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成語故事12個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 1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
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成語故事 2
明目張膽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后,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后來升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成語故事 3
口若懸河
晉代學者郭象是湖南人。據說,他從小就勤學好問,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總愛追根問底,弄清真相道理。后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很有收獲。因為他學識豐富,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談論起來,有條有理,頭頭是道。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會說話、有口才。
《晉書.郭象傳》載:“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這句話的意思是:聽郭象談話,好比懸掛著的`大河,水不斷地奔瀉下來,永遠不枯竭似的。后人形容“能說善辯、口齒流利”就叫做“口若懸河”。現在,我們用到這個成語時,再加上“滔滔不絕”四個字,就更加形象了。
成語故事 4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成語故事 5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楚國有個書生,由于生活貧窮,很想找到一條發財的門路。
他讀到一本書,書上說:“誰得到螳螂捕蟬時遮身的那片樹葉,別人就看不見了。”他信以為真,整天在樹下抬頭望著。嘿!他終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樹葉后面,正準備捕捉知了呢!他連忙把那片樹葉摘下來。不料那片樹葉掉下來,混在地上的落葉里,再也辨認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樹葉掃回家來,一片一片地試。他把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總是說:“看得見!”后來,妻子被他問得厭煩了,隨口答了一聲:“看不見!”他馬上帶著這片樹葉,當面去取人家的`東西,結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門去了。縣官經過審問,忍住笑,說:“你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呀!”
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原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
成語故事 6
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因此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
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他來。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里還一邊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
最后,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一心想要尋找賢能有才華的人,于是就答應輔佐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于是就封他為太公。后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成語故事 7
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只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只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么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占整個朝廷,最后終于導致秦朝滅亡。
成語故事 8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子,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卻站在旁邊。孔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問道:你為什么不和他們玩?
那個小孩答道: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什么好處,所以我不愿意和他們玩。有什么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問他為什么不避讓車子,他說: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聽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聽后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說出如此有道理的話,實在是了不起。那孩子又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以跟母馬行走了……這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贊嘆道: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得呀!
后生可畏:贊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成語故事 9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成語故事 10
熟能生巧
北宋時候有一個叫陳堯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當時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百發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對他很敬佩。陳堯咨受到大家稱贊之后,覺得自己的本領已是天下無雙,便驕傲自滿起來。
一天,陳堯咨又在靶場表演他那百步穿楊的絕技。一箭射出,把又細又軟的柳枝條射斷了。觀眾們看得大聲喝彩,并要求他再來一次。這時有個賣油的老頭正從那里經過,看了后,卻笑著說:“這有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手法熟練些罷了!”陳堯咨聽了,不禁大怒,喝道:“你這老頭有什么本領,竟敢藐視我?”老頭回答:“我哪里敢藐視你,我只是從幾十年的'斟油經驗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便會找出竅門來的道理。”說著,便從他的油擔上取下一個葫蘆,葫蘆口上放一枚方孔銅錢,然后打了一勺油,高舉油勺往葫蘆里倒,倒下的油直得像一條線似的穿過錢孔進入葫蘆中。油倒完了,把銅錢拿起來給大家看,錢孔周圍竟沒有一絲油漬,大家看了都贊嘆不已。老頭微笑著對陳堯咨說:“我這也沒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了,一聲不響便掉頭走了。
后來的人便根據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用來說明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辦法來。
成語故事 11
刻鵠類鶩
東漢扶風郡有個人名叫馬援,因他為國出力,屢建奇功,光武帝劉秀便封他為伏波將軍。此人不僅治軍甚嚴,打仗有方,而且也很重視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使他們長大成才。
有一次馬援在行軍途中聽說他的侄兒馬嚴和馬敦結交俠客,就寫了一封信勸誡他們。信的大意是:“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說壞話,就要象聽見自己父親的名字一樣,盡管別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著去叫。喜歡議論造謠的人,我是最討厭的`。龍伯高這個人厚重謹慎,謙遜廉儉,公道正派,是我最敬重的人,希望你們學他。杜季良豪俠好義,能為人擔憂,也是我所敬重的人,但我不希望你們學他,因為你們很難學到。學龍伯高不成功,還不失為一個謹慎忠厚的人,這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如果學杜季良不成,就會成為輕薄之徒,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
后來人們把“刻鵠不成尚類鶩”簡縮為“刻鵠類鶩”(“鶩” 亦作“烏”),用來比喻學別人雖沒有完全學到手,但還總有些相象。把“畫虎不成反類犬”簡縮成“畫虎類犬”,用來比喻學別人不但沒有學象,反而象另外一個人了。也用來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以致成為別人的笑柄。
成語故事 12
刻鵠類鶩
害群之馬出自《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一次,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方明趕車,昌寓做陪乘,張若、謵朋在馬前導引,昆閽、滑稽在車后跟隨;來到襄城的曠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問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的。”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少年回答:“是的。”黃帝說:“這位少年真是特別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
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何須多事呢!我幼小時獨自在宇宙范圍內游玩,碰巧生了頭眼眩暈的病,有位長者教導我說:“你還是乘坐太陽車去襄城的曠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經有了好轉,我又將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我又何須去多事啊!”黃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少年聽了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馬群的劣馬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方才退去。
害群之馬原指危害馬群的劣馬;現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3-12
成語故事01-30
杯弓蛇影的成語故事02-08
南轅北轍成語故事01-16
經典成語故事簡短10-31
龍的成語故事07-15
名人成語故事11-27
從善如流的成語故事11-21
春深似海的成語故事10-30
蹇蹇匪躬的成語故事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