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精選6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1
家鄉的新年有著一股萬象更新的氣味,承載著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臨近臘月,故鄉那股濃濃的年味已經隨著冬天那一陣陣凜冽的寒風緩緩向我們飄來。剛進臘月,每村每家每戶都被渲染上了年味,必須在這段時間里殺豬。這殺豬啊,是把一頭已經挑選好的豬,一個人拽著它的尾巴,兩個人拽著它的耳朵,往一個專制木板一放,一刀結束了它可憐的生命,只聽見一聲撕心裂肺的叫聲,然后再燒一大盆熱水,把這豬往熱水里一放,再經過去毛等等,一分割也就完工了。
到了臘八那天,家家的家庭主婦天還沒亮就起來,為著早上這一碗碗美味的臘八粥做準備工作了。臘八粥就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各種干果熬制而成的,不過多久,一碗美味的臘八粥就出爐了。
在臘月二十三,差不多就是春節的前奏。這天一家人也要一起吃一頓飯,互相說說話,聊聊天,從這以后,全市戒備,大人們開始為辦年貨而操心了,而小孩子們也開始為壓歲錢能收多少而擔心了。在過年前家里必須要經過一次大掃除,意味著除去這一年中不順心的事,還要把家里的各種東西給擺出來。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得團聚到一起,美滋滋的吃一個團圓飯。桌子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食物,什么牛肉、土豆、青菜、蘿卜樣樣都有,平時見到土豆真是直流口水,可這過年期間它卻不怎么感冒,沒有任食欲,這可能就是大人常說的'年飽吧。在團圓飯中最重要的就是魚,它預示著年年有余。這魚頭一定要對著長者,大人們喝點酒,這小孩子也可以喝喝自己心愛的飲料,大家互相說著祝福的話語,其樂融融,到處都有濃郁的香味,最重要的就是看春晚了。天剛黑,鞭炮聲便響個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點左右,家家戶戶都燃放鞭炮,大家都祈禱新的一年自己能紅紅火火。那一夜整城幾乎徹夜未眠,一直響到接近凌晨。
正月初一也是十分熱鬧。一大早各家各戶都在自己門口貼上嶄新的對聯和一個又大又紅的“福”字,男女老少也把各自過年的新衣服給穿了出來,臨近中午,就要開始拜年了,提上年貨便向目的地走去,這小孩想收壓歲錢必須得磕頭,大人則都笑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熱鬧。
這正月后面幾天也就是到處拜年、吃飯,你有可能在到處拜年的途中收獲很多見識。
正月十五,到處張燈結彩,玩花燈的隨處可見。在這一天,廣場上真叫人山人海,廣場上人們專門留出一片燃放煙花的地方,只聽一聲巨響,精彩絕倫的煙花表演也拉開帷幕,紅的、黃的、綠的什么顏色都有,它們在空中翩翩起舞,做著不同的姿勢,仿佛一顆顆璀璨的小太陽在空中熊熊燃燒,分外漂亮。過元宵必須要吃湯圓啊,那甜美的湯圓吃起來十分爽口。
一眨眼,都正月十七了,春節正式結束了。因為學生們在這一天就開學了,大人們也開始正常上班了,雖不舍,可這春節也已離我們漸漸遠去。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2
算起來,我已經有4年沒有回家鄉過年了。每到春節期間,我就會十分懷念家鄉過年時發生的那些事兒。和城里枯燥無味的春節比起來,家鄉的年味兒更濃,春節顯得更傳統、溫馨、讓人向往。 我的家鄉坐落在五臺山腳下。記憶中,家鄉的人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莊稼人——每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整日和黃土坷垃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類是打工者——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搞建筑,開春出去,冬天回家,每日與龍門架、攪拌機、塔吊、水泥、沙子、磚頭為伴。
