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五年級作文12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五年級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1
兒時,端午節算是一個令人高興和愉悅的日子——可以吃上媽媽親手包的粽子。
那個味道令我懷念至今,有糯米的可口粘滑,有蜜棗的甜蜜溫暖,有粽葉的清香彌漫,美美地咬上一口,慢慢地咀嚼,一縷香甜軟糯的感覺在嘴里蔓延開來,心中不禁生發出一種甜甜的味道。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慢慢地,我長大了許多,終于這一年的端午節,我決定為爸爸媽媽包一次粽子——
說干就干,我把糯米放在小盆里泡了一會兒,開始蒸糯米,我把它放到鍋里,蓋上蓋子。心中不免長嘆一聲:古人云,誰說小女子不如老媽,今天我就要創造個奇跡給大家看看。心中正得意,一股糊味飄來,我急忙跑到鍋前,我的天,我親愛的糯米,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嗎?我用鏟子碰了碰那堆黑乎乎的糯米,簡直糟透了,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包了。我把黑色的米放進粽葉里,又放了幾顆蜜棗,再失望地把它們放進了盤子里。
和爸爸媽媽吃著正宗的“黑”粽子,看著精彩的龍舟賽,心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2
端午愈來愈近了,空氣中早已若有若無地散發著淡淡的粽香。那一個個淡青色粽葉扎成的粽子,正熱氣騰騰地隨著那漫起的青煙慢慢飄散,飄過房前,越過屋后,漸漸彌漫了整個大街小巷,亭臺樓宇。聞著那近乎家家戶戶飄出的粽香,忽然間直覺心里暖暖的,隱約間嗅到了家鄉的味道,一樣的清香,一樣的淡柔。
已有好幾年沒吃過老家的粽子了,那股淡淡的粽香卻一直在記憶里溫存著,難以忘懷。在家的我每逢端午時節,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粽子,看著那一扎扎的粽子放進鍋中,不多久溢出的香味總能使我口水直流。等到粽子出鍋時管不了燙手,拿上一個就吃。那時家家都在忙著做粽子,等到快煮熟時,你一家我一家,廚房里盡是飄出的粽香,隔著老遠就能聞到。
一直以來我是很喜歡端午節的,尤是在家的日子,兒時的自己認為那是屬于我們的節日,總覺得那時的歡笑比往日要多些。看著 大人們紛紛把準備好的菖蒲、艾草、葛藤掛在自家門前,感覺很是好看,青青的、綠綠的,一派祥和,悄悄地溫暖著心房。當時的我雖不怎么明白,倒也看的賞心悅目,直到后來一次問過父母才知道,這是象征著四季如春,溫馨、淡然的意思。
端午那天我同村里其他孩童一樣,高高興的奔跑在村頭村尾,房屋小巷,一個個眉心染上一點紅,胸前掛著一個紅紅的雞蛋。誰家在放炮仗一聽便知,而后都紛紛朝他家去了,只為在那剛燃過炮仗的碎屑里尋找零碎的鞭炮,偶爾大人們看見小孩來了便會從自家拿出染紅的雞蛋,分發給我們。那時的我總會開心的笑著謝過他們,然后揣著雞蛋隨同孩童們趕往下一個“地點”。
兒時端午那天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天就落下了幕布,在外玩耍的孩童都紛紛各自回家去了。當我回到家中,站在父母面前細數著今日的“戰果”時,這邊一個口袋掏出來一把糖果,那一個口袋掏出來一個雞蛋,有時還能掏出一把瓜子,那稚嫩的臉上總會溢上滿滿的幸福和那嘴角甜甜的笑意,這時父母都會笑罵著對我說:“你這貪吃鬼”之類的話。
等到夜逐漸深了,父母讓我姐弟倆把爺爺奶奶請來,一家人坐在一起悠閑的吃著一桌豐盛的晚餐,談論著今年莊稼收成如何如何,細說著那些家長里短。飯后的我雖已是吃的飽飽的,可總要吃上一個粽子,一邊吃一邊聽長輩們談論的話語。偶爾央求爺爺給我講故事,爺爺思索片刻,慢慢向我姐弟倆講述了端午節的由來,大致是古時候有個名為屈原的詩人,因國家滅亡后,憂國憂民的他跳江自殺了,而后人們便以粽子來祭奠他,這也就慢慢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時間總是不知不覺間悄悄流過,轉眼間我也慢慢長大了,由開始上學的一周回家一次衍變為一月,到如今在外工作的我已是很少回家了。時光轉瞬,歲月滄滄,沉積了多少往事,漸漸地都已忘了許多事情。幸運的是我還能憶起家鄉端午時的粽香以及那早晚升起的裊裊炊煙。如今又是一年端午臨近時,我會在異鄉遙遙的看著家的方向,祝福在家的父母。風來時,仿佛間我又聞到家鄉的粽香,清清的,淡淡的!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3
早晨,天氣陰沉沉的。幾日來,家里發生了點事情,我一直也沒有走出陰影,時時想起來坐著發呆。走到教室門口,一個孩子看見我"嗖"地鉆進了教室。小家伙又想干什么我心里暗暗地嘀咕著。
走進教室,來了十幾個孩子,都七手八腳放椅子。孩子似乎看出我的變化,都懂事多了。放完椅子,孩子們該值日的值日,該讀書的讀書。漸漸的,教室的`人多了,書聲朗朗。那個早晨看見我鉆進教室的孩子時時用眼瞟著我,好像在偷偷地觀察著我。我裝著沒看見,時而傾聽著悅耳的讀書聲,時而想著自己的心事微微嘆氣。
"老師,老師。"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我一愣正是那個孩子。"老師,端午節快到了,這是我和媽媽昨晚親手包得粽子,給你捎了兩個嘗嘗。"孩子扒在我耳邊輕輕地說到。"啊,啊,謝謝,謝謝。"我恍然接過孩子手中的粽子,一陣濃濃的香味迎面撲來,心里頓時蕩起一股暖流……
