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1
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感覺自己的視野和思維都寬闊了許多。雖然這并不意味著這本書的思路有多么開闊——作者自己也坦言說只是從某一個主線去論述國際政治的問題,但是我覺得對于一個非國際政治學專業的人來說,閱讀這本書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和無容置喙的受益。這本書帶給了我們思考國際政治問題的專業眼光,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我認為這些知識是我們在這本書之外很少能夠系統性地獲取的。因此,我愿意把最熱烈的贊美之詞獻給這本書以及它的作者,為其給我所帶來的更為寬闊的視野和思維而深深致敬。
我感覺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學科發展越來越深入的今天,每個知識分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基于自己所學專業的某種偏執。就我而言,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我曾經毫不動搖地堅信加里·貝克爾博士的“經濟學帝國主義”,用一種經濟學有色眼鏡去觀察世界的每一種外在現象和內在規律。然而,當我讀完這本著作的時候,我驀然發現解釋世界的角度和理論遠遠不是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狹隘和單一,其立論的方法和依據也遠不是我之前不以為然的松散和薄弱。當學科的融合成為一種時代潮流,思維的定勢已是知識創新的“反動警察”,我覺得這種跨學科閱讀所帶來的思維的激烈碰撞和快速切換,真的是一種進步和享受。
至少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對以下四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收獲。在大國戰爭,特別是大國聯盟戰爭中,對最后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家聯盟的經濟能力和信用評價,前者決定了從本國資源中能夠轉化為軍事力量的數目,后者決定了從他國資源中能夠轉化為軍事力量的數目。此外,國家地緣和國民素質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兩者概括了經濟因素所不能涵蓋的、但是對最終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東西。由此及彼,我領悟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轉變的意義所在。
意識形態的不同,意味著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然而,“不同”并不等于“對立”,這是前蘇聯領導人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在冷戰思維和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意識形態成了禁錮創新和生產力的.銅墻鐵壁。正是對“指令性經濟”的偏執,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和蘇聯的死氣沉沉;同樣,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所發生的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是基于其對“自由放任經濟”的絕對信仰。所不同的是,后者進行了自我調整和修復;而在前者,籠罩在自東歐大平原到東西伯利亞山地上空的意識形態之云,在鐵幕之后強調著兩種經濟形態的對立性,從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敵我化的國內階級斗爭。這導致了前蘇聯的訇然倒地,同時也以鮮活的實例,驗證了1978年秋《光明日報》上的那個舉世矚目的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思想上的解放,釋放了創新精神,激發了生產力。“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歷史的軌跡也暗含了這一點。
在這本書中,作者多次強調了現代國家平衡“大炮、黃油和投資”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在一個國家有限的經濟資源中,應該如何合理地在這三者之間進行分配?這是一個非常考驗政治智慧和外交頭腦的問題。大炮對應著國防開支,黃油對應著消費,剩下的一部分則是投資。國防開支減少,對應著國民生活水平(黃油)和長期經濟發展(投資)的提升,但是當前的國家安全則成為問題。消費減少,意味著有更多的資源用于國家安全建設(大炮)和長期經濟發展(投資),但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惡化及隨之而來的穩定問題則不容忽視。投資減少,那么當前的國民生活水平(黃油)和國家安全(大炮)都可以顯著提高,然而從長期來講,消費支出和國防開支都會受到削弱。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更像是一個短期國家安全和長期國家安全之間的權衡取舍。在這里,理想主義的經濟學也許就會失去了解釋能力,因為只有在良好的國際環境中,發展經濟才是最重要的目標;而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中,領導人所應該考慮的問題就不再那么單一了。為什么“伊朗花大筆的錢提煉濃縮鈾,而不是提煉石油”,為什么“21世紀初我國面臨著難得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等等。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歷史人物的貢獻,例如哈布斯堡帝國的聯姻背景,沙俄大軍的憲兵作用,梅特涅、莫洛托夫等明星外交家的縱橫捭闔。正如鐵血宰相卑斯麥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所有國家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航行,它們“不能創造或控制時間”,但卻“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經驗駕駛航船前進”。這樣的認識并沒有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而滑入歷史唯心主義,因為作者在論述大國力量對比的文字中始終強調了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相反,它讓我們認識到了人才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某種程度上激勵了我們對于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新見解。人們一直在談論著這樣的話題:假如歷史上沒有拿破侖、是否一定會有另外一個領軍人物去扮演同樣的角色?盡管歷史車輪的前進方向是昭然確定的,但過程和格局也許會有所不同。用更通俗的話來說:游戲規則不會改變,但游戲對手是不斷變化的。由此聯想到,“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性,“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重要性。更進一步,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因為如下幾點而至關重要:所培養的人才能影響歷史的軌跡和進程;所傳播的理念能統一人類的思想和行為。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2
