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32個民俗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中國32個民俗傳統節日,希望有所幫助!
1、春節
“春節”又叫“陰歷年、農歷年、舊歷年”,俗稱“過大年”。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后來改為夏歷(即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歲首。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期間,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獅、猜燈謎等是元宵節重要習俗。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漢文帝時,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清代,又增加了舞龍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
3、天穿節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于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傳說正月二十,女媧從昆侖山煉出五色石補天。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天穿’。是人們非常陌生的一個傳統節日,這一風俗形成于漢代,從宋代以后就逐漸流失。主要習俗: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飯扎針。
4、填倉節
“填倉節”是民間一個象征新年五谷豐登的節日。相傳很早以前連年旱災,顆粒無收,皇帝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餓殍遍野。給皇帝看糧的倉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皇帝絕不會饒恕他,于是百姓把糧食運走后,就一把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為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用篩過的炊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糧倉,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豐登,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代流傳,提醒人們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這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紀市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5、正月晦
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稱為“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還曾與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稱“三令節”,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三令節時,士女泛舟游樂,在水濱舉行盛大飲宴,皇帝也賞賜群臣、與百官同樂。
6、中和節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春龍節、青龍節”,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制定的,本來在二月初一,后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
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不動針線,是為了避免傷龍眼。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7、花朝節
“花朝節”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挑菜節”。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在全國盛行,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宋代以前,花朝節的高雅習俗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北宋開始,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摘野菜)祭神等,逐漸擴大到各階層。
8、春分節
“春分”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節,農歷日期不固定。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此俗歷代相傳。“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我們的生存環境。
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北路的日壇,又叫朝日壇,明嘉靖九年圈建,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如今已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
每年春分那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9、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吃冷食,如:涼粉、涼面、涼糕等,稱為寒食節。初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10、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正是春游的好時候。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始于周代,直到今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11、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有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
1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五節、重午節,是我國民間一個十分盛行而隆重的傳統節日,早在周朝就有“五月初五,蓄蘭而沐”的習俗。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這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屈原投汨羅江后,百姓們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此后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是為了避邪。
宜昌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城東門外矗立的牌坊“屈原故里”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特地趕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為表示對這位賢惠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逐演變為“秭歸”。秭歸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此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14、夏至節
“夏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間傳統節日,吃涼面(過水面)的習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夏至跟冬至一樣自古流傳著很多“九九歌”,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簍;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曬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
15、雨節
“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農歷五月十三為雨節,傳說是黃帝誕辰。又說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關公磨刀斬小妖,赴會前要磨刀。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17、天貺節
“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于宋代,真宗趙恒于某年的六月初六,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定為天貺節,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翻經節”。相傳唐玄奘從西天取佛經回國,不慎將經書丟落到海中,于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皇宮于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后傳向民間,家家戶戶于此日曝曬衣服,以后此舉成俗。民間又稱“姑姑節”,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16、分龍節
“分龍節”是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五龍分開去自己的轄區行云布雨的日子。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多在農歷五月二十三。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分龍節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門,以免旱災。
18、觀蓮節
“觀蓮節”是中華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宋代已有此節,民間以農歷六月廿四為荷誕,是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流傳數代。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作燈,內放蠟燭,點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19、火把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0、七夕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們最重視的日子。農歷七月初七,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相會。這個美麗的傳說始于漢朝,經過千余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此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稱為“乞巧節”、“少女節”、“女兒節”。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21、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起于北魏,又稱"鬼節"、"盂蘭盆會"。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則多在此節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22、地藏節
“地藏節”是一個宗教節日。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后,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他要在普渡眾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現身于人間、天堂、地獄之中,救助苦難。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廟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相傳南京的清涼山為地藏菩薩修煉之所。
23、天醫節
“天醫節”始于宋代,八月初一祭黃帝、岐伯。相傳黃帝咨于岐伯,人間始有醫書。早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用筷子沾墨點于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傳說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醫治百病。天醫節忌雨喜晴,農諺說:“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意思是此日下雨,來年必定春旱。
2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故稱中秋節。中秋之夜,賞月、祭月、吃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25、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老人們在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26、祭祖節
“祭祖節”是謂之“十月朝”的農歷十月初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故人們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在祭祀時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故稱“燒衣節”。后來燒寒衣的習俗有了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把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相應稱呼,這叫“包袱”。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27、下元節
“下元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水官的誕生日為農歷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28、臘八節
“臘八節”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稱作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
相傳喝臘八粥是為了教育后輩勤儉持家,早先有戶農家,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谷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里修整得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懶得出奇。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什么活也不干。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么過日子了。哪知媳婦跟兒子一樣,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又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里米、柜里棉花箱里衣。早把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后了。日子一年年過去了,田地成了荒草園。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
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里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里沒火,身上衣單,肚里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后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于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后,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
29、冬至節
“冬至節”是我國一個很隆重的民俗傳統節日。至今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30、尾牙節
“尾牙節”對于北方老百姓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主要流行于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但它的的確確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傳統節日。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
傳說,周朝有位家仆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的愛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后土”,后來人們視其能造福鄉里、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
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老板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
尾牙節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
我們希望:傳統的尾牙節被更多的企業重視起來,把它作為一個企業和員工的聯誼日和企業的感恩日,在全國推行。
31、祭灶日
“祭灶日”又稱“小年”,是民間傳統的祭灶日,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這天要在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兩側還要貼一副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把灶王爺奉為一家之主。
相傳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買回專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日為春節的前奏,從這一天開始就要為過大年做準備了,流傳口訣是: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打掃衛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糊燈籠;三十,包餃子。
32、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壓歲錢”。接下來就是全家人通宵不眠到凌晨,叫守歲。
拓展閱讀:關于民俗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1.形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節日是人們基于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的節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2.發展
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經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民俗節日來自于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日有每個節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于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于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在歷史演變中,由于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傳統節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執著追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在歷史發展演變中,也有一些傳統節日被附會上“避瘟”、“避惡”等沉重色彩的故事傳說作為節日“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日誕生,是后世建構出來的。附會的這些“避瘟避惡”故事與節日內涵沖突,無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彰顯以及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讓節日成為節日,能喚醒人們內心對于節日的尊重。
【中國32個民俗傳統節日】相關文章:
中國的民俗作文05-24
中國的民俗作文(優)05-30
中國的民俗作文[精品]05-27
中國的民俗作文(通用)05-28
中國的民俗作文(熱)05-30
傳統節日民俗作文11-05
中國民風民俗作文06-30
[經典]中國民風民俗作文09-05
中國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