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4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fā)展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故事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
本課由三個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⒀怨适陆M成——《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的小故事。對于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反復誦讀是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課前,我反復思量,覺得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學生由于認識水平較低,都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xiàn)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一些語感較好的同學能很快理解了課文。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并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流暢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畫龍點睛》這個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扮演畫家,讓學生做圍觀的人,鼓勵學生想辦法說服畫家畫上眼睛,學生的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畫家”終于被說服。我相信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2
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復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于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復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xiàn)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復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
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源自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長,如果要一遍遍復述全文的話,時間肯定不夠用。但是我經(jīng)過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故事中,客人對主人提出了一些建議,而這段對話正是“曲突徙薪”這個成語的原意所在。客人所說的話也蘊含著故事中的道理。因此,我把這兩段話作為重點來講解,并輔以圖示,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歸納出“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接著,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如何?他們的處境又是怎樣的?通過這個問題,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意義和比喻義。最后,我讓學生使用這兩個成語進行口語練習。由于問題設計合理,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就成功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后半節(jié)課,我采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導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于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斗的場面再現(xiàn)出來,并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并通過聯(lián)系實例讓學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了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3
這一課有三則成語故事。教這樣的課文,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是:
1、初步了解成語的來源;
2、通過讀故事,明白三個成語的寓意;
3、會講這三個故事。課文后第1題的作業(yè)題是朗讀課文,背誦《畫龍點睛》。我想此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吧,所以有了“會講這三個故事”的目標。再讀讀這三則故事,發(fā)現(xiàn)第一則側重人物的語言描寫,第二則側重人物的動作描寫,第三則從側面(游客與龍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畫家畫技的高超。因此,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了這些語言。
《自相矛盾》主要引導學生品讀楚國人賣矛又賣盾時夸口說的話,分析其中的.矛盾之處,從而理解寓意。《濫竽充數(shù)》主要引導學生品讀南郭先生裝與逃的動作,分析這樣做的原因,從而理解寓意。《畫龍點睛》則是引導學生想象游客惋惜、請求、驚嘆時說的話,來體會畫家點睛之筆的神奇,從而理解寓意。這三則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簡煉,篇幅短小,學完后,大部分學生能講這三個故事。至于成語的來源,我告訴學生有三種,一種是來自于歷史故事,一種是來自于神話故事,一種是來自于寓言故事。但是我覺得讓學生來辨析一些成語來源于哪一種,或者是分別寫出這三種成語,我覺得有些為難學生。有些成語的來源,老師們也很難確定,還有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八仙過海”這些詞是成語嗎?還有如運用這三個成語寫句子,我覺得要求也高了。理解到運用的跨度很大,這其間有生活的積累,有認識的積淀。所以,有時感覺教學是一回事,做習題又是一回事,這樣的語文教學何其累呀!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4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三則故事組成。這一篇課文不是我主備,故對教材思考不深入。執(zhí)教前一天晚上,我打開書又一次讀起了這三篇以前早就熟悉的故事。
這三則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孩子們很喜歡閱讀,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對于這三則成語故事的`內容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或者學生們自己早就閱讀過,或者聽家長講過,故事情節(jié)肯定在課堂上吸引不了學生,如果一味把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作為教學目的,也有可能成為一節(jié)說理教育課,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地聽教師說教。于是我決定在課堂上采取如下方式:
1.三則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表揚或譏諷誰?這個人錯(好)在什么地方?
2.換位思考談看法。如果你是(這位賣矛又賣盾的人,你會怎樣做?如果你是南郭先生,你會怎么做?你其中的一位觀眾,看到經(jīng)張僧繇點睛后的龍飛了起來,你會怎樣贊嘆他?)
