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2000字
一個偉大民族,必有卓越夢想;一個宏偉國度,需要鋼鐵脊梁。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 1
近日觀看了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電視臺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攝制的歷史文獻紀錄片《筑夢中國》,讓我醍醐灌頂的同時又感觸萬千。中華民族為實現爭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歷史征程給我們力量,但在圓夢路上所日漸突顯的環境保護問題發人深省。
在《筑夢中國》片段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指出:單純的經濟增長造成很多后遺癥,造成的環境問題等都需要解決。片段解說中提到2013年中國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霧霾天氣,霧霾波及25個省,100多個大中城市,全國平均霧霾天數29.9天,創52年來之最。隨著一張張記錄霧霾天氣的照片進入視線,看到當前自然環境狀況日益嚴重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我內心異常沉重,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發展的新歷史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共存,我們一定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盡量采用綠色、循環、低碳的方式實現發展,從而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通過這條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逐漸改變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直接的矛盾關系,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傳統的對立走向新時期的統一,實現由“環保限制增長”向“環保促進增長”的轉變,真正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最終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生態環境保障。
百年坎坷復興路,世紀滄桑強國夢。在舉國上下共圓“中國夢”的濃厚氛圍中,我內心亦洶涌澎湃,作為一名電力系統工作人員,一名環保工作者,一名中國人,我們要抓緊行動起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里站好自己的崗,為屬于我們的那份責任盡微薄之力。
實現火電機組高效超低排放,為實現中國夢增姿。我國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格局一直并將長期存在,將豐富的煤炭資源轉化成電能,既有利于資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區發展經濟,也有利于解決資源匱乏、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的能源需求。充分發揮有利于民生和環保的`高效超低排放燃煤機組作用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而且能促進電力產業升級、并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我院設計的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被譽為“全球最清潔的火電”,其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嚴格程度已遠超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水平,更遠低于“史上最嚴”新國標。“外三”解開了火力發電在環保、耗能、效益上不能兼顧的死結,通過脫硫煙氣熱能再回收利用,實現了“零能耗”脫硫,電廠每年因此節約的煤、水、電折合人民幣2700多萬元,由被動環保變成了主動提效。我院設計人員現欲在二次再熱等技術上繼續尋求突破,打造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新典范,力爭建設成“低碳環保、技術領先、世界一流電站”的電廠。我國火力發電環保技術的不斷創新打破了電力行業長期對外技術依賴格局,并有望成為世界火力發電環保技術的領導者,讓環保夢為中國夢保駕護航。
做好環保咨詢工作,為實現中國夢增色。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科學的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客觀地說明項目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通過知識和技術創新提出合理可行的環保措施或管理方式。在公眾參與環節充分了解公眾環保意愿、真實反映情況、切實解決公眾所存在的環保顧慮,做好公眾與工程建設單位及政府機關等的紐帶,爭取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在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中,如實反映項目環境保護措施等的執行情況,是否存在遺留問題,若存在則提出經濟技術的可行的措施手段等及時解決,在公眾參與環節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并及時消除公眾疑慮,爭取把可能存在的環保問題一并解決。真正讓人民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環保夢為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點滴成海,為實現中國夢增姿添勢。環保從自身做起,宏達的中國夢包含著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環保夢,每個人都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筑夢者。每個人都應將環保意識深深嵌入日程生活中,以少開車或開經濟實用型排量少的車、多乘坐公共交通或步行、買冰箱選用低耗能的無氟冰箱并盡量少用空調、不亂扔垃圾、杜絕使用一次性用具等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共建環保夢。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集起來的力量是磅礴之力,不可戰勝,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里站好自己的崗,為屬于我們的那份責任盡微薄之力,讓中國夢前行的道路更加廣闊。
環保夢是中國夢的重要著力點,環保工作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對推進中國夢的積極貢獻。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集聚中國力量,讓環保夢托舉中國夢。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會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國力更強盛,人民更幸福,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 2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奮斗歷程就是一部在中國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歷經艱辛、接力前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朽史詩。建黨95周年之際,央視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播出的32集大型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以黨95年以來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為基本線索,以黨矢志不渝實現奮斗目標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貢獻為基本單元,用珍貴的文獻資料、經典的事例細節、感人的畫面景象、精粹的畫外解說、縝密的整體構思,形象客觀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民族復興先鋒隊的筑夢之路,生動且深刻地呈現了95年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壯麗畫卷,令人信服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獨立和富強、人民解放和幸福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全片從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關于中國夢的講話開篇,點出了本片的主題。自鴉片戰爭失敗后,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無數志士仁人、先進分子、人民群眾,求索救國之道,維新變法革命。思想界各種"主義"涌入,社會上數百政黨蜂起。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推進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為旗幟的嶄新時期。該片脈絡清晰地顯示出,從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萬里長征,到浴血抗戰、解放全中國,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全黨,團結帶領群眾,從弱小到強大、失敗到勝利、苦難到輝煌,終于贏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實現民族復興構筑了制度基礎和道路保證,中華民族走上了依靠社會主義制度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轉折,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標志著民族復興偉大事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該片聚焦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通過宏觀與微觀的敘事、歷史與現實的對照、高層與基層的互證、國內與國際的視角,用電視語言、影像藝術,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代代繼往開來,一段段筑夢不止,一步步接近目標,譜寫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篇章。全片有力證明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擔當使命、不懈奮斗的創造結果,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證明書。《筑夢路上》運用大量歷史事實,從各個方面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先鋒隊的偉大實踐和崇高精神。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我們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毛澤東的《祭黃帝陵》如任弼時所說,是"奔赴前線誓死抗日的出師表"。在與國民黨"誰主沉浮"的較量中,我們黨堅定實行土地改革,貧苦農民翻身解放,而蔣介石卻直言不諱:"如果我們從地主手里拿走土地,趕走共產黨豈不多此一舉",兩大政黨的`階級立場鮮明對立。新中國成立后,在西方的核壟斷和核訛詐面前,黨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戰略決策,"兩彈一星"讓中國有了和平的盾牌,鄧小平總結道:"這些東西是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黨勇于堅持真理、糾正錯誤,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從農村改革起步到創建經濟特區,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引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長風破浪會有時"。建黨以來,民族復興進入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機遇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攻堅期。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民族復興新的征程,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方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總要求,開拓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統籌大國治理與大國外交,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逐步完善,治黨治國治軍成效顯著。該片對此作出了充分深入的敘述描寫,從而進一步堅定了廣大觀眾的理想信念,增強了實現奮斗目標的必勝信心,不愧為一部走向民族復興有感染力說服力的好作品。
【紀錄片筑夢路上觀后感】相關文章:
筑夢路上作文01-27
筑夢路上精選征文01-31
筑夢路上小學作文08-14
筑夢路上優秀作文01-27
高中筑夢路上征文精選01-28
優秀征文:筑夢路上02-01
筑夢路上主題征文01-28
最新筑夢路上征文精選01-28
筑夢路上征文「佳作」01-28
筑夢路上優秀征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