是啊,快過端午節了,應該是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愛意濃濃的端午節,我吸了一口氣,心里充滿了希翼。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4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因為在這一天,可以品嘗到美味的粽子,可以獲得短暫的假期,更在于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間接縮影。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已經與國慶節、勞動節等具有了平等的地位,因為端午節的這一天,也成為了國假。每到這一天,學校會給予我們一天的假期。這表明了我國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而慶祝民族節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因自己身處的國家——楚國被秦國所滅,他萬念俱灰,但不愿成為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他以一死表明了自己的赤膽忠心——投汨羅江。當時的士大夫認為死是十分崇高的,以死方能明志。屈原投江之后,楚國人民十分焦急和悲傷,但心中仍留存著一絲希望,就坐船在汨羅江中不斷搜尋屈原。可惜已經太遲了,屈原的靈魂就此要長眠于湍急的汨羅江水之中。人們擔心無知的魚兒會啃食這位悲情的士大夫的肉體,就在江中投下了很多米團,供魚兒們食用。這樣,頑皮的魚兒就會“嘴下留情”了。發展至今,屈原投江的那天被定為“端午節”,當年搜尋屈原的船演變成了“龍舟”,產生了“賽龍舟”這項運動。青色外皮的“粽子”也是基于當年米團的原型。
每到端午節這天,幾乎每家都要吃粽子。一般常見的粽子是三棱錐型的,碧青的蘆葉中包裹著的是雪白的糯米。糯米的口味大相徑庭,有肉餡的、蜜棗餡的,還有顆顆紅豆點綴的。在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蜜棗餡的。因為我覺得帶糯性的食物如果和甜的味道相融合,就會很完美。如今長大了,但對于粽子依然很偏愛。至今,粽子似乎已經發展成了一種飲食文化,各種外形的粽子屢見不鮮,除了常見的三棱錐型的,別出心裁的四棱錐型、長方形的也進入了銷售市場。各種口味的一應俱全,包括水果系列的。迷你型的小粽子,最能吸引小孩子們的眼球了。由此觀之,粽子作為端午節這一節日的代表,其影響已經深入人心了。
對于我們而言,端午節最大的特征非吃粽子莫屬。其實在很多地區,賽龍舟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運動。比賽開始,兩舟在河面競渡。伴隨著船槳的有力舞動,河面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那爭先恐后之勢,實在激動人心。雖然我未曾親眼目睹,但僅從熒幕上就可以一覽參賽者們的風采,便也無憾了。
有些地區在端午這天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沈從文的《邊城》就有對這一情景的描繪。湘西人民在端陽這天喝雄黃酒,婦女孩子,還需蘸著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目的是辟邪,保佑平安。
端午節,是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這一點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無論是美味可口的粽子,振奮人心的賽龍舟大賽,還是辟邪的雄黃酒,都寄托著我們對于這一偉大愛國者的悼念。屈原的亡魂不會孤單,因為有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他祈福。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點,我們應該具備。做到了這些,我們的紀念才會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啊!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5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氣中彌漫這糯米和艾葉的香氣,清香寧神,層層的霧氣掩映著熱鬧的氣息。
猶記幾千年前,那位詩人抱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紛紛劃船尋找,龍舟,粽香在節日里傳承下來。今天的端午是否還似當年那樣,龍舟馳騁,糯米粽香。
是否還記得,那一年手包粽葉,糯米在手中回旋,慢慢的繞成一個又一個喜人的粽子,蒸籠的青煙彌漫,江南小鎮的細雨朦朧,誰手持艾葉,一曲離散,吹盡了斷橋的哀愁,喝盡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黃酒。
說到端午,應該有不少人記得五色線,小小的絲線在手腕腳腕上繞來繞去,繞成一個個五彩的結,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說法也在其中流傳下來,下雨天時拿下來順著河水流走,總少不了雨天的詩意。
我還記得家鄉的端午節必須是要吃粽子的,那芭蕉葉包裹著的糯米,層層的香氣縈繞在鼻翼之間,小心翼翼的剝開粽葉,生怕是破壞了粽子的形狀,糯米的軟糯香氣與粽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無窮回味。
南方的很多地方或許還留有著端午佩香囊的行為,這香囊里有著朱砂,雄黃和香藥,外包絲布不僅樣子玲瓏奪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著祈福安康避邪驅瘟之意,在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極。