3.聯(lián)系實際表觀點。學完《自相矛盾》后問,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學完《濫竽充數(shù)》后問,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
4.積累內化會運用。在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成語意思后,在讓學生用上這幾個成語說一句話。
課上我按照這樣的步驟去教學,課堂效率特別高,只一節(jié)課把三則故事都都學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發(fā)言還是很熱烈的呢。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5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shù)》三個成語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卻蘊含著豐富的成語內涵。怎樣在兩個課時內把三個故事全講完?我決定把三個故事放在一起處理,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第二課時研讀故事,理解成語內涵。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簡單,問題設計直中關鍵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的達到“簡單、有效”!
教學《自相矛盾》時,我抓住賣矛人為什么張口結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進而理解成語內涵。講到《濫竽充數(shù)》時,我直接問: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么不同?簡潔明了地解決了故事的關鍵,使學生明白了濫竽充數(shù)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學《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后龍的`變化,展開想象和討論,從中領悟故事的寓意。整節(jié)課思路清晰,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我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正是精減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嗎?總之,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有的直切關鍵,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躍,使課堂提問的富有藝術性。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6
在學習《濫竽充數(shù)》時,當學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獎賞”這句時,我請學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獎賞后會想些什么?表情怎樣?有學生說: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這么容易就得到了獎賞,還要繼續(xù)騙下去。接下來的幾個學生都是說南郭先生“得意”。這時有個學生發(fā)表了不同的見解:“我認為南郭先生心里很緊張,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點,不要讓別人發(fā)現(xiàn),以免前功盡棄。”聽完他的發(fā)言,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陣后,有學生說:我認為不合理。南郭先生裝得這么像,把所有人都騙了,他得意還來不及呢!我請學生再次朗讀書中描寫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句子,學生重點注意了“每當”“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等詞,感受到南郭先生“裝”的本事之大。——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個原因。我啟發(fā)學生:“還有一個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膽去濫竽充數(shù)的,請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學找到了“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正因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鉆了空子。利用錯誤的資源,學生進行辨析、交流,不僅增強了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了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在教學《成語故事》的時候,感覺是游離的,說不來哪里不對勁,但就是隔在了課堂之外,走不進學生中去。回想這堂課,也許最大的問題就是重點不突出,三個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課,耗時太長,語言訓練的點太多,結果反而什么目標都沒有很好的`實現(xiàn)。我總覺得這樣的課堂像是一個掛滿配飾的人,只聽得叮叮當當?shù)仨懀瑓s沒有美感可言。像這一類課文,到底主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應該通過何種方式解決,三個故事應該如何很好地串起來,讓學生認識體裁的特點,得到學法的指導,產(chǎn)生閱讀更多更多故事的沖動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點。
《成語故事》教后反思
語文教學是促進學生思維和訓練語言表達的過程,課堂上要留有學生練筆的機會。這篇課文中的三則成語故事都短小精煉,理解內容不成問題,因此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練筆。《自相矛盾》中讓學生作為圍觀者說出自己的心聲,《濫竽充數(shù)》中讓學生勸勸南郭先生,并設想故事的續(xù)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為課后續(xù)寫的練習作鋪墊,《畫龍點睛》則讓學生為自己曾經(jīng)的一篇習作《笑聲》寫一兩句點睛之筆。這樣的課堂使學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達的時空,從學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們的進步。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不知是長假綜合癥,還是這課教學拖得太長,我總覺得這課上得比較累,作業(yè)理得累。印象比較深刻地是濫竽充數(shù)的造句,它有兩個引申義,學生得學會用不同的意思來說個句子,其實在理解上學生是不成問題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句子“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就是他濫竽充數(shù)的表現(xiàn),問到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你碰到這樣的人嗎?學生說有,就想玩魔方,不會的裝模作樣在那轉,怎么也不會,可是當正式的以此情況為例用上濫竽充數(shù)說話就說不成了,羅嗦地將這種情況一說,然后來了一句“她就是濫竽充數(shù)的人”,不夠簡潔,其實范例在文中,剛才還反復的讀、感悟呢,怎么自己說時就不學學呢!用第二種意思說話也一樣。哎,我覺得學生學以致用還不夠靈活,或者在這方面缺少一根筋,斷然的將學課文與運用表達分開了,看來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7
