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合集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傳統作文 篇1
春節在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開了帷幕,隨著日子的一天天推進,過年的氛圍也也越來越濃。進入二十幾號,人們已經開始收拾房子、購置年貨了。在這種熱鬧的氣氛中,讓我們成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個獨具風味的瞬間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連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這種過年的順口溜我們這兒的小朋友都會說,也正體現了我們這兒年前的風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的祭灶王爺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擺上灶糖供奉灶王爺,相傳是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以求得來年的興旺和富裕。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這天一大早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漿糊、貼對聯,使整個家內外一新,紅紅火火,還要把“福”字到著貼,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們就忙著購置年貨,而且年貨中一定要有魚,寓示著“年年有余”。
轉眼間到了除夕。除夕夜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它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曾關,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到了晚上零點,大家都會拿著煙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歡慶新年的到來,在一片爆竹聲中給沒能歸來的親人打電話問候。這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只要在這天晚上開開心心,來年就一定能事事順心。
“初一初二磕頭兒”,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裝齊發,去走親戚串門兒,給各位長輩們拜年。當然,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因為有壓歲錢啊!大家聚在一塊兒,叨叨家常,說說知心話,別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則是“閨女們回娘家”的時候。這一天是母親們最開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兒回娘家,即使再遠,女兒們在定會趕回老家,與父母團聚。
“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不用說這幾天出門游玩的時刻。一家人一起出門,逛逛廟會,玩玩游戲,一家子在一起真是“樂亦無窮”啊!
這樣濃的年味兒大約要持續到元宵節,過了正月十六,過年的氛圍將會慢慢黯淡下來,人們就會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學習中。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幾天里,人們一年的收獲會有一個總結,新年的理想也會重新樹立。人們會在每年的春節中,有更好的收獲,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層樓!
優秀傳統作文 篇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皓月當空,這是一個浪漫的節日,這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與家人團圓,一起吃月餅、飲花茶、賞秋月。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千絲萬縷的憂愁,似乎被抹去了。
今年中秋節,爸爸帶回來我們愛吃的蛋黃月餅。晚上,媽媽把露臺精心布置了一番,我們一家四口去露臺上吃月餅飲茶賞月。我出神地盯著月亮問:“爸爸,你說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嗎?他們在月亮上干什么呢?”弟弟奶聲奶氣地搶答:“嫦娥和玉兔他們在月亮上蹦蹦跳跳呀!”看著他認真可愛的模樣,我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吃下去的月餅感覺更甜了。
媽媽提議道:“古人怎么過中秋節的,可以從他們留下的千古詩篇中了解。你不是讀了很多唐詩宋詞嗎?”我立即接口:“那我們一起背背關于中秋節的古詩吧,看誰背得多!”爸爸媽媽都同意了。
我最先想到的當然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輪到爸爸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吟了一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媽媽則背了一首李商隱的《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到我了,望著那明亮而又大又圓的月亮我思索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爸爸讀到這里,我瞥了一眼旁邊天真可愛的弟弟,想象著小時候的李白看著月亮的神情,是不是和弟弟現在一模一樣啊!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此時此刻,我望著寂靜的夜空,千頭萬緒,涌上我的心。這小小的月亮曾經托付著多少游子的心啊!淡淡的月光中,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中秋,蘇軾賞月吟詩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是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我們也該像蘇前輩一樣樂觀豁達地去面對。我又咬了一口月餅,一股甜甜的滋味舒展了我的眉頭。
我愛中秋節,我愛中秋美食,更愛中秋文化。當然我最愛的,是這中秋的月亮——美麗、明亮又團圓的中秋之月。
優秀傳統作文 篇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棋書畫,還有民俗節日等等都是我們的,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xx個成語圍成五個環。
象征著20xx北京奧運的五環, 一環是天下第一、一脈相承、承前啟后、后繼有人意有未勁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一家、家見戶說、說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云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
我想這就是中華的魅力吧, 。
優秀傳統作文 篇4
今天下午最后一節課,老師讓我們講講中國美食,民族風情等文化傳統。
第一組開始表演了,非常精彩。他們的節目是唱歌和圖片欣賞,那歌聲好動聽,好美妙!
