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冬至節氣吃什么
冬至雖然現在是一個節氣,但是很很多年以前,冬至也是冬至節,是人們舉行祭天儀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唐宋時期,官府都會舉行活動慶祝冬至節。到現在,我國依然有一些地方在過冬至節,年年準備冬至節的吃食,就像過年一樣,所以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傳統冬至節氣吃什么,希望有所幫助!
傳統冬至節氣吃什么
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歷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冬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東漢時期。有位叫張仲景的名醫,各種疑難病癥,經他治療都能藥到病除。有一年冬天,張仲景的家鄉南陽一帶天氣奇冷,不少人耳朵生了凍瘡。張仲景就讓弟弟在村中一塊空地上搭起栩子,盤卜大鍋臺,然后把辣椒和一些祛寒藥物放到鍋里熬,又把用面皮、羊肉包成的食物“嬌耳”下鍋煮。煮好后發給梅個生瘡者一碗藥湯、兩個“嬌耳”,張仲景把這叫做“祛寒嬌耳湯”。據說病人吃后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凍瘡很快就好了。因為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施舍“祛寒嬌耳湯”的,后來又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所以為紀念這位妙手回春的名醫,從此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餃子。
吃餛飩
冬至時節,吃的習俗真不少,除了餃子,較為常見的還有吃餛飩。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說冬至這天,北京人家多食餛飩。南宋臨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習俗,宋人周密說,起初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據說,餛飩為西施所創造,所以每年冬至蘇州人都要吃餛飩。如今,餛飩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國各地,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則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與北方的餃子相對應。據說冬至吃湯圈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后陽氣始生,因湯團是圓形的,可象征“陽圓”,所以,冬至吃湯圓的主要用意是慶賀“陽生”。湯圓主要作供品,也可贈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日上的必備食品之一。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淵遠流長,相傳源自漢代。據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狗肉,覺得味道極為鮮美,十分稱贊。自此之后,冬至吃狗肉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習俗。現在,人們在冬至日,都會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物,期盼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紅豆米飯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冬至團
在南方某些地區比較盛行冬至日吃冬至團(冬至丸)這一冬至的習俗,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日(陽歷12月22日前后)清晨,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萊、果、更豆、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金銀團
也是冬至節南方的吃食。金銀團實為兩種團子。一種白色似銀,一種黃色似金,將兩種團子放在一起,便稱金銀團,在冬至節討個好口彩。金銀團都是甜味。餡芯多為豆沙,銀團為七成糯米粉,三成梗米粉,用沸水拌和揉韌做皮面,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
金團的'制作略為復雜。它的皮面用料與銀團一樣,但用天然植物南瓜作色素。先將南瓜刨去外皮、挖去內瓤洗凈,切成方塊狀后上籠蒸爛,(南瓜極易蒸爛)待略冷卻后,與粉一起搓揉,這樣皮面便成金黃色,再包入豆沙餡上籠蒸熟即成。
南瓜菜
南瓜,又名番瓜、飯瓜、倭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芡生草本蔬菜。原產于我國南部及亞洲其他地區,歷史極為悠久,種植面也相當廣泛。南瓜在秋季便可摘采,但新上市的南瓜,性還“燥”,甜味、醇度還欠佳,一般只是作主食吃,如糯米南瓜粥等。作菜肴必須放存一段時間,使其甜味、醇度較佳。
所以一般農家收摘后均放入地窖收藏,如沒有地窖也放在干燥、陰涼通風處。其實南瓜菜不只是冬至節的菜肴,有多余的南瓜,在冬季缺菜時節充作菜蔬,也是一種“就地取材”的飲食方式。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各式各樣的冬至習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許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氣寒冷,人們吃狗肉和羊肉以進補身體;銀川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廣東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在我國寶島臺灣,如今還有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樣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傳統民間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期間其他宜忌講究
冬至期間不宜婚嫁,因為古人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稱為四離日,離日為不吉利的日子,而是一件大喜事肯定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1、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不宜搬家,因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在寒冷的日子搬家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
2、不宜同房
冬至期間不宜同房,民間有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期間是人體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房的人,陰陽不調,非常不利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后代的繁衍。
3、不宜回娘家
冬至期間不宜回娘家,民間有冬至回娘家對公公不益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封建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嚴格遵循。
冬至傳統習俗介紹
1、享祀先祖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歷《建陽縣志》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制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于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3、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4、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5、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養生小常識
運動: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補充津液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郁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卜、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冬令進補的重要時間節點。孔伯華醫館掌門人孔令謙介紹,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
冬至的來歷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傳統冬至節氣吃什么】相關文章:
冬至節氣南方吃什么傳統美食12-22
冬至節氣吃什么12-07
冬至節氣吃什么好12-16
冬至吃什么傳統食物12-21
大雪節氣吃什么傳統美食12-08
江西冬至吃什么傳統食物11-08
冬至北方吃什么傳統食物12-21
大雪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好11-30
大雪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最好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