本次活動是一個續(xù)編講述的語言活動,在本周這已經(jīng)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對于這樣的續(xù)編繪畫和講述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活動中小朋友能從圖片的內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時他們也能大膽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說出了自己對于小貓咪咪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說"爸爸說,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頓,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當幼兒看到幼兒用書的.最后一張圖片,他們就說:"小貓又送了一盆花給爸爸""那這盆花哪里來的呢?""小貓又是怎么對爸爸說的呢?"我就及時的引導幼兒想象......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從自己的想象中進行簡單的繪畫表示,雖然有的幼兒繪畫的并不好,但她講的卻是很動聽,也有的幼兒繪畫的很好,但講的卻是不怎樣。不管如何從幼兒每一張圖片中發(fā)現(xiàn)每一個幼兒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動效果較好。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8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和《畫龍點睛》。這兩個故事都具有很強的寓言性,雖然人物的真實性無法考證,但故事所反映的人性問題卻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最終導致失信的笑話;另一個故事則描述了一個為了生計或個人利益而混入其中,并最終無法繼續(xù)偽裝的人的遭遇。故事的情節(jié)已經(jīng)被簡化到了只剩下關鍵的梗概,但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太詳細,卻能引發(fā)人們深思。在準備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探討故事中的道理。因此,在課堂上,我希望通過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并思考這些故事中蘊含的價值觀和人生智慧。我會積極引導學生們參與討論,從不同角度去解讀故事的寓意,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讓他們能夠將故事所傳達的道理與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此外,我還會設計一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自由討論,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故事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心理。通過這樣的互動形式,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總之,我希望通過這堂課的精心設計和引導,讓學生們不僅能夠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受益終身。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復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內心,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
以《濫竽充數(shù)》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jīng)過。
揭題后,在了解“竽”字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古代樂器。竽是一種木制的吹奏樂器,外形有點像現(xiàn)代的蕭,但更寬大和粗糙。它在古代被廣泛用于宮廷和祭祀活動中的音樂表演。接下來,讓我們來解釋一下“濫”字的含義。濫這個字的本義是指超過限度、不加選擇或者質量低劣。當我們形容一個人濫竽充數(shù)時,意思就是他沒有真正的才能或者技藝,卻冒充行家來參與某項工作或活動。這個成語也常用來形容一些人靠虛張聲勢、武斷行事以獲取地位或者利益的行為。舉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一下“濫竽充數(shù)”的意思。比如說,在一場音樂比賽中,如果有一個選手明顯技術不過關,但是靠裝腔作勢來掩飾自己的不足,此人就可以說是濫竽充數(shù)。他參與比賽只是為了湊數(shù),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熱愛和專業(yè)素養(yǎng)。理解了題目后,我引導同學們思考一些常規(guī)性的問題。比如:誰會濫竽充數(shù)?為什么有人會濫竽充數(shù)?濫竽充數(shù)的結果會是怎樣的?我們從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啟發(fā)?這些問題并不難,所以我鼓勵同學們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初步解決后,我們可以把它們連起來,講述一個關于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之后,我們可以進行集體交流和討論,目的是引導同學們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解讀和研究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么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jīng)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yè)時的想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1、這個工作比較輕松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jīng)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fā)現(xiàn)”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于偽裝,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
接著,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的情景。有人說:“他可能會感到緊張,擔心被發(fā)現(xiàn)。但是他必須保持冷靜,以免露餡。”還有人說:“他可能不會太緊張,因為在混進來的過程中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太會插手,甚至可能還有其他人也在冒充。”無論如何,南郭先生第一次成功了,并獲得了俸祿。這個情節(jié)的設計實際上是要讓學生理解在犯錯時人們常常有僥幸心理,以及當錯誤沒有被發(fā)現(xiàn)時的自負和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這次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所期望的——讓學生通過文中的人物反思自己。接著,我們繼續(xù)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后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進行口語訓練。“他怎么想,怎么做,做出了什么決定。”請注意邏輯的表達,有條理地將前因后果說出來。這個口語訓練實際上也是對故事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fā)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于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xù)發(fā)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xù)。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說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么樣子呢。學生繼續(xù)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說一句精辟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xiàn)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 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松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說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yè)是續(xù)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fā)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fā)自內心。這樣的思想 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9
