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高一歷史
學習方法,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專門總結的特殊定向的學習訓練方法,如:背誦、默寫、速記,筆記等,可對其他學習者,產生啟發效果和借鑒作用。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如何學好高一歷史,希望有所幫助!
1、重在理解,淡化死記硬背
有不少同學反映,他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喜歡歷史,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影視劇及百家講壇等媒體的影響,喜歡聽歷史故事。不喜歡歷史課,則是將歷史課等同于死記硬背,認為歷史太難記了!其實,除少部分必須記住的主干知識外,沒有必要去死記,重在理解性記憶。歷史知識浩如煙海,記憶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全部記住,也沒有必要,學習歷史的真諦,首先是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歷史思維,最后達到學以致用。如近代史上“戊戌變法”這一事件,重點不是時間、過程、結果的記憶,而是通過過程、內容分析,理解這場運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資本主義性質的改良運動,規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含義,并結合材料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和影響等。
2、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若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作一比較,初中重在歷史事實的再現和再認,即記憶為主;而高中重在歷史事實之間內在聯系及其規律的把握,也就是說,高中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甲午中日戰爭,初中主要掌握戰爭的爆發、經過及結果(危害),高中則要求從多方面(包括政治、經濟、國際國內等)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結合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戰爭產生的影響等。
3、注重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要形成知識網絡,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聯系的方式多種多樣,可根據學習內容靈活處理。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聯系方式,供同學們參考。縱向聯系: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找出前后內容的內在聯系。如甲午中日戰爭,戰爭之前發生了中法戰爭,戰后發生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梁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等內容。它們的內在聯系是,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和腐朽,從而加速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一方面刺激了列強的欲望(擔心被日本獨占),于是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另一方面,給中國人敲響了警鐘,認識到人的落后、制度的落后才是中國最致命的,于是出現康有為等先進中國人發起變法運動,希望通過變法挽救民族的危亡。橫向聯系:指同一時期內所發生的事與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仍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例,從橫向看,19世紀末,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并向帝國主義過渡,而日本的資源、資金及市場嚴重不足,制約著它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用戰爭手段來解決是必然的。同類聯系:指性質類似事件之間的聯系。如涉及到改革,可與古今中外的改革進行比較,找出其共同處及差異,從而深刻領會所學內容。
4、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獲取歷史信息
歷史是一門求真求實的學問,要求每一個結論都必須有依據,不能信口雌黃。學習時要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當然,對于中學生來講,不可能象對待歷史專業人才那樣去要求,補充大量的課外資料,但教材上的資源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是死的,高明的歷史老師,會讓這些資源“死”去“活”來,成為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掌握基本歷史技能的向導。教材中的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原始材料,如史學著作、詩歌、筆記、回憶錄、統計表格等,這此內容是對正文的印證和補充。學習時要引起注意,將它與正文相對照。
第二,地圖、圖片等,歷史離不開地圖,古人讀書講求左圖右史。利用地圖(或圖片)將時間、空間與事件結合起來,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且從地圖(或圖片)中可以分析出許多隱含的信息,更有助于對歷史事件的全面掌握。如下圖是1945年在“密蘇里”軍艦上舉行日本投降儀式圖。美國這一頗有創意的投降儀式,有著豐富的內涵:首先,非常巧妙地體現了海軍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密蘇里”號是美國最大的戰列艦之一,曾參與過太平洋戰爭的諸多重大戰役,立下赫赫戰功。在“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儀式,是對美國海軍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及決定性作用的充分肯定;其次,避免了對日本的過分傷害,為美國戰后推行全球戰略,拉攏日本成為盟友對付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最后,向盟國展示其強大的軍威,尤其是海上力量將無敵于天下。
第三,實物、漫畫等,實物是形象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情況。實物在一定程度上比史書記載還可靠,因史書可能因史家的個人感情因素,而導致部分史實失真。而實物則是實實在在的,避免了史書記載的弊端。漫話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形象反映。如下圖是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編鐘。從這幅實物圖我們完全可得出如下基本的歷史信息:當時青銅制作技術高超和音樂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力的進步,在貴族家庭出現追求比較高雅的精神生活。
5、生產力是衡量歷史現象的基本標準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思想觀點等的評價,特別是在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及事件如何評價?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我們還是有最基本的衡量標準,那就是生產力。凡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推動生產力發展,符合人民愿望的事件(或觀點),就應給予肯定;反之,則否定。如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封建史學家、政治家們從傳統觀念出發基本都給予否定,但按今天的標準去審視武則天的統治,應該給予肯定,因她統治時期,生產力繼續發展,前承貞觀,后啟開元。又如洋務運動,過去按革命史觀的標準也是給予否定,但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因洋務運動畢竟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
此外,還要關注社會熱點、國家的大政方針等,因文科綜合歷史考試的突出特點:社會熱點的隱性介入,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發揮歷史的“史鑒”功能。
【如何學好高一歷史】相關文章:
如何學好易經10-10
如何學好漢語拼音?06-27
怎么學好英語,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10-12
高中如何學好英語 學習方法有哪些01-17
家長如何去幫助孩子學好漢語拼音07-13
高中如何學好數學 有哪些學習方法01-13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2-11
高一歷史必修復習資料精選08-03
普通話不標準怎么練如何學好普通話10-12
小學好句10-16