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讀書筆記11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背包十年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1
在中午一點午睡休息醒后,如果還沒到二點,我就拿起《背包十年》看兩三篇,看完之后打開電腦寫一點體會,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看完此書的。
超喜歡書文開頭小鵬的攝影作品,特別是那幅手持蓮花的女孩。如果小鵬把每到一個地方的圖片也放在書中就更好了,更能讓讀者了解當地的文化風情。只可惜往后他到的旅行地點都是以文字描述,缺少圖片有力的介紹。
在我腦海中編輯評價作者有兩本印象最深:一本是梁子的《我的非洲部落》,編輯描述梁子時說:“在飯桌時她那粗言也常常令人捧腹”,很直率地說出了梁子真性格!另一本就是小鵬的《背包十年》,小鵬那種大大咧咧的性格和對旅行那種執著的熱愛。
閱讀這本游記,確實不是看攻略,而是看小鵬旅程行走的苦與樂。在書中小鵬分享了他十年來旅行中的一些事兒。包括:瑞士裸體搜身的不快、進藏時高反、印度奸商、在加爾各答做義工、克服心理時差的沈從文故鄉、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高更筆下的大溪地女人、伊爾庫思科收獲的一份純真友誼…
我在卓越、當當、豆瓣分別看了別人的評語,當然肯定是有煲和貶。有的說是文字內容介紹小,即便如此,但我卻能從中了解了不少知識,比如:
1、在加爾各答仁愛之家做義工,以前也看過其它人寫過仁愛之家,這使我更加了解納蘭修女;
2、梵高的畫令我震撼,但只是從這書中我才了解到梵高與高更的關系,也因為這樣我才更了解高更與他的大溪地女人;
3、我第一次聽貝加爾湖這個名字是從眭澔平寫的《三毛的最后一封信》,而能夠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貝加爾湖有2500萬年的歷史,有1600米深卻是在此書中。
所以,隨著小鵬的腳步,我的眼界開闊到世界各個角落。
最后引用作者一句話結尾:人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去走走,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2
小鵬經常提到《孤獨星球》,其實每一個旅行者,都是一顆孤獨星球。
他們走在路上,體驗著自己的歡樂,感受著與其他人同空間但不同時間的奇妙相遇感,然后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
而自由,也就是孤獨的另一個名字。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梵高,這讓我想起了去年在電影院看的《至愛梵高》,不知怎么的,看到后來慢慢就流淚了,我并不能說清楚他的畫作有多么好,只能感受到,他是一個真正愛藝術,也愿意把生命奉獻給藝術的人。
在他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規矩,沒有那么多束縛,他有著最強烈的生命體驗,最在乎自由意志的表達。他的黑夜比白天白,他的色彩比世界更豐富,用手中的筆,表現心中的世界,簡簡單單,直來直往。
想來這也是一切偉大藝術家共通的地方,我不知道規矩,我來給你們立規矩。
而后來研究規矩越多的人,一般都出不了偉大作品,因為他們的精力都耗費在圈地、守墳,然后規范他人的行為中去了,生命最原始的想象力,早早被丟掉。
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
04
我喜歡小鵬,因為很多時候,我也像他一樣,坐不住,只喜歡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也敢于堅持自己的所愛,這需要勇氣,需要耐力,然后下最笨的功夫,一步一步去走。
季羨林老先生說過:聰明人下笨功夫,一般能有大成就;笨人下笨功夫,也會有屬于自己的成績。我是一個笨人,堅持做自己,下點笨功夫,想來,未來也會收獲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
前些年都是窮游,現在狀況好了些,可以自由挑選喜歡的地方去旅行,所以我還會一直走出去,看看,體驗,反思,然后收獲屬于自己的點點滴滴。
旅途中我會拍照,會品嘗當地美食,和人聊天,暢玩,回家后寫成屬于自己的體驗式游記。一路走完,我覺得很爽。
開心,最重要;開心的成長,很酷。
所以當我再次遇到這本書,看到封面上的行者,背著旅行包正在前行時,還會很觸動,心動,打開,收獲幾年后再次相遇的感動。
熱血難涼,即便是下一個十年。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3
沒有牽掛,背起行囊,流浪吧,流浪吧。
其實最開始這不是我想找的書,但是偶然之間看見了它,由于我一直想去旅行,所以就買下了它。還有一點吸引我的就是那句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一個人真的背起行囊行走天下其實是很需要勇氣的。踏上了這條路,就會知道意外隨時都會發生。
融入當地才是真正的旅行。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那年我去北京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一點,我剛到北京這個城市的時候覺得我與周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我就像是一個闖入這個地方的入侵者,北京這個大城市讓我感到陌生和害怕,看著周圍高大的建筑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后來在北京呆了幾天我深刻的體會到,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城市,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在那里,融入它。旅行,也是如此。如果你有這充足的時間,不妨在當地找一份工作,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好好感受它。
