吃飯了。

  “陰氣”重的還有女人。當女人在經期、產后、術后,則情形更甚。當碰到或見到“老客”,倒也無須害怕。七月半是他們出來享受人間供品的時候,一般并無惡意。你只要好聲好氣地給他們說有怪莫怪,回家一定多燒錢紙。如若他們還不罷休,則可破口大罵,罵些臟話粗話,卻亦無事。

  而且,油燈本來只有一盞。按平常來看,在只有一盞燈(一個聚光源)的情況下,所有物體只有一個影子。但是,“老客”們在吃飯時,桌上放著的那些不動的碗碟呀、筷子呀什么的,都會有兩個或多個影子。

  還有,此時家里曾經老跟著舊主人的阿貓阿狗們,一般都會躲藏起來;因為它們也是通靈的,害怕會被舊主人帶去。

  漸漸地,油燈好像也沒有那么跳躍了,那就是“老客”們已經吃完飯了。“老客”們吃飽喝足后,就拿著衣服、紙錢,滿意高興地回下界去了;卻把祈福和寄托留在了人間,留給了后人……

  在祭祖儀式中,紙衣服(我們叫“包衣”,必須是黑色,亦即赭衣,并分男式、女式,做得還很精致、獨特、漂亮)是必不可少的,這與清明等祭祖習俗明顯不同。因七月雖熱,同時又即將暑盡,須更衣防寒;《詩經》里也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紙錢其實就是毛邊紙,一種黃色的很粗糙的紙。有的地方,會將這種紙錢裁成15公分見方,并疊成一摞摞的;再用最下橫截面做成圓圈、中間有個方柱的鋼鐵鑄件(俗稱“鑿子”),像鑿石頭一樣在裁好的紙錢上打上一排排的穿印,中間還有一個小洞,即類似古代的銅錢、“孔方兄”。現在這種紙錢很少見了,多已換成大批量印制的大額冥幣。

  送“老客”時還要焚化紙包,即用黃紙做的一個方形紙盒;有時還要宰殺一只雄雞,然后將雞血淋于包上;用米撒成一個圈,將紙包放入圈內燒毀;同時在外面燒些散碎的錢紙,即“燒野錢”。紙包內包有寸許厚的紙錢,還有一些日用品等;正面用毛筆書寫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以“封”字,以供給“老客”在下界享用,衣食無憂。焚燒的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庭越發達興旺。

  有些人家還會在夜里搞“扶”,即用桃木做成一個V形的大鉤子,在一只竹簸箕上鋪滿平整的米粒;然后由兩個男人交叉著手,握住木鉤子的手把,在竹簸箕前搖晃。如有緣,“老客”的靈魂就會附體在那兩個男人的身上,在那平整的米粒上“畫寫”起來……人們會問“老客”在下界的生活狀況和預告吉兇,“老客”就通過木鉤子在米粒上寫出相應的答案……

  還有某些心懷不正之徒,想借助“老客”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就在家中擺下供品;若他們來了,此人便會以特定的方法困住他們,而且跪倒在地,許下某愿,請他們幫忙。看來是哀求,其實也是威脅。因為若凌晨雞叫時,“老客”們還不返回地府,便會有鬼差將他們的魂魄打滅,最輕也得在回到地府后再受苦若干年。若想及時返回,“老客”就不得不答應他。

  有些人會碰到“老客”托夢,這是很正常的,大家不要過于害怕。一般“老客”會在夢中向生者訴苦:錢不夠用,衣不夠穿,沒房子住,受其它鬼欺負等等;或放心不下誰誰誰,想帶過去自己好照顧。對于訴苦的,就滿足其要求:沒錢用的,多燒些紙錢;沒衣穿的,多燒幾個紙包;沒女人的,多燒幾個紙做的“丫”、“美女”。至于放心不下誰誰誰、想帶去的,千萬要一口拒絕。如果在夢里沒有拒絕或是記不清了,燒包的時候就應該告訴他們:上面一切安好,請您老人家放心云云。

  七月半期間,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么事、許什么愿,就算開玩笑也不行。不要到處亂跑,最好是安份呆在家里。上班一族在下班時,也應速速回去。碰到別人家里燒包,千萬不要靠近。如果實在要從那經過,則過的時候要說有怪莫怪、百無禁忌之類的。

  【篇二】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雙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結果發現母親已墮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連很心痛,便去向師尊釋迦牟尼請求解脫之法。釋迦牟尼訓示道,由于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墮入餓鬼道,萬劫不復,如要解脫,非你一人之力可為,須集合眾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連歷盡艱辛,廣集僧眾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超度地獄亡魂,終于使母親脫離苦海。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系,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于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鬼節。

【小學生七月半鬼節作文】相關文章:

小學生關于七月半鬼節的作文08-30

七月半鬼節的民間禁忌09-06

七月半鬼節的燒紙禁忌08-09

2015關于七月半鬼節作文「精選」09-02

七月半鬼節湖湘習俗作文06-05

七月半鬼節的禁忌有哪些08-12

農歷七月半鬼節的16大禁忌08-30

關于暑假的作文:七月半鬼節湖湘習俗08-22

不可不知的七月半鬼節禁忌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