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時間:2025-04-22 09:55:17 詩琳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通用9篇)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秀古代公文,是應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下面給大家分享諫逐客書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鑒!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通用9篇)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1

  關于《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一個較為普遍的說法就是韓派水利專家鄭國說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國力來減緩對韓的威脅,后被察覺。秦國貴族欲借此機會排擠他國政客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議驅逐客卿。秦王采納此議,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李斯撰《諫逐客書》一文,上書秦王。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復原職。究竟這寥寥數百字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威力,能讓千古一帝回心轉意?當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為何有如此能耐,從蔡上一名貧民攀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在《諫逐客書》中,我可以看到他驚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開頭,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對逐客的觀點,但措辭并不尖銳。他沒有說逐客是“陛下之過”,而是委婉地說“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既表示自己不認同,又沒有讓君主難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賢士而強國的例子。引例實在,具有代表性。在引例后,他適時地寫道“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結論便是秦若要強國,不能不納客卿。而強國,稱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這一開始的話便已說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愛他國珍寶,運用反證說明秦王并沒有完全抵制他國之物,由此過渡到如今逐客之況。文筆順暢,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聲色珠樂,輕視人民,這就不是駕馭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雖然是指出秦王不當之處,但語調平和。雖然沒有鋒利的話語,卻又一針見血。此段最后的焦點又集中到了稱霸天下這一點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說得巧妙。一句“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憂慮。逐客就等于讓別國壯大力量啊,這是一心要稱霸的秦王絕不容許的。即使秦王開始時有多么堅決,此刻也不得不動搖了吧。

  最后,李斯寫道“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會令秦國處于危境。在說明的逐客的結果同時,又間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對逐客不是為了私利,而是因為這對秦國是不利的啊。這就引導秦王從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這篇文章。

  文章多處運用排比來增強語勢,所寫詞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重要的是,縱觀全文,李斯的攻心術在此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章引用各種史實,描述了現狀,但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統大業。抓住秦王要統一天下的心理,從各個方面論證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國的,句句在理,讓人難以反駁。而李斯也時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說話尺度拿捏得當,又能明確表達自己觀點。毫不夸張地說,這篇文章可謂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們細細研究。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2

  俗話說得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會改變現在的戰況,而在現在人才競爭的21世紀,是更需要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參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將自己的客卿給驅逐,這些都是人才呀!為什么秦王不留著他們來為不時之需做準備呢?

  在《諫逐客書》中,我認為李斯說的一句話很好:“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許多東西并不產于秦,然而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許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國,可是愿意對秦盡忠心的卻不少。現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象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于危境,這是辦不到的啊!”

  雖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還是要精簡,因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確選擇正確對待,又有合理的方針,定事半功倍!而且我們應該要對自己有利而無利于對方,只有這樣作戰時才更方便。

  這篇文章對我的學習上也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中,快考試時,我們不應該全部都復習個遍,之間自己的短板中的重點全面的“診斷”一下,這樣在考試中,就能夠將自己的.分數高高掛起,讓別人觸之不及。

  我認為英語對我來說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過了這個暑假,英語就是我的手下敗將我打敗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時候我就是沒有任何的艱難險阻能夠難倒我了,我也就離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堅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為之不斷努力,總有一天,勝利就是屬于我的!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3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來。這篇文章就是秦朝時的丞相李斯寫的《諫逐客書》。我讀了,感想頗多。

  《諫逐客書》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時的丞相,他輔佐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可以說,沒有李斯,就沒有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因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來發生了一件事……這才產生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可以說,沒有這篇《諫逐客書》,李斯就被秦始皇"驅逐出境"了。

  事情是這樣的:韓國國君派了鄭國(人名)到秦國作間諜。鄭國利用興修水利,使秦無力討伐韓國。秦始皇察覺之后,秦國的宗室大臣便對秦始皇進諫說,要把秦國的所有客卿全部趕走。秦始皇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結果,李斯因不是秦國人,也在被驅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寫了《諫逐客書》向秦始皇進諫。

  文章擺事實、講道理,細細講述了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害處。文章開篇就開門見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我聽說有些官吏商議要驅逐所有的客卿,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緊接著,第一部分寫了四位君主。這四位君主,都是通過客卿而壯大自己的,可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則寫了秦始皇喜愛的諸多寶物都不是秦國自己出產的,說明對客卿持另一種態度是不對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將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點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與文題和全文呼應:"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動秦始皇心弦,讓他明白自己決策錯誤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一句,就是說,驅逐客卿并不是統一天下、制服諸侯的辦法。