還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雙腳放在地獄,眼睛擱在天堂。即使你身處地獄,你的夢想也要留在天堂。地獄的歷練會讓你離天堂更進一步。在地獄和天堂之間,其實距離很短,但是也很長。
我很羨慕作者,他能背起背包一路就這么走,感受各地的文化,生活,欣賞著各地的美景。其實,我又何嘗不想。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背起行囊,就這樣一路走下去。不為別的,只為了尋找自己生命中的色彩。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4
很早之前就看過小鵬這本書了,那時我每天的課業任務很緊,口袋里沒有錢,旅行對于我來講,更多發生在未來,還有想象中。
昨天在圖書館閑逛,再次遇到《背包十年》,我覺得有緣分的東西在里面,于是挑一個靠窗戶的位置,用大半天時間,又認真讀了一遍。
“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這是封面上的一句話,我很喜歡,于是用作今天文章的標題。
小鵬說:“如果青春是一首壯闊詩篇,我用了整整十年光陰讓這首詩中的每個字都筆觸飽滿。”
這其中有不后悔的意思,有驕傲的意思,有腳踏實地,也有豪情萬丈。我認真地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我都注入了自己的熱情。
這是一種活法,形式不重要,更多的在于活著的人的狀態,他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對待光陰,如何考慮自己生活的獨特性,如何認真面對自己的一生摯愛。
也是一種修行,很多人看到了他走過的路,我只在乎他慢慢成長的心。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這樣的人很少,我佩服他。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5
我只是一直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孩子,身邊的都是一些裝成大人的小孩。可是會不會有一天大家都長大了,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小朋友在長安街上無盡地奔跑??
背包十年記述的是小鵬將愛好轉變為職業的十年,是堅持的十年,他這樣的經歷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這本書遠不是普通的游記,沒有華麗的詞藻,優美的語言,更多的是小鵬的旅游編年體,一本在旅游中成長的個人成長史
一直覺得旅行是件很私人的事,即使將經歷化作文字記錄下來也難以讓人知曉當下的心境,小鵬沒有用過多的筆觸描寫旅游地的風景,每個短篇過后會有自己簡短的語言對這段經歷進行概括。
在《西貢看到上海的影子》一章讓我聯想到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尋找熟悉的身影,神似的臉龐,喧囂的城市……我常常在旅行中做這樣的事,香港燈火通明的夜晚想起江蘇鬧熱的街區,在萍鄉布滿星星的夜晚聽著露天KTV想起外婆家的夏夜,伸手就能摸到的夜空,帶著燥熱的暖風撲到臉上,懶洋洋的就這么睡去。當熟悉的身影在眼前浮現時,就好像火車經過暗長的山洞,見到黎明,欣喜歡愉
大抵是男孩子不善表達細膩的情感,《背包十年》沒有更詳細地描寫內心的感受,即使是深夜街頭露宿、裸體搜身、西藏缺氧,小鵬寫來都是淡定、安然的語氣。當然書中也隱約可見他的浪漫的情懷“每次想起你的時候,我都會拍下一張天空的照片,因為我們頭頂的天空已經被思念連成一片。”特別矯情而又孤獨,但又那樣深情……
如果想不到做什么的話,去旅行吧,把趣事補齊,隨心而為,人在途中,有些真愛,亦有真痛。
“每個人對旅行的定義都不同,每個人旅行的目的也不一樣。本書作者小鵬,想在年輕時走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角落,于是他選擇了流浪,冷暖自知。“特別矯情而又孤獨”的他,真情流露。小土奇姑娘對流浪憧憬卻不艷羨,腳步無法到達的地方,讓心靈在書中去探尋。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6
這是一段背包十年的旅程分享,也是一個孤獨狂徒的夢想宣言,更是一趟深度心靈之旅。
所謂背包,就是指背包客,他們背上一個包,包里只有簡單的必需用品,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作者小鵬,大學畢業后就沒正經上過班,贊點錢就去旅行,直到他發現旅行也能攢錢,于是生活就變成了旅行、旅行,再旅行。他喜歡寫字,他說要把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和朋友們一起分享,正是因為這種真實與堅持,他獲得千萬網友的熱烈追捧。他還喜歡拍照,他說只拍自己在旅行時一瞬間的感動,因此被評為新浪博客原創攝影之星。他是誰?一追夢的人而已。
一路上,他拍下手持蓮花的女孩和鐵軌邊玩需求的少年;,他漫步在愛麗絲夢游過的仙境也流連于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他喜歡日出時的光芒萬丈也喜歡日落時的漁舟唱晚;他攀登過巍峨的高山也跋涉過寧靜的長河;他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長頭問路的堅持;他迷戀天空的表情也為雨過天晴的彩虹而感動。