在這種情況下,年在家鄉人眼里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在家鄉人的眼里,過年不僅意味著辭舊迎新,更重要的是,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于可以休息幾天,回家和親人們團聚,享受美好的親情、愛情、友情了。這個時候往日寧靜而忙碌的村莊就變得熱鬧溫馨起來。 從臘月開始,家鄉就開始有了年的氣息。記得,趕年集是一件讓孩子們十分高興的事情。家鄉有句話叫做“趕年集,買新衣,吃的玩的樣樣齊”。趕集的當天,孩子們早早的就起床,跟隨父母來到集上,吵著嚷著要買自己喜歡的糖果和新衣服;大人則為了砍價而忙于和小販“唇槍舌戰”,買新衣服,買莊稼人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雞鴨魚肉。趕年集還要買年畫,年畫各種各樣,寄托了鄉親們不同的愿望。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鄉親們“辭灶”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就真正過年了。這一天,鄉親們會準備一種老家的特產——“稀”,據說這種東西是以小米為原料經過發酵固化而成的,吃到嘴里粘粘的,甜甜的。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鄉親們便在盤子里擺好了“稀”,放在灶臺上,然后就開始放鞭炮。小的時候我問過母親,為什么要在灶臺上擺放“稀”,母親說,“稀”是給灶王爺吃的,因為這一天晚上,灶王爺要上天給玉皇大帝匯報各家一年來的情況,為了防止它上天亂說,就讓它吃上“稀”,把它的嘴粘住,說不了壞話。或者讓灶王爺吃上“稀”,心里甜絲絲、美滋滋的,就光向玉皇大帝匯報好事,等到大年初一一早再把他給接回來。這樣求得一家人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過完了小年,鄉親們便開始忙著做面食了。蒸饅頭、蒸包子、栆饃和粘饃。莊稼人平日里忙于種地和收割,沒有時間和心思講究吃喝。但是過年就不一樣了,有了閑工夫,把平時顧不上吃的花樣面食都吃個遍。包子有韭菜雞蛋的,也有豬肉大蔥的;栆饃就是把栆嵌在面里,做成各種花樣;粘饃就是把黃米面夾在白面里,蒸熟了光看那黃白相間的顏色,就已經垂涎三尺了。年三十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貼對聯了。我小的時候,很少有人家買對聯。各家的對聯都是村里的文化人負責寫的。相親們只要自己買好紅紙,根據自己房子的多少和高低裁好了紙,寫上各家的名字,送到“文化人”家, “文化人”就會免費為各家各戶寫好對聯。貼對聯,象征著吉祥、表達著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說的就是春節貼對聯的習俗。
年三十兒的下午,家里的男人們就開始張羅壘旺火了。在家鄉,家家戶戶不分貧富,過年的時候都要壘至少一個旺火。“旺火”,顧名思義,象征一年的日子旺、財運旺,對于農村人更重要的是——人丁興旺。壘旺火最主要的東西就是煤塊,輔之以磚頭、玉米棒子和秸稈。先將磚頭平放,擺成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在磚頭的中間放入柴火做引燃的材料,這樣在柴火的周圍把煤一塊一塊壘成圓錐狀直至上面封頂。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3
年味,是過年的味道。這味道,既是佳肴美食的味道、喜慶歡樂的味道,又是親情的味道、愛的味道。
臘月初八到了,品嘗千年古傳的臘八粥,營養豐富,吃到嘴里越嚼越有味,嚼著嚼著,就嚼出了年味。
