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綜合實踐活動回顧示范版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tǒng)地了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總結]綜合實踐活動回顧示范版,歡迎閱讀與收藏。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的綜合性課程,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等主題為基本內容的實踐性課程,以學生個性養(yǎng)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在“考察”、“思考”“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其重要性尚未得到足夠認識:存在物質條件、師資水平、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困難。但這些困難應該不足以使我們在這一意義深遠的課程面前無所作為。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和教學中,我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踐性的特點,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了解社會、了解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一、立足校園生活,挖掘實踐渠道
1、調查校園環(huán)境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范圍越小越好,讓學生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蠢蠢欲動”,這樣才會使課堂活動之外的真正探究因這份“心動”而豐富多彩。學校是每個人人生道路上的一塊必經之地,是學生生活的基本空間。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對自我、自然、社會、科技、文化引起足夠的關注,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如在《校園環(huán)境現狀調查》、《美化校園環(huán)境》等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了解了學校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找到現今校園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化校園環(huán)境的建議,盡情描繪出理想中的校園環(huán)境,從中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無窮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真所謂“生活處處皆學問”,的確如此,這些感受不經他們親身實踐,是很難體驗到的。
2、編輯手抄或電腦小報
手抄小報或電腦小報的評比活動在我校已堅持了多年。為此,學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實踐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自由組合,每組推薦出一名組長擔任總編,其他成員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然后在總編的協(xié)調下,按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自擬欄目,自己寫稿、編輯、排版、設計等,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辦完,力求做到內容充實,圖文并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組合,進行辦報合作實踐。在辦手抄報或電腦小報的過程中,同學們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創(chuàng)新潛能,辦出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小報。例如,辦有“環(huán)保知識小報”“數學知識報”“語文學習報”“校園新面貌”“水鄉(xiāng)古鎮(zhèn)——黎里”“柳亞子紀念館的房屋結構”“我們這個班”“我們的老師”……真是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在同學們設計的小報整個版面中,他們還根據各自小報的特點,配上精美的圖畫,使小報展示出引人入勝的魅力。學生編輯小報既培養(yǎng)了他們勤于動腦、勇于動手的實踐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激勵著同學們以更加高昂的熱情投入多種綜合實踐活動中去。
3、合理安排活動課程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根據課程計劃和現有條件,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其中,初一年級每周安排2課時信息技術課,初二安排1課時,在完成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根據綜合實踐活動情況,調配使用信息技術學科,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體驗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各學科的學習研究中去;初一年級每周單獨安排1課時勞技課,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課程課中安排0、5課時,主要學習中國結的編織、折紙等技能,配以布藝、雕刻等制作,學生人人動手參與,不斷提高發(fā)展。校本課程安排以初一、初二為主,初一年級第一學期以走近柳亞子、了解柳亞子為主,教材從作為文化人的柳亞子到成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志士的.柳亞子的人生歷程,分不同章節(jié)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初步了解、認識柳亞子,并在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形象;第二學期以研究柳亞子走上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理解柳亞子精神的內涵為主,通過學習柳亞子詩歌、文章等,加深對柳亞子精神的理解;初二年級第一學期以“弘揚柳亞子精神,塑造新時代形象”為主題,引導同學們增加對柳亞子精神的體驗和道德的實踐;第二學期以《水鄉(xiāng)黎里》內容為主,了解家鄉(xiāng)黎里的歷史概貌、文物古跡、富有江南特色的古鎮(zhèn)建筑,以及風土人情、民俗風貌、民間傳聞等,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興趣、情感,將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自覺化為保護古鎮(zhèn)黎里的實際行動。活動課安排與公益活動、社會服務、勞動課相結合,由學校德育處、班團隊組織根據德育工作安排,從小事出發(fā),以低起點為要求讓學生體驗為主體的公益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每月安排1次。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框架內,有分有合安排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課,由學校德育處、教務處、班團隊組織、思想品德老師負責,明確活動主題,利用節(jié)假日、寒、暑假安排社會綜合實踐活動。
不同內容的教材各有側重,形成系列。學校規(guī)定具體授課時間,并編入總課表,實行常規(guī)教學管理。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不斷豐富教材內容,研究教學方法,在校本課程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收到良好的特色辦學效果。
二、立足家庭生活,豐富實踐內容
教育要走出課堂,讓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fā)揮教育功能,這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人們常說,家庭是兒童來到這個世界之后邁進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生活是五彩繽紛的,飲食起居、休閑娛樂、消費理財、護理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內容,以充滿情感的家庭生活為著眼點,不斷生成有意義的活動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我們根據學生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里收看時事新聞、收集諺語、體驗農家生活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關注社會生活,生成實踐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因此,要使學生具有真正有學問的人,還必須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激發(fā)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社會的強烈欲望,從而使他們自覺走向社會。
社會調查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勇于實踐的能力,是學生接觸社會,感受生活的極好形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社會發(fā)生的某一現象進行調查,弄清發(fā)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我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柳亞子故居,調查黎里的橋黎里的弄,挖掘黎里的橋文化和弄堂文化,沿河進行觀察、訪問,開展古鎮(zhèn)石駁岸文化的研究等等。通過社會性的調查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了解社會的現狀,認識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體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鍛煉自己勇于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發(fā)現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體驗中,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動地去參與,培養(yǎng)他們愛科學、愛家鄉(xiāng)的良好品德,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克服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面向學生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開放的空間。
【[總結]綜合實踐活動回顧示范版】相關文章:
綜合實踐活動總結05-26
綜合實踐活動總結12-02
綜合實踐的活動總結02-03
綜合實踐活動總結12-03
綜合實踐的活動總結12-08
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總結06-23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總結06-21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總結06-28
小學綜合實踐的活動總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