他說過,不是花再多的金錢去享受,而是融入當地。他融入不同的國家,感受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風俗人情,這樣的旅行才是真正的旅行。一個背包,一種夢想,一份堅持的心,使他踏遍了半個地球。希望有一天,我也會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暫別我愛的和家人,去體驗另一個自我。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7
每個人都有背起包旅行的夢想,我們偶爾會出去一下,放飛自己的心情。但是能把旅行當成一種職業,的確讓人贊嘆。這些年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思想和價值感更加多元化,更多的人開始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人生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林語堂)
小鵬畢業后,從20xx年開始了自己的背包客生活,十年間他走過了世界各地,每到一處,他用自己獨到的眼光觀察生活,用筆和鏡頭記錄自己的見聞和所想,從一名普通的常常囊中羞澀的旅行者,成為一名自助的職業旅行人。他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越走越真。讀者跟隨他走過光怪陸離的世界,尋找著體現真善美的景物、建筑和人,體驗著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世俗的眼光不重要,自己內心的聲音才重要”,“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他在隨處感悟著世界和人生。
閱讀者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和小鵬一起思考人生,同時自問:我的人生夢想實現了多少?我能不能像他一樣勇敢,不顧世俗眼光,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對抗無法打敗的對手
承受難以承受的傷痛
去勇士都不敢去的地方
不管多么絕望,不管多么遙遠
毫不猶豫,為夢想而戰
龐清佟健選用“追夢無悔”主題曲在冰上演繹完美人生,主持人朗誦的詩句讓小鵬熱淚盈眶。“追夢,為了年老時不鄙視自己。”這本書不僅僅是游記,是對我們慣有生活方式和態度的沖擊。這本書也沖擊了我,我再一次覺得自己選擇回歸教學是正確的。
浪跡天涯,許多人想過,但是只有很少人做過。“時間、金錢、他人的認同”,其實這些統統不是借口,小鵬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浪跡天涯其實很簡單。
小小的背包,承載的是對生活的期望,對未知世界的求索,更是對心靈的洗禮。“日出時的光芒萬丈,日落時的漁歌唱晚,巍峨的高山,寧靜的長河……”“巴黎、巴塞羅納、柏林、蘇尼恩、新德里、紐約、渥太華……”整個世界都被小鵬“塞進”了背包,隨著小鵬的足跡,我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多元,感受了沉淀在不同大陸上那悠久的文化內涵,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但卻傳遞著一個共同的信念“loveisacircle”。
住過世界頂級的大酒店,也體味過露宿街頭,享受過豪華的奔馳轎車,也擠過用“擁擠”都無法形容的大巴車。遇過小偷,做過義工,見過一絲不掛的修行者,碰過三種先生,有了尼泊爾的兄弟,結交了俄羅斯啤酒推銷員……世間種種,人生百態,興奮過,孤獨過,自豪過,無奈過,小鵬用自己真實的情感,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勾畫了一個真實的世界。
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修飾,《背包十年》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帶給品味它的人一抹淡淡的清香。用足跡丈量生命的意義,“為了年華老去時不鄙視自己”,小鵬毅然拋開世俗的眼光,堅定地成為一名逐夢者,正如三毛,格瓦拉,或者某個路人給過小鵬的鼓勵一樣,小鵬正在用自己的行動,鼓勵著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們:
逐夢,一個背包就已足夠。
我是個愛旅游的人,看完《背包十年》,沉迷其中的文字和拍攝的圖片。
書中的內容是寫作者十年里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經歷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個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題材。每個標題都充滿誘惑,每段故事的開頭都給你往下看的動力。每個故事篇幅不長,就一兩頁,但都具有代表性,結尾都帶點作者的感悟。
16張彩照里其中有兩張看來很普通的照片,一張是今年去過的吳哥窟里有名的高棉微笑,圖片照的只是那寬厚的嘴唇,下面寫著“我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對于作者來說,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張是一對情侶抬頭仰望著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寫著“羨慕他們可以一起笑看風輕云淡”,旅行時要能做到真正的拋開所有,享受自由,的確令人向往。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的。
