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精選」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其他文明都曾經中斷過,唯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這說明中華文化在延續力上有自己的優勢。本文是有關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僅供參考!
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這朗朗上口的經典詩文《弟子規》一直被我們全市的中小學生誦在口里,記在心間。在一遍遍誦讀中我們潛移默化地知禮儀、懂道理、親師友、孝父母、愛讀書、講誠信……《弟子規》就像陽光溫暖著我們因被愛得太多而日漸冷漠的心靈;《弟子規》就像燈塔指引著我們被電視、網絡迷惑了的寶貴的理想;《弟子規》就像甘泉滋潤著我們小樹一樣飛快成長的身心。我們在每一段,每一句中汲取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就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方面------誦經典《弟子規》 做守信好少年。
《弟子規》“信”這一章前兩句就是“凡出言 信為先”,提到守信古人的故事中就有許多讓我們深受啟發的。其中《曾子殺豬》的故事最為典型。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么,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么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后就不會聽我們 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后世傳頌。
古人一諾千金,言而有信為我們做了榜樣,而現代的人也因為同樣誠實守信告訴我們投機取巧的后果。一個士兵,非常不善于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后,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后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后,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么重要。
兩個小故事,一個大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生活和學習中要遵守時間,與同學朋友交往時要真誠友愛,答應父母老師的事要努力做到,對待自己也要實事求是。墨子說過“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我們言而有信才能取得學業的進步和未來的成功。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和我一起時時誦讀《弟子規》,事事踐行《弟子規》,爭做新時代的守信好少年。
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2
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知識有不同的體系,至少可以分為科學知識體系和人文知識體系,這也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別所在科學強調精確,是一種線形思維,具有普遍適用性。而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注重整體的關聯、動態的平衡、經驗的實效,很多是隨機性的而不是那么確定,思維是曲線性,邏輯是相對模糊的。這兩種思維方式對人都非常需要。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強調天人合一,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我們應該樹立文化主體意識,對傳統文化認同、尊重、自信,再來繼承發展。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尋根
現在關于傳統文化的話題大家都很關注,探討這樣的題目也是時代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國家經過一百多年跟西方列強抗爭的過程,在政治經濟上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落實到文化上的問題,開始反思怎么樣繼續走下去。這一百多年我們都處于救亡圖存的環境下,拋棄了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現在是繼續沿著西化的道路走,還是返回自己的文化傳統上來?這不只是我們國家面臨的問題,而是普遍的現象,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過程都要思考這個問題。當時對文化傳統的批判,是有歷史時代的合理性的,但同時也造成了傳統的斷裂。對于我們的傳統越來越多人會感到陌生了,甚至讀不懂它了。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把西方的文化看成進步的,把自己傳統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文化,把中西文化放在時代差異的基點上來進行比較。一個是近代的、工業的文明,一個是農業的文明。兩個不同文明時代的文化,大家都比較注重文化時代性的差異。走向現代,拋棄自己的傳統,向工業文明學習,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其實文化一旦形成以后,無論是在農業文明還是工業文明,都具有一種超越時代的性質,并不是說農業時代時期產生的文明只適用于農業時代。