手包粽子,手采艾草只有親手才能體會到端午的樂趣。粽香、五色線、艾葉、賽龍舟。這本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如今卻能見的幾個又有誰人能知,連那粽子也都是超市里的各色粽粽子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各色粽子爭奇斗艷,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那種手包粽子的歡樂,民俗在漸漸淡去,哪個才是我們想要的節日。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6
又到了飄滿棕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著我去看劃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十分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著許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里一字排開,劃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著。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此時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是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里。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里扔粽子和雞蛋,我十分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進水里呢?”爸爸說:“此時賽龍舟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他。借劃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粽子等食物喂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7
在家鄉,人們通常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每到端午節那天,家鄉最熱鬧的就就是北大橋了,從端午節頭一天晚上開始到端午節當天晚上十點多都就是人。端午節那天,我們大家都會早早的起床,然后就去北大橋玩,從早上三點多出門到下午五點多才回家。
端午節,給我的印象除了吃就就是玩。吃粽子就是必須的,端午節那幾天,在大街上都就是推著車買粽子的。插艾草,老人們都會去采或者就是買一把艾草,用艾草穿上葫蘆掛在門上,至于為什么,我也不明白。吃雞蛋,也就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這兒看不到賽龍舟的,也就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端午節,我最喜歡買五彩繩系在手脖上,好幾個月都不會拿下來。
不同地方端午節的習俗也就不一樣。端午節就是一個神圣的節日,也就是一個偉大的節日。所有地方的端午節的目的都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最期盼的節日除了春節就就是端午節了。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8
伴著粽香,又來到了我最喜歡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插艾草,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滿心想精忠報國卻被奸臣所害,就投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里,人們知道了,怕江里的魚蝦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便包了很多味道鮮美的粽子扔進江里,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尸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這一天,天空灰蒙蒙的,而我們一家的心情恰好相反,輕如棉的風浮過我的臉頰,舒服極了!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騎著車子去奶奶家過端午節,奶奶還炸了糖包和菜角,一定很好吃。可是在半路中,因前天下雨形成一條條泥路,坑坑洼洼的,使我們的車子很難再往前騎,無奈之下,只好把車子停在正好路過的同學家里,單身前進!我們拖著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走著,鞋上沾滿了泥巴。終于,在重重困難下到了奶奶家,實在把我們給累壞了,我一屁股癱在奶奶家的床上,打開了電視,畫面上正放映著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賽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我頓時倦意全散,拍手叫好,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場面真是如此壯觀!