“旅行者的認真不在于記錄枯燥無聊的數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識相知的那份感動。”旅行無法復制,旅行除了游覽風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歷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資料、計劃路線、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寫游記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過程。
旅行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經歷,應該就是難忘的回憶吧,記住每一處迷人的風景,記住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記住每一張靦腆的笑臉。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我們希望他們保持純真,雖然我們可能給不到他們什么,但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們付出過的笑容。
記得有位攝影家說過,真正的旅行,不要帶相機,把眼睛帶上就好啦,把一切記在腦海里,永不磨滅。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8
說起看書,其實之前看到有好的書也會買,只是很少,但是買了卻又總是擱置了。其實多看看好書對我們自身也是很好的修行,重新把書看起來,那么就先從感興趣的書看起吧。
因為喜歡旅行,所以中國職業旅行第一人小鵬的這本《背包十年》對我來說是每次不敢邁出第一步的激勵,也能看到他在旅行中的成長經歷。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于旅行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于勇氣、自由、堅持和夢想的書。
“我從三毛,格瓦拉,凱魯雅克、路人們那兒獲得了夢想和鼓勵,我想告訴那些走在我后面的年輕人,人生不只是房子車子,應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自由與夢想,雖然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堅持,就不是空中樓閣,我希望自己能夠作為一種介質,將旅行夢想傳遞下去。你未必要成為職業旅行者,但只要還有夢想,肯為此堅持努力,就一定會在自己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小鵬
這是小鵬從別人那得到的感悟和對旅行的感悟。
“在媽媽心中一定有一張世界地圖。那地圖上沒有國家,沒有城市,只有我走過的每一步路。我也知道,我的每一步都踏著她的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然而正是這種自由的流浪,才讓我們懂得了故鄉。出發也就是為了回家,我們和家、家人的關系也就像風箏與線的關系。
“對我來說,簡單與自由同義。大多數人,一直在做加法,積累了很多,想要放下時,發現自己變成了溫水中的青蛙,想跳已經沒有力氣。而我因為沒有負擔,才能越飛越高,越走越遠。”我也喜歡簡單,大家都喜歡簡單,只是現實的社會會無形的給大家越來越多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也只能自己排減,盡量保持簡單的心。
“旅行者和街頭藝人之間有著相通的本質。街頭藝人粉墨登場,對他們來說,處處是舞臺。而旅行者雖然素面朝天,可在我看來,處處都是人生。”是的,無論我們以怎樣的姿態和方式過著怎樣的.生活,那些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的人生。
“我喜歡和有天賦的人一起旅行,那是在路途之外,另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界。”不同的人感知世界和實物的感受與態度都是不盡相同的,也許在同一個地方、同一件事上,不同的同伴會給你不同的感受的結果,而這種未知的、不確定的感覺也是很奇妙的。
“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但是對不同人施加的影響截然不同。這是別人的旅行無法被復制的原因,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每個人在旅行中的路線玩耍方式是可以復制的,但是我們的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的奢華并不僅是指硬件設施的品牌與造價,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服務態度。后者雖然看不見,卻能讓人感受得到。”
“所謂堅強,不是在災難面前不哭,而是要笑著面對以后。”
“無論是否有信仰,只要能夠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貪婪,怎樣將都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有所感悟的句子、段子。旅行是修行是感悟,讀書也一樣。
把最后這句送給自己,也分享給您和所有人 ,
“To dream,為了在年華老去的時候不鄙視自己。”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9
讀《背包十年――我的職業是旅行》,即興在書頁空白處記下隨感――兩層含義,隨性地記錄,隨便的感想。愈記愈多,竟然可以充數一篇了。
對這書名先要較較真。除了在旅行社謀職,或因公務私務的政界商界人士,誰會把旅行當作一份工作,一門職業去看待呢?
