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命運共同體”為紐帶凝聚人心。
如今,企業與員工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許多員工一家幾代人都在同一個企業工作,“企損俱損,企榮俱榮”。但是,要把這種現實升華為一種凝聚力和戰斗力,仍然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幾年來,我們不斷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企業重大事項都提出來讓員工共同參與決策,增強企業管理的透明度,使員工感到企業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公司和黨委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切工作都以代表廣大員工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開展,真正使員工認識到自己的理想與企業的命運相一致,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一致,把員工的利益、榮譽和企業發展目標統一起來,形成共同的價值趨向和行為規范。1998年秋天,是我公司經營最困難的一段時期,員工收入很低,一部分年輕員工有情緒,影響了正常生產。此時,共產黨員和老工人主動站出來,現身說法,講大局、講長遠利益,做年輕工人的思想工作,黨委因勢利導,以“命運共同體”理論煥發大家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信念,終于使大家的認識統一了,心更齊了。通過這些工作,使集團的全體員工真正認識到“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價值。
五、管理從嚴,情感從真,創造“家”的氛圍。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而企業文化建設也是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某種意義上說,管理也是文化。這些年來,我們集團重新修訂了大小幾百項制度,幾十項考核標準,都體現了一個“嚴”字。這些制度的貫徹和落實更是不折不扣,制度面前一律平等,嚴格執行已經形成風氣。達不到管理崗位標準和完不成任期指標的干部一律挪了位,完不成生產工作任務的員工一律被“內部下崗”,出了質量事故按規定一桿子罰到底。我們的嚴格管理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特點,被當地社會稱為的“嚴文化”。當然,“嚴”的出發點是對員工深深的愛。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財富,員工在目前社會條件下過得又很艱辛,我們從關心和保護員工的根本利益出發從嚴管理,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又非常重視關心員工生活和思想。去年,我們制定出臺了《集團思想政治工作條例》,其中第4.13條專門規定了各級干部關心員工生活和思想的“九必須”,其中包括“五必訪”、“七必談”。限于篇幅,這里只舉三例:每年中秋節、春節,我們都要對100戶困難員工進行慰問,送上白面和肉菜;機電車間一位員工因失戀而產生精神障礙,精神病院住了半年治不好,黨支部主動把他接回來,從工作和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引導,半年后不治而愈;紡紗二車間一員工得了心臟病,無法支付巨額醫療費,工會、黨支部號召全體員工捐款幫助,解決了他的難題,最近重回工作崗位。我們集團這種關心員工生活和思想的精神在當地有口皆碑,被稱為的“家文化”。
六、長年堅持群眾性企業文化活動。
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堅持長年開展各類企業文化活動,大體分公司、車間和分子公司、班組三個層次。每到大型,公司都搞綜合性文藝體育比賽和演出,每月各分子公司和車間都有單項的文體活動,每半月班組都有小型的班組文體活動。活動的形式有書畫展、健美操、歌舞晚會、體育運動會、演講、拔河、詩歌朗誦、郊游、辯論會等。其中某些活動在省地多次獲獎,我們既看重活動的水平,更看重群眾的參與性及其中蘊含的團隊文化價值。我們還堅持辦好《報》、電視臺和廣播站,同時大力組辦“文化長廊”和板報壁報等,使這些文化載體形成優秀的精神環境,增強員工熱愛、建設的信念,提高企業的凝聚力。
七、凝聚力、激勵力、約束力、導向力、輻射力。
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我們感到企業的凝聚力、激勵力、約束力、導向力和輻射力大大增強,對企業的脫困、改革、發展和生產經營工作起到了強有力的保證和促進作用。