忙碌了一年的莊稼人,終于在寒風中閑下來了。莊稼人有腌制咸貨的習慣,大多是從鎮上農貿市場買半成品回家腌制的,圖個方便,腌好的咸貨就掛在屋檐下曬著,一排排一串串,琳瑯滿目,撲鼻的香味滲透了年味。咸貨腌好后,還要磨粉面,粉面是自家田里長的糯米,淘好后,帶點濕度送到機坊里去磨,這樣磨的粉面細而黏,回家再放到篾扁里曬干,到了大年和元宵節包湯圓吃,湯圓里夾心是芝麻糖,咬一口白白圓圓的湯圓,甜甜的芝麻糖水流得滿嘴都是,一直甜到心里,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接著又開始磨豆腐,豆腐坊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大桶小桶泡好的豆子,排得長長的等待機磨,轟隆隆的機器將豆子粉碎好后,再舀到一個大沙布斗里吊豆漿,兩只手像搖櫓一樣不停地上下搖,沙布下面嘩嘩淌著豆漿,然后把豆漿放進大鍋里燒,磨坊里彌漫的濃濃的熱氣,只聽到嘰嘰喳喳的在拉著家常:“你家今年腌多少咸貨呀?”“孩子回來了嗎?”“新衣服買了嗎?”等等,聊著一些過年的話題。一會兒,豆漿就燒好了,再打到一個大缸里,經過點鹵后,剛才一缸的豆漿一下子裂變成白白嫩嫩的豆腐腦了,這時將豆腐腦放進一個木框里,用沙布裹好壓上石頭,將水份排出,這樣豆腐就制好了,再加工成干子、布葉。
到了臘月二十出頭,零零散散的炮竹聲時遠時近地傳來,空氣中混合著淡淡的火藥味兒,年的氣息依稀可感。家家開始蒸大饅頭,蒸饅頭是過年的一個象征,蒸饅頭寓意著幸福生活蒸蒸熱上,新年有個好兆頭。
年的腳步一天天地臨近了,濃濃的年味招喚著在外打工的游子。外出打工的村里人,還有在外求學的孩子,陸陸續續地返鄉了,他們個個背著鼓鼓的行囊,懷著喜悅的心情,面帶燦爛的笑容,穿著時髦的服裝,像一股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村莊,村莊里一下子就熱鬧了。一聲聲問候,像春雨滋潤了父母長輩們的心田。“親不親家鄉的人,甜不甜家鄉的水”在外吃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家常菜那特別的味道,一杯充滿年味的酒下肚,臉龐緋紅,情緒盎然,沖淡了一路上舟車勞頓的心情。酒足飯飽后,躺在暖暖的土炕上,好像躺在母親的懷里,嗅到熟悉的被褥味,做著一個甜美的夢。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家鄉有“送灶”的習俗,即是送灶鍋王爺上天過年,盛一碗糯米飯,上面放上一粒大紅棗,放在香幾前,點上臘燭和香。送過灶,這年就像大海掀起了高潮,快樂的小孩像海上展翅翱翔的海鷗到處奔跑嬉鬧,手上拿著各式各樣的玩具,嘴里還吃著糖果。大人們則忙著貼對聯和窗花,掛起了紅燈籠,把腌制的咸貨洗干凈放到鍋煨,廚房里頓時便香味繚繞。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美最甜是除夕”,除夕夜的年味濃濃釅釅到了巔峰。紅紅的燈籠,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美酒,紅紅的笑臉,吉祥喜慶的紅色把除夕夜烘托得紅紅的烈烈的。除夕之夜,莊稼人在吃年夜飯之前,還要先放一次鞭炮,叫做“辭年”,吃完年夜飯,家家小孩便捧著焰火到戶外放煙花,把天空裝扮得炫麗多彩。整個村莊升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焰火,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年味是那樣的濃烈,燃放爆竹,飲屠蘇酒,迎接新年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換桃符,棄舊迎新,將歡天喜地的場景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年初一,人們繼續沉浸在歡慶喜樂的氣氛中,當小孩從睡夢中醒來時,發現床頭一疊紅紅的壓歲錢,還有象征步步高的年糕,一個高躥了起來,高興得手舞足蹈。新年新氣象,無論是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戴新帽,腳上穿著晶亮的新皮鞋,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姑娘們更是花枝招展香氣怡人,苗條的身材,走起路來如風拂柳,婀娜多姿。新年的第一頓早餐非常豐盛,一碗甜蜜蜜的棗子茶,桌上還有芝麻糖澆切片、花生糖、挑酥、年糕、大金果等茶食。吃完早飯就開始拜年了,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父母身體健康,祝爺爺奶奶長命百歲,長輩們祝子女健康成長平平安安。然后,再到左鄰右舍以及村莊里去拜年,到每一家送去祝福時,主人給成年人遞著煙,給小孩發糖果,一圈拜完小孩口袋里的糖果鼓鼓的,那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在聲聲祝福中傳遞著。
