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重研究。高素質的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對于“研究”,我自身的定位不高,我不奢望自身能在教育教學理論方面有所突破,只想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學行為的改善,因此,在實踐中我能有意識地繁衍教學經(jīng)驗的同時滲透理性思考,總結中有所發(fā)現(xiàn)。三年來,我參加武進區(qū)“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課題組活動,并于2001年10月,為課題組開設了研究課《牛郎織女星》。平時,勤于練筆,所撰寫的《語文課堂質疑的優(yōu)休化策略》獲“新世紀園丁論壇”三等獎,《在語文活動課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孩子設計自己的未來》等論文、案例亦獲級獎項,《為有源頭活水來》獲區(qū)級獎項,《2005年中考話題作文走向》發(fā)表于《武進日報》,《一份試卷,一種理念》發(fā)表于市蘇教版語文教材研究網(wǎng)頁。另外,還寫了一些隨筆和感想未投稿或參賽,只是用來自娛自樂。
5、指導青年教師。教育是朝陽事業(yè),青年教師是教育的未來。在工作中,我也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總是熱心引導他們過好教學關、課標關、教材關,對教學上有個性的老師,總能千方百計為他們搭建展示個體精彩的舞臺。如余青、繆愛國等老師在我的力薦和他們自身的努力下,所上的公開課分別在區(qū)級獲好評,特別是繆愛國老師的評優(yōu)課在江蘇獲獎后,在全國部分市開設,反響都十分強烈。
二、努力成為勤勉的管理者。
作為教務主任,早在2000年,面對著中小學教學管理一肩挑的重擔,我就牢固樹立了三種意識:
1、合作意識。中層干部的責任說通俗點就是“上情下達,下情上曉”,起橋梁溝通作用。而初來**,所面臨的是由新同事、新領導、新學生構成的全新的工作環(huán)境,更何況這“新校”的上空還是“群星璀璨”的呢,再加上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創(chuàng)造適合教師發(fā)展的管理”。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當時我的選擇是:靠正確認識自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靠顧全大局、融合群體的豁達胸懷,多學他人長處,擇善而從,才能將精彩的個體組織起來,在管理中形成合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wǎng)嚴禁復制剽竊力。所幸運的是當時得到了校長室的大力支持,龐校長及時幫助我梳理出教學管理中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并告知我即將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化解策略,袁校長的精細和嚴謹避免了我工作中的疏漏,陸校長的睿智和熱情堅定了我工作的信心,匡主任的豁達和寬容平和了我工作中的心態(tài),各學科主任工作中獨當一面的能力減輕了我工作的壓力,特別是小學部幾位主任的階段性調研報告又讓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直至首屆初中畢業(yè)生中考前夕各位老師的獻計獻策,再次讓我感受到**的“璀璨”,所以,現(xiàn)在的我在生活中既懂得“高山仰止”,更能傾聽“溪水靜音”。
2、服務意識。教育是服務,管理更是服務。教務處的工作是瑣碎而繁雜的,而我校的管理結構又沒有配備教務員。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務處的工作人員——我,更應該牢固地樹立服務意識。三年來,學校的課表全是我一人排出(這學期小學部由韓主任排),從起初的36班到48班到65班,每排一次總伴隨的是不眠之夜。在工作中我能處處以大局出發(fā),時時為教師著想,常常帶著思考深入到師生中去,傾聽他們的呼聲,捕捉他們的意愿,從而使得各項決策和工作措施符合實際和大家的要求。為了成就青年,我協(xié)助校長和韓玉宇主任一起搞“青藍工程”,連續(xù)三年舉行了青年教師評優(yōu)課,讓他們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為了使01屆的小學畢業(yè)生記住母校,我倡導寫畢業(yè)論文,在班主任何江燕老師指導下孩子們順利完成了畢業(yè)小論文,并結集出版了論文集;為了建構質量保障體系,中學部建立了月考制度,對于每一次考試,在學科主任和備課組長的配合下,我能做到嚴密組卷、嚴肅監(jiān)考、嚴格閱卷,關注每一個操作細節(jié),力爭使檢測結果客觀公正;為了使學生的學科成績得到均衡發(fā)展,在自習時間段的協(xié)調安排上,配合校長室也做了許多工作。
3、研究意識。管理是科學,教學管理不等同于行政事務。龐校長在工作中也一再呼吁:管理要一手抓規(guī)范,一手抓研究。的確,要想與時俱新,管理創(chuàng)新,必須養(yǎng)成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在管理中,我是從三個層面切入,捕捉研究專題。首先,以聽課、調研為杠桿,從中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個性問題,引導教師反思,在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wǎng)嚴禁復制剽竊反思中尋找解題策略;對于典型問題,就將其上升為“專題”,組織骨干群體進行研討。如我曾在2002年下半年組織中學部政史地生等學科老師共同設計“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采用“觀摩——研討——觀摩”的研討方式,參與者反應良好;還有本學期形成的語文“板塊式”的教學模式等。其次,以月考、期中期末統(tǒng)考為契機,在共性問題中提煉研討主題。三年來,我共主持了十多次主題研討活動,起先有小學的,01年以后主要是中學的,其中,對畢業(yè)班教學研討就召開了五次,有兩次我作專題發(fā)言。再者,順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潮流,在大環(huán)境中捕捉研究專題:如在01年曾協(xié)助校長學撰寫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方案(寫得較粗糙),02年暑假,在龐校長的倡議和督促下,由小學語文學科主任獻計獻策,與汪洋校長合作寫成《語文學科改革指導性意見》,作為校級綱領性文件,受到區(qū)教育局領導的肯定,并刊登在《新課程》上。但我總覺在研究這一塊還未形成“大氣候”。
三、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我一向的追求,1995年打了入黨申請書,96年參加鎮(zhèn)黨校培訓,直到01年以前,我始終是以“積極分子”的身份參加組織活動,在01年7月1日我終于進入“預備黨員”的行列,在02年7月1日我最終成為一名正式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當時,我的心中除了崇敬,只有感激,由衷地感激黨組織的信任,這對我是一種無尚的光榮,當然,也伴隨著責任和義務,她時刻提醒我,要以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黨員的“先進性”,讓這面旗幟高高飄揚。
作為**人,在這片激情涌動的熱土上工作著,就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