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作文
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了,太陽已經運行到了黃經30°的位置。走在陽光下,低頭看一看,會發現身后的影子已經變短了很多。不過,這節氣有陽光的日子不算多,溫暖潮濕中,雨生百谷,再走到田野中看看,一片綠意盎然。
彷如變魔術般,無數顆種子變成小苗,由泥土中鉆出了。
彎下腰,蹲下身,輕撫一片綠葉,思緒開始發酵...
種子如何就能變成小苗呢?
世界上所有生物體存在的目的,不外乎生存與繁衍。許多植物也都是這樣。它們會盡力讓自己好好地存活著,然后再用心地開出各色花朵,結出各色種子。
小小一粒種子,新生命的發端,結構好精巧,內容好充足。形成之初,便已裝備齊全:有種皮------ 那是結實耐用的包袱皮;有胚------ 胚芽、胚軸、子葉和胚根,那是它從小到大一生變化的整套藍本;有的還有胚乳------ 富含淀粉或脂肪,那是啟動這藍本的最初的能源;更還有種種適于傳播或抵抗不良條件的結構------ 那還是為新生命的萌發做出的各種努力。
是不是想到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原來母性是一種天賦秉性,不獨在動物身上有所表現啊,連植物也如此。種子在還未離開母體之時,便已受到了百般呵護,“臨行密密縫”,小小行囊便是這般豐盛,那其中,寄托的是物種延續的殷殷厚望。
但植物終究不比動物或其他生物,種子發育得再好,一旦離開母體,卻又只能隨遇而安---出生環境的優厚或嚴苛,無可選擇,存活的機會大打折扣了。于是,許多植物便以數量取勝,大量繁育出種子,用眾多備份,來保證物種千秋萬世的延續。
春天繁花似錦,秋天五谷豐登,有誰計算過,該有多少種子誕生?
只是,我們這個世界,空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無可能容下無限生物,于是,注定的,能夠善始善終,發芽生根長大成材的,只會是少數。而那些精心設計的眾多藍本,都會在尚未付諸實施便毀之于無形。可惜了,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幸,那些無機會到世上走一遭的眾多種子,卻有機會進入食物鏈,種子中的豐厚營養,無為己用,卻成它利,它為人類或其它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優質的食糧。凡事有弊有利,自然界于冥冥之中總會固守此規則。
而種子的利用還催生了人類的農耕社會,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這其中,亞州東部的華夏大地,瀕臨太平洋西岸,季風氣候,土質肥沃,恰好適宜耕種,從而也就誕生了以農耕為生的我華夏民族。
農耕社會特別倚重的便是谷物,這是一種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其易種植,產量高,易存儲,為人們提供熱能和其他營養,保證了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地向前發展。
也正是對谷物的重視,我們的祖先便制定了二十四節氣這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看出來了嗎?谷雨,接下來還有小滿、芒種,這都是與谷物種植相關的節氣。
悠悠歲月,年年春風至,細雨蒙蒙中,綠遍天涯的萬物中,最矚目的還是茵茵百谷,最期盼的,還是秋后倉滿囤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