這時候,奶奶輕輕地走過來,手里給我拿著粽子,糖包和菜角,讓我趁熱吃。我就一邊吃著美味的食物,一邊看著賽龍舟壯觀的畫面,真是兩全其美!家鄉的端午節和外地的習俗一樣,過得紅紅火火!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9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省沁陽市,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吃粽子、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插艾葉來紀念死去的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端午節后細菌多了,粽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粽子花樣繁多:有蜜棗棕、紅豆棕、綠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繩子,剝開粽葉的時候,那粽子里藏著的蜜棗,真讓人口水一落千丈。咸粽子里白白的棕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香極了!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的時候,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夠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的時候,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后,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尸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接著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好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精神的一種欽佩,歌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10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里,人們不僅以龍舟競渡來歡慶,而且有吃粽子的習慣。吃著清香的粽子,人們不禁要問:粽子是怎么包的呢?包粽子大致可分以下五步:
首先是浸米。包粽子要用糯米,米要事先浸泡一下,這一步工作最好放在包粽子的前一天進行。浸泡時,要先把糯米淘干凈,然后倒入容器,假如稍多的水,靜放即可。
再次是拌料。當一切準備就緒,開始包粽子時,拌料的選材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國民族眾多,各地風貌人情、地方口味各不相同,因此拌料方法也數不勝數,無法一一說明。這里,我只講講溫州地區常見的方法。
最簡單的是“白粽”,只有純糯米一樣東西。較簡單的有豆棕,花生粽等,只要把紅豆或蠶豆、花生等東西和在糯米中,以糯米為主即可。較難配的是肉粽,也就是夾肉粽。肉最好是稍咸的,精多肥少。和時,把肉切成小塊,米中倒入少許醬油、味精、放置待用。最復雜的是嘉興的“百寶粽”,它用料很多,如花生仁、松仁、核桃仁、火腿絲、蓮心、棗肉等,這些適量即可,用得最多的是豆沙,豆沙中要多放些糖。包前,要先把前面說的東西包在豆沙中,揉成球狀。
拌料結束接著是包粽。包法也多種多樣,而且隨粽葉不同而不同。就粽子的形狀來說,有夾角粽、小腳粽、秤砣粽、三角粽、八角粽、魔方粽等等。包法不一,各有千秋。包時注意:豆棕里的餡要均勻;肉粽的餡心要在中間,但不宜太大、太多,否則會隔斷糯米。包粽子是一門看來容易、實際卻很難掌握技巧的技藝,得下一番功夫才能學會。
最后一步是煮粽。煮粽時,把粽子都放在高壓鍋中(溫州老店都是放高壓鍋里的),但不同味道要放到不同的鍋中,加上浸沒粽子的水,先用旺火把水燒開,再用文火加熱半小時。煮好后,千萬不能馬上開鍋,而要悶上半天才行,這樣才能熟透。
粽子吃起來清香、味美,殊不知,包粽子還有大學問呢!不論何事,持之以恒才是硬道理啊。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1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說這個節日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地的人們為了不讓河里的魚毀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動手包起了棕子,再把粽子丟進河里讓那些魚來吃粽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粽子比賽……
端午節這天,按照我們那里的習俗就是殺雞、包粽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全家人都早早起來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幫忙包粽子呢,做完后,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此時但是最喜歡吃粽子的,一見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于是,我丟下手邊的粽葉,吃起美味的粽子。這個瘦肉拌小蔥餡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著,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粽子了。
“嘻嘻……”大家都捂著嘴巴笑了起來,我不知所措地難為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為什么都要在偷笑我呢?最后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是。”說著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果紙巾上全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最后把粽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著,嘴里還在嘰哩咕嚕地說一大堆話,說完以后便燒起了紙錢,然后回家吃粽子去了。
這一天,我過得十分開心,因為既有美味棕子吃,還能夠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包棕子的來源。
端午節五年級作文12
又到一年端午時,當然少不了端午的一些傳統習俗。這次,我將帶領大家重溫端午節。
上午一起來,奶奶就叫我一起去包粽子,端午節少了粽子怎么行呢?我帶著極大的興趣跑到廚房。這時,奶奶正在包粽子,我看著她先把粽子葉卷成圓錐狀,把糯米和紅棗放進去,把多出來的粽葉成螺旋狀卷好,最后一點點地卷起來對折,最后用繩子捆住,一個完美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粽子這么簡單,我也忍不住試一下了。第一步還挺順利的,到裝餡的時候,我裝了一點點,正當我準備下一步時,奶奶頓時叫住了,說:“粽子餡要裝得溢出來,要不然粽子包好后餡在粽子里就顯得一點點,就不好看了。”我照著奶奶說的話做,果然,一個完美的粽子就出爐了,放到鍋里蒸一個,味道棒極了。原來包粽子還有這么多的講究啊!
中午吃完粽子,和媽媽一起去買艾草,聽說艾草掛在門前能驅蚊、辟邪,于是我和媽媽一起買艾草。一路上都是賣艾草的,可是大都賣完了,找了半天,才發現僅有一家在賣。買回家,把艾草掛在門口,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晚上,又一次聚餐,大人們喝雄黃酒,喝雄黃酒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說了這么多習俗,我們來了解下端午節的來歷吧!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在過端午節,吃粽子,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這個短暫而有意義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屈原沒死,他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