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潮流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與潮流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與潮流作文1
嗩吶匠和剃頭匠,都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面對漸行漸遠的老行當老傳統,面對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文化,是簡單的“喜新厭舊”,還是有機融合發展?
悠揚的嗩吶聲中,電影《百鳥朝鳳》走向了尾聲。震撼觀眾的,不只是如黃土高原一般遼闊的規律,更是主角游天鳴的那份堅守。
游天鳴從小跟著師傅焦三爺學習吹嗩吶,勤奮刻苦與品行端正使他在眾多徒弟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師傅的認可,也成為師傅的接班人。正當游天鳴接管“焦家班”,一切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時候,嗩吶藝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潮文化不斷涌現。嗩吶不再像從前那樣受重視、受歡迎了。嗩吶藝人也不再那么受尊重,不少人舍棄舊業,去城里奔波打工了。作為“焦家班”嗩吶傳人,游天鳴牢記著師傅那句“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無奈而堅定地往前走著。
游天鳴踽踽獨行的身影,讓我想起了老家的“孫爹剃頭店”。剃頭店在城東河邊已開了四五十年,孫爹的剃頭功夫更是樣樣稱絕。孫爹一直想讓兒子子承父業,可兒子不屑于當一個剃頭匠,高中一畢業就出門闖蕩。
孫爹的.生意一度很好,不過,小城后來開了不少新式理發店,孫爹的剃頭店日漸冷落。看到父親的難處,望著老人的頭發一天天變白,兒子終于決定回來幫父親了。兒子跟著父親學了一段時間理發,感到“不過癮”,于是跑到廣州,學了一手燙發、染發的新技術,還在一家大型美發中心當上了“五星美發師”,并給自己起了個外國名字“戴維”。去年底,兒子辭去了廣州的工作,回來與父親“并肩作戰”。
現在的“孫爹剃頭店”窗明幾凈,一邊是新式理發設備,兒子為那些新潮的年輕人打理出一個個時尚發型;另一邊,則是孫爹一直沿用的老式木頭理發椅,老人的剃頭刀在顧客頭上嫻熟地游走,展示著他的手藝。剃頭匠和美發師,傳統與時尚,交織統一在同一個屋檐下。
嗩吶匠和剃頭匠,都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面對漸行漸遠的老行當老傳統,面對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文化,是簡單的“喜新厭舊”,還是有機融合發展?在影片《百鳥朝鳳》的最后,似乎給出了答案,又似乎沒有……
傳統與潮流作文2
一個人只有明白緊跟潮流,勿忘傳統,那么這個人會是一個有成就的人。
一個國家只有明白緊跟潮流,勿忘傳統,那么這個國家會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
一個民族如果明白緊跟潮流,勿忘傳統,那么這個民族會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
緊跟潮流讓我們與現實共舞,與現實擁抱;勿忘傳統讓我們與傳統融合,與傳統相擁。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一句歌詞,唱響了周杰倫對現實和傳統的獨特見解。
"愛恨就在一瞬間。"李玉剛《新醉妃貴酒》,讓我有一種從傳統回到了現實,讓現實與傳統相生相融合的感覺。
緊跟潮流,與潮流同在。現實世界是美好的,有我們對夢的追求;現實是美好的,有我們辛苦的足跡;現實是美好的,有我們戰勝苦難的勇氣。
緊跟潮流,讓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不落伍,也不低俗……
勿忘傳統,與傳統結合。傳統中有偉人的堅持,有平凡人的奮斗,這些都是我們要牢記的,都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勿忘傳統應該做的,更是我們應該做好的,弘揚民族精神,發揮好利用好經典,更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緊跟潮流,讓我們的傳統更具有時代性;緊跟潮流,讓我們的傳統更具備生命力;緊跟潮流,讓我們的傳統與現實完美統一。
勿忘傳統,讓潮流變的更絢,勿忘傳統,讓潮流變的更潮,勿忘傳統,讓潮流變得更強。
傳統與現實同在,傳統與現實并存,傳統與現實相融相成。
緊跟潮流,勿忘傳統,讓潮流在傳統中發展,讓傳統在潮流中進步。
傳統與潮流作文3
甲骨文作為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借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絡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體,G20峰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并在大眾生活中用網絡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岳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了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眾了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啟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愿者為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為時尚的標志,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