大年初二開始到親戚家拜年了,帶上營養品還有酒和煙,有的`到舅舅家,有的到姑姑家,有的回娘家等,鄉間道路上車水馬龍喇叭聲不絕于耳。沿路最吸引眼球的風景,是人家門前撐起的彩虹氣門,有的寫著“永浴爰河,永結同心”的結婚橫幅,有的寫著“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的橫幅,那是人家過大壽的,莊稼人喜歡把結婚喜日選在過年辦,一是過年期間親戚朋友齊全,二是為了迎合年味的喜氣。到了親戚家,一番祝福問侯后落坐,奉上一杯熱茶,長輩們便關心地問這問那,過去的一年工作順不順利,身體好不好,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等等。句句關爰的話語,像杯里的熱茶溶進了溫情、滋潤了心田。
年,在歡樂喜慶中,不知不覺地就到了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新元伊始的第一個圓月,夜幕里月亮大如玉盤,璀璨的星星不停地眨著眼睛。“上燈圓子,落燈湯”元宵吃湯圓,通宵玩彩燈。其實,我們這方農歷正月十三就“上燈”了,記得小時候父親為我們扎彩燈,用竹篾扎成兔子形狀,用白紙糊上,再用彩色的紙剪成須子貼上去,然后用元木做輪子,兔燈肚子里點一根蠟燭,兔子的下巴扣個長線,拖著兔子燈就可以上路玩了。那時候鄉間小孩多,集中到一起玩,那場面特壯觀,各種各樣的燈,有蓮花燈、魚燈、馬燈、雞燈等閃閃發光,遠遠望去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印。到了正月十八就開始落燈了,隨著彩燈的落幕,年味也漸漸地消散了。
濃郁的年味,化著溫暖的春風,吹散了寒意,融化了冰霜,大地一片春意盎然;濃郁的年味,浸潤了莊稼人的心田,催開了人們的笑臉,希望之花在心間悄然綻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變的是鄉音,是腳下這片鄉土,還有那輪明月,變化的是小孩長高長大了,老年人精神愈加煥發了,還有富裕的鄉村變得越來越美了。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4
我的家鄉在湖北。湖北不僅風光獨特、山清水秀,而且過年時還保持著先人們留下的風俗民情。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的大清早,爸爸媽媽就去買新鮮的食材,準備著晚上豐盛的年夜飯。幾小時后,爸爸媽媽就滿載而歸了!一到家,爸爸媽媽就鉆進廚房分工合作。
聞著一股股香味,看著一道道美味菜肴陸續登場。我時不時去廚房瞧上幾眼過過眼福,一邊光明正大的順手牽羊,一邊沒大沒小地打趣爸爸媽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加油加油,繼續發揚咱家的好作風!
中午,我們隨便吃了一點飯,大家又各司其職了。夕陽西下,日落西山,秦人們陸陸續續地來了。一盤盤琳瑯滿目的菜上桌了,臘肉炒青椒、火腿炒黃瓜、獅子頭看得我都想入非非了,唉!看這陣勢我是又要長肉肉嘍!一入座,大家先是紛紛舉杯祝賀新年,接著伸筷嘗嘗精心準備的各種菜肴們。男人們一杯接一杯喝得盡興,女人們交頭接耳評價著菜肴說著家長里短,孩子們笑逐顏開地喝著平時大人禁止的飲料,放開肚皮吃個夠!年夜飯漸入尾聲,大人們圍坐在飯桌旁談興正濃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全身穿著新衣寓意著新年新氣象。家家戶戶的年輕人走街串巷,走親訪友,相互賀新春!老年人則在家中發煙發糖,為客人們準備早餐。大街小巷都洋溢著一股喜慶的年味兒,讓人不自覺地沉醉其中!孩子們穿著新衣,嘴里塞滿了糖果,正興高采烈地玩花炮呢!