讀《大國的興衰》,一覽500多年世界風云,大國興衰。我總想起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也是500年。舊有的秩序打破了,新的秩序需要重新建立,于是群雄并起,征討不已,歐洲終于把戰火染遍世界,兩次世界大戰讓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如今中東地區還是戰火不斷。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俄國、日本、美國都稱霸一時。
戰爭向來都是利益沖突最露骨的表現。為了土地、為了資源、為了貿易、為了人口,披著宗教的、民族的、自由的旗號進行著你死我活的爭斗。只要利益存在,爭斗就不可避免,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有時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在戰斗,而是國家聯盟之間的爭斗。
在《大國興衰》中作者特別指出:在大規模的,持久的大國(并且通常是聯盟)間的戰爭中,在交戰雙方都平等地投入全力爭取勝利的情況下,經濟和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他在書中也一再強調了地理環境、外交關系、軍官素養勇氣、后勤技術保障、經濟生產力轉化軍事效能等方面的作用。
《大國興衰》沒有過多強調領袖在大國塑造中的作用,但也注意到強人們如何更好地順應時代潮流,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時代的問題。如果我們翻閱《東周列國志》,看到更多的.是英雄人物的風采,而《大國的興衰》看到的是戰爭背后的經濟和創新力量,也許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確實是人民創造的。看過《東周列國志》,可能會萌生建功立業,征戰沙場的斗志,看過《大國的興衰》,才能明白個人命運和國家捆綁在一起,民強則國興,國強則民富。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3
《大國的興衰》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宏偉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國興之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后盾。大國的興起,起于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興衰,衷于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渡侵略擴張并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后。
保羅·肯尼迪認為一個大國的成就,既不在于與過去比較獲得多大進步,也不在于其當前擁有的財富和力量,而是取決于鄰國的橫向比較和其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這個觀點與孟子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有相似之處,都強調競爭的重要性。在《歐洲的奇跡》一章中,這個觀點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什么近代歐洲可以脫穎而出?正是由于歐洲各國長期存在的競爭關系,如軍備競賽,殖民地爭奪。一個國家興起了,另外一個緊緊跟上,幾乎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這使得歐洲國家們得以保持前進。反觀《明朝的中國》一章,中國閉關自守,自認為是大國強國不需要發展,內部抑制商業的競爭性,在安穩的天朝舊夢中漸漸衰敗。因此,競爭是復興的源泉,閉守則是衰敗的土壤。中華民族的復興,競爭是必要的。
中國的復興,競爭對手很多,鄰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圍的歐美。簡單地從經濟競爭而言,其中每一個經濟體都是對世界經濟起舉足輕重作用的。如西諺所講"與高手過招的時候,弱者也會變成高手"。更何況,我們不是弱者。因此,中國的大企業應該做的.不是守著國內市場,依靠排擠競爭的壟斷來牟利,而是走出去,與外國企業進行競爭。同時,也應該改變國內市場由某些大型國企壟斷的局面,扶持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如今中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不斷深化,對于競爭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
從經濟方面來講,無論是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還是保羅·肯尼迪的"經濟與戰略之間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經濟對一個國家興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國的興衰》中《財政革命》一章為例,講述了西歐的荷蘭,英國,法國的"銀子優先"政策。以經濟實力為支柱,進行軍事擴張與商業貿易,最后先后成為強國。而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國的平衡術》一章,比較詳細地講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經濟,對于窮了一百年,而現在正處于復興階段的中國而言,太重要了。中國經濟主動融入世界,成為全球經濟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來可以利用經濟收入,完善基建,增強國防。甚至支撐起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二來可以在經濟上與世界各國聯系在一起。
大國的興起,軍事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正如保羅·肯尼迪所說,"任何一個大國的勝利,或者另一個大國的崩潰,往往都是軍隊進行長期戰斗的結果"。英國有三次英荷戰爭、七年英法戰爭。美國有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有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日本有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軍事手段是獲得資源比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來講,即使沒有對外戰爭,但積極的防御力量還是必須的。引用《大國復興》的一句臺詞,"中華民族是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但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又何來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國海軍的索馬里護航,就是典型的軍事保障經濟。反觀近代中國,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多場戰爭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后的軍事實力連國家都保護不了,更不用說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了。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4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蔥郁的陽臺上,讀書是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國的興衰》在中國初版時,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游覽過,近來清閑,再讀此書xx年的再版本,結合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變遷,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有些心得體會。
