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同地區不一樣的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以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個時間段為準的節氣,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中國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不同地區不一樣的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河南“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老北京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相傳至今,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江南赤豆糯米飯:
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冬至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寧波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寧波最為昌盛。冬至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合家美滿。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一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也是我國傳統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最為出眾;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品。
杭州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年糕養人,生津忘返。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巴東酒釀:
湖北恩施的巴東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釀酒用的新糯稻,剛剛揚場完畢,精選風干,顆顆飽滿,粒粒精華,去掉金燦燦的外殼之后,倒入竹篼里,用山泉水反復沖洗,洗去糯米中的塵物,接著又將洗干凈的糯米倒進飯甑,放到鍋里蒸熟,隨后又用泉水沖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后放進酒壇,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凈清涼的山泉水,之后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酒色愈清朗、明凈,讓人一見頓生愛慕之心,急欲解饞。
【冬至不同地區不一樣的習俗】相關文章:
潮汕地區的冬至習俗12-21
不同地區過年習俗手抄報07-19
各國不同的元旦習俗12-18
上海冬至的習俗12-19
冬至各地不同美食12-19
無錫冬至習俗12-19
古代冬至習俗12-19
安慶冬至習俗12-18
山東各地冬至習俗12-19
2020年冬至習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