雖然時代在進步,但家鄉過年時那濃濃的年味兒依舊那么濃厚,依舊那么喜慶,依舊那么溫暖!
家鄉的年味兒
我的家鄉在祖國版圖的最北方——黑龍江。在那里。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就是寒冬里依舊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春節了。
早在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左右,大街小巷就仿佛在一夜之間融入了過年的氣氛。在那兩天中,人們就把去年年初腌制的酸菜咸菜瀝好,買好大米、面粉。買好市場中最搶手的魚蝦肉。商場中的零食、飲料、啤酒。
二十九這天,親人們就都到齊了,我們全家會一起去逛逛街上的小店,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要說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和初一的光景,三十早上,我們幾個孩子不管多困,都會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和大人們一起去買鞭炮,我們都知道,去的越早,就可以買到越多自己心儀的鞭炮,所以盡管在零下十幾度的早晨,我們還是會一個勁兒地沖進集市,抱起自己最愛的炮竹,集市中還有干果、花生、瓜子之類的七零八碎兒,爸媽往往會讓店里的伙計稱上幾斤。伙計見在大生意,很是熱情地與我們聊起了家常,我們總會將車裝的滿滿的,再回到家去。
吃過午飯后,親人們稍作休息,就又為過年忙活起來了,客廳中不同的聲音不停的擁入耳中,切菜聲,剁肉聲,揉面聲,還有各式各樣的笑聲,我也坐在客廳中被一個個笑話逗得捧腹大笑。
夜幕漸漸降臨,周圍逐漸響起鞭炮聲。我們正忙著洗澡出來將大紅色的睡衣換上,是餃子的香味已經飄出來了,我們過年向來愛吃餃子,經姥姥之手的餃子個個都是美味至極,香醇無比,姥姥總會在不同餡的餃子里各放一個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會幸運地笑出來,因為在我們這兒吃到硬幣,表示會一帆風順的,快快樂樂的過一年。我經常吃到,也經常相信硬幣會我帶來運氣,總會眉開眼笑。
放完鞭炮回到家,一家人擁坐在沙發上,看著春晚,不知不覺中新的一年也到來了
家鄉的年
魯先圣曾說過:過年是深刻而久遠的記憶,是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厚重情結,就像古街老巷里的陳年老酒。
——題記
從小到大,十多年了,在城里過年次數多,回老家桃源過年機會甚少。在城里過年,就像平常一樣,起床,做作業,吃一頓平常的飯,看會兒電視,沒有年味。但老家桃源過年卻非常熱鬧。當時間的腳步邁進臘月,老家桃源過年的氣氛就濃厚起來了。集市上,人山人海,賣衣服的,賣小吃的,賣堅果的,貨物琳瑯滿目,吆喝聲韻味十足。趕集歸來,大人人們大包小包的'年貨,孩子們則提著一袋袋爆竹,蹦跳在鄉村小路上。砰——砰——無數的爆竹炸響在空中,聲音傳響到個個村落。村莊的人便會說:有年味了。
夜晚,天飄著雪,鄉村白茫茫的一片。村莊的道路上,孩子們打著手電筒走來走去,亮光照著路上的積雪,樹葉的雪,反著光,透亮的。樹白了,草白了,我們的頭發白了。我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放爆竹,放煙花,寒風吹著我們的臉龐,可我們并不覺得冷。直到肉香從家中飄了出來,我們尋著飄出的香味一哄而散。
桌上的臘肉讓我垂涎欲滴,油紅的辣椒刺激著我的味蕾。我用手抓起一塊臘肉,放入口中,那油脂立馬就蹦了出來,肉香伴著辣味、咸味顯得格外的香,它們一起縈繞在唇齒間,久久不散。開飯了!外面的姐姐和弟弟飛奔進來。干杯!祝大家在新一年順順利利
爸爸說,咱們桃源吃年夜飯一般會在午夜,老一輩人忌諱吃年夜飯時有人進來,有外人進來,表示他們家這一年中會不順。
新年的煙花在天空綻放,聲音回蕩在山里,一聲一聲,不間斷過。這是辛苦勞作一年農民們最開心的日子,兒女回來了,屋子里洋溢著團圓的幸福。
大年初一是紅包的世界。大人們帶著小孩給家中的長輩拜年。鄉間小道,人來人往。我們小孩子自是最為歡喜,只要說聲新年好!便會有紅包收。一聲聲地說,一個個紅包收,這樣的事怎能不歡喜!
