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折其肱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折其肱的成語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折其肱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字書寫】:三折其肱
【漢語注音】:sān zhé qí gōng
【成語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二子將伐公,齊高強曰:‘三折肱知為良醫(y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
【成語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對某事閱歷多,自能造詣精深。
【三折其肱的意思】:三:數次;肱:手臂。指多次折斷胳膊,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在治療的過程中就能夠逐漸變成一個好的醫(yī)生。比喻處事遭受較多的挫折,就會慢慢總結出很多經驗,從而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三折其肱的近義詞】:久病成醫(yī)、三折肱,為良醫(yī)、三折之肱;
【三折其肱的反義詞】:不經世故;
【三折其肱的故事】
晉國時期,中行氏與范氏集團齊心同力聯(lián)合起來準備出兵攻打晉定公,這種如臨大敵的情況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勢。很多人認為晉定公肯定在劫難逃,但是有一部分有識之士卻認為戰(zhàn)爭的成敗主要來自于民眾的支持度,如果老百姓們不支持晉定公那么他必然是九死一生的。中行氏與范氏的行為是背信棄義,相信很多百姓不會認可他們,而晉定公現在雖然流落到寄人籬下的地步,但他身經百戰(zhàn)經驗豐富,這就好比經過三次折斷手臂的人在經過治療以后最終痊愈,他在經歷三番五次的治療中嘗盡了斷臂的痛苦滋味,也充分了解了造成斷臂的原因及治療方法,只要方法正確就會變得銳不可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后就不會再失敗了。
【三折其肱例句】
西漢.孔鮒《孔叢子.嘉言》:“夫三折肱為良醫(yī),梁丘子遇虺毒而獲瘳。”
北宋.黃庭堅《寄黃幾復》:“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三折其肱造句】
他因常年病入膏肓,對于用各種藥也是耳熟能詳,甚至也能開個草藥方,這真的是“三折其肱”了。
只要是歷盡千辛萬苦,從艱苦中披荊斬棘成功的人,都可以說是發(fā)憤圖強在困境斗爭三折其肱的人。
拓展:經典的成語故事
1.開卷有益
【釋義】“開卷 ”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出處】宋·王辟之《繩水燕談錄·文儒》 太宗日閱《御賢》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 益,朕不以為勞也”。
【故事】
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 政權。統(tǒng)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趙 光義即位后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 宋太宗統(tǒng)一全國后,立志宏揚傳統(tǒng)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 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 而為保存和發(fā)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 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后,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guī)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 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 讀這部書,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 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 疲勞。”
2.安居樂業(yè)
【釋義】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出處】《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3.愛屋及屋
【釋義】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故事】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tǒng)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zhàn),又兼并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陜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fā)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xù)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愿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wěn)定下來,武王心里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4.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fā)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故事】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后再出兵。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jié)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5.八仙過海
【釋義】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故事】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三折其肱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三折其肱的成語故事09-22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12-17
經典成語故事08-25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8-25
成語故事精選01-28
成語故事精選01-27
經典的成語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