第二組為大家帶來的是圖片欣賞和資料介紹。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們的剪紙表演,從阮冰怡和崔欽堯手中剪出的蝴蝶,像真的一樣活潑可愛。
輪到我們這一組了,我很緊張,恐怕會漏字或說錯。我悄悄的鼓勵自己,靜下心來,認真的講了一遍,沒想到一字不差。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聽得都很認真。我講完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高興的真想跳起來。
后面的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同學們看的是不亦樂乎!
走進經典,走進傳統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的悠久歷史。
優秀傳統作文 篇5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配戴香囊,我家當然也不列外。粽子的品種有很多。按肉餡分:有咸的、有甜的……按形狀分:有三角粽、有狗頭粽……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包粽子了。只見奶奶把粽葉卷成三角圓柱形的,下面不讓它有空隙,放入一半的糯米,再放上肉餡,最后放進一點兒糯米,把粽葉蓋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見奶奶包得這么簡單,自己也想包,便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說:“奧麗,不是奶奶不給你包,而是你不會包,等你長大了,再給你包好嗎?”“不嘛,我就要現在包!”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只好讓我先去洗洗手,拿一個最小的粽葉給我。我想:哼,奶奶真偏心,自己拿這么大的,給我的這么小。我不滿意的接過這個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先把粽葉卷成三角圓柱形,不讓下面有一點空隙。然后放入一小把糯米,正準備放肉餡時,卻發現米不知道從哪里全部漏出來了。我疑惑的看著奶奶,奶奶卻在一旁看著我的小臉笑彎了腰。奶奶走過來,將我手中的小粽葉重新卷成三角圓柱形,:“來奧麗,拿好了啊,我放米了,不能再讓米漏下來了啊!”
奶奶笑呵呵的對我說。我雙手拿著粽葉,緊張極了。“手放松,上面放松,下面捏緊”奶奶一邊放糯米,一邊對我說。在奶奶的幫助下,粽子包好了。粽子放進鍋里,開始煮了,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把我吸引了過去。當粽子出鍋時,我馬上去拿了幾個。當吃到自己包的時,我的心里甜甜的。晚上,媽媽送我了一個香囊,它散分著清香。我掛在胸前,人人都說好看呢!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習俗也十分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多做端午節的活動,體會體會它的快樂。名師點評:文章講述了小作者跟奶奶學包粽子的事情,讓讀者見識了包粽子的全過程。這篇文章的條理很清楚,先介紹故事的起因,接著介紹粽子的品種,然后再介紹包的過程和品嘗的過程。文章選材來自生活,展現了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文章如果沒有筆誤就很不錯了。“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中的“能牙利齒”是“伶牙俐齒”,這個成語用得也不太恰當,建議改為“軟磨硬泡”。
“它散分著清香”中的“分”改為“發”。
優秀傳統作文 篇6
親愛的少先隊員們,20xx年寒假即將到來,你們期待嗎?寒假期間,節慶、民俗等傳統文化活動集中,讓我們通過親身實踐,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系列活動,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請把活動體會或收獲以照片、視頻、繪畫、文章、故事等形式記錄下來,完成活動記錄表,還可以以小隊為單位進行活動,編寫小隊活動記錄冊,新學期開學后就可以與大家分享啦。陽光少年們,行動起來吧!