除了時代性的差異之外,文化還有類型上的差異,不是誰代替誰,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經濟全球化,那文化是不是也要全球化?特別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文化越來越趨同化,尤其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不是以年月日算,而是分分秒秒地算。信息的快速傳播,也使得文化之間的影響越來越快。對文化問題的討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間創造的,文化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應該是單一的。所以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來了,經濟的全球化并不要求文化的全球化,相反,文化應該保持它的多元性,盡量保護各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創造的文化。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出現了文化的尋根意識。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意義。現在聯合國組織探討怎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而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二戰后就開始了。由于強勢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在迅速地消失,也就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關于締結這個公約,醞釀了十多年,一直到2001年,才第一次確定公布第一批保護名錄,中國有一項被列入,就是昆曲。2003年公布第二批名單,中國的古琴被列入其中。2005年中國有一項半,一項是新疆的木卡姆,還有半項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共同申請的蒙古長調。
文化有多樣性,不能用單一的來代替。我們并不是盲目地去搞復古,而是要反思自己歷史文化的特性,這種特性對于世界文化有什么意義。現在有一種趨同的思維模式,好像什么都要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可取。知識體系可以有多種,不是單一的。現代化最突出的就是科技化,什么都要放到科學的標準里加以檢驗衡量。中國近代對傳統的批判也是在科學的概念下進行的,新文化運動舉起兩面大旗:科學與民主。所以一切都拿這兩個標準來衡量。凡是不符合科學的、民主的就要淘汰。問題是,人類知識體系中除了科學知識體系外,就沒有其它的了嗎?我們的傳統究竟以什么為特色?我認為不同的文化因為類型的不同,有各自的特色,沒有優劣可講,不能做價值判斷,這個好那個壞。
中國文化重視人事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像西方那樣以科學知識體系為主,而是以人文知識體系為主的文化。近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也可以說是一位政治家,他參加過辛亥革命,也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他曾經對中西方哲學作過一個比較,他說:西方哲學是從物質發生的,比如古代希臘、印度的哲學,認為地火水風為萬物的根源,注重物質,很精細,講究精確。中國哲學是從人事發生的,老子孔子都很注重人事,而人事是變幻不定的,所以中國哲學有應變的長處,短處就是不怎么確切。章太炎的敘述是比較簡略的,也很平常,但他確實指出了中西哲學差別的根源所在。西方哲學從靜態物質發生,他們的思維方式就以注重靜態分析為主,注重的是部分和細節,習慣分別計較,物是物,心是心,分析物可以與心無關。注重理論的框架,邏輯的推論,體系的結構,追求語言的精確清晰,求其言中之意。中國哲學則從動態的人事發生,所以觀察方法也是注重動態方式為主,注意整體和全局,習慣關聯的思考,心物不能分開,分析物的時候不能離開心。注重實踐的經驗,具體的運作,應變適用,追求語言的文采簡明,求其言外之意。這些都是因為文化根源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而這些特點應該是并存,相互補充的,并不是一個替代一個。這就形成了兩個大的知識體系。從西方發展出來龐大的科學知識體系,不僅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中國文化則形成龐大的人文知識體系,它就是缺乏具體的技能工具,只是講一個整體籠統的。這兩種知識體系今天我們都需要。我們生活中間不僅面對物質,還面對著人事,而人事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變幻不定的,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維方式。上世紀曾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東西方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在反思,這兩次世界大戰為什么會發生,跟西方的文化是否有一定的關系?很多思想家都感覺到了,在西方近代發展以來,片面注重對物的追求。所以許多思想家開始提倡一種人文的精神,不約而同地講,要發揚一種新的人文主義,資源要到東方,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
我們要發揚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在天地萬物當中,注重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能動性,人不要淪為外在世界的奴隸。我們面對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中國人講“天生地養”,人在天和地中間,人應該保持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西方文化其實也在討論天地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有多重含義。天是萬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的狀態是一種氣,陰陽之氣,“陰陽合氣,萬物自生”。天生長萬物,物有各種分類,禽類、獸類、人類,人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部落。往上推,祖先也是天,天是萬物的父母,祖先是每個類的父母。天也有神的含義,就是生養之神。所以要祭天祭祖,拜祭生命的來源。祖先對于個人來講,不是要絕對聽命于天。到西周的時候就形成了基本價值觀念,“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皇天不是看你是不是我的子女,就保佑、照顧你,而是要看你是不是有品德。由此可以看到,主動性掌握在自己手上,人跟天的關系是決定于人自己。春秋左傳里有一個說法,神聰明正直,但依人而行。所以西周時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人不是盲目地聽從于天,相反自身品德的提升是取得神保佑的決定因素。