  讀完文章,我在為李斯嚴密的邏輯和精煉的語言拍案叫絕的同時,也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我想:李斯上書指出驅逐客卿的錯誤,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被趕走,更是希望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制服諸侯。如果此時,李斯保持沉默,傻等著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趕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丟了官職,不能繼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經仔細地思考過,正是覺得其他諸侯國太弱小,而秦國比較強大,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二是對秦國今后的發展極為不利;三是如果驅逐了客卿,不僅對秦國不利,還對敵國十分有利。我認為,李斯考慮地更多的是后兩點。因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國一統天下的,而"驅逐客卿"的決策無疑是秦國發展壯大的一塊"絆腳石"。

  李斯為了讓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灑灑數千言,文思橫溢、辭采豐富、思想可貴,以至于把一向固執的秦始皇都打動了,最終使秦始皇收回了驅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復了自己的官職。我個人認為,李斯這個人很會寫文章。就拿第一部分來說,他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而是舉了幾位賢明的君主,并說明他們的成功都與客卿的獻計獻策分不開。試想,如果李斯不舉例,誰又相信客卿是勞苦功高而不是辜負了秦國呢?

  因為這篇極具說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終打動了秦始皇,不僅保住了自己的"烏紗帽",也為秦國之后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這不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和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更體現了他過人的才華和文采。直到今天,這篇文章仍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4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誠如斯言,李斯貴為一朝宰相,素有雅量,無嫉妒賢才的小肚雞腸,反倒是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實在是令人欽佩。

  文章開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一語中的,接著又旁征博引,談到秦穆公遍求賢士而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新法而實現國富民安的愿景,秦惠王采納張儀計策席卷九夷各部,讓其它六國對秦國俯首稱臣……這一系列接納客卿的事例并沒有給國家帶來危害,反倒是親近賢臣讓秦國更加強大。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雖非本國人,但愿效忠該國皇帝,也該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尚無國別之分,何況是賢才呢?在該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對秦朝的深謀遠慮,他誠懇地勸諫皇帝應該廣納賢才,親近賢才,遠離小人,方可久遠。

  在文章結尾,他還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這樣做勢必會危害到國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盡致,一篇《諫逐客書》至今讓人受益匪淺。

  法國著名詩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讀李斯的《諫逐客書》,我不僅讀懂了他為人豁達的.胸襟,更讀出了他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關心與責任擔當。不計前嫌遍求各方賢才,苦口婆心地勸說皇帝,他關心的并非是個人的利益,而是國家的利益,這難道不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真實寫照嗎?還有他不懼怕強權,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舊堅守自己正確的立場,深明大義地寫下《諫逐客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觸怒圣顏,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一般,堅持己見,沒有如墻頭草般倒下。

  “讀史使人明智”,短短數百字的《諫逐客書》至今熠熠生輝,“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后輩當勉勵。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5

  《諫逐客書》是李斯給秦王的一本奏書。李斯在其中寫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寫這本《諫逐客書》的目的也就是勸阻秦王不要驅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來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客”,一是指來訪客人,二是指的當時在秦國參政議政的外來官員。《諫逐客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分析驅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從許多方面來分析,得出這個結論。

  《諫逐客書》是一篇論述文,其中心論點是“諫逐客”,即說服秦王不驅逐客人,或者是說驅逐客人是錯誤的。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總論點,“逐客”是錯誤的。

  第二,通過敘述四大歷史時期的秦國各位君王對于來客的態度,以及來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來說明問題。

  第三,通過對秦王最喜愛的`珍品,美女,音樂等大量事物的陳述,用對比說法說明唯獨用人上排斥外來是錯誤的。

  第四,利用隱喻的手法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系,納客能夠無往而不勝,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強大了敵人。

  第五,總結全文,得出“逐客必將滅亡”的結論。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6

  前不久我們學習了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學完之后,我的內心有一些疑惑,秦王為什么會收回逐客之令,都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更何況是一代君王,經過思考之后,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李斯所寫的《諫逐客書》中將納客之利和逐客之弊展現的淋漓盡致。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秦王的角度出發,不管是秦成帝業,還是說秦王所喜歡的一些物品,都緊緊的圍繞著秦王展開,讓秦王身臨其境,感受得到那些物品的美好和失去那些物品的痛苦,思路很清晰,有理有據,很具有說服力,所以是秦王真正感受到租客后的結果和損失,經過內心的斟酌,他才會選擇信服。