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宏偉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國興之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后盾。大國的興起,起于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興衰,衷于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渡侵略擴張并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后。
結合我們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唐、清二朝是多么的強盛,疆土是多么遼闊,幾乎是世界的中心。由于內部戰爭閉關自守,經濟和科技的落后,慢慢喪失這種大國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曾幾何時,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侵略者的樂園,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國山河,受到慘無人道的踐踏和欺侮,慘痛的經歷和教訓,讓我們的民族,懂得了什么是恥辱。
讀這本書,我得承認,這本書的名字給我帶來的思考和她的內容更多。成長在中國,很容易被“大國的興衰”這樣的題目所吸引。因為我們正處于偉大的變革和深刻的焦慮之中。我們國家處在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最后階段,我們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國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艱苦卓越的努力。
國家的強盛,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業務。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們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認準一個目標,這種巨大的正能量,就會排山倒海,勢不可擋。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 5
簡介:1500年以來世界主導力量的影響力,從區域性到全球性,從單領域到多領域,構成了世界歷史的縮影。
在《大國的興衰》書中,保羅·肯尼迪回顧了五百年以來世界主要大國的興衰更迭,這些大國和他們的國家行為構成了全球化時代以來決定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動力;并且分析了促成這些權力與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賴的發展因素與生存模式,以及偉業所不能擺脫的日落西山為人所替的命運之因。在這個歷程中,新興大國的聚合力隨著越來越緊密發展的世界歷史,更加順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著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來如此。
這種聚合力表現在大國在不斷地優化權力、國家以及世界結構(現代化軍隊、代議制政府、中央銀行、殖民體系……),不斷地擴充自身的影響力,這也是一個大國的標配。簡單來說,這種影響力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五百年來首屈一指的大國,是從地區性的大國到全球性大國的轉化。通過新航路開辟而興起的暴發戶西、葡兩國,他們的影響力從來就沒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說明當時的大國影響力還是區域性的。更加明顯的表現是德國和法國,二者在全球性方面與英國有天壤之差,但他們都是數百年來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雖然德法更執著于歐洲大陸的霸權,是天生的陸權國家,這也表明了單就影響力而言他們只能算地區性的大國。英國顯然是全球性大國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紀中葉后基本為美蘇所瓜分。美蘇的影響力,毫不客氣地說,覆蓋了這個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力大的驚人,這是地區性大國所做不到的。
大國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它處于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他對一個地區的影響是從單一或者說少領域擴展到多領域的過程。地理發現以來的'世界大國,最初通過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從軍事領域或者說單純的征服掠奪影響世界,繼而不再依賴這一野蠻行為,采用相對文明的貿易和政治和關稅來影響世界,大英帝國加速了這一深化過程,他在語言、文化、政體等方面影響了幾乎全世界。二十世紀以來江河日下的英國,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領域內領先世界,所以漸漸被美蘇所取代,兩個超級大國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影響力,大到決定世界戰爭和人類存亡、小到游戲一樣的干涉一國內政,更換一國政權。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學術等諸多領域深刻地決定了許多現代國家的基因。
從英、法、德等國家主導世界到美蘇主導世界,當中一個直觀的表現是,后二者在國土、人口和資源上更有優勢。在全球國家和民族主義泛濫的時代里,前三位所擁有的殖民優勢已然損失殆盡,故而同處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美蘇的本土優勢把他們遠遠地甩在了身后。中國目前在經濟、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硬性指標上優勢明顯(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邁向一個世界性大國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類優良思想成果、學術和科研等層面在世界上有較大的分量,質言之,話語權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國的國家崛起還面臨著另一個重大的挑戰,國家發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國際上的遏制。客觀的說當下中國難以對美國霸權形成有力的挑戰,但美國卻擔心的是中國的潛力和未來。
上一次的世界權力權柄的交接,是在兩個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良好的政府與民間友誼的國家間進行。但中國遠未達到挑戰世界領導權的程度。一個一百零幾年前還存在著絕對君主制,六十多年還沒有統一、三十多年前還十分封閉、至今國家發展尚不均衡的國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遙遠,換言之中國的當下的重心應當是發展而不是自矜和著急于超越。
大國主導歷史風云,這是肯尼迪書中所展現的,也是歷史的畫卷。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大國的興衰》讀書筆記06-16
《大國崛起》讀書筆記(通用19篇)04-14
古印度孔雀王朝興衰史11-29
從網絡大國走向網絡強國作文07-12
寫大國工匠精神的作文(精選20篇)03-28
大國工匠精神作文800字(精選25篇)06-19
大國工匠作文600字(通用25篇)02-04
大國工匠精神作文600字(精選22篇)06-07
淺談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重大策略03-01
大國工匠精神作文2000字(通用5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