活動一:參加一項傳統民俗活動。
在春節、元宵節期間,積極參加寫春聯、剪紙、畫年畫、猜燈謎、唱傳統民謠、逛廟會、學習民間藝術、學唱戲曲等各種健康有益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感受節日喜慶,通過詢問長輩等方式,學習了解慈溪人過節的傳統和風俗習慣。未來網紅領巾集結號和未來網中國少年國學院,將在近期推出寫春聯、猜燈謎、秀一張全家福等一系列線上活動,我們要積極上網參加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活動二:參觀當地一處歷史名勝。
寒假期間,在保障安全、遠離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在父母的帶領下或小隊成員結伴尋訪、參觀一處能反映慈溪歷史、體現慈溪文化特色的風景名勝、歷史遺跡、文化公園等,了解我們家鄉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最后請你把搜集到的文字、照片等整合起來,介紹給家長或同伴聽。
活動三:學講一個傳統故事。
在寒假期間,讓我們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圖書篇章,學講一個如“精忠報國”“聞雞起舞”“一諾千金”“孔融讓梨”等反映民族精神的傳統故事,感受蘊涵在傳統故事中的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開學后,在隊活動中進行交流。
活動四:為長輩做一件事情。
寒假期間,讓我們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加班的父母送一次飯,為父母制作一張新春賀卡,學習一項家務小本領等,爭做懂事、有責任的家庭成員,踐行“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活動五:繪制一張家庭逃生圖,做一次安全宣傳員。
寒假期間,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關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飲食安全等,在親朋好友中倡導安全、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做一個小小安全宣傳員。倡導消防安全寒假“三個一”活動:做好一次家庭消防安全自查(家長和學生共同對照檢查、寧波消防網上填寫《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繪制一張家庭逃生圖(根據家庭布局、繪制一張家庭消防安全逃生圖,8K大小);寫一篇與消防有關的見聞,提高家庭消防安全意識和能力。
活動六:讀一本好書,寫一篇讀后感。
自主自動、科學合理地安排寒假的學習和休閑時間,堅持假期每天閱讀半小時,積極撰寫讀后感,各小隊、中隊可借助微信、微博等分享開展的活動情況,小記者們也可通過報刊投稿。四、五年級同學還要閱讀《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知識讀本,并積極撰寫體會文章,字數800字左右,讀后感要緊扣讀本談體會,要求原創,不得抄襲。
優秀傳統作文 篇7
【“文學+”面面觀】
站在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的邊緣,像是面對世界地圖上兩塊在藍色海洋上漂移的板塊,來自不同大陸的人群都在強調著彼此的差異,我看到的是,它們至少面對同一片天空,在生物學上,它們也屬于同一物種。
是的,如果對兩類文學的了解稍微深入一點,就會覺得彼此間的隔膜還是很深的。當然,也有評論家和主流雜志做出了接納的姿態,但整體來說,認同度沒有想象得那么高,發自內心的尊重也很稀薄。面對類型文學,傳統文學多少會有些優越感,覺得自己占領了精神領域的制高點。科幻文學的回應則是逆反,覺得傳統文學過于糾結在主觀情感世界之中,總是難以擺脫自戀之嫌。
當初是因為我理工科的背景,受約為劉慈欣撰寫評論,得以接觸科幻文學。在了解了這一類型文學后,才發現了自己的制高點情結,以及因無知而產生的偏見。因為有過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加之對文學界的了解觀察,我感覺這種偏見是較為普遍的。劉慈欣的很多作品同傳統文學比較,是毫不遜色的。科幻文學中有許多傳統文學值得借鑒之處,比如宏闊的想象力,新奇的敘事角度,更重要的是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科學的發展造成了今天學科過分專業化的局面,哲學和文學關乎人類的世界觀甚至宇宙觀,如果僅僅將自身局限在社會科學范疇內,將自然科學摒棄在外,那本身就是在窄化自身的視野。科學技術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薄弱的一環,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文學也一直因“文”而“弱”,迄今為止這種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如何彌補這種基因中的不足,是需要我們自省和自覺的。文學的豐富除了需要鞏固自身的特性外,也需要不斷增加異質性,以開放的視野和寬闊的胸懷接納與吸收不同的特質。
傳統文學如何向科幻文學借鑒?我發現,這不單是個理念問題,更多的是門徑和方法問題。