  第二,秦王是一個野心勃勃,想要一統天下的人,當他看到李斯寫的《諫逐客書》,一定會感嘆他的機智和能言善辯。有此才能的人,為何不為己所用,怎么能讓他離開秦國,讓他為別國效力,來對付秦國呢,既然那刻有那么多的利處,那便順水推舟,收回逐客之令,反正對秦國來說意義非凡。

  第三,秦王或許能夠想到貴族大臣是因為客卿損害到他們的權利而提出逐客,但是秦王不能夠直接的去拒絕他們,所以只好采納,想著,客卿定會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而爭辯,所以當看到李斯寫的《諫逐客書》后,想到事情都按自己所想的.發展,所以按照自己的計劃,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這樣一舉兩得,既不能引起貴族大臣的不滿,又能讓客卿為他所用,讓客廳感受到他的恩惠,對他更加的忠誠,使貴族大臣有口難言。

  所以,秦王收回了逐客之令。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7

  近讀《諫逐客書》,略有感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論在古時或是當今,若要國家強大廣招人才應為不可少的一項政策,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國際交流越來越密集的時代,是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廣攬群雄不可不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國,古代就有英雄不問出身的說法。反觀我們現在的人力資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過一篇文章《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數不等的問題。城市本地學生的分數只要350分就能輕而易舉的安心讀書,而別的城市和偏遠山區的學生要500分還要擠破頭顱才能在這所城市就讀,試問這公平嗎?還是說他們的素質真的比不上這些高貴子弟!大漢衛青是干什么的,養馬卒,可不照樣立豐功建偉業,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個人愚見,不管是底層的農民還是白領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長都應一視同仁。

  再者應給予一定的獎扶政策。

  這一點不是說沒有金錢的誘惑就沒有人才的獻策,這只是對有功人士的獎勵而已。我們且看美國,美國從建國到發展成世界頭號強國,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時間,這和美國的人才政策時息息相關,美國是移民國家,有這些人才所追求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和吸納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國的移民政策中所體現出來的對人才的包容和優越的待遇,讓源源不斷的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的聚集薈萃于此。從改革開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學生截至1995年底,中國共派出各類留學生共25萬人,回國的有8萬人,有16萬留在國外,60%的在美國拿了綠卡。那么可以想象,從1995年后到現在,中國又有多少赴美留學學成后留在了美國。古時尚有“賞罰分明”,我們現在也應該接力這種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個人脫離群體都無法生活下去,況一企業,況一國家!

  當然,不同的階級層流對人才的定義各不相同,各部門對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進步。雖要廣納,但切勿盲目,正確選擇正確對待,又有合理的方針,定事半功倍!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8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政九年,22歲的秦王嬴政正式臨朝親政。在過去的幾年,秦國政權由太后趙姬和相國呂不韋控制。趙姬空有戀愛腦,對政治時局并不敏感,寵信嫪毐并與其生下兩名幼子。嫪毐大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在秦國呼風喚雨,欲以自己與太后趙姬所生的幼子將秦王取而代之。時年,長信侯嫪毐叛亂,被秦王鎮壓,誅其三族。

  嫪毐案發牽連呂不韋,公元前237年,呂不韋遭罷相。恰逢此時,在秦國負責水利工程的鄭國亦被告發為間諜,來秦修渠是為耗費秦國人力財力,達到削弱秦國經濟實力,延緩秦兵東征滅韓,破壞秦一統六國大計。秦王震怒,欲殺鄭國。那些由于其他六國有才學者來秦受到重用,而自身權勢被削弱的秦宗室大臣借機向秦王提出:“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閑于秦爾,請一切逐客。”在排外情緒高漲的關口,秦王政決定將所有客卿一律驅逐出境。