這樣人就有了主動性。西方古希臘羅馬也有人的主動性力量,到了中世紀以后,就有了至高無上、絕對唯一的上帝,每人都要聽命于上帝,這跟中國文化特點迥然不同。先秦時期也產生過這樣的斗爭。中國的思想家墨子,現在說他是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強調天決定一切。如果墨子的思想占了一個主導地位的話,中國也會走上西方的進程。然而中國是以儒家為代表,強調人主體性的思潮占據了主導地位。人把自我修養、品德提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天的意志。和西方相比的話,中國缺少基督教那種對神的絕對敬畏,所以常常講中國人宗教觀念比較淡漠,因為中國沒有至高無上的神,神是無所不在的,家里就有不少的神,門有門神,灶有灶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
西方文化曾受中國文化影響
西方由中世紀走向近代,就是要沖破這種基督宗教的獨斷論,顯示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他們首先到古希臘羅馬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價值的思想資源,所以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以后又發生了啟蒙運動,啟發人的理性自覺。在這些過程中,曾受到東方文化尤其中國文化的影響。16世紀的時候,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有一批傳教士到東方發展,到中國的有一大批,最有名的是利瑪竇、南懷仁,這兩位是最后死在北京的,他們的墓現在北京市委黨校的院子里。他們到中國以后,發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當時是宋明理學占統治地位,講天理,以世俗的道德來治理國家,和西方以上帝的意志來治理國家是不一樣的。在當時歐洲的社會環境下,這是要被排斥的。從《圣經》里可以看到,有很多批評理性的東西。中世紀對于理性極端排斥,很多科學家被判刑,被火燒死。而中國理學的統治穩定地發展了幾千年,這種情況被傳到了歐洲。當時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像伏爾泰,他們看到中國的文化,發現用人理性的自我約束同樣可以使國家穩定發展,他們就批評歐洲,說在東方有這樣一個理性的樂園,反對宗教獨斷論。西方中世紀可以說是神本主義,所以要用人本主義來破除。二戰后的反思,人和地的關系。天生地養,地上有很多物產來養育人,地是物質財富。從天(在西方就是上帝)的獨斷論被擺脫之后,人們的理性得到充分發展,推動科學的'發展,人有強大的力量改造自然,可以向地索取一切,與此同時,人又開始異化為地的奴隸。一戰的時候已經有人呼喊,人已經淪為機器的奴隸,現代工業文明發展起來以后,工廠都是機器生產,人坐在機器旁邊,一天到晚就一個動作。隨之蓬勃發展起來一種拜金主義。中國強調人的主動性,見利思義,對利要有一定的約束。在先秦戰國末期,荀子曾提到古訓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的說法。君子要支配物,而小人是被物支配的。在物面前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遏制人對物的無限追求,強調人不能縱欲,當然也不主張禁欲,而是講節欲、導欲、養欲。在西方,當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控制自然以后,就拼命向自然攫取,結果人異化為物的奴隸。以人為本,就是要做人自己,不要做神、物的奴隸。把中國以人為本的精神充分發揚起來,對于世界來講都是有意義的。
科學和人文的動態平衡
現在思想上出現了盲點,好像一切都要唯科學,否定人文。剛才我講了,知識體系不是單一的,至少可以分為科學和人文兩大知識體系。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科學強調的精確,是一種線形思維,具有普遍適用性。人文注重整體的關聯,動態的平衡,很多是隨機性的而不是那么確定,思維是曲線性,邏輯是相對模糊的。這兩種思維方式對人都非常需要。從近代以來,當西方近代科學知識體系建立起來以后,對人類是很大的貢獻,在很長時間里,研究人文的問題時也借用了科學的這套方法,在一段時間的局部問題里可以深化,但在整體上反而不清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學、相對論等現代科學出現以后,發現原來的科學思維方式也有局限性,科學真理也是相對的,許多的結論是在一定的范圍內適用的。于是科學也開始借用人文的思維方式,例如模糊性、非線性、隨機性等,都融入到現代科學里,兩種思維方式得以互補。很多人對科學的認識也基本上停留在實證科學層面上,而沒有看到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普里高津,為他的著作《從混沌到有序》的中譯本里寫了一個序,序文講:“中國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術實踐,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的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的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可以看到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大量借用人文知識體系的方法論,如果我們把自己人文學科的特點認真發揚起來,是對世界莫大的貢獻。
具體例子來講就是中醫。中國最有希望在世界上領先的就是中醫。可是中醫走了一條自我解構的路,把中醫原來具有人文特色的思維方式,統統給“科學”化掉了,結果弄得不中不西。中醫的傳統可以說幾乎是斷絕了。到任何一個專業的中醫院,比如北京全國性的中醫醫院里面,所有的診斷全是西化的,都依靠儀器,因為要標準,要指標化。而人文的思維方法是不求刻板指標的。傳統中醫講望、聞、問、切,特別切脈是診斷最重要的手段,現在有幾個中醫會用呢?拿定量定性的標準化去要求中醫,就是拿科學知識的體系去否定人文知識體系。中醫本身具有的優勢就沒有了。如果能充分地把中醫里人文特色的東西發揚起來,和西醫互補的話,中國在這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中醫不是單純的疾病學,而是綜合人文的文化體系,結合了哲學、宗教、藝術、養生、診病等在一起的知識體系,怎么能簡單地放在疾病醫學的框架里呢?中醫,中國這么多人口,幾千年來就依靠它,一句不科學就把它否定,這是對的嗎?