《成語故事》由《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三則成語故事組成。我把第一課時的目標定為: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相矛盾》,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本以為能較為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能很好的突破“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這一難點。
一、字詞教學較為扎實。
本課的生詞較多,其中有許多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另外生詞中還有許多成語,如:張口結舌、自相矛盾、張牙舞爪……在教學時,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銳利、推辭、唬人”等詞我就讓學生找找近義詞。“張口結舌”在學生交流意思的基礎上,讓他們做一做。“張牙舞爪”在字典上有兩個意思,我就引導學生體會在文中應取原義還是引申義。“驚嘆不已”的“已”是考試卷上的常客,經(jīng)常會考到它的意思,因此指名學生回答后,我就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字的意思經(jīng)常會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
二、注意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走進楚國人。
抓住“矛”、“盾”這兩種武器,要求同桌一個持盾,一個持矛,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用矛戳向盾,會有什么結果?通過表演學生一下子體會到,“矛”和“盾”是對立的,要么矛斷,要么盾毀。緊接著導入《自相矛盾》的學習,學生在讀了楚國人吆喝的兩句話后,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兩句話的矛盾所在。我抓住“夸口”、“羞愧”、“后悔”、“忠告”,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換位思考及表演等手段進行適時的引領,使平實的情節(jié)變得有趣了,使簡單的'內容變得豐富了,讓模糊的人物想象變得清晰、飽滿了,學生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進入了故事,走進了楚國人。
三、道理揭示不深刻。
在備課時,我已預計到,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是很難的,因此我搜集好了好幾個事例。跟預計的一樣,學生只舉出了“爸爸抽煙”一個例子,那我只能把事先收集到的例子說給學生聽,講完例子這堂課也結束了。我本以為學生對這則寓言故事已有較深的理解,結果證明我的想法是錯誤的。上第二課時時,我問學生“《自相矛盾》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好幾個學生說不出。看來在聯(lián)系完生活實際后,還要回到課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這樣他們才會對這則寓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0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著什么問題呢?究竟該怎么上呢?反思無果后,上網(wǎng)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fā)現(xiàn)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后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wǎng)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后記。
這篇教后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chǎn)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模n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說出個大概來。那么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里呢?”然而盧老師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敘述,但是在表現(xiàn)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著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夸口’以及言語前后抵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xiàn)‘濫竽充數(shù)’的結果,如‘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xiàn)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后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后,發(fā)現(xiàn)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qū)別在于,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于隨意,沒有內在的聯(lián)系,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后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shù)》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tǒng)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通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嘆不已”等。
盡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后要學會深入分析文本,“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shù)》三個成語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卻蘊含著豐富的成語內涵。怎樣在兩個課時內把三個故事全講完?我決定把三個故事放在一起處理,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第二課時研讀故事,理解成語內涵。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簡單,問題設計直中關鍵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的達到“簡單、有效”!