大年初二,深山里的人們就開始外出了。
過年是親朋好友的短暫團聚,短暫留下了遺憾,但也成為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厚重情結。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5
老家在寧靜美好的鄉下,是那種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樣的農村。在淡雅幽靜的夜晚,或是寂寞無聊的白天,倚著床頭無法入睡的時候,總會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顰一笑。那種難以名狀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綿軟悠長的老酒后,又纏纏綿綿地從腹中升起,將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嚨里,繼而彌漫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印象最深的當然還是老家的年味,那才是真真正正屬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獲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這短短的幾天內揮霍殆盡。沒有什么能讓老百姓過年更感覺快樂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還是窮得叮當響,都要在這幾天里盡情地釋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不摻雜任何功利色彩,從里到外都充滿了真摯和透明。從家家戶戶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無法讀出貧困和自卑,那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農村的年味從小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戶戶買米磨面,生產隊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熱鬧的場所,左鄰右舍之間互相幫忙,熱鬧的氣氛足以沖破碾房的房頂。蒸年糕、豆包的熱氣,從各家各戶的廚房里沖出來,飄滿了村子的每一個角落。金燦燦香噴噴的干糧蒸出后,主人都會請親朋好友親自品嘗,就著二兩燒酒和一大盆殺豬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頓。那種濃濃的鄉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夢里笑醒。
年前購買年貨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當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給孩子們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來。男孩子們無所謂,女孩子們是穿得越鮮艷越好。過年的大件孩子們買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們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這個詞形容絕不過分。買不買東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湊個熱鬧,感受感受過年的氣氛。那種在人群中穿來穿去的感覺的確是爽極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擠在人群里,被擠過來擠過去,有種飄飄蕩蕩駕云的味道。整個集市就是一個人間萬象圖,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動著快樂的人流。
過年趕集可以說是我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候,除了欣賞天南地北的風土人情之外,順便購買些年貨,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紅黃紙、年畫掛錢等等之類的都由我負責購買。通常情況下,我都會買一掛兩千響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腳,另外,我還會單獨再買上一掛一百響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們玩游戲的時候一個個揪下來單獨放。拿香點著,往人群里扔,看著人們驚慌地笑罵,得意之中有著自豪,另外還有些惡作劇的意思。有一些熄滅的小鞭,也不會浪費的。攢到一把后,可以從中間折斷,露出中間的火藥,聚成一圈,用香點著一個,所有的小鞭都會被引著,瞬間燃起一個火球,煞是壯觀。那時的孩子,在貧困中挖掘著各種快樂,是現在泡在營養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擬和想象的。
最熱鬧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體現年味民俗的時候。現代的社會不只是物質過于富裕還是精神過于貧窮的緣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說道早已經棄之腦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熱情,不知我們這個自詡有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是否汗顏。沒有什么比丟掉傳統更可怕的了,過多的盲目崇外,只會更多的使我們的寶貴遺產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頭,接上各處的燈線,準備好掛鞭炮的長桿子,鋪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餃子,要給各種牌位上香,擺上供品,主要是三個牌位,觀音、灶王爺、天地爺。