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譬如我的職業是廣告,旅行是業余愛好。也不會把它當作副業,摟草打兔子,企圖賺點外快什么的。某種意義上說,旅行需要付出很多辛勞,投入的是金錢,產出的是知識,愉悅的知識,夫復何求?假如顛倒過來,業余時間用于工作謀生,“工作時間”用來旅行,那真應了那句廣告語“不走尋常路”,非徐霞客者,無第二人。
陽朔西街,最多時九千多洋人在此定居,他們大多是旅行者,來到異域的這個中國西南小鎮,發覺不錯,就住下了。他們在這里,尋找不同的生活,散漫而孤獨,不認識任何人,卻認識自己,這才叫大隱隱于市。
日出,不及日落來得壯美,尤其是現代,工業化的自然環境中。日出,云霧繚繞,天地混沌,刻意起早,常常失望,看一粒蛋黃而已;要看磅礴萬千的太陽,日落時的機會更多。邂逅落日,天是那樣的澄澈明凈,心滿意足。尼泊爾博卡拉看日出,太期待,反而意興闌珊;在吳哥,兩次邂逅落日,不期而遇,心中升騰起莫名的感動,美得無話可說。
我曾有過露宿街頭的經歷嗎?回想一下,有過那么幾次。插隊時露宿在糧站的水泥平臺上,數星星,看起來浪漫,實際很無奈。一次與友去蘇州玩,夜晚,躺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長椅上,被警察驅趕,轉移至車站廣場的花壇一隅,頭枕書包,捱至凌晨。凍醒,去公共廁所,用水擦把臉,頓時神清氣爽,等待天邊的第一抹曙色。露宿換來的視覺享受啊。任何事,都須付出代價。
作者說,多走多看不算白活,嚴重同意。再加一句,得指標化。上周與表哥電話拜年。他說明年一定不做了,徹底退下,然后去旅行,指標是20個國家。我甚以為然。相約,地中海或加勒比游,乘游輪。此法好,合乎我輩年齡之旅游法。
我倒真有這樣的想法――到阿爾卑斯山放羊。06年夏,從威尼斯到因斯布魯克途中,阿爾卑斯山麓那如茵綠草,分明是天鵝絨織成的地毯啊!剎那涌上心頭的沖動,簡直不可遏止,留下不走了,在這兒放牧!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呆在木頭屋子里,圍爐取暖······童年看過的那部電影《海蒂》,就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應該就在這一帶,或,離此地不到二三百公里的地方。
如要說哪里更“像”歐洲?至少不是倫敦或巴黎。瑞士的洛伊克巴德小鎮,比倫敦巴黎更符合我對歐洲的定義。盡管我沒去過布魯日,但整體風貌應該相去不遠。這里的小街小巷,小情小調,這里的人們似乎也在過一種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旅行中,你出于無奈――不一定是錢的問題――向素不相識的人伸手討要過東西嗎?我有過。討煙卷,討面包,討紅酒,等等。但不可憐兮兮地一味低眉求討,人是要有一點尊嚴的。
長途飛行,難安眠,讀書報,聽音樂,打電玩,各人有各人消磨時間的辦法。倘若條件允許,看一部好電影,享受。記得在國泰航機內,從頭至尾完整地看完梅里爾斯特里普和伊斯特伍德主演的那部名片――《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后來看過多遍,都及不上飛機里的那個版,小小的,音效還差,卻有味道。
珍惜那種旅途中處處見到陌生臉的感覺。在啟德機場轉機,漫長的九小時,前所未有的無聊襲來,何以安之?沒書讀,只好讀臉,讀各種各樣的臉,讀臉上的表情,陌生,但有趣。陌生的臉,就是陌生的書,一本本翻開,閱讀,掩卷,然后胡思亂想。九小時不知不覺過去,該登機了。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互不相識,寧是有緣?