今年初有位碩士研究生因為寫劉慈欣的畢業論文,來跟我討論。她的論文有一章是寫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重要意義,被導師認定太過空泛而否決了。答辯臨近,她很著急。我建議她從科幻構建的角度剖析劉慈欣作品中的科幻構思,但是她因為不具備理科知識,無從下手。最后只得退而求其次,把劉慈欣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了分類,再分別進行闡述。這基本還是沿用傳統文學的評論方法,對于科幻文學來說,有些避重就輕,沒有抓住關鍵點。這就是說,沒有足夠的工具,無法找到解讀科幻文學的門徑。
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覺得要追溯到高中的文理分科。讓我這個愛好文學的理科生回頭看,我極不贊成過早的文理分科,它造成了理科生人文素養的缺失,文科生科學基礎的不足。經常看到理工科技術男寫的工作報告,詞語搭配奇怪,文法半通不通,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在使用自己的母語?那些在美國留學的大學生,即便專業是數學,但在前兩年寫作也是必修課,必須以一周一篇的頻次提交作文,交遲了會影響最終學分。而且國內生和國際生都是如此。
從《三體》的閱讀也能清晰地看到文理之間的界限。理科生普遍認為《三體》才是真正的文學,文科生則在叫喊,讀了十頁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文化、教育的原因,在中國文理之間的界限已經太過分明,被過分強調了。
從文科到理科的界限是不是難以跨越呢?文史哲這一類社會科學通過閱讀可以入門,自然科學相對來說困難些。但是有些作家已經在做著嘗試。比如作家阿來,他在《科幻世界》擔任主編的那些年,是科幻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同劉慈欣的創作成長有很大的交集。我曾問過劉慈欣,阿來對科幻的影響是怎樣的?劉慈欣說,阿來曾經試圖使《科幻世界》更文學化一些,但這種影響并沒有延續下來。感覺中他是一個眼界開闊的作家,思想很大氣。為了適應《科幻世界》的工作,他曾經用了大量的時間惡補科學知識,看《時間簡史》,也看《細胞,生命的禮贊》等比較高級的科學傳播著作,他同科幻作家很少談文學,談的最多的是科學,他對科學中的美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作家真的很值得贊賞。
另一位是作家畢飛宇,他前些時寫了一篇文章《我讀〈時間簡史〉》。文中用他特有的“畢氏幽默”寫道,《時間簡史》這本書他讀過許多遍,沒有一次有收獲。他和許多人討論過這本書,有一句話問得特別多:你讀得懂么?得到的回答總是令人欣慰:讀不懂。盡管如此,他還在繼續讀著《時間簡史》,他用文學家優美的筆墨這么描述:“正如我喜愛文學的語言一樣,我也喜愛科學的語言。科學的語言在我的眼里始終散發著鬼魅般的光芒,它的組合方式構成了我的巨大障礙,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它的背后隱藏著求真的渴望,它的語法結構里有上帝模糊的背影。”
文章末尾他甚至說:“回避難度閱讀的人,你很難指望,雖然難度閱讀實在也不能給我們什么。”看了這篇文章后,我對畢飛宇的尊敬增加了。在我眼里,他比以前更有專業精神,不只滿足和憑借才情,戲謔和不羈只是表面,骨子里是鄭重的。
還有一位作家對科學不僅停留在閱讀階段,而是在作品中加以實踐,這就是王安憶。她的描述功力了得,對人性、對世事的刻畫深邃幽微。但她仍然沒有止步。在新作《匿名》中她引入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的視角,描繪的筆力更加開闊深厚。她花了很多筆墨描繪“時間”這么虛無的事物,而且用的是科學的而不是文學的詞匯,比如:“過去的時間,也就是記憶,是個錐形的空間。時間被遺忘壓縮,壓縮成錐尖,擠身過去,匯入整體性的時間,蛻下一張外殼,就是傷心……時間是高密度物質,尤其在回溯中,更多倍的增密,使得思緒變形,脫離原狀。”
還有一種常見的比喻是文科化的,就是此意象像彼意象。孫頻是個很善于用比喻的青年作家,在她的新作《我看見草木葳蕤》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仿佛這湖邊是一處已經被廢棄的深宮,這里所有的故事都很潮濕,摸上去都是沁骨的冰涼。天氣漸涼,荷花已殘了不少,殘荷如尸骨一般遍布湖面。幾朵沒開敗的站在水中,太過驕傲了,竟有了兵器的寒涼與冷傲。”
兩種風格一比較,就會發現比喻也是有進階的。它并不單純是飆想象力,跟認知結構有很大關系。王安憶引入科學詞匯后,描述更加精準了,文字增加了理性的力量,小說增加了異質性,質地更加堅實豐厚了,在智性領域的思想能力甚至超過了很多男作家。讀完《匿名》,竟然讓人產生了只有讀劉慈欣科幻作品時才有的那種宇宙感,宏闊、遼遠,無邊無際。可以說,王安憶拓寬了文字的邊界,也拓寬了小說的邊界。
不知道王安憶是什么時候補充了理科知識的,這一定是個漫長的積淀過程,也一定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要知道王安憶求學階段正遭遇“文革”,正規的學歷只是初中。雖然她說過,“請不要把我當成一個在大學門外完成教養的典范,事實上,倘若我能在學府中度過學習的日子,我會比現在做得更好”。但王安憶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她一直有意識地補充著自己的知識結構,現在可以稱得上是學者型的作家。她在《匿名》中使用的科學知識并不超越常識范圍,遠沒有那么高深。這一點類似于科幻作家,他們對科學的了解只是超過普通大眾,并不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但對于作家來說,已經足夠了。