我的任務則是各個地方的春聯和掛錢,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對子、掛錢貼好后,滿街飛紅流翠,確實是壯觀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才算真正漂浮出來。父親要在當院打下一個五谷囤,滿院灑上一層谷草,還要在大門口、屋門口用紅黃紙條裹住木棍當做攔門杠。小時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現在想來,那些做法應該全是為了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是老祖宗幾千年來傳下來的祭祀習俗。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就是靠著這些才得以與自然、與社會抗衡。最隆重的時候應該是發旨的時候,一般都從十點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零點。鞭炮聲此起彼伏,遠近相聞,一道道閃光劃破夜空,發出聲聲沉悶難點鈍響。這個時候是我最興奮的時候,點鞭炮幾乎成了我的專利。父親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點著,在天地爺排位下擺上供桌,燒完紙后,就可以點鞭炮了。其他人則在廚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餃子,煮餃子。火光熊熊中,父親從容地一只一只放著二踢腳,我也偶爾放幾個,但是心里卻一直充滿著快樂和緊張。
鞭炮放完之后,還要進屋給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磕頭拜年,同時接受他們事先預備好的壓歲錢。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飯了。在北方,年夜飯通常都是餃子,其中要有幾個餃子里包上硬幣,誰若是吃著了表示一年有福。記得不錯的話,我應該是年年都會遲到包有硬幣的餃子,都要受到長輩們的一致祝福。現在想想,應該是大人們早已知道那個餃子有硬幣,故意把那碗餃子盛給我。現在,每吃年夜飯的時候,我也會事先把包有硬幣的餃子事先打上記號,然后盛給孩子,看著孩子驚喜的樣子,心里也同樣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飯后,大人們就可以睡覺了,孩子們打打撲克,或者串串門,大人們都不會和平時一樣進行干涉。當院、外屋、廂房的燈也要一直點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過去。農村所謂的忙年,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
祖父、祖母、父親、母親都已經離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對于家鄉的許多風土人情,也只能在記憶里慢慢地搜尋。有很多風俗,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沒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來。可惜現在我已經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畢恭畢敬地遵循著祖先傳下來的風俗,盡管那些風俗曾經被幼稚的我否定過,反抗過。現在想來,當時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級的錯誤啊。辜負了那些風俗里所蘊含的文化精華,需要我們甚至是我們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讀,才會不斷地撿起那彎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點點珍珠。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 6
不知不覺又快要過年了,按照老家余干農村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到農歷臘月初八就開始忙過年得事情了,每逢回老家過年都覺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濃濃的鄉情、親情之外,我還感受到了老家濃濃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是從臘八開始濃起來的,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著熬臘八粥,說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戶做的臘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種米、豆、花生與各種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著五谷豐登,糧食的豐收。在我老家臘八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蒜瓣放到裝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來,蒜的顏色就會慢慢地變成綠色,這種自然形成的綠色看起來很好看,臘八蒜吃起來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來很好吃,陪著過年吃餃子,更有情趣和食欲。我懷著好奇之心,接連幾年在臘八前后揣摩著泡臘八蒜的時間、方法,說來也怪,只有過臘八時才能泡出臘八蒜的顏色和味道來,每年臨近臘八時,我就叮嚀著妻子,千萬別忘了泡臘八蒜,現在離臘八節還有上十天的時間,妻又在念叨著泡臘八蒜的事兒,使我頓覺x年農歷羊年越來越近了。
從臘八開始陸續著,老家集市大大小小的店鋪就開始上年貨了,每個集市上大小店鋪五、六家,都在想方設法把年貨備得齊齊全全的,生怕讓別人搶了生意,不停地忙活著,有上煙酒糖茶的,有上雞鴨魚肉的,有上鞭炮香紙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聯、年畫的,各忙各的。看著店鋪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貨,各家各戶也開始忙著準備開了,溜達著到這個店鋪看看,買點這個,到那個店鋪買點那個,平日里相對平靜的大街上就開始流動起來,好不熱鬧,這就叫“忙過年活兒”。
