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范文(精選8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范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1
家庭教育回歸生活教育本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對孩子而言參與家庭生活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人,幫助孩子能夠修身和立德,家庭教育具有三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潛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環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里潛移默化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教育。第二個特點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進行的教育,脫離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個特點,家庭教育是相機而教的,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喚醒孩子成長意識時給他一個相機的引導,而不是刻意的說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甚至決定著他們的發展方向,影響到終生。家庭教育就是逐漸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習慣,特別是那些助于自我教育的習慣,知識傳播、傳遞,主要依靠書本而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父母和老師。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香味,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高度,每一粒砂都有自己的位置,沒有必要為了大人的愿望來改變孩子自然成長規律,愿每一個生命都長出自己的特點,自然美才是真的美。與大家共勉。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2
昨天中午觀看了以“家庭教育需要回歸育人本位”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公開課,感受頗深,我們處在一個周遭事物觀念變遷迅速的時代,也處在一個家庭教育最焦慮深重的時代,本節課指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成人教育”,即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延續,滿足于提升學習成績這一目標,更多的是回歸家庭教育的初心,幫助孩子修身和立德,同時也需要家校配合形成良性循環,達到5+2大于7的效果。
課上分享了幾個要素,一是幫助孩子形成家國情懷,從日常的點點滴滴中,比如交通工具的變化,比如福建號航母,樹立孩子愛國的情懷,對國力增強的自豪感,二是怎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邊講了兩個小例子,“見得孩子閑”和“成功的體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特別是到了初高中階段,需要我們重塑親子關系的時候,更需要我們提供有效、高效的陪伴,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的目標。好的家庭,會是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集合體,家長的成長和孩子是一起的。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3
通過第十期《家庭教育回歸育人為本》學習,更加明確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是幫助孩子修身和立德。
過去多數家庭教育只注重作業,只關注提升學習成績,往往最后家庭教育變成了“第二所學校”。這種只有“學習與作業”的“家庭教育”,很多學生學習上并沒有出現5+2>7,反而出現5+2=0結果。故我們要明白家庭教育終究與學校是有區別的,家長終究不是學校的老師,要讓家庭教育成為孩子成長有效的陪伴,而不是成為孩子學習的壓力。
家庭教育是環境熏陶的教育,是相機而教的,是生活教育為本。家長有意識地給孩子一個相機的引導,而不是刻意的說教。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會愛孩子、會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要更多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愛孩子需要的是行動,并不僅僅是言語。
不要只重視孩子的成長,卻忽略自己的成長。多問問自己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家長,如何成為孩子驕傲與榜樣。這里就要家長要關注家庭情緒的穩定性,建設一個友愛的家庭。孩子需要一個愛學習的家庭氛圍、一個愛讀書的家庭氛圍。合理對待成績,考得好當然要肯定;考得不好,同樣要鼓勵,我們不是只有學習,良好品質的教育永遠需要。
放手也是一種教育。讓孩子自悟、自省、自覺才是他最大的收獲,陪著孩子一塊成長,孩子才更有信心。簡單的、僅僅的學習陪伴,孩子或許并不需要。幫助孩子一點點地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關注孩子出成績的機會,指引和幫助孩子對學習興趣,和取得成功或一點點成就的肯定。只有孩子體會到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樂趣,才會從學習中真正化被動變主動,從為別人學,到為自己學。除了學校的學習,還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勞動中取得樂趣、身心健康才是健康。當孩子自悟、自省、自覺了,那學習就慢慢變成easy了,家長的身心也能healthy了。
總之,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家庭教育回歸育人本位,回歸家庭教育初心,真正實現家、校、孩子三方共同成長。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4
言傳身教是最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最為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如何做人做事,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舉止,勝過反復無休止的簡單說教。讀書是一種高雅而有效的教育形式,認真領會書中的真諦,一方面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孩子的情操。錯開讀書時間,和孩子同時讀一本書,交流彼此心得或感悟,既能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又能融合親情,加深相互理解,把讀書的好處可以發揮到極致。家庭必須有足夠量的書可以供孩子和家長讀,讓家庭藏書豐富起來,要使家庭精神食糧充足,隨時有書可讀,而不是書籍匱乏;書香可以養顏,書香可以讓人有一種別樣的飄逸感覺,熏陶出別樣的氣質。
今天聽取了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徐勇,北京市西城區學生活動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王小慧給我們帶來的“言傳身教: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傳承與運用”的公開課,受益匪淺,談幾點感想:
言傳身教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傳承與應用。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注重“孝”和“禮”,以家風、家訓的形式來完成,父母則是家風、家訓建設的主體。在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應以賞識、肯定和鼓勵為主,以約束、批評為輔。積極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肯定孩子微小的進步。在孩子犯錯時,多點耐心,循循善誘,幫助改正,不要過度苛責。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的積累才能完成。
講座中專家聲情并茂地闡述了美好的家庭生活對兒童成長的生活的重要意義,令我感觸良多。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5
據說愛學習的家長都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孩子,我也不能落后呢,有優質的家長課堂肯定得去觀摩一下。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這個大家都應該沒有異議。只是現在很多人把孩子的成績好壞與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掛鉤了。把學習上的焦慮進一步的壓給孩子、老師、學校。讓我頗有感觸的是,我們應該培養一個幸福的人,不是分數機器。有些孩子成績不好,但不會妨礙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揚長避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成長期間肯定也離不開家長的細心引航。同樣,一個成績優異,卻玻璃心,連自己脾氣都控制不了的孩子,也不一定能走到幸福的彼岸。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都需要細心觀察,正確引導,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做幸福的一家人。