  李斯遂向秦王上《諫逐客書》,勸諫秦王勿以一時沖動而毀秦數代基業,當以統一天下為目標,以六國賢才為己之才,以六國之民為己之民,方能“跨海內,制諸侯”。秦王政納李斯諫,廢除了驅逐客卿的命令。鄭國也就修渠一事對秦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認真思考后,認為鄭國是不可多得的水利專家,且水利一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繼續重用鄭國修渠。《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諫逐客書》全文洋洋灑灑八百余字,事理清晰,鋪陳有序,避輕就重,一針見血。為秦國計而披肝瀝膽的謀臣形象躍然紙上。通篇詳讀下來,讀的不是文采,不是論理,讀的是唯才是舉的大國之策,讀的是胸懷天下的霸業雄心,讀的是秦國崛起的歷史必然,讀的是神州一統的終極歸宿。

  秦國本是邊陲小國,與其他六國相比,實力懸殊差之甚遠。歷史有時候就像上帝手中隨意拋灑的糖果,接到這些糖果的往往不是身姿矯健或離他最近的,反而是蹲在遠處不知怎么就被砸中的幸運兒。如果晉國沒有被韓趙魏分掉,它應該是最有實力問鼎天下的;如果趙武靈王沒有因決策失誤,枉自丟了性命,秦國的崛起或許還要晚很多年;如果沒有呂不韋的奇貨可居之思和經天緯地之才,就沒有雄韜大略的秦王政即位,秦國一統天下的鐵蹄或許只能在夢中徘徊。

  然而,秦國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幾代明君,強秦目標清晰,雖遭數度劫難,毫不動搖,唯才是舉,君臣合璧,雄圖天下,共譜華章。

  秦穆公重用虞國百里奚,宋國蹇叔,晉國邳豹、公孫支等人,開啟秦國客卿制度之河,勵精圖治,從而達到“并國二十,開地千里”,整個廣闊的西部地區為秦國獨控。秦孝公重用衛國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收復失地,一躍而成強國之首。秦惠文王重用魏國張儀,采納其連橫破縱之術,多次逆轉危勢,擊潰六國滅秦之兵。秦昭襄王重用魏國范睢,遠交近攻,滅義渠、滅東周,長平之戰大敗強趙,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秦莊襄王得到衛國呂不韋幫助,對呂不韋說:“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公子落難時仍大氣豪邁,問鼎王座后踐一諾千金,將秦國推上強盛的頂鋒。夢想一代一代延續,目標一代一代接近。終在秦王政39歲那年,完成祖輩宏愿,秦得以吞并六國,一統天下。

  此文帶來兩個震撼。一是秦王嬴政不被情緒左右,不為好惡取舍,以國家利益為抉擇標準的胸懷。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如果您之前的四位國君拒絕客卿不肯接納任用他們,國家就沒有走向富裕的實力,秦國就不會獲得強盛的美名了。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得賢才者得天下。秦王聽進去了。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不問可用不可用,也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一律趕走,只要是客卿一律驅逐,您這樣做只能說明您重視的是聲色珠寶,而輕視的卻是人民。用人是用其所長,就像美好的物件,總有讓人欣賞的一面。當天下一統,不論哪國人都將是秦的子民,若胸懷寬廣,海納百川,則天下盡在囊中。秦王聽進去了。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泰山不舍棄微小的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巍峨;河海不拒絕涓涓細流,所能匯集成它的寬廣深遠;而一位王者,不分別對待所有的老百姓,才能顯示他的仁德高尚。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內外客主,一年四季都富足美滿,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三皇五帝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何謂胸懷?何謂天下?這是最好的答案。秦王也聽進去了。

  要知道,在歷史上,秦王政是以殘暴無情、強硬專制的形象而存在的,橫征暴斂,法度苛刻是那個時代的標簽。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可以令出即行,唯我獨尊。然而,當國家利益和個人情緒發生沖突的時候,他能夠立即調整自己,作出對國家有利的選擇。

  秦王因李斯的《諫逐客書》而收回逐客令,看似政令反復的小事情,卻是秦王對自己錯誤決定的反思和修正。君王首先也是人,有人的喜怒哀樂,有人的意欲難平,有人的優缺并存,因此也避免不了會犯錯誤。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意孤行,不懂得反思和修正。因為只有懂得反思和修正的君王,才有可能締造政治的文明,而一個國家生存的強度,首先取決于政治文明的程度。