準備好了年貨,在臘月二十三日前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戶都要進行大掃除,辭舊迎新,這種大掃除在我老家叫“掃屋”,兒時的我覺得掃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們都在忙,怕灰塵弄臟了自己,男人們便戴上了帽子,女人們則圍上了頭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嚴嚴實實,把笤帚綁到木頭桿子上,房子的樑、檁及邊邊角角都能掃得著,準備工作做好了,就開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動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對房屋灰塵進行徹底掃除,等徹底清掃干凈了,再把地上均勻地灑上水,然后就把櫥箱桌椅的搬回來,或者把僅有的幾件家具再變換變換位置,頓覺煥然一新,清清潔潔迎大年。
到了農歷臘月二十四日,就是辭灶,我的故鄉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過年這場“大戲”的“彩排”。兒時經常聽我慈祥的母親念叨著:“過了臘八過辭灶,過了辭灶年來到。”意思是說,過了辭灶,離大年就不遠了,那時只懂得時令,不知道“辭灶”是什么意思,一直困惑了我許多年,直到后來才聽我慈祥的母親說過:“辭灶就是灶王爺告辭,這天晚上,各家各戶都要祭灶王爺,因灶王爺是家里的守護神,一家人的功過得失都在他的監控之中,辭灶這天,他要向上天報告這一家人一年的功過得失”。聽了我慈祥的母親解釋,再默默地觀察鄉里鄉親的祭神就更加有意思了,天剛一擦黑,就忙著在院子里放上大盤子,擺滿供品,開始供祭、燒紙、燒香、放鞭炮,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連綿不斷,隨著歡快的鞭炮聲,有人就把“請”來的灶王爺的紙像焚化,有人就在燒香、燒紙時念叨幾句,請灶王爺保佑一家老少平安,這就叫“送灶王爺上天”。等到除夕這一天再把灶王爺接回來,他要賞罰這一家人。
過了臘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戶就更忙了,特別是大年三十這一天,屋里貼福帖,請財神,掛年畫、“壽”字,大門前掛上紅燈籠,門上貼好紅紅的春聯,昭示著紅紅火火過大年,全家人高高興興放鞭炮,包餃子,團團圓圓,好不熱鬧,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說起貼春聯來,我記憶最深。二十多年來,只要我全家回到老家過年,大年三十這一天,都是我忙著貼對聯、貼福帖,掛年畫等。每年我都在揣摩著對聯應該怎樣貼,福帖應該貼到什么位置,“福”字紅紙、方形,尖角向上,還要考慮哪個位置應該貼幾副,是否對稱、醒目、粘得牢,應該正著貼還是倒著貼,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著貼,寓意是“福馬上就要到了”。貼好了春聯、福帖,還要在門框上貼上橫帖如:“富貴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還要貼上諸如“富貴滿堂”之類的橫帖,在大門外還要豎著貼上“出門見喜”、“出入平安”等,在豬圈里還要豎著貼上“六畜興旺”、“豬肥牛壯”等,春聯上方還要貼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一樣忘記貼了,就好像缺少點什么似的。所以貼春聯之類也是一門小小的學問,在我的記憶深處留下了印記,家鄉的年俗曾經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臘月三十這一天,上了年紀的母親便會按照傳統規矩,一一叮囑:今天是大年三十,燈的油要添滿,水缸里的水要盛滿,明天的垃圾不能掃出屋;還要把雞鴨魚肉、年糕、各種青菜都準備充足,至少準備到正月十五前,還要在除夕這天把該切的的菜、肉都切出來,正月初一不能動刀。還說,這一天注定一年的運氣。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東西,不能大聲說話,特別要多說好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仿佛新年的順與不順,全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意境之中了,顯得是那么神秘,還真有點像大年夜里死驢不好也好的意味,不過一輩一輩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大年夜的感覺似乎都一樣,我們也無可奈何,都是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都這么拿捏著。
老家的年味是一輩一輩的父老鄉親延續下來的,營造出這種濃濃的過年氛圍,值得我們留戀,值得我們回味,往往很長很長時間仍滯留在我們的心間,老家的年味,也勾勒起了我對老家余干農村生活的美好回憶。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500字】相關文章: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5-06
家鄉的味兒作文03-07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及作文點評03-20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0篇[經典]05-06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通用35篇)03-21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通用36篇)06-07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650字(精選21篇)02-27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600字(精選47篇)07-13
家鄉的年味兒的作文800字(通用15篇)07-16
記憶中的年味兒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