人文精神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中還包含著更深層的意義,人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離開整體,人應該不斷向天學習,順從天地的發展,而不是讓天地來順從人的意愿。西周打敗了殷紂王以后,總結夏商為什么會滅亡,君主有道義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誰也不會保佑。大禹治水,為百姓帶來福祉,舜順從民意,把帝位傳給他,后來建立了夏朝。夏的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領袖成湯帶領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紂,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王帶領百姓起來推翻紂王的統治。紂王是一個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記》里記載,武王的部隊已經打到殷紂王的城墻下了,他居然還說:“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爺給的,周人能把我怎么樣?結果武王的部隊攻進來,紂王被流放,后來自殺了。西周就總結出來“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每個人來說一樣,只有修好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用“以史為鑒”總結出來的。中國人還有一個說法是:“以天為則”,處處要效仿天,道家的思想最突出,“道法自然”。儒家也是,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天人合一,就是人道和天道和合一,人道要以天道為準則。圣人要向天學習,自然無為。不是控制改造自然,而是順其自然。現在講和諧,道家思想在全世界都得到關注,去年中國開了一個世界道德經論壇,全世界有好幾千人來參加。道家在中國產生,但研究的重心不在中國,在歐洲、美國、日本都有研究中心,而中國卻沒有研究道家思想的中心。儒家是用道德的語言來表達,就是“誠”。《中庸》里講得很清楚,“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孟子》里也有這句話:“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因為如此,“誠”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質,也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民無信不立,社會個人也要講誠。為什么說“誠”是天道呢?在《周易》里有一個觀卦,在其彖辭中說:“觀天之神道,則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天下服矣”。過去對這句話的理解往往有偏差,認為神道設教就是抬出一個神來教化百姓。其實這里的“神道”,是指天地陰陽剛柔變化之道。《周易》“系詞”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也說過:“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即陰陽二氣的本能。中國神的概念也是很復雜的,變化就是神。人要適應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一方面強調人的主動性,一方面又不讓人凌駕于神和物上。究竟是讓人去適應天地,還是讓天地適應人?我們看過去無論是西方科學、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強調人不僅要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這是我們的口號。但是再這樣改造下去,人自己就要被改造掉了。人應該怎么樣去適應,我想是按照規律幫助推動自然的發展。
我很想講講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一提到無為,大家就會想到無所作為。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是長期以來的誤解。漢初的社會提倡黃老之學,就是道家的政治學說,核心理念是無為而治。具體怎么做呢?在《淮南子修務訓》,里面有句話大家要記住:“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個人的意志不能進入到公共的發展規律上去。做事情既要根據自身的規律,還要看條件合適不合適。后兩句話不能分開,“資”就是依靠的條件,光循理,如果條件不成熟也做不成,結果好心做壞事。道家的無為思想不是消極的,而是很高的智慧,是很寶貴的文化資源,西方人也很看重這個東西,美國有個貝爾實驗室,他們的訓條就是“無為而治”。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對天的尊重,并不是聽天由命,而是積極地推自然之勢,又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進入。《道德經》各種語言版本的翻譯,是僅次于《圣經》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當今迫切需要的一種精神。
世界上拋棄傳統文化最多的是中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的傳統怎么看。現在提倡向西方學習,向先進優秀學習是沒有錯,但我們有一點沒有學,西方對他們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尊重、自信,我們沒有學到。大概世界上對自己傳統文化拋棄得最多的就是中國了。美國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他對自己的傳統也是信心十足,尊重、認同。我們周邊的國家也是如此。當然,我們的傳統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超過西方。但我們人文的思維方式,在世界上是最豐富的。我們要樹立起文化主體意識。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思想界學術界掀起全盤西化的思潮。有人甚至講只有全盤西化才能有出路,不光是文化,全盤就包括衣食住行統統都要西化。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思潮,維護本土文化。30年代有十位教授聯合提出了一個“建立本位文化”的宣言,其中開頭第一句話就說:“當今在文化領域里已經看不到中國了。”我以前覺得在30年代講這個話未免太夸大了,可是今天這句話可能有點適用了。我說的話是中國話,吃的也大部分是中國的東西,但很多人越來越讀不懂我們的傳統。我不是擔心傳統的文獻文物沒有了,有的是,文物也多得是。問題是我們能否讀懂它呢?我們的思維方式都已經改變了。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就依靠教育。然而現在在教育領域里有多少中國文化?