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歡迎大家分享。
作家李國文說得好:“在古代,中國的詩壇之所以人才輩出,佳作層出不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詩人在面臨個人偉大抱負與封建黑暗官場現實的矛盾時,良知往往使他們站在了大多數人一邊”。的確,詩人的這種“回歸大眾”的舉動,為中國的詩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與精神。而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確抉擇的偉大詩人們,不知不覺中將他們的“憫農”情懷提升到了“人文傳統”的高度。他們帶來的精神財富,我們至今還受用無窮。
“憫農”,通俗地說,就是關愛、同情那些在封建勢力壓迫下過著貧苦生活的勞動人民。而它的內涵,早已通過凝練優美的詩句烙在了我們的思維意識中了。在中國,想必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稍長,我們又學會了白居易的《觀刈麥》。至今,詩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中國的詩人還特別擅長運用各種表現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寫的獨臥殘陽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獻一生、勞動一生的貧苦勞動人民。聰明的作者借這個典型形象,將自己的“憫農”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讀者在讀到這首詩時,往往會被詩中流露出的作者對百姓的贊美和同情所深深打動。可以說,詩歌在對“憫農”情懷的傳承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憫農”在另一方面,大膽地控訴了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群眾覺醒,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詩人利用詩歌精巧簡煉、對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點,用樸素的語言為當時的人們揭露著黑暗不公的社會現實。這樣的詩句太多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他人做嫁衣裳”……。這些詩句我們耳熟能詳,有些甚至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很多學者都指出,中國古代詩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精煉而易于傳誦。這些“憫農”詩在傳誦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其思想內涵傳播給普通民眾,從而激發他們的斗爭熱情和抗爭精神。這是非常可貴的。
“憫農”只是中國古典詩歌所體現出來的人文傳統之一。即使在現代化腳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憫農”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相信我們在吟誦著“鋤禾日當午”時,心里也一定會涌動著關愛勞動人民的情懷,并真誠希望他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相關文章:
輕叩詩歌的大門抒情作文04-10
中國傳統節日傳統作文12-21
中國古老傳統作文11-24
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彩作文12-13
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選作文08-08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07-14
中國的傳統文化——春節(精選)12-26
中國的傳統文化春節作文12-20
【薦】中國的傳統節日作文12-01
中國的傳統節日作文【精】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