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語故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故事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造句
①“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就是他精神的體現,他是一個讓每一個人敬佩尊重、值得學習的人。
、诳粗樕系奈⑿,我和她一起體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欣慰。
成語典故
漢朝初年的李廣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將領。他擅長騎射,英勇機智,在擔任上郡太守時,他和匈奴打過很多惡仗,有一次,他率部下百余人在追擊匈奴的神射手時,和一支匈奴騎兵的大部隊遭遇,敵人有數千名之多。部下見敵眾我寡,都大驚失色,準備快馬加鞭轉身撤退。李廣卻說:“慢,我軍的大營離這里有數十里之遠,我們要是轉身逃跑,立即會被匈奴追上。不如留在原地不動,匈奴一定會懷疑我方有伏兵,反而不敢進攻我們!坝谑撬钔帘肯埋R卸鞍,裝出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匈奴人摸不透漢軍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不敢貿然上前進攻,就在遠處守著。就這樣兩軍相持到天黑,匈奴人怕中埋伏,就倉皇退去了。由于李廣臨危不亂,終于化險為夷,挽救了全體將士的性命。
李廣作戰時如同猛虎,但平時卻沉默寡言。另外,他對士兵也特別愛護。他與士兵一個鍋里吃飯,一個帳篷里睡覺:行軍口渴遇上水源時,如果士兵們沒喝夠,他是不會去喝的;皇帝賞給他的物品,也總是與部下一同分享。為此,士兵們都非常愛戴他,跟隨他作戰都非常英勇。李廣一生和匈奴進行過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戰斗,立下了輝煌的戰功,連匈奴單于也十分敬畏他的威名。他死的那天,全軍將士都失聲痛哭。老百姓聽到消息,也無不悲傷流淚。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敘了李廣可歌可泣的一生。司馬遷評價道:“李將軍生性耿直誠實,不善言辭,看上去像個鄉下的農民;但他死的時候,舉國上下,無不為他默哀悲悼。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其實卻包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呀!
成語出處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保ㄎ鳚h·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后人據此提煉為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成語寓意
李廣能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社會上多見的是大造聲勢,吸引眼球之輩;不乏的是為了出名,制造新聞之輩;更有甚者,為了出名,不擇手段。二者相較,高下立見。其實,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夸耀,向別人邀功,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語故事05-22
成語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01-29
成語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08-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歷史典故09-14
桃李不言800字作文08-21
桃李不言五年級作文09-19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精選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