上世紀末,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對于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當時我提出兩點期盼,一點是到了21世紀在中西文化比例上能不能有變化,至少分量要平等,再理想一點中國文化分量更大一點。第二點是能不能把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比例調整一下,至少同等。21世紀8年過去了,我的期盼看不到什么苗頭。我現在還是有這個希望。去年我曾經給科學院的一個集子寫了一句話:“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強國之器。”沒有科技國家是不會強大起來,但沒有人文,這個“人”成不了的話,科技再強也是沒用。我是希望不要把本和用、道和器搞顛倒,本末不要倒置。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現在都是教給大家具體的知識技能,這是末不是本。其實教育的目的很簡單,就兩條,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教人怎么做事做學問。教育要傳授的是“做人之道”,“為學之方”,所有的知識技能都要服從于這個。如果教育背離這個根本理念,國家再發達,這個社會也不會安寧,人也不會過得幸福。
樹立文化主體意識,首先是要對傳統文化有認同、尊重、信心,然后再來繼承、發展。缺少認同,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愛國的基礎就是對文化、歷史的認同,文化是歷史的載體,忘掉歷史,不認同自己的文化,愛國只是一句空話。中國近代思想家龔自珍研究春秋戰國的歷史,看到小國經常被大國消滅的現象,他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你想消滅一個國家,首先滅掉它的歷史,人都忘掉歷史了,不認同自己的文化了,那這個國家還存在嗎?
中國歷史上是把文化認同放在第一位的,不像現代西方國家以民族認同為主。中國之所以能多民族和睦相處,就是基于文化的認同,而不是單純的民族認同。否則56個民族就要變成56個國家了。有時候我講到我們的文化有這樣那樣的優點,有人就提出問題了,你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這么多優點,那為什么我們近代會落到那種地步呀?我說你對自己的文化有沒有信心?你是尊重還是拋棄?只需看我們的歷史,其實野蠻戰勝文明是歷史的常事,但文明最后征服野蠻也是歷史的規律,落后的民族入主中原,最后都被文化征服了。長遠來看,人類總要從野蠻走向文明,不會倒退回去。我們各民族幾千年努力創造積累起來的文化,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文化有多樣性,知識有不同的體系。我們要發揮自己的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義。我今天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3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主題是:傳承文化,誦讀經典。
同學們,你們是否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感受過李白的豪放;你門是否從“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中讀出了白居易的執著;你們又是否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張若虛對人生的探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可以加深我們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接受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常言道:“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精美的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讀的時間,本著“用心誦,慢慢讀,字字清”的原則,大聲地朗誦經典,讓自己在朗朗書聲中積累經典名言,陶冶情操。同時,大家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平時在閱讀時遇到的名言經典,可以及時地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有時間就可以拿出來認真地誦讀,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也可以為我們寫作文提供積累豐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于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經過一階段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能悶在肚里,或“紙上空談”,誦讀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 “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其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升華自己的思想。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用最昂揚的激情書寫青春,用最執著的信念成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相關文章:
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言02-27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7-12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04-11
弘揚傳統文化話題作文通用03-14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精選20篇)07-05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精選33篇)10-09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文06-2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02-04
高中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05-24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通用31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