前些天聽科幻界的人這樣說,文學界是最大的科盲群。這種說法令人無可奈何,還沒有足夠的理由反駁。接近科學沒有想象得那么難,通過閱讀就能完成,因為有很多普及性的、跨界的著作不斷問世。有三本“簡史”是公認的經典,不斷有人提起。除了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還有兩本是肯·威爾伯的《萬物簡史》和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畢飛宇說得對,每次讀《時間簡史》,我感覺都像是從未讀過一樣。讀的時候經常感覺這不是理論物理問題,而是哲學問題。愛因斯坦當然是要被提到的,而且已成為一個形容詞,如果誰在某個領域完成整合而成為集大成者,就會被譽為這個領域的“愛因斯坦”。肯·威爾伯就是如此,他是美國的超人本心理學家,他整合了多個領域。《萬物簡史》探討的是宇宙從創世大爆炸開始的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大一統理論,肯·威爾伯稱為宇宙的“大精神”。尤瓦爾·赫拉利是新銳歷史學家,在《人類簡史》中他應用了很多人類學、生物學、基因學的知識。我相信閱讀這些著作后,你的世界觀會發生位移。
在《時間簡史》的結尾,霍金譏諷道,哲學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將自己的質疑范圍縮小到如此程度,難怪哲學家自己都說“哲學余下的任務只是語言分析”。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如果不想讓文學余下的任務只是語言的排列組合,那還是不要讓文學離科學太遠。有句話這么說,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科學本身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對科學的了解增加了,世界的邊界也就拓寬了。文學應該既能深入到幽微的人性,也能探知廣闊的世界。在對宇宙的好奇中,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
優秀傳統作文 篇8
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大家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就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大家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后了吧?
其次就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大家認為就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就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后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優秀傳統作文 篇9
中國的傳統佳節真不少,有元宵節、春節、端午節……不同的節日給我帶來了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節日又給我帶來了不同的歡樂,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便悄然來臨了。中秋節的習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吧!
每到中秋節這一天,吃各色各樣的月餅都是必不可少的。蓮蓉味的、豆沙味的等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口味。拿起月餅,“啊嗚”一口,蓮蓉便露了出來。滿嘴溢香津津有味的品嘗蓮蓉味月餅,是我的最愛。
當然,中秋佳節也并不是這么枯燥無味,還有一件事呢——那就是“賞月”!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這首《中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正如詩人李樸所言,中秋的月亮就像一面寶鏡,美麗得可以和整個天際相比。我常常在中秋節的夜晚,跑到院子里賞月。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光芒灑照大地,是我最愛的風景。
中秋節的月亮,如此閃耀,如此輝煌;中秋節的夜晚,如此寂靜,如此柔美。
我愛中秋。
優秀傳統作文 篇10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合集10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優秀傳統作文合集5篇01-14
實用的優秀傳統作文合集五篇01-14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合集十篇01-25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錦集7篇01-15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300字9篇03-17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錦集9篇03-15
實用的優秀傳統作文十篇03-15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錦集10篇03-06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300字10篇03-03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匯編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