出門在外,不怕孤獨,就怕無言。無言即無奈。智商減弱,能力低下,全為的是無法言語。語言的障礙很可怕,好似一堵厚厚的高墻,難以攀越。雞同鴨講,沒法講到一處去,因為不是同類,尚可理解,而人與人是同類啊!假如我是上帝,我要下令,全世界的人必須說一種語言!
應該說60歲已不再年輕,即便心的翅膀還想撲騰。到“70后”,還有10年,10年過后也許我就不走了,所以現在得抓緊,邁步,不要停。
從前家中墻上掛著兩幅大地圖,一幅中國地圖,一幅世界地圖。我在地圖上丈量我的夢。中學各門功課,地理課成績最好。我二伯父就是個地理老師,或許受他影響?一次學校地理知識競賽,我獲第一名,第一名的獎品,是地圖。不是一幅掛圖,而是一本世界地圖集――我擁有的第一本地圖冊。
家中究竟有多少地圖冊?大大小小,厚厚薄薄,各式開本的地圖冊,計有11本,不算少了。其中《中國史稿地圖冊》,最珍惜,是我的寶貝,決不外借。
曾經寫過《出門十不怕》,豪言壯語,而今勇氣不再。年輕時,只想多跑跑,多看看,食宿行條件差點,可以將就。現在則是講究了,最好一人一間房,有熱水澡可洗,有可口的飯食,有便捷的交通。還要有空調,有電視,有網絡,要不跟世界就隔斷了。
很感動的是,1937年7月12日,梁思成和林徽因牛車顛簸三天,去到五臺山,終于尋到唐代建造(行內稱唐構)的大佛光寺,欣喜若狂。但他們是與現實世界脫離的。5天前,剛剛爆發七七事變,他們壓根不知,回去的路也不通了。兵荒馬亂之際,有人會來關心一千幾百年前的斗拱螭首嗎?梁林了不起。不似吾儕,少了現代科技賜予的媒體,心不免慌慌。
在崗位,假公濟私,跑過不少“碼頭”,經歷不少場面,那不叫旅游,也沒啥稀奇,因有那張印有單位抬頭的名片,否則,我什么都不是。
現在旅游,沒有任何可供利用的“身份”資源,我就是一個背包客。說背包客,抬高自己了。圖舒服,怕吃苦,充其量一偽背包客。
出外旅行,總要回來。倦鳥思歸,不需要理由。浪跡天涯,縱是徐霞客,他也不是終老家鄉的嘛。
到一地,刻意找找迷路的感覺,怪刺激的。迷路后,臉上故作鎮靜,心實欠安,語言不通,無從問起,一個勁地朝前走,朝前走,探尋熟悉標識,盼著峰回路轉,似有那么點歷險的意思。一旦尋到目標,柳暗花明,又不滿足起來,希冀再來一次。最好每趟遠行都來一次。一次夠了,多了,吃不消。
我把“不走尋常路”改為“不走準備路”。出門前,“準備”過于充分,就沒了樂趣。心血來潮,興之所至,撞見意外,反覺有趣。
去遠游,光有決心是不夠的。還得見行動。多次與朋友約了一道去某個地方玩,最后,他們都打退堂鼓,還是我單槍匹馬一個人去了。時間長了,發覺一個人游,也有一個人游的好處,別的不說,至少去某個地方,決策過程,一分鐘就行了。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10
今天在學校圖書館書展里面買了一本《背包十年》之前就對小鵬有所關注,當然是從《搭車去柏林》開始了解到了很多關于背包客的書籍,其中這本《背包十年》就是很出名的書籍。
百度百科是這樣描述這本書的,為中國職業旅行第一人小鵬所著。本書分三個部分,用100個故事串聯起10年旅途。故事后會有點評,描述當時的心路歷程,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攝的精美圖片。
早上和中午初步看了看,其中印象深刻的是關于印度那些篇章的故事,還有我一直都關注的國內的旅游的故事,文字不復雜,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喜歡小鵬這樣隨意而不雜亂的文字,時間為序的一個一個目的地的說,沒有過多的背景出發過程,更多的是那些旅途中間的一切一切。
然后我又在想如果若干年后我自己背包游過了很多地方后,我會怎么描述呢?我想我可以追尋更多更有趣的事情出來,還有可以更加的貼近關乎人生思考的東西。記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很不錯的游記加思考的作品,可惜他是一群人還是開著車,和背包客那種自由自在的精髓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所以我想哪一天我獨自上路了,然后把每一個過程中遇到的事情還有對于這些細枝末節的思考所闡發的思考寫出來可讀性和深度性可以更好吧。
