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青年民主生活和水平
品德教育與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領域無論作為意識形態,還是作為行為形態都是緊密相連的作為意識形態,它們都是由兩個方面獲得的:一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影響下,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自發性的觀察和模仿產生,再由社會輿論的肯定與否定強化固定下來的;二是由社會特定環境施以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影響,使社會要求內化為個體的相應認識、情感、信念、動機、意識等,并成為個體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作為行為形態,都是在某些意識形態驅使下的個體活動,這些活動通過自己或他人根據社會行為準則作出判斷和評價,反饋到意識形態,在原有的認識、情感、動機等的支配下逐漸形成自覺性,習慣性行為,從實際來說,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是堅持民主和遵紀守法的,也是心理健康的;自覺遵循民主與法制,也是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則是培養優良品德的基本條件。這三者應是新時期青年素質標準的下可分割的內在條件。 以往的品德教育,大多把目光僅僅停留在道德準則上,與其他領域截然分開,當今社會首先是法制社會。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首先建立在堅持民主和遵紀守法基礎上,這其實是品德教育的基礎工程,應養成青年自覺的行為習慣,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民主生活和法制建設越來越完善,發揚民主,遵紀守法意識越來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從廣泛意義講,幫助青年堅持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也就是提高社會公德水平。
增進青年心理健康是在青年良好的互動關系中,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方式及其他技巧來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來實現的。它主要通過提高認識,理順情緒,消除不良癥狀,矯正不良行為,學習新的適應模式來達到心理成熟。品德教育則是以社會道德準則為主要內容來提高人的認識和行為水平。但這二者之間又有許多聯系。比如,品德教育必須運用心理學規律和方法(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等)。否則,品德教育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難以入腦入心;其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仍建立在一定品德標準要求之上,而且有正常的認識、情感和人際關系;其三,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產生的外部因素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因此,增進心理健康應是青年品德教育不可忽視的領域,近年來,嚴重存在的升學就業壓力,會使青年產生失望、失落、失衡、憂慮。焦躁等消極和對抗情緒,從而導致不良心理和行為: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產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及貧富差距也同樣會產生以上不良心理和行為,在過去時期內。我們只關心人們的思想品德問題,而不關心心理問題,或者把某些心理問題也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都是片面的。目前,不少單位、社會組織、群眾團體都設立了心理治療、心理咨詢機構,取得了良好效果。實踐證明,青年品德教育必須關心青年的心理健康,才能取得完整的效果。
四、道德準則的延伸與發展
一個社會的道德準則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一是這個國家(或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二是現行政治經濟體制。前個因素是相對穩定的,后個因素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計劃經濟年代:整個社會都高度組織化、統一化、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也相對一致化,從而形成單一的價值觀模式,凡是有悖于這個準則的,則冠以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個人主義,進行批判斗爭,這種教育模式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為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統一意志和行動,戰勝國內外敵人。渡過經濟困難,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雷鋒精神的激勵下,就曾培養了幾代人的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品質。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這種高度統一化的品德教育的格局,就因期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的政治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市場經濟、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實行,出現了眾多個體農、工、商、服務生產經營者和多種所有制形式,打破了維系幾十年的單位或集體,所有制的管理制度,出現了諸如雇傭、協作、合同等新型關系;人們沒有了,“鐵飯碗”的依賴,又增加了競爭帶來的不安全感:還有社會不正之風,貧富差異、失業、下崗等的影響,人與人之間不再是,“階級弟兄”和“無產階級感情”,而增添了許多赤裸裸的利益沖突;一些不法行為帶來的巨額回報或精神滿足也腐蝕著一些人的靈魂……這些現象都使得原有的道德準則由以往的單一成份形成多成份、大包容格局。雙職,除了以往一直推崇和倡導的舍己利人外,還應有利人不舍己、利人亦利己、利己不損人等各種道德準則同時并存這就帶來兩個問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舍己為人的共產主義道德還堅持否?青年品德教育的基本準則是什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顯著標志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其基本內涵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我們必須堅持培養一批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先進分子,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和榜樣,以帶動廣大青年,實現“四有”目標對大多數青年來說,一方面鼓勵他們學先進、當模范,一方面要盡量增大自己的包容性,將品德教育由“一大二公”的“正統殿堂”擴展到個體農、工、商和社會游民中去,向廠大青年倡導友好、公平、勤勞致富、積德行好,與人為善,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損人利己行為。對另一些青年,則要求他們不要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法在方法上要做到:
一、堅持說服教育原則,在充分教育、引導基礎上尊重個人對行為準則的選擇,“決不能采取疏遠,孤立方法,更不能批判、斗爭、以盡可能多地團結各層次青年”,
二、變組織行為為社會行為,打破以往由學校、工廠,機關單位發放小冊子,坐下來學習討論的老框框,廣泛深入到村民小組,居委會、城鎮社區、工商業管理區等,把教育同經濟手段。責任承包制、合同制等結合起來:把道德標準具體化,量化顯示,用責任達標和合同形式來保證:
三,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報刊等傳媒工具的作用和社會輿論的監督。褒貶,評判作用,宣傳正氣,鼓勵先進,批評不良,使每個青年都置于良好的品德氛圍之中。應該說,形勢的發展給青年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更加廣闊的領域。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更新觀念,轉變作風,就一定能創造出新時期青年品德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