教學《自相矛盾》時,我抓住賣矛人為什么張口結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進而理解成語內涵。講到《濫竽充數(shù)》時,我直接問: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么不同?簡潔明了地解決了故事的關鍵,使學生明白了濫竽充數(shù)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學《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后龍的變化,展開想象和討論,從中領悟故事的寓意。整節(jié)課思路清晰,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我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正是精減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嗎?總之,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有的直切關鍵,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躍,使課堂提問的富有藝術性。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1
一學期下來,我們班的教學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經(jīng)過一年半的幼兒園生活,中班幼兒已習慣于集體的上課活動,他們求知欲強,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要求和內容也
前幾天,我看到了一篇作文,是關于作者被車匪搶劫后巧妙地讓警察抓住車匪的,作者最后救了整車人。
《黔之驢》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豐富、大膽,在詼諧中帶著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閑的'時間,我又翻開了《三戒》,去品讀《黔之驢》蘊含的智慧與哲理。
晚上,我特意買來了巧克力蛋糕,慶祝母親節(jié)。在吃晚飯時,我和媽媽一起舉杯慶祝,我們邊吃邊聊著。晚飯后,我們坐到客廳,打開電視,看起了幽默的視頻節(jié)目。房里時不時傳出來一些爽朗的笑聲。萬家燈火,我想家家戶戶都應該在過母親節(jié),普天之下的母親現(xiàn)在都應該很快樂、很開心吧。
一大早起床,我拿起筆唰唰地寫完了作文,就坐在沙發(fā)上入迷地看著電視等媽媽回來。過了一會兒,媽媽下班了,她扔下手中的包,直奔向廚房。看!媽媽邊炒菜邊哼著歌,突然,菜單上的一道菜剛好沒了。媽媽喊道:培培,去給媽媽買菜去。我說:好的。我抓著錢,就迫不及待地跑向菜市場。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2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以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和《濫竽充數(shù)》三個成語故事。雖然故事情節(jié)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成語內涵。為了在兩個課時內完整呈現(xiàn)這三個故事,我決定將它們放在一起處理。在第一課時,我們將初步閱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通過朗讀、解釋關鍵詞匯和句子,學生們可以對故事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和成語的含義。在第二課時,我們將深入研讀故事,進一步理解成語內涵。通過分析每個成語在故事中的使用情境和作用,學生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意義和用法。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練習題和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我會設計直戳關鍵問題的問題,力求簡明扼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問題,我相信能夠使課堂教學真正做到簡單而有效。
當教授《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時,我抓住了賣矛人為什么張口結舌的關鍵點,以引出其內在的自相矛盾之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接下來,當我講到《濫竽充數(shù)》時,我直接問學生: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么不同?通過簡明扼要地解答這個問題,我解決了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點,使學生清楚地理解了濫竽充數(shù)所帶來的后果,并受到了教育。最后,當我教授《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后龍的變化,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和討論,以領悟這個故事的寓意。整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明了,學生也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精簡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因此,在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該注重實效性,有些問題直接切中關鍵點,有些問題逐步深入,有些問題則可以通過迂回跳躍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以使課堂提問具備一定的藝術性。總之,課堂提問應該注重效果,有的問題能夠直接抓住關鍵點,有的問題能夠逐步展開深入討論,有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巧妙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考,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3
兩節(jié)課教三篇成語故事,我總擔心來不及。所以課前,我進行了認真?zhèn)湔n,結合大小練,將重難點全部拎出,以備上課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濫竽充數(shù)》這則成語故事最感興趣,他們對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舉動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讓他們多讀幾遍,隨后邊讀邊表演,體會南郭先生當時的.心理活動。
一部分學生說,他當時雖然濫竽充數(shù),不過心里還是緊張的,因為充數(shù)也要在腮幫、手指上都和別人達到一模一樣,所以不警惕不緊張的話,也很容易穿幫。一部分學生說,南郭先生雖然有點緊張,但是他還是非常得意的,心想這么容易就得到了獎賞,還要繼續(xù)騙下去。這個可以從“每當”“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等詞看出,南郭先生“裝”的本事很大。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的表達欲望十分強烈,學習氣氛也得到渲染。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14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重的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自相矛盾》,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讀
指導學生讀出賣矛之人的`夸口,由學生自己讀,再指名讀,到齊讀,讀出一個“夸口”
二、做
抓住“張口結舌”,討論張口結舌的原因,做一做張口結舌
三、寫
如果你是圍觀的人,看到賣矛之人張口結舌的樣子,你會說點什么?借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講述的道理。
四、演
本則故事比較簡短,適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請學生演一演,并把寫的話也添上。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復習了故事的內容。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01-3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3-12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
成語故事02-04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2-16
作文的教學反思08-07
諱疾忌醫(yī)成語故事03-28
炙手可熱成語故事06-0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大全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