今天,看了兩位專家家庭教育公開課。了解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得到很多收獲。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家庭起到的作用的是巨大的,在孩子形成獨立思維之前,父母就是孩子參照世界的模板,所以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更要關注對孩子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要教導孩子合理、積極地評價生活中、社會上的人或事,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給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并且鼓勵他持之以恒,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
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孩子在父母的助力下飛得更高。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6
看完“家校共育,立德樹人--2022年家庭教育公開課”第十期的課程,我感觸頗深。是的,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成人教育,是幫助孩子修身和立德,幫助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我想到了林語堂。林語堂說過:“對我自己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林語堂先生注重對孩子們自學習慣的培養,注重傾聽和交談,和孩子做朋友,從小就教孩子們讀書、學中國文化,為他們打下堅實的中文基礎,他還鼓勵孩子們寫日記,以此來鍛煉孩子們的寫作能力,正因為如此,當女兒林太乙中學畢業要考大學的時候,林語堂先生卻勸林太乙不必上大學,他說:“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么學問都可以學得到。”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務實精神,作為大學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學問,不是由學歷來證明的,而要有真才實學,與其浪費那么多時間去求得一紙文憑,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好好做一番學問。林太乙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沒有考大學,中學畢業后就去耶魯大學應聘,因扎實的文化功底被錄用為中文系教師,以后還擔任過《讀者文摘》的總編輯,并相繼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學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當然,林太乙的成功屬于個例,當下這種社會狀況讓孩子不考大學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應該學習林語堂先生傾聽孩子,共同成長的經驗。孩子雖小,但是他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多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真正地和孩子做朋友,不要總是凌駕在孩子之上,要給孩子一個寬闊的空間,讓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勤懇,樂觀,這樣不是很好嗎?孩子和父母同根,有時候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孩子做得更好呢?當孩子長大時回首童年和青少年時光,沒有孩提時應有的快樂,那將是多么遺憾的事情!想到這里,我不由得豁然開朗。
孩子的成長,如同花開。花開的一瞬固然美麗,但我的選擇是,聆聽花開的聲音,淡然歡喜。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7
今天聽了由高書國和羅爽老師主講的家長學校第十期課程《家庭共育立德樹人》,課程主講家庭教育回歸育人本位,講出了當今社會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面臨的一些常見的問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兩點:
一、不吝贊美聽到這條,想想自己確實對孩子的贊美有點吝嗇了。就像上周末,吃飯前孩子在飯桌上很開心地說,“我這次體育400米跑了1分10秒”,當時想到孩子一個假期都很少運動,我就問了一句“這個速度很快嗎?“,孩子反駁,”拜托,這個速度沒有幾個人能達到的…….“語氣還帶了點小小的高興。現在想想自己確實是吝嗇了給孩子的贊美,或許當時說一句“哇,這么快,你太厲害了,繼續加油!”,孩子是不是會更開心?更何況是吃飯前,不是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美麗的心情,才能好好吃飯?以后,需要試著多給孩子一些贊美,哪怕是錯誤,也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引導讓孩子意識到錯在哪里。
二、良好的上網習慣,這個話題一直是我頭疼的問題。想想周末看到孩子在玩手機,自己就一個勁地說孩子,怎么還在玩手機?怎么還在玩手機?雖然周末給孩子安排的家務也會去做,但通常都是磨磨唧唧地說幾遍給推到最后才做。或許按高老師和羅老師說的,合理地給孩子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家務,比如先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做好某項家務,完成這些任務以外的時間孩子可以自由地支配(不能看到孩子玩的時候又給加碼),這樣效果是不是更好,孩子能提前完成任務,也能開心的玩,不用擔心被催。這條等以后驗證。
課程非常精彩,立德樹人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共同體相互依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模塊,以后,真需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希望孩子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8
父母要讀懂孩子“怪異”行為背后真實的愿望,在親子交往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遇事善為先”。看了教育公開課第二期,我很贊同這個觀點。
在孩子出現了與往常大不相同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對其進行耐心詢問,而不是急于追究,要發現孩子內心的善意。孩子有屬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有時候看似過激或令人生氣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求得家長和老師的關心和注意。家長要靜下心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理解孩子們這些行為背后的實際需求和善意舉動。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孩子的心里,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們在呵護關愛下健康成長!
現在“依法帶娃”開始了,隨著一系列法例的實施,以及家庭教育課程的開發,給萬千父母指引了正確帶娃的方向。家長們現在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能再用老辦法。身為新一代的家長,孩子身處的世界跟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已經不同了!現在的世界日新月異,知識爆炸,孩子接受知識的渠道比我們之前的要多,孩子見識的到世界比我們更加大,所以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教育孩子的新方向。
2022年家庭教育公開課,喚醒了家長的主體責任意識,更明白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本期課程專家深入了解了相關法律規律,通過專家向我們解讀了《家庭教育促進法》,讓我們見識到育人實踐的深度,專家所選擇的案例通俗易懂,讓我們家長受益匪淺!有正確的方向就會有正確的方法,這次的家庭教育公開課讓我加深了對《家庭教育促進法》的了解與認識,也讓我重新樹立了新的育兒觀。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家庭教育第十期觀后感(通用5篇)12-07
小學生觀看家庭教育觀后感通用10-08
觀看家庭教育觀后感11-17
觀看小學生家庭教育觀后感(通用11篇)11-17
觀看家庭教育的觀后感(精選38篇)07-18
觀看家庭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6篇)05-10
觀看家庭教育的常識觀后感(精選6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