  另一個震撼是李斯的不卑不亢,敢于直言。事逢嫪毐謀反、太后被逐、呂不韋罷相、鄭國間諜案發,母慈子孝成了笑話,護國仲父成了政敵,友鄰睦邦全是謊言,秦王最信賴最仰仗的溫情世界一舉坍塌,憤懣、屈辱交織的怒火正盛。他一客卿,怎敢?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開篇直抒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豪不留情批評君王錯誤。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欲以滿腹才華在亂世之中開天辟地的士子;一個與人謀,忠人之事,不顧自身安危冒險進言的客卿。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如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秦滅六國確實有許多慘絕人寰之處。如長平之戰坑殺趙軍俘虜40余萬;公開鎮壓六國貴族復辟活動,推行鐵血整肅政策,一次坑殺數百上千儒生。但從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政策理念來看,它是將六國看做“暴政”,將統一中國的戰爭歸結為“滅六暴強”,認為只有推行統一“圣治仁義”之制度,才能使天下太平。與此有同樣認識的各國士子加入到秦國的政治舞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不計母國存亡,不求個人得失,以星星之火點燃帝國政權將一統天下的信仰,推動統一文明的歷史進步,維護統一文明的歷史合理性。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篇扭轉乾坤的諫書。在秦王正式接掌秦國政權,內憂外患之際,稍行不慎,便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功虧一簣。這篇諫書直刺秦王于憤怒昏聵之時,挽救秦國于危崖絕壁之際。一個心中只有小我的人,是絕不可能提出這樣的諫言。是時代造就了李斯,也是李斯成就了秦王政的時代。

  歷史車輪滾滾而過,有人連呻吟也來不及發出就無辜犧牲,有人在轟轟烈烈中成就萬世偉業。歷史的價值在于它走向文明的時候,往往不以個體命運去衡量,這也是歷史悲劇的核心。

  鑒往知來,太陽的輝煌和月亮的沉默都是宇宙的組成部分。擯棄偏見,清空陳腐,才能虛懷若谷,包容萬象。唐開放包容,接納萬象,不吝輸出,才有大唐盛世,天下歸心;清閉關鎖國,因循守舊,逆流而行,造就一段苦難屈辱的民族史。縱觀今日之天下,已數倍于兩千多年前的天下,而故事,似乎還是兩千多年前的故事,不過擴大了一些地域,換了一種演繹的形式。千百年后,或許也就是一段云淡風輕的歷史罷。誰知道呢?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 9

  讀完文章,我在為李斯嚴密的邏輯和精煉的語言拍案叫絕的同時,也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我想:李斯上書指出驅逐客卿的錯誤,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被趕走,更是希望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制服諸侯。如果此時,李斯保持沉默,傻等著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趕走,那么后果有三:

  一是自己丟了官職,不能繼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經仔細地思考過,正是覺得其他諸侯國太弱小,而秦國比較強大,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二是對秦國今后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是如果驅逐了客卿,不僅對秦國不利,還對敵國十分有利。我認為,李斯考慮地更多的是后兩點。因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國一統天下的,而“驅逐客卿”的決策無疑是秦國發展壯大的一塊“絆腳石”。

  李斯為了讓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灑灑數千言,文思橫溢、辭采豐富、思想可貴,以至于把一向固執的秦始皇都打動了,最終使秦始皇收回了驅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復了自己的官職。我個人認為,李斯這個人很會寫文章。

  就拿第一部分來說,他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而是舉了幾位賢明的君主,并說明他們的成功都與客卿的獻計獻策分不開。試想,如果李斯不舉例,誰又相信客卿是勞苦功高而不是辜負了秦國呢?

  因為這篇極具說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終打動了秦始皇,不僅保住了自己的“烏紗帽”,也為秦國之后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這不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和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更體現了他過人的才華和文采。直到今天,這篇文章仍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成語一統天下:天下:指全國。原指統一的國家,現多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機構不貫徹上級意圖而形成的獨立王國。也泛指為少數人所霸占的某一領域。如:《公羊傳·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又如: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

  成語勞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又如:這是決戰的最后五分鐘了!這一班勞苦功高的“英雄”,手顫顫地舉著“勝利之杯”,心頭還不免有些怔忡不定。——茅盾《子夜》十五

【諫逐客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諫逐客書作文(通用50篇)08-27

課外書讀書筆記(精選37篇)10-12

課外書讀書筆記(通用46篇)12-26

讀書筆記06-08

《人生》讀書筆記05-01

簡愛讀書筆記06-30

雷雨讀書筆記10-12

《寶石》讀書筆記01-11

童年讀書筆記01-25

《活法》讀書筆記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