關于背包客的書籍有不少很不錯,有很多關于攻略性質的,但是我想那些很實用的攻略性質的書籍總是需要不停地更新,因為每處景點的那些人和物都是在改變的,或許攻略中說的某個很好吃的餐館等你去的時候已經關門了,或許攻略中所說的某些奇景已經由于人為的或者天然的原因消失了,我更需要的是一本關于大學生或者說是關于年輕人有關夢想和自由的書籍。我們或許二十幾歲一無所有,但是我們有著走遍這個世界的雄心,那些值得結伴同行而之前都互不相識的同伴都是非常大的財富。
就如同我自己的空間一樣一直都是在記載著生活中的某些細小的事情然后不斷的積累起來,到如今已經七年了,一百多篇了,可以出一本關于自己成長的書籍了。
我想我小的時候也有夢想吧,也許是二十歲時間還沒有把你打磨的變的失去自己的個性,還有很多沒有實現的愿望可以去實現,依舊對世界有著美好的憧憬,而在背包客行走的這段經歷將會是我們人生態度轉變的開始。
讀這本書,不僅僅是消磨時間,也有種之前對夢想一種的別樣的詮釋,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也能夠看著自己的手稿成為其他背包客的讀物,背包客可以不需要信仰,但是不能沒有夢想,因為有了夢想就有了我們出發的理由,有了夢想就有了這樣豐富多彩的世界,還有生活的美好。
《背包十年》與其說是一本關于旅行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于夢想的書,讓人找回自我,收獲夢想。于是我開始憧憬去西-藏尋找神秘的拉姆拉錯湖,去南印度體驗當地人的熱情如火,去突尼斯嘗嘗嘴饞到能吃飽的面包蘸薩辣醬,去撒哈拉仰望星空,去湄公河淋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去加拿大金斯頓陰氣森然的FrontenacClub旅館沾染一些鬼氣,去美國,記紐約百老匯看場地道的音樂劇,去法國小鎮吉維尼欣賞莫奈德花園,去捷克品味波西米亞生活,在骷髏教堂和蠟像館體驗好萊塢式的恐怖,在查理大橋上走九遍勾勒古堡、大橋、老城構成的布拉格,去柬埔寨的蓮花池塘看日出,去南非觀看貫穿天際的彩虹,當然更想遠離文明世界,去天堂島國大溪地感受“一座島嶼從海洋中涌現,花木迎著第一縷陽光發芽”。
記憶猶新的是書的封面的句子,我的職業是旅行,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讀書筆記11
這本書的寫法,有作者自己的節奏:自己的經歷,外加別人的故事。能看出他下了很多功夫,文字真誠,也查了很多資料,對自己的旅行經歷做了歷史延伸。
一路走來,他在慢慢沉淀。
由最初的一時興趣變成終身熱愛,想來,他熱血沸騰過,黯然淚下過,怦然心動過,也心灰意冷過,好在,他知道了旅行是他真正熱愛的事情,然后認真堅持下來了。
現在很多人提到堅持,不自覺就認為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是在下苦功。其實大凡主動去做,并且可以持續做的事情,一般是興趣所在。做的時候很開心,要是每天哭喪著臉,誰還愿意真正堅持呢?
所以我最反感的就是跟風,炒股熱的時候,很多人賣房炒股;旅行熱的時候,很多人辭職旅行;寫作熱了,全民寫作……那改天跳傘熱了,是不是一些人拿把傘就要從樓上跳了呢?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認清楚自己,比跟著別人瞎跑,有用多了。
所以當我看到作者幾次辭職,后來又幾次踏上旅途時,我明白了他真正熱愛的,就是旅行。他不是體制內的人,不是可以穿著白襯衣朝九晚五的人,走在路上,心情舒暢,這才是他的真正狀態。
好在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多元選擇的機會,只要你真有才華,你就可以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鵬做到了,用他的勇氣,堅實的腳步,不斷的摸索,慢慢做到了。
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