凝聚力 企業是經濟組織,經濟關系起基礎性紐帶作用。但是單純依靠金錢來維系系統及員工,長期下去必然是一盤散沙,因此必須有良好的企業文化發揮凝聚員工之心的作用。因為人不僅有物質需求的欲望,還有歸屬感和親和感的欲望。這也算是我們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中的體會。1999年3月,我們的營銷員在香港接到一份外商訂單,一算,效益很好,但質量和交貨期要求很苛刻,公司領導為此猶豫難決。一線員工聽說以后,自發討論,最后聯名提出啃這塊硬骨頭。經過全體員工不計報酬、加班加點、精心紡織,終于如期按質完成了這批貨。其中表現出的凝聚力和工作熱情,令公司領導十分感動。
激勵力 幾年來,我公司廣大員工在文化的鼓舞下,艱苦奮斗,勇闖市場,大膽創新,嚴細實恒,創造出許多輝煌的業績,涌現出一大批無私奉獻、爭創一流的優秀員工來。幾年中,產品檔次連續上了三個臺階,生產水平一直保持全省先進水平,市場空間不斷拓寬,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我們有山西省十佳營銷員之一的劉俊,有在布機旁15年無一日缺勤的省勞模李美仙,有一絲不茍、嚴格管理、勤政廉潔的“孔繁森式好干部”邢寶山。他們成為當代人的典型代表。
約束力 當一個企業正氣盛行的時候,這種精神氛圍起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一些不良言行就沒有市場,就不敢抬頭。優秀的企業文化鋪墊著積極向上的土壤,插撒著健康文明的種子,雜草害蟲便沒有生存空間。我們有些員工調往其它單位,都是佼佼者,社會上有一句話:的人再差也有個樣哩。學校剛畢業的學生,父母親愿意把他送到來工作,說“把娃娃送到對他好,我們放心”。在企業里,大家都在忙工作,有的人偶有空閑也不會扎堆閑聊,因為這很不入流,一般都選擇看書學習。
導向力 優秀的企業文化又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趨向。企業提倡什么、弘揚什么已形成風氣,成為一種導向。1995年我公司開始“破三鐵”,阻力很大,許多員工不理解,認為自己是“國家人”,崗位、工資、職務動不得。三年后,我們再“破三鐵”,力度更大,更徹底,絕大多數員工不僅理解,而且積極支持,認為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因為員工的觀念變了,計劃經濟頭腦換成了市場經濟頭腦。1997年,我公司買回幾十臺電腦,應用于企業管理中,有的員工不理解,說這是瞎花錢。現在沒人這樣說了,因為信息化建設為企業帶來了明顯的效益,而且現代企業意識在員工的心田里生了根。
輻射力 企業文化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它會逐步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每一個角落,發揮出無聲而有形的作用。我們集團公司下轄8個分子公司、9個生產車間,還有一些外圍單位,盡管體制不同,管理各異,但文化卻是一律的,它對各條線、各個枝節都發揮著作用,就連市的老百姓也說:文化不僅影響著新建路(企業所在地),也影響著整個。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體會到:
第一,要充分認識企業文化的作用。今天,已很少有人持企業文化無用論觀點,但對其重要性的認識普遍不夠。我們在這幾年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同樣遇到這樣的矛盾,但事實作答:企業文化建設意義非常重大。當然,企業“三改一加強”永遠是重要的一極,不能厚此薄彼。而且應認識到,兩者之間具有相互滲透性、互補性和不可分割性,有些管理制度本身也是文化建設,有的文化建設也是管理工作。
第二,企業文化建設的管理應走向正規。現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人特色”很重,主要領導重視,就能搞起來,主要領導喜好什么,企業文化建設就注重什么,一旦領導易人,工作就中斷了。因此,應該象企業其它管理職能一樣,設置專職部門和人員,負責計劃、組織、檢查、協調和考核等工作,使之走向正規化。
第三,應盡快出臺一套科學的企業文化建設評價標準。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難以量化,效果難以考評,因為缺乏量化考評的依據,就使人看不到它的巨大價值,給人一種搞不搞差不多的感覺,這很不利于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應盡快出臺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盡管難以量化,但還是能找到規律性的東西。比如,企業文化的形式雖然千差萬別,但其效果具有趨同性,經過認真研究和分析,一定